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中西文化交汇与中国文化转型,中国文化概论,1/73,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论争,第二节 中国文化转型,2/73,继中印文化成功融合之后,至,16,世纪,中西文化开始发生大规模碰撞与交流。同时,中国文化开始转型。但,这一过程异常艰难。本章主要讲授西学东渐历程及中国文化转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化转型及发展道路。,3/73,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论争,4/73,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论争,5/73,一、西学东渐,1,、利玛窦知识传教路线,2,、清前期诸帝禁教,3,、,1840,年以降,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引进,6/73,“,会通以求超胜”,利玛窦、庞迪我、熊三拔、龙华民、邓玉函、阳玛诺、罗雅谷、艾儒略、汤若望等,自万历呈天启、崇祯年间(,16,世纪末,,17,世纪初)先以后到中国。,有名,崇祯历书,就是由徐光启、李天终等与外国传教士罗雅谷、汤若望等合作完成。,7/73,清入关后,请传教士汤若望主持钦天监,并将明崇祯年间已完成,崇祯历书,以,西洋新法历书,名称刊印出来。清初多尔滚和顺治帝都热心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康熙帝更是引进西学出色人物,他经过传教士南怀仁并派出专使赴法国招揽科学人才,并特召传教士进庭,为他讲授几何、测量、代数、天文、物理、乐理乃至解剖学知识。,1704,年,罗马教皇颁布教令,勒令在华传教士改变方针,尤其是禁止中国教徒礼拜祖宗,引发朝野上下强烈反对,,1707,年,教皇派来公使被送到澳门监禁,雍正元年(,1723,年)进而将在华传教士尽行驱逐。已经进行了百余年中西文化交流就此中止,这一中止达,100,年之久。,8/73,Matteo Ricci,利玛窦介绍,知识扩充,9/73,10/73,利玛窦和徐光启,11/73,12/73,13/73,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25,岁时获准赴远东传教。利玛窦和其它,14,名耶稣会士一起从里斯本出发,经过印度、澳门后于,1584,年从广东肇庆入境,从此踏入中国。经韶州、南昌、南京等地逗留后,,1601,年,明神宗终于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14/73,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开拓者,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西方学者。他除传输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输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洪武皇帝朱元璋九世孙,有“中国达,芬奇”之美称旷世奇才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曾被庸庸碌碌“真龙天子”束之高阁,打入冷宫。此主要发觉既是经利玛窦呈献给罗马教皇后,遂令西方大师如拨云翳,茅塞顿开,巴赫创作,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更将此律推行于世,成为音乐理论主要基石。,15/73,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赐葬于平则门外二里沟。文化大革命期间,墓碑被平埋于地下让其“永世不得翻身”。以后经过修复,利玛窦墓现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外车公庄大街路南北京市委党校绿色庭院里,左右分别为汤若望、南怀仁之墓碑。,16/73,17/73,18/73,二、,16,世纪以来中西文化论争,1,、会通以求超胜,2,、西学中源说,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全盘西化论,5,、儒学复兴论,6,、综合创新论,19/73,第二节 中国文化类型,20/73,第二节 中国文化转型,21/73,一、中国早期启蒙思潮,1,、反对权威,必定人欲,2,、批判君主制,3,、崇尚实学,22/73,早期著名思想启蒙家之一介绍:李贽,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李贽一生曾用过名号众多,还有笃吾、百泉居士、宏父、思斋、龙湖叟、秃翁等。李贽为泰州学派一代宗师,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阳明学派分支,被称为“左派王学”。李贽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索,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含有强烈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劳,提倡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23/73,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返鲁。,这一年,孔子六十八岁,结束了长达十四年漂泊,抛却了政治迷思,开始安心于教书育人。这是一个平和孔子,没有了政治野心,白天杏坛讲学,夜晚编撰史籍。这也是一个温暖孔子,谦恭有礼,循循善诱。,正是这个孔子,开创了一个伟大传统,不但将官学从当政者手中解放出来,以私学传道于普通人。更是拉开了学术与政治距离,让命运禁锢转身演化为思想自由。“在孔子之后,政治和思想分家了,学者聪明才智不再受到限制,所以他们能够依据自己秉性去发挥独特看法。”(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考查,),24/73,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绚烂,最为夺目标“百家争鸣”时代,以此起航。大量“士人”摆脱过往由封建关系确立身份,转而成为游走四方“无根阶层”。他们以弘道为己任,以著书立说为伎俩,不停开拓自我活动空间。,这是一个告别孔子历程,各路思想家以批判孔子形式,重新完成了自我定位。在孔子开拓空间中,最终滋养和蕃息了儒家最早,也最有针对性反对者。这也是一个中国知识阶层诞生史,儒、墨、道、名、法、农等等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灿若星河。,25/73,然而,这一局面最终被秦大一统所打破,以“焚书”事件为标志,以思想钳制为实质,自春秋战国以来诞生思想活跃,精神独立士人阶层终致消亡。,当政治重新扼住思想咽喉,知识人只能成为再度成为体制附庸。汉代董仲舒将活泼先秦儒学转变为政治服务宫廷学说,不是偶然,而是必定。自此之后,“尊孔”离不开对政治谄媚和膜拜,稍与政治疏离,即被视为异端。,26/73,晋之嵇康、明之李贽,都是以反孔面貌出现,却在实质上一次一次向真实孔子致敬。这个看似荒谬悖论,实际上却饱含是中国有独立品格知识人斑斑血泪。,“五四”以降,新文化诸将高举反孔旗帜,试图将禁锢中国进入当代社会旧传统全部击碎。在这疾风暴雨文化狂飙之下,目标指向并非细致思想清算,而是国家落后源于政治落后,政治落后源于文化落后矛盾纠结。旧有传统文化要为积贫积弱国家现实状况负责,孔子再一次负担起替罪羊角色。,变乱纷扰之间,看似种种新思想处处开花,然而事实证实,这不过是假象,与旧政治纠结了两千年知识人,转身又陷入新政治纷争泥淖。尊孔与反孔缠斗不但未熄,反而时不时以各种极端形式展现出来。,27/73,一部漫长“反孔”历史,既是中国知识人成长史,也是一部知识人衰亡史。何时知识人能廓清自我历史,真正认清自己定位,“反孔”或“尊孔”才不会成为政治演出玩偶剧,而成为思想碰撞盛宴。,28/73,李贽:一个“思想犯”抗争,1602,年,5,月,7,日,晚明监狱里,李贽在自刎两天后,气绝身亡。一个被视为孔子敌人“异端”,以最“孔子”方式结束了其闻道求道一生。这是李贽生命里最终时刻,普通来说,也是对其一生盖棺定论时候了。就在下令逮捕李贽御旨中,万历皇帝这么写道:“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明朝最为官方声音,就这么将李贽以孔教敌人身份记入了历史。,然而,就在,22,年前,这么一个罪人还曾是大明朝一个清廉守节地方官员。世事无常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历史玄机呢?,29/73,万历八年(,1580,年)三月,李贽姚安知府一职即将三年任满。任期内,他廉洁自守、“法令清简、不言而治”、政绩显著。当初云南巡按刘维对李贽颇为赏识,稍待一些时日,即升迁有望,这确实是李贽为官二十几年里少有机遇。但此时,李贽却突然提出了弃官自归。,李贽作出这么决定,主要是之前生活让自己感到痛苦,他已无法再忍受下去。为官二十多年里,李贽遭受过“倭寇”之乱磨难,体验了官员横暴而致使两女丧命痛苦,经受了家庭种种不幸,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腐儒治国无能所造成各种社会问题。除此之外,官场、礼教社会对人对人性压抑,也无时不刻刺激着他敏感神经。,30/73,与长官志趣不合,是最为普遍事情。在南京任刑部员外郎时,他说此时最苦,“不得尚书谢、大理寺卿董并汪意。谢无足言矣!汪与董皆正人,不宜与余抵,然彼此二人皆急功名,清白未能过人,而自贤则十倍矣,予安得免触耶?”而这么郁郁不顺,几乎伴伴随李贽为官每一日、每一处。,尽管大部分时间里,他人生轨迹,他生命,都还表现出传统、抑制、隐忍外相。在个人德行上他自我砥砺,穷困中,内心却不乏对求道坚守。这个在儒教传统里长大个体,在其孤独地按照自己方式探索“尧舜之道”年月里,还经常以“穷莫穷于不闻道,乐莫乐于安汝止”这么话语抚慰自己内心。,31/73,然而,这么结果却是,自我苦苦追逐闻道醇儒修行一直无法实现,而现实苦难却不得不面临。又然而,不论他怎样遵礼守制、怎样隐忍,李贽骨子里一直有着追求个性自由天性,因而他说自己“平生不爱受人管”;因而他厌弃了人情世故、来迎去送;因而当在儒家伦理、官场气氛中过了失去自我五十多年后,他不无自嘲地说“余五十之前真一犬也”。,提出辞官后,李贽被刘维极力挽留,但无奈他去意已决,刘维只好上奏朝廷,李贽最终得以致仕以归。七月,离任时候,囊中仅图书书卷,俸禄之外,了无长物,其操守深为人们钦佩,以至于“士民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但身为世累,心为行役,李贽在五十多岁时,还是下了决心,要去追求自己想要生活了。,32/73,李贽离开姚安后,并没有回到故乡泉州,而是由滇入川,经三峡,顺流而下,来到湖北黄安。这是他志趣相契挚友耿定理故乡,早在三年前,李贽便将家眷安置于此。因而,他弃官后,也来到耿家,充当门客兼作耿家子弟老师。,逃脱官场樊笼后,李贽开始了一段闲适安逸归隐生活。在离黄安城十五里五云山之巅,是耿家修建讲学地方,天窝书院,耿定理长兄耿定向在此专门开辟一处整齐房间供李贽居住。那里“绝世嚣、怡野逸”,与山水明月相伴读书,李贽怡然自乐,称再没有了出游志念。,33/73,那段时间,除了和几个较为亲密朋友来往外,李贽把时间与精力都投入了读书、研究、著述之中。二十多年官场生活,让李贽看到封建官场黑暗与腐败,也看清了理学家虚伪与丑陋。“他不愿也没法与他们一起共事了,他要用自己笔来揭露他们,与他们展开斗争。”(张建业:,李贽评传,),34/73,此时,在黄安,有一个人对李贽思想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是与李贽心心相契耿定理,相反是在论学上颇有些龃龉耿定向。在怎样教育耿家子弟问题上,李贽与耿定向一直存在着矛盾。,李贽主张“识真机”,力争心性上体会,要求摆脱礼教藩篱,要“拆篱放犬”。而耿定向“重名教”,是一个理学家,他以孔子正脉自居,以“明学术、正人心”为己任,认为孔孟之道是“万世宪”,“天下遵之则治,违之则乱”。,而刚直劲节李贽,自然不愿屈服,他大谈“仁者”害人,他们用德礼禁锢人们思想,用政行束缚人们行动。李贽希望发展“自然之性”,冲破“德礼政行”桎梏。在孔教严密明朝,李贽骇俗之论,自然引发了道学家惊慌。,35/73,在耿定向看来,孔孟之道是“天付我辈承管世业”,他“平生所得,恪守到今”,不敢为邪说混乱了。李贽对于传统儒家伦理制度挑衅自然引发了他不满,而且认为,二弟耿定理不应考、不做官也是为李贽所影响,因而,二人关系日益担心起来。,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耿定理病逝,这对于李贽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不但因为失去朋友,感到“寂寥太甚”,而且当他与耿定向冲突时再没中间调和人了。,耿定向开始向李贽施加压力,要求李贽改变他思想和教学内容,以免使耿家子弟走上“异端”道路。李贽在一封写给朋友信中谈到,耿定向要人讲学,“但教人学好,学孝学悌,学为忠信”,“苟不如此,遍指为害人,为误后生小子”。,36/73,“,好刚使气,快意恩仇,意所不可,动笔之书”,这正是时人眼中李贽脾气。也由此开始,一场思想争辩愈演愈烈,这成了李贽一生主要转折。,李贽在文章中大肆攻讦圣道,痛批礼法,“出为议论,皆为刀剑上事”。耿定向一直守定“人伦之至”一语在心,不愿看到李贽遗俗弃世作为;而李贽则守定“未发之中”一言,唯恐耿定向不晓万物本初之道,不知“伦物之原”。因而两人往来论辩,“未有休时,遂成定格”。,李贽与耿定向论战,是李贽第一次公开以“异端”身份与孔孟“正脉”斗争。他那些闪耀着反传统、反礼教光芒思想与命题,确实猛烈地冲击了儒教社会伦理标准。后人钱谦益曾这么统计那次论辩影响:“(李贽)与耿天台往复书,累累万言,胥天下之为伪学者,莫不胆张心动,恶其害己,于是咸认为妖为幻,噪而逐之。”,37/73,在黄安无法容身后,李贽来到湖北麻城。此时,已经离家多年妻子,思乡心切,李贽遂促其速归,自己则流寓客乡继续宣扬他思想。他先是住在维摩庵,后搬到到龙潭湖芝佛院,在那里一住便是十年。,龙潭是一处清幽僻静地方,幽潭深青,如有龙眠。李贽精舍,“依山临水,每一纵目,则光、黄诸山,森然屏列,不知几万重。”在这么幽美地方,李贽感到“幸免俯仰强迫之苦”,又“无宾客往来之扰,得以一意读书”。,38/73,然而,即便这么僻静地方,尘世俗事却依然叨扰着他生活。那时,家人时刻催促李贽回泉州,“又时时不远千里来迫我,以俗事强我”。李贽不愿回乡想法,其实早在弃官之后就已明了了。他生平最不爱属人管,弃官回家,则要受本府本县官员、宗族家长管。又来迎去送,“出分金,摆酒席;出轴金,贺寿旦。一毫不谨,失其欢心,则祸患立至,我是宁漂流四外不归家也。”,与此同时,当地官僚与理学家种种非难与排挤也时时向着龙潭袭来。为了让家人死心,也更像是一个对于迫害倔强抗争,终于在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62,岁李贽作出了一件惊世骇俗举动,他剃掉了头发作起了和尚。他说:“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39/73,幽寂龙潭湖,因为李贽到来,便不再平静了。李贽虽出家而又食肉,住进了佛堂又不认祖师,反倒将孔子画像挂在佛堂里面。而当日主流思想中,儒为正统,佛、道都是为异端邪说,此举无疑是对儒教大不敬。这都表明,李贽落发并非要做虔诚佛教徒,而是要公开以“异端”身份示人,向正统势力挑战。,芝佛院成了李贽讲学传道、宣扬“异端”思想一个阵地。他不但言谈大胆,行为上也尽显“异端”做派。传道时不避与女子来往,还收一些女子作弟子。李贽与孀居梅澹然交往最为道学家所不容,梅澹然这个被李贽称为“出世丈夫”奇女子拜李贽为师,他们常以通信方式讨论道义与学问,梅家女眷也和李贽有所接触,这种超越习俗行动,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时代里,被认为“宣淫败俗”。,40/73,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李贽,焚书,也在麻城刻成。单是这一书名便充满了战斗意味,李贽在,自序,中说:“所言迫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内容上,更是大胆地揭破了道学家假面具,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近年来李贽与耿定向论辩书信往来,其中有不少揭露耿定向虚伪面目标言辞,也被收入其中。这惹怒了恰好从京城回来耿定向,他认为,焚书,是李贽对自己攻击和诽谤。于是公开作,求儆书,,指斥李贽“异端”思想使“后学承风步影,毒流万世之下”,并动员人们“奋勇起而遏绝天下之恶声”。他门生蔡弘甫很快写成,辨,,主动响应。,41/73,理学家们纷纷向李贽发起了围攻,污蔑李贽“宣淫败俗”,攻击李贽是“左道惑众”。他们散步着关于李贽种种桃色新闻,说李贽狎妓,并率僧众进入一个寡妇卧室乞斋,“卒令此妇冒帷幕之羞”。,李贽则无一毫掩盖,依然我行我素。他“日入于花街柳市之间”,有县学秀才挽着青楼女子来见他,他就粲然为笑说:“强似与道学先生为伴。”在书院,碰到峨冠博带道学先生手拿经书向他提问时,他则把衣袖一甩,“不如携歌姬舞女,浅斟低唱。”虽削发为僧,但未受戒,李贽依然喝酒吃肉,有时出游,喝得醉醺醺,走在集市上狂言疯语。,42/73,因为与耿定向争吵缘故,黄安郡守和兵宪都急于逮捕李贽。因而,从万历十八年到二十年,李贽都在避难。,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李贽来到武昌,住在城外二十里洪山寺。一天他想登上黄鹤楼眺望一下晴川胜景,不过刚才上楼,就遭到了一群士人围攻,诬蔑李贽“左道惑众”。听说,这次迫害行动,是出于像耿定向一样道学家们煽动。,卫道士攻击没有让李贽退缩,反而使得李贽声望与影响大为扩大,正如其言:“本欲甚我之过,而不知反彰我之名。”时任湖广布政使刘东星久慕李贽之名,听说他就在洪山寺,就去见他,“知其果有道者”,于是将李贽呵护起来。“或迎养别院,或偃息官邸,朝夕谈吐恨相识之晚云”。而巡抚大人李克庵读了李贽书之后,也以其为真人。也是在这段时间,明代文学史赫赫有名“公安三袁”认识了李贽,并马上对他钦慕不已。在李贽思想直接影响下,晚明“性灵”一派文学由此产生。,43/73,这时,李贽身体,“老病日侵”,已感到残年很快,但他著作却受到更大追捧。借着明末出版印刷业繁荣,李贽“异端”学说在全国大肆流传。明人朱国桢称:“今日士风猖狂,,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认为奇货。”其书中大谈孔子之是非不足据,对此,袁宗道忧虑说:“祸在是矣!。”,早在万历二十四年,就已传出消息说,若李贽不快速离开麻城,巡道史某(耿定向门生)就要以“大坏风气”为名将其治罪。十分在意民俗教化地方官绅,越来越不能容忍他们治下有李贽这么“败坏风俗”人物。万历二十九年,当李贽在外游历讲学多年,再次回到麻城时,他应经被视为“说法教主”,“不宜居于麻城”。很快,“芝佛院被一场人为火灾烧得四大皆空”,当地政府,以“宣淫”罪名,将其逐出了麻城黄檗山。今后,李贽或许还能够去济宁、南京、大同、武昌,那里还有他朋友和少数支持、呵护者。,44/73,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已被马经纶接到通州避难。与此同时,关于李贽流言蜚语也传至京师。一封朝内大臣弹劾李贽奏疏上写到:李贽,藏书,、,焚书,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今李贽已在通州,离都下仅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历史上向以怠政著名万历皇帝看过奏疏后,快速做出了指示:锦衣卫捉拿李贽治罪,其著作一律烧毁。,45/73,李贽被捕后,只进行过一次简单审讯。厅堂上,大金吾问:“你为何妄著书?”李贽说:“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大金吾笑其倔强,再没多问。,这是李贽临死前最终几天,他依然认为,只有自己才是今日最懂圣教、最懂孔子、最懂道人。以至于,几日后狱中所写诗中,他还幻想着万历皇帝垂幸细览一下自己著作,“希望将书细细观,必定重复知其是。”然而,那个代表着整个国家最高标准象征万历皇帝,不是几天前刚才表明了自己态度么,“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严拿治罪”,这也是周围整个正统势力一致声音。,46/73,这么,以七十老朽身体,李贽更何以求呢?即使政府欲勒令他回原籍,但他还能归往何处呢?一日,李贽要侍者为他剃头,乘侍者离开间隙,他拿过剃刀,割向了自己脖子。,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1602,年,5,月,7,日,晚明监狱里,李贽在自刎两天后,气绝身亡。一个被视为孔子敌人“异端”,以最“孔子”方式结束了其闻道求道一生。,47/73,早期著名思想启蒙家之二介绍: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48/73,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父尊素,明天启间官至监察御史,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遗命宗羲从刘宗周问学。崇祯帝即位,惩治阉党,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后宦官势力复起,崇祯十一年,(1638),江南复社诸君子出,南都防乱揭,于南京,抨击阉党余孽阮大铖,宗羲与顾宪成、孙顾果列名揭首。明亡,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阮大铖得势,追究,南都防乱揭,事,宗羲几遭其害。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瓦解,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宗羲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退入四明山,结寨自固。后东徙西迁,屡濒于危,遂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49/73,黄宗羲之学不琐守章句,虽与同时孙奇逢、李颙并称王学斗杓,但意在经世致用。他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自幼遍读历代史籍,认为“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亦无不备矣”,欲免迂儒,必兼读史。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刻意搜求有明一代、尤其是南明历朝史事,留心乡邦文件、朝野掌故,有“当世文件”之誉。清修,明史,、史馆总裁曾一再致书商榷,宗羲删定,历志,,主张不立,道学传,等,功不可没。他论史重视史法,强调徵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学术思想史专著,对研究明代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发展,尤其是王学演变源流很有价值。,明文海,卷帙浩繁,征引明人文集至两千余家,可谓一代文章渊薮,为治明代文学史提供了丰富资料。,50/73,成于康熙二年,(1663),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卓越看法,自有其历史价值,这部书在清初不胫而走,引发有识之士共鸣,对清末民主思想兴起,亦起过鼓动作用。宗羲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利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清初,宗羲与其弟子万斯同,同以史学名著朝野;其后,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相继以起,浙东各地,一时才人辈出,经史之学为之大盛。作为开风气者,宗羲以其历史编纂学和史料学成就,对清代史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一生著述甚富,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五十余种,近千卷。历史方面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未成,其子百家及全祖望续成)、,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录入其文集碑志传状诸文,亦多涉一时史事,可补史书阙略。,51/73,黄宗羲,名著:,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公元,663,年“明夷”是,周易,中一卦,其爻辞有日:“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所谓“明夷”指有智慧人处于患难地位。“待访”,等候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52/73,该书有,原君,、,原臣,等论文,21,篇。,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之责任,乃“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法,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53/73,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社会功效,使之有议政参政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构想未来学校,相同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机构。,黄宗羲,即使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设置,但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原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因而愈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重视和赞许。,54/73,早期著名思想启蒙家之三介绍: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更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开山祖,结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55/73,顾亭林学术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玄学,而强调客观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56/73,1645,年春,,顾炎武,曾被荐入南京弘小朝廷任兵部司务,他准备了,军制论,、,形势论,、,田论,、,钱法论,等作为兴复大计,希望得到采纳,但当他发觉小朝廷混浊失去人心,便辞官回乡。在故乡,他加入甲史上有名“苏州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家破人亡。他只好剪发改装,扮作商贾,往返于长中下游和淮安等地。,顾炎武之墓,57/73,1655,年,,顾炎武,被当地官僚地主诬告“通海”逮捕入狱,在友人相助下出狱。从,1657,年他初到山东至,1677,年他告别山东,他足迹几乎踏遍了山东各地,并参加修订,邹平县志,、,德州志,、,山东通志,,还完成了其巨著,肇域志,山东部分。,1677,年他应友人之邀,入陕西,居于华阴,杜门不仕,拒修,明史,,致力于其一生巨著,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1682,年正月初八年迈体弱,顾炎武,访友准备回归华阴时,不幸落马坠地,次日溘然长逝于山西曲沃。,58/73,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读书笔记。,日知录,l670,年初刻于淮安。晚年,顾炎武,检讨旧作,作了大量增补,扩充成,20,多卷,内容包括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辽阔领域。取“日知”二字,反应了,顾炎武,治学之认真。,59/73,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其,27,岁科场失意后就着手撰写资料性较强经济地理巨著。,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奠定了,顾炎武,在我国历史上主要地位。与同时代人和前人相比,,顾炎武,学术成就是多方面。,60/7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61/73,二、,1840,年以降中国文化变迁,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南京条约,签字仪式,62/73,三、中国先进文化构建,1,、海纳百川,吸收人类一切文明先进结果,2,、建设民族、民主、科学、大众社会主义文化,63/7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方针和道路”,64/73,毛泽东说:,“,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我。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了,把它变为我肉,这就对了,绝不是说吃了狗肉我也就变成了狗肉。”,65/73,十七大汇报相关文化建设原文,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不竭动力。要全方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表达时代性。加强中华优异文化传统教育,利用当代科技伎俩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异文明结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66/73,年全国两会代表谈文化建设,来自青海全国人大代表韩永东说,应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事业,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水平,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域民族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7/73,来自香港全国人大代表马逢国,(,左,),就博物馆无偿开放等文化艺术发展问题发表看法说,博物馆无偿开放将会让更多百姓受到文化熏陶,是一件大好事。,68/73,来自浙江全国人大代表许江,(,左,),在讲话中呼吁,要用深含中国文化精华作品去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他说,繁荣文化市场,既要重视市场培养,又要重视人才培养。,69/73,全国政协委员陈光林说,内蒙古拥有丰富独特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是我国草原文化发祥地和主要传承地之一,深入疏理草原文化发展脉络,挖掘草原文化内涵,弘扬草原文化优异传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各民族繁荣发展友好社会精神源泉和动力之一。,70/73,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说,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层面是要经过文化产品创新创造和市场繁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并推进我国优异文化对外输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贡献度。文化是国家主要“软实力”,没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复兴。,71/73,主要参考书目,1,、马振铎,:,儒家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处版,3,、罗义俊,:,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72/73,习题,1,、中西文化论争评析,2,、试论中国文化发展方向,73/7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