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共政策分析,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导 论,政策分析的学科范式,“,范式”(,paradigm,)一词原来自于语言学,表示语词变化规则,库恩(,Thomas Kuhn,)将它引入科学哲学,表示自然科学(硬科学)中被科学家共同体所享有的共同认识论观点或科学理论体系。在哲学社会科学中,该词与“意识形态”以及更新近的“话语”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谓范式是指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模式的特定的科学成就,学科的对象、性质、范围和方法是最基本的内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一节 政策分析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判断标准:,一、是否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或领域,二、是否取得相当规模的理论成就及完善的研究方法,即是否形成公认的或被多数研究者认同的,“范式”,三、是否具有较成熟的学科社会建制,也就是一个学科的机构设置,包括学术团体、基金来源、出版发行渠道、,教育培训,、职业化等。,用以上三条标准衡量,政策分析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资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二节 政策分析的对象、性质、框架和类型,一、什么是政策分析,(一)学科术语,政策分析、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事务: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二)三类定义,政策分析的,三类定义,狭义,次广义,最广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两种有代表性的定义,1,邓恩(,W.Dunn,)的定义:政策分析是针对政策过程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创造知识的活动。,2,陈振明,的定义:政策分析是一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二、政策分析的学科性质,(一)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1,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政策分析不仅借鉴社会学和行为科学,还借鉴公共行政、法律、哲学、伦理学及系统分析和应用数学的许多分支学科。政策分析者提供关于三个问题的信息和合理的论证,:价值、事实和行动。,2,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其目的不是要了解政策过程,而是要更好地操纵世界,应用性特征明显。,跨学科和应用性有内在联系,一般比较强调政策分析的政治学背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二)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1,政策分析是方法论的研究和应用。,政策分析方法论是指创造、批判、评估和交流政策相关知识的标准、规则和程序的体系。政策分析是一种技术,是经济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法学和统计学的应用型分支领域。,2,政策分析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政策分析并不仅仅限于运用多种方法提供和转换信息,同时是在这些信息基础上的创新与对知识主张的批判性评价。需要洞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没有既定的程序或模型。,(三)政策分析涉及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政策分析主要关心“社会中人的基本问题”。解决问题是政策分析研究方法论的一个关键要素。同等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的阐述。,(四)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实证的,而且是规范的;不仅关心事实,而且关心价值和行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政策分析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从特征上分,政策分析有三种方法。,政策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方法,主要问题,信息的类型,经验的方法,它现在和将来会存在吗?(事实),描述性和预测性的,实证的方法,它有何价值?(价值),实证的,规范的方法,应该干什么?(行动),规范的,资料来源:,(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3,页。,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政策分析的结构框架,政策分析可以被看做一个质询过程,它包括五种通过运用五种政策分析方法(问题建构、预测、监测、评价、建议)可以相互转换的政策信息成分(政策问题、政策前景、政策结果、政策行动、政策绩效)。信息和方法互相依赖,互相联系,有一种对应关系。整个过程是由位于框架中心的问题构建控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政策分析,资料来源:(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1,页。,问题建构,预测,建议,监测,政策结果,政策绩效,政策前景,政策行动,政策问题,问题建构,问题建构,问题建构,评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四、政策分析的三种基本类型(形式),(一),前瞻性政策分析,(二),回溯性政策分析,(三),综合性政策分析,五、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提出,政策科学有三个区别于先前学科的不同特点,即多学科性、解决问题导向和明确的规范性。,政策分析是一个由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和多种模型组成的综合研究领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政策分析主要出于科学和专业上的考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认知层次,前者的目标是探求理论知识,后者的目标则是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政策分析最突出的特征。,(二)复杂的学科背景。政策分析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涉及的学科包括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此外,还要了解与公共政策有关的历史、法律、人类学和地理学的知识。而量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带给政策形成、执行和评估的影响也被认为属于政策分析的范围。,(三)多构架的研究方法。政策分析是一个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不是由学科界限所决定,而是由所处的时代及其环境与问题的特征所决定。政策分析强调的是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政策分析不能视野狭隘,而要博采各种研究方法和学科之长。,(四)广阔的研究领域。一般而言,政府和公众所关心的问题都是政策分析所要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领域包括:健康、交通、教育、环境、社会政策、住房、经济政策、种族、市政、外交等。,六、,政策分析,的视角:,与相关专业或活动的对比,范式,主要目标,“,顾客”,常见类型,时间限制,缺陷,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构建理论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由各专业定义的“真理”;其他学者,构建和检测理论的严谨方法;通常是回顾,很少有外部时间限制,通常与决策制定者需要的信息无关,政策研究,预测能够被公共政策改变的变量变动产生的影响,政治学相关专业,运用正规方法分析政策相关问题;结果预测,有时有最后期限的压力,也许会由于问题重复发生而减轻,困难在于难以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政府的行动,经典规划,界定和实现社会理想的未来状态,“,公共兴趣”,建立规定和专业规范;目标与任务,由于处理的都是对未来的长远预测,很少有时间限制,计划过于理想,从而忽视了现实的政治情况,公共行政,有效地执行通过政治程序制定的项目,根植于指令性纲领的“公共利益”,管理和法律,时间压力与常规决策制定有关,排除了计划之外的替代方案,新闻工作,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导至社会问题,大众化,描述的,强烈的时间压力,当问题是专题的时候更明显,缺乏系统的深度和权衡,政策分析,对有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备选方案进行系统的比较和评估,制定政策的特殊人群和机构,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与理论,预测备选政策方案的结果,强烈的时间压力,完成的分析通常针对具体的决策,由于顾客导向和时间压力变得缺乏远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三节 政策分析的历史发展,政策科学并不是突然降生的,它经历了绵长的历史孕育时期,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四节 市场经济与公共政策,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种限制,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的状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几种情况,宏观调控,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公共事物的治理,外部性,的消除,市场秩序,的维护,收入再分配,各种各样的市场失灵通常可以作为模型来理解社会状况的不满程度是如何增加的,这些不满的状况可以怎样修正。,两类基本的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改善市场失灵,提高生产和商品、服务分配中的效率;对商品和机会的再分配以实现分配价值和其他价值。,市场失灵及其效率影响,资料来源,:(美)戴维,L,韦默、(加)艾丹,R,瓦伊宁,刘伟译,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9-120,页。,传统的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供应过低),开放进入物品,/,共有产权物品(过度消费,投资不足),收费物品(供应过低),外部性,积极的外部性(供应过低),消极的外部性(供应过度),自然垄断,降低的平均成本(供应不足),有成本的监督(供应不足,,X-,无效率),信息不对称,对经验商品和后经验商品质量的过高估量(过度消费),对经验商品和后经验商品质量的过低估量(消费不足),竞争性框架的其他限制,稀薄市场,卡特尔化(供应不足),偏好问题,内生偏好(典型的过度消费),效用相互依存(分配的低效率),不可接受的偏好(过度消费),不确定性问题,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不完整的保险),对风险的错误估计(违反了预期效用原则),时间间隔问题,非交易资产(,nontraded assets,),破产(资本市场不足),调整成本,相对固定价格(未能充分利用的资源),宏观经济动态,经济周期(未能充分利用的资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二、政府失灵及其表现,(一)政府失灵的原因,1,不存在公共利益(,阿罗不可能定理,),现实中界定公共利益的,4,项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公共性: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其实现主要依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选择机制,合理性: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公共利益与长期公共利益的关系,正当性:尊重民意,公平性:对受损的私人利益给予合理补偿,2,即使利益比较一致,但决策体制和方式难以达到最优,3,信息不完全,、,公共决策议程的偏差,、投票人的“近视效应”等因素对合理决策的制约,4,执行上的障碍,(二)政府失灵的表现,1.,组织置换:管理机构把公共目标置换为“私人”或“组织”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行动仅仅会加剧其低效率程度。,2.,成本提高:这是由于政府收入和支出的分离所导致的,如果没有办法使支出和收入相等,政府就会失去对预算的控制。,3.,衍生的外部效应:政府的行为对社会和经济有着广泛的影响,其结果是,对社会福利的总体水平产生消极影响。,奥肯漏桶:再分配领域中的政府失灵,直接民主制的固有问题,投票悖论,(命令的模糊性),偏好强度和偏好束,(少数人承担了成本),代议制政府的固有问题,寻租,(效率降低),地理选区,(低效率的区域间分配),选举周期,(社会过度折现率),为获得公共关注而故作姿态,(受限制的议程与对成本的扭曲的感知),官僚供给的固有问题,代理损失,(,信息不对称 导致的,X-,无效率),产出衡量困难,(分配与,X-,无效率),有限竞争,(,自然垄断导致,动态,无,效率,:缺乏创新,),事先控制,包含了公共服务的限制,(僵化导致的无,效率,:人事制度、对相关资源的使用的规定等,),作为市场失灵的官僚失灵,(对组织资源的无效,使用,:“组织化”的公共物品(奖励与贡献不匹配、禁止利润分红和资源的内部转移等)、“组织化”的外部性(服务质量、政策效果等),),分权体制的固有问题,权威分配,(执行问题),财政外部性,(地方公共物品的不公平分配),政府失灵的来源,:总结,资料来源,:(美)戴维,L,韦默、(加)艾丹,R,瓦伊宁,刘伟译,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3-174,页。,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政府失灵与政策分析,市场失灵与分配目标难以实现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要充分考虑正确干预的成本。,但市场解决不好的,政府未必解决得好,而且,政府失灵的危害,更大。,市场和政府都失灵了,怎么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五节 政策分析学科的建构,一、政策分析的研究路径,(一)研究路径的多样化: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路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不同的政策分析理论。,(二)政治学研究路径,政治学研究路径,政治学,研究途径,系统理论,过程理论,团体理论,精英理论,制度理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系统理论。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做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或者说,将公共政策看做是政治系统的输出。,过程理论。这种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做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由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所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团体理论。这种途径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精英理论。这种途径从政治学精英理论出发,认为政策反映的是精英的偏好、价值观和利益,而不是群众的要求;政策的变化或完善实际上是精英们的价值观变化的结果。因此,政策实际上变成领袖按自己的偏好做出的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领袖们所做出选择的机构;政策是自上而下由领袖们提出并加以执行,而不是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制度理论。这种途径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它以政府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政策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并加以实施的,一项政策方案若不被政府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称为政策。,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这正是公共政策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的规章制度或个人决策的根本之点。,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为制度分析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制度分析不同于理性分析,不认为某种原因必导致某种行动,而认为具有某种制度特征的组织必会做出某种行动的选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经济学研究路径,(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利益论,经济学,研究路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关于政治现象的一般理论的分类,理论构建方法,演绎,归纳,分析的主要单位,个体,公共选择,福利经济学,群体,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社团主义,机构,新制度主义,国家主义,二、政策分析的研究任务,(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和策略理论,(二)大胆借鉴古今中外的政策理论和政策经验:规范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三)认真研究我国及当代世界出现的实际政策问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政策分析教材的结构(理论体系),(一)导论,(二)政策系统:政策与政策系统;政策活动者(官方与非官方);公共决策体制(构成、国际比较、方式等);政策工具,(二)政策过程: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政策监控;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主要涉及政策过程的各环节、国际比较以及研究途径等内容,(四)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与程序;政策分析的常用方法,(五)结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问题,请点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六节 政策分析的意义,一、政策分析产生的必然性,二、政策分析的职业化,三、研究政策分析的,3,种理由,四、现实意义,但政策分析真能起作用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五、国内学界对公共政策研究与教育的看法与期望,(一)美国常见的分析工具,美国常见分析工具,福利经济学,政治,/,政策过程,公共选择理论,信息处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二)基本能力的要求,定性及定量的政策分析能力,公共机构中的政策执行,/,行政能力,了解及运用公共管理环境的能力,公共管理的伦理道德观,包括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公共决策中的伦理冲突、职业道德的训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对中国的启示,1.,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1,)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更好的政策方案,(,2,)中国不同利益集团(群体)用什么方式参与到政策过程去,这是政策方案形成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3,)不同政策分析研究如何竞争,这是政策市场的形成需要解决的问题,(,4,)政策研究和教育如何影响政府决策,这对政策决策过程提出了要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与教育发展的高标准与多元化的有机结合,(,1,)各个学校学科基础背景不同,(,2,)各个地方、行业面临的问题不同,(,3,)高质量的研究与教育只能在竞争中逐渐形成,3.,公共政策课程体系内容的平衡,(,1,)定量与定性的结合(目前现状与未来需求的平衡),(,2,)政策分析与政策过程并重,(,3,)理论分析方法与政策执行实践的结合,阅读书目,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谢明著:,公共政策分析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戴维L,韦默、艾丹,R,瓦伊宁,,刘伟,译,,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美)托马斯,戴伊著,谢明译:,理解公共政著策,(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美)保罗,A,萨巴蒂尔编,彭宗超等译:,政策过程理论,,三联书店,2004,年。,(美),B,盖伊,彼得斯等编,顾建光译:,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美国公共政策经典译丛),(美)查尔斯,E,林德布罗姆著,朱国斌译:,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美),R.M.,克朗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与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美)叶海卡,德洛尔著,王满传等译:,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重庆出版社,2001,年。,(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吴爱明等译:,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三联书店,2006,年。(薛澜主编:公共政策经典译丛),(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3,年。,(美),Neil Gilbert,Paul Terrell,著,黄晨熹等译:,社会福利政策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著,类承曜译:,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美)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等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陈郁等译:,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吴良健等译:,自由、市场与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美)查尔斯,E,林德布罗姆著,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陈振明著:,理解公共事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王绍光著: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Daniel Lerner,and Harold D.Lasswell.,The Policy Sciences:Recent Development in Scope and Method,.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Yehexke Dror.,Public Policymaking Reexamined,.Scranton,Pennsylvania:Chandler,1968.,Yehexke Dror.,Ventures in Policy Sciences:Concepts and Application,.N.Y.:American Elsevier.1971.,Charles O.Jon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3nd ed.Monterey,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84.,Diana M.DiNitto.,Social Welfare: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5th ed.Boston,Mass.:Ally&Bacon,2000.,Sijbren Cnossen,and Hans-Werner.,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Century,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3.,Helge Hveem,and Kristen Nordhaug,ed.,Public Polic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rise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Neil Gilbert,and Paul Terrell.,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5th ed.Boston,Mass.:Ally&Bacon,2002.,Theda Skocpol.,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Future Possibiliti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相关网址:,www.wiapp.org,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上 篇,政 策 系 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一章 政策与政策系统,第一节 政策的内容与实质,一、政策的概念,(一)定义,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简言之就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它是一系列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以及谋略等的总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二)基本特征,基本特征,特定的主体,特定的价值取向,一种政治行动,一种行为规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二、政策的本质及功能,(一)本质,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二)功能,1.,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2.,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政策的分类,(一),从政策的影响来划分,(二),从政策层次的角度划分,(三),从政策涉及的领域和问题不同来划分,此外还有其他划分,如实质性政策(与政策准备采取的实际行动有关,如高速公路的建设、福利的发放等)与程序性政策(涉及由谁采取行动或怎样采取行动,如行政管理程序法);物质性与符号性(象征性)政策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二节 政策系统的构成,一、政策系统的概念: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邓恩:政策系统三要素(公共政策、政策利益相关者和政策环境),互为因果,二、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有官方与非官方之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了解政策客体的性质和特点,有助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一)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只有一部分社会问题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这部分社会问题才由此转化为政策问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社会问题的几个特征:,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3.,在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中,人的价值判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大多数人的问题,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时间发展过程,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问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二)目标群体,1.,政策认同的缘由,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对政策形式合理和实质合理的看法:只讲前者,不讲后者,必然导致教条;反之导致人治,成本收益的权衡,大局或整体的考虑,避免受到惩罚,环境条件的变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政策抗拒的起因,(,1,)合法性危机,福利国家的危机,:福利国家及其危机的由来、本质与出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更为普遍地面临合法性危机: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物质文化需求的攀升;政府的许诺不能兑现,(,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人格特征(人格魅力)、能力特征、权威特征、态度特征、仪表特征,(,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理解能力、应急能力、抗压能力、平衡能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四、政策环境,(一)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4.,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二)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1.,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中国版地理因素说”,2.,经济环境的影响,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案例:中美医疗卫生政策比较,4.,社会变迁的影响,案例:农民工问题,5.,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三节 政策系统的划分,政策系统可分为信息子系统、咨询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执行子系统和监控子系统五个部分。其中,信息子系统负责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政策相关信息;咨询子系统是参谋和智囊;决断子系统体现了权威性和主导性,负责提出政策课题、确立政策目标、组织设计政策方案、负责政策制定。咨询子系统与决断子系统是谋与断的关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二章 政策活动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一节 官方的政策活动者,传统观点认为,政策是政治力量的结果(因变量),很少认为它是自变量。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强调“政策产生政治”这种观点了。利益集团形塑了政策,政策也形塑了利益集团。政策结构产生了资源和激励,影响利益集团的形成和活动,同时政策还会影响社会认识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政策反馈”(,policy feedback,),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一、立法机关,人大的职能:反映执政党的意志,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建立政府权利体系,二、行政机关,行政官员虽然不是选民选出来的,但也按经济人行事,导致行政部门膨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司法机关,规定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四、政党,政党是政策主体中的核心力量。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但政党首先与权力,而不是与政策相联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二节 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一、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政党是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案例:,利益集团对美国医疗卫生卫生政策的影响,二、公民(选民),三、大众传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西方政策主体的本质区别,1,中共和国家机关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西方的政党和国家机关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利益集团的利益,2,中共对政策制定过程起核心领导作用,其他民主党派积极参与;西方政党必须竞选获胜后才能起决定性作用,3,公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作为政策主体,真实性、广泛性和协调性更高;在西方,选民的影响有限,四、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thinktank,),布鲁金斯学会、胡佛研究所、兰德公司、野村研究所等,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总体目标。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标准:(,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2,)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3,)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4,)有保障、可持续的资金来源;(,5,)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6,)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7,)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8,)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等。,对,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解读:,10,大关键词,专业,专业性是智库区别于其他政策参与者的本质特征。作为政府决策“外脑”,智库的职能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向治国理政者提供专业政策分析和决策咨询。,影响,无论是有官方背景的智库“国家队”,还是没有官方背景的智库“民间队”,都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去影响政府决策。,独立,避免几种片面的认识:把独立性视为一个研究机构能否被称为智库的判断标准;智库应刻意与政府保持距离以体现其独立性;将独立性等同于中立性。智库也可以公开支持某种倾向性观点。智库的政策倾向往往是智库专家因其教育背景、信息来源和对客观社会价值独立评判的结果。所谓智库独立性的丧失,其实质是智库被某些利益集团收买,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工具。,创新,智库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其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思广益,;,第二,洞察社会,;,第三,把握时机,;,第四,组织和行动创新。,务实,研究过程中追求真实,;,智库产品要务求实用,;,智库产品应通俗易懂。,竞争,思想产品要经得起市场竞争的检验。这里的市场是指政策分析市场。政策分析市场的产品就是智库生产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合作,智库之间不仅要有竞争,也需要合作。当代中国智库体系的一大特点就是多种组织形式的智库共存于一个时代。不同智库都有各自的优势。,激励,中国智库建设的激励机制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从智库内部而言,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是每个智库领导人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从整个智库体系来说,应该建立基于组织实力、研究质量、政策建议被采纳情况、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等的智库综合评价体系。,监督,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政策分析市场,如无相关监督机制,智库很可能因“求钱若渴”而丧失独立性、客观性。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针对智库行为进行纠偏。,国际化,参见,朱旭峰:中国智库建设,10,大关键词,光明日报,,,2015-2-4,,,第,016,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三章 公共决策体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一节 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利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决策权力,1,决策过程就是“权力角逐”的过程,2,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3,决策者(权力主体)行使自己的决策权力最常见的手段:(,1,)说服;(,2,)威胁;(,3,)交换;(,4,)施用权威,4,决策权力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首长制和委员会制,集权制和分权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二节 中外公共决策体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议会制,欧洲议会选出新议长,欧洲议会通过欧盟首部宪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独裁制,狂魔希特勒,古罗马独裁者 屋大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三节 现代公共决策方式(群体决策的择案规则及其分析),一、择案规则,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 rule,);,过半数(多数)规则(,majority rule,)及其变异,二、择案规则的分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四章 政策工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一节 政策工具概述,一、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作为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政策科学对政策工具的重视是,1980,年代之后的事。政策工具研究兴起的原因有:,1,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以及政策的失败导致人们对政策执行工具或手段的反思,相关知识的需求增长,2,福利国家的失败及政府工作的低效,导致人们对工具途径的关注,3,社会科学实践性的加强,特别是应用性社会科学领域日益介入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实践,导致这些学科的学者对包括工具性知识的更多的追求,4,政策科学的研究领域自身的扩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二、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工具主义:工具的普遍适用性,过程主义:工具的选择依情况而定,权变主义:弄清问题的要求,选出合适的工具,建构主义:工具代表了一种社会建构了的实践形式,其意义和合法性被不断地加以建构和再建构,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工具主义,过程主义,权变主义,建构主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三、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1,政策工具的内涵:政策工具就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2,政策工具的分类:有多种分类方法,莫衷一是。一般根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程度来分类,分为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三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第二节 强制性工具(,compulsory instrument,),强制性工具也称指导性工具,它借助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团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它可分为管制(,regulations,)、公共企业和官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