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1,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基本特点结构图,生理发育与保育,二,身心发展与教育总论,3,一,认知发展与教育,3,三,语言发展与教育,四,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教育,3,五,2,第一部分身心发展与教育总论,对发展与教育的认识,3,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表现,1,、心理活动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2,、心理活动从无意性为主到有意性为主。,3,、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4,、心理活动由不稳定到逐步稳定。,身心发展是指儿童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4,二、心理发展的内容,1.,认知能力(智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创造,2.,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兴趣、行为习惯、性格、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能力,5,三、发展的影响因素,心理,-,环境系统,二,心理,-,生理系统,3,一,心理,-,活动系统,3,三,心理,-,心理系统,四,6,(一)心理,生理系统,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即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身体各系统及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生长、发展、成熟过程都会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7,(二)心理,环境系统,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如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生活习惯、智力等的影响;不同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差别,,前者对儿童的早期智力、语言、个性、情感等社会化方面影响较大,后者在儿童的知识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影响较大。,8,(三)心理,活动系统,心理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没有活动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就不可能发生作用,心理也就不会发展。例如,儿童动作能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智能的发展等。,9,四、发展的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如:,2,岁半前更容易与母亲形成依恋;,1,岁前婴儿所获得的的语言声音特征将对其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产生永久的影响。但关键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能在一定限度内稍有延迟,产生的效果也可能因环境影响而改变。,10,五、对教育与发展的认识,1.,幼儿教育是为促进儿童发展,为其一生打基础。,2.,发展应该是身心的全面发展。,3.,把握发展的关键期。,11,第二部分儿童生理发育与保育,12,一、婴幼儿身体和动作发展特点,1.,身高体重增长迅速。,2.,存在一些先天无条件反射。如,食物,、,防御,、,定向,、,行走,、,游泳,反射等。,3.,动作发展规律遵循从整体到分化、从上到下、从大到下、从无意到有意。,13,三、神经机能发展特点,1.,神经生理发育的关键期。脑重和头围到幼儿末期接近成人。,2.,大脑机能处在较低的水平,感知觉不够准确,动作不够精细。,3.,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二者日趋平衡,但总的来说兴奋过程仍强于抑制过程,动比静容易。,4.,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都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14,15,1.,胎教思想,胎教种类,起始时间,作用,方法,音乐胎教,孕,16,周,愉悦心情,提高胎儿大脑功能水平,听舒缓音乐或唱歌,每天,1-2,次,每次,5-20,分钟。,抚摸胎教,4-5,个月,促进大脑发育,为其出生后协调动作和运动打基础,睡前沿腹壁轻轻抚摸、弹扣、拍打、触压腹壁。,言语胎教,4,个月后,促进胎儿听力、记忆力、后天言语能力发展,和胎儿说话、讲故事等,胎儿对父亲声音更敏感。,光照胎教,孕,28,周,训练胎儿昼夜节律,促进视觉及脑的发育,用电筒在腹壁上进行一明一暗照射,,2-5,分钟每次。,教育与保育建议,16,教育与保育建议,2.,丰富早期经验。主要是通过各种游戏丰富感知经验,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提高感知觉能力,积累表象材料。,3.,采用适宜儿童生理发育水平和特点的训练以提高神经功能水平,促进动作发展。如先天无条件反射的利用,小肌肉动作的训练不易过早、要求不易过高,时间不易过长等。,4.,注意营养和体育锻炼,促进健康成长。,17,第三部分认知发展与教育,18,一、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特点,1.,各种感觉能力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视觉、听觉、触觉等较为成熟,嗅觉和味觉最发达。,2.,形状知觉发展特点:,(,1,)喜欢观察复杂的形状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2,)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象。,(,3,)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到,3,岁时已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3.,方位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较为滞后,需要具体事物支撑。,19,二、婴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1.,记忆早在胎儿期就产生,主要是听觉记忆。,2.,婴幼儿记忆具有直观形象性、不随意性和机械性,记忆效果较差。,3.,会使用简单的记忆策略,如复述和组织。,20,三、思维的发展特点,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2.,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21,五、认知教育建议,1.,感知觉训练是婴幼儿阶段认知教育的主要内容。,2.,注意培养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记忆策略。,3.,教育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应尽量直观、鲜明并具有活动性,以适应儿童记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22,第四部分言语发展与教育,23,一、言语发展基本理论,1.,强化说: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模仿说:认为婴儿语言是对成人的模仿。,3.,先天语言能力说:语言转换生成理论。,4.,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认为成人和儿童的语言交流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24,二、婴幼儿语言的发展特点,1.,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范围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长。,2.,语言表达能力方面:,(,1,)语言的理解早于表达。,(,2,)句式从简单到复杂:如从简单句到复合句、陈述句到多形式句、对话语言到独白语言、情景语言到连贯语言等。,25,三、语言教育建议,1.,鼓励儿童多说话,提供语言交际的机会。,2.,让儿童听故事并进行简单复述和故事再造是很好的培养。,3.,通过鼓励儿童看图画书等方式培养早期阅读兴趣。,26,第五部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7,一、基本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1.,早期经验;,2.,无意识作用;,3.,性的作用,阶段,对应年龄,性的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一 口唇期,0,1,岁,吸吮、吞咽、咀嚼、咬,口唇性格,二 肛门期,1,3,岁,排泄或潴留排泄物,肛门性格。表现为过于守秩序、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三 性器期,3,6,岁,“,手淫,”,性器性格。俄狄浦斯情节,28,一、基本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1.,早期经验;,2.,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阶段,年龄,对立品质,一,0,1,岁,信任对不信任,二,1,3,岁,自主对羞怯怀疑,三,3,6,岁,主动对退缩愧疚,29,一、基本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1.,强化作用:强化能塑造或消退儿童的某种行为。,2.,积极(正)强化与消极(负)强化:积极强化增加某种行为,消极强化减少某种行为。,班杜拉,1.,观察学习:儿童通过模仿他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2.,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通过观察别人所受强化和自我体验强化行为,30,二、婴幼儿的依恋,发展阶段,阶段,时间,特点,第一阶段,无差别社会反应期,0,到,3,个月,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相对物来讲,更喜欢人。,第二阶段,选择性社会反应期,3-6,个月,更频繁地对熟悉人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3,岁,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参与期,2,、,3,岁以后,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如对母亲的暂时离开表示理解和容忍)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31,二、婴幼儿的依恋,依恋类型,安全型,70%,与母亲形成积极的情感联结,母亲是婴儿的安全基地。,回避型,20%,没有形成积极有效的依恋。,反抗型,10%,对母亲形成矛盾的情感联结。,32,二、婴幼儿的依恋,依恋原因与影响,1,、原因,依恋的性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成人与儿童交往的方式,对孩子的信号、情绪表达是否敏感,是否鼓励他们进行探索,是否喜欢与孩子亲密接触等。,2,、影响:,(,1,)依恋是婴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的亲密关系。,33,二、婴幼儿的游戏,游戏的作用:,1.,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通过游戏儿童认识环境和物质的特性,发展感知觉的能力和想象力。,2.,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儿童能力有限只能通过游戏方式参与社会生活。,3.,通过游戏,儿童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能力。,4.,培养健全人格,如自信、坚持性,懂得遵守规则、助人和协作,具有责任感等。,5.,发展动作能力,增强体质。,34,二、婴幼儿的游戏,游戏的种类:,1,语言游戏:是指以语音、语词、字形、词义、语法、语调等语言要素为内容和目的的游戏。语言游戏的发展存在着内容不断加深拓广的趋势。,2,运动游戏:通过手脚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而获得快乐的游戏。儿童的运动技能得到发展。,3,想象游戏:在假想的情境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情感的游戏活动。约在,1.5,岁以后出现,入学后逐渐减少,这类游戏在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交往游戏:指两个以上的儿童以遵循某些共同规则为前提而开展的社会性游戏。可分为合作性游戏和竞争性游戏,这类游戏对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有很大的价值,还可培养负责、耐心、分享、合作等品质。,5,表演游戏:以故事或童话情节为表演内容的游戏。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表演才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依教育方面分:,1,自发游戏;,2,教学游戏,35,四、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一)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行为。侵犯行为包括工具性行为和敌意性行为,.,1,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1,)家庭管教方式,;,(,2,)家庭情绪氛围,;,(3,)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2,侵犯行为的控制,(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赏,;,(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3),移情训练,;,(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36,四、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二),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谦让、使人愉快等。有两种:自主的,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规范的,期待个人报偿或表面批评。,亲社会行为的训练,(,1,)角色扮演(,2,)行为强化,自我概念训(,3,)、榜样示范,家庭、文化影响等。,37,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一)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1.,满足儿童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2.,为儿童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3.,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标准。,4.,起到情感支持的作用。,38,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二)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园是同伴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频度、重要程度随年龄而增加。,发展起初步的友谊,但不稳固,常由客观因素起作用,如邻居、同桌、父母是朋友等。,39,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三)社会技能训练:,1,、受欢迎儿童和不受欢迎儿童的主要差异:行为风格、交往策略、交往目标、对交往能力的信心等。,2,、训练方案包括:交往原则和概念、将概念转化为具体技能、保持并概化行为、增强交往信心等。,40,六、教育建议,1.,重视幼儿园集体活动对个性和社会性的培养。,2.,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育。,3.,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个儿童。,41,感谢聆听,敬请指正!,Thank You!,4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