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宋诗词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百校联赛优质课一等奖课件.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269321 上传时间:2025-05-0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宋诗词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百校联赛优质课一等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宋诗词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百校联赛优质课一等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不能作为科学依据。,一、北宋诗词,1/25,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2/25,诗一开端作者就直接抒发对梅花赞赏:“众芳摇落独暄研,占尽风情向小园”,它是在百花凋零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景色把小园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独特环境、不一样凡响性格和那引人入胜风韵。“占尽风情”,更是写出它独有天姿国色。作者虽是咏梅,但实际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思想性格自我写照。苏轼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可知其诗确是作者人格写照。,颔联对梅花作详细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简直把梅花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芬芳。“横斜”描绘了它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环境衬托,就更突出了梅花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溪边月下梅花图。那静谧意境,朦胧月色,疏淡梅影,缕缕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所以这两句咏梅诗成为千古绝唱,一直为后人所称颂。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咏梅已压到了唐齐己早梅诗中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十朋对其评价更高:“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因为这联尤其知名,故,3/25,“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调名(此二调创自姜夔)。可见林逋咏梅诗对后世影响之大。然而这两句也并非纯出自己创造,而是有所本。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形特点,且未道出桂花风神。因没有传下完整诗篇,未组成一个统一友好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思想情绪,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神态活现,可见林逋点化诗句功力。,颔联重在描写梅花本身,而颈联则是着意作环境渲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霜禽,一作冬鸟;一作白鹤、白鸟。依据林逋“梅妻鹤子”情趣,还是作“白鹤”解为好。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三字写得何等传神!后句则变换手法,用构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意味更其深远。而“合断魂”一词则更是下得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就把粉蝶对梅喜爱夸大到了极点。经过这联拟人化手法,更深入衬托作者对梅花喜爱之情及幽居之乐。联中那不为人留心“霜”、“粉”二字,其实也是诗人精心择取,用以表现一尘不染情操和恬淡趣味。,以上三联,是写眼中之梅,胸中之梅,作者自己感情则是隐曲地流露于其中。至尾联,作者被梅所陶醉,其喜爱之情不能自抑,于是从借物抒怀一跃而为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檀板,是檀木制成拍板,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这两句是说:如在赏梅之时低,4/25,声吟诵,那么,在恬静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檀板金樽豪华热闹场面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呢?这就把诗人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怀到达水乳交融地步。,5/25,浣溪沙,晏殊,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现境。从复叠错综句式、轻快流利语气中能够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感情,带着潇洒安闲意态。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暮春天气,面正确也是和眼前一样楼台亭阁,一样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改变,这便是悠悠流逝岁月和与此相关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么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流连,对时光流逝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微茫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情事,,6/25,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但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只能寄希望于它东升再现,而时光流逝、人事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组成工整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知名原因。但更值得玩味倒是这一联所含意蓄。花凋谢,春消逝,时光流逝,都是不可抗拒自然规律,即使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并不只是无可奈何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重现,那翩翩归来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络,它们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定要消逝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同时依然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所以,在有所慰藉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假如说,上片着重抒写了对不变表象下所包含改变感喟,那么下片这一联则深入抒写了消逝中重现、重现中改变,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感受与思索。,“小园香径独徘徊。”末句是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独自沉思:在,7/25,小园落英缤纷小路上,词人独自徘徊着、沉思着,象是要对所见所感所思来一番深沉反省与思索,对上述现象底蕴求得一个答案。,8/25,南歌子,欧阳修,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9/25,此词描写了一对青年夫妇新婚生活。在这对新婚夫妇中,又是以女方为主。词人以细腻笔触勾勒了她声容笑貌和心理活动。读着这首词,好像在观赏一出折子戏,剧中主人翁富有生活气息演出,给我们带来浓厚情趣。,词人曾在盘车图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因为感到忘形得意作品知之者甚少,因而他尽力追求形似,使读者见诗如同见画。正是在这种文艺思想指导下,他在这首词中才不厌其烦地描绘这位新娘头饰。凤髻者,状如凤凰发型,已够华丽了;在这种发型上再束以金色彩带,则愈加华丽了。这还不算,她还在头发上插着一把玉掌梳,玉是华贵饰物,在这种饰物上再刻上龙纹,则又愈加华贵了。,这种写法就是人们常说层层加码。词人采取这种层层加码法,把这位新娘打扮得雍容华贵,收到了“见词如见画”艺术效果。不过词人并不停留在形似上,倘若如此,就只能徒有其表,没有灵魂。于是接下去两句便以轻松笔调描绘这位新娘神态。她梳妆才罢,便轻盈地走到窗前,满面笑容地挨着她丈夫,甜蜜地问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话来自唐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原意在于试探主考官是否赏识自己文章。这里直截用来表现爱情,显得更自然贴切。,词下阕写这位新娘绣花,虽系写实,然却富于情味。过片首句中“久”字用得极工,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她与丈夫形影不离亲密关系,那种小鸟依人姿态,令人感到温柔可爱。因为她刚才嫁过来,第一次绣,10/25,花,总想试一试好身手;然而近在咫尺新郎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等闲妨了绣工夫”。她只好停下绣针,拿起彩笔,问丈夫“鸳鸯”二字怎么写。鸳鸯在中国传统诗词中总是比喻夫妇和情侣。此时新娘问此二字怎样写法,心中自然充满着幸福感。这一问对她丈夫来说,甚至带有一点儿挑逗意味,然而却较为含蓄,正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也。,欧阳修此词虽也写人物华丽装束,但于人物精神风貌则刻画得较为详细生动,可见在继承花间传统时有所发展。尤其是此词上下两结均出以问句,在人物内心感情自然流露中,表现出活泼轻灵格调,这在花间词中也是少见。,11/25,戏答元珍,欧阳修,仁宗景佑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第二年,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其时为峡州军事判官)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题首冠以“戏”字,是申明自己写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掩饰之辞。这首诗一扫当初诗坛西昆派浮艳之风,写来清新自然,别具一格。,诗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破“早春”之题: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隔,即使已是二月,却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既叙写了作诗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气象,又抒发了自己山居寂寞情怀。“春风不到天涯”之语,暗寓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抑郁情绪。次联承首联“早春”之意,选择了山城二月最经典、最奇特景物铺,12/25,开描写,恰似将一幅山城早春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写来别有韵味。夷陵是著名橘乡,橘枝上犹有冬天积雪。可是,春天毕竟来了,枝桠上留下不过是“残雪”而已。残雪之下,去年采摘剩下橘果星星点点地显露出来,它经过一冬风霜雨雪,红得愈加鲜艳,在白雪映衬下,如同颗颗跳动火苗。它融化了霜雪,报道着春天到来。这便是“残雪压枝犹有橘”景象。夷陵又是著名竹乡,那似乎还带着冰冻之声第一响春雷,将地下冬眠竹笋惊醒,它们听到了春天讯息,振奋精神,准备破土抽芽了。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有“惊蛰”,作者借蛰虫写春笋,以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以地下竹笋正欲抽芽之态,生动形象地把普通人还未觉察到“早春”描绘出来。此句可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当前”妙笔。,诗第三联由写景转为写感叹:“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诗人远谪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乡思”自己被贬之前任西京留守推官任所洛阳,不正如同故乡一样令人思念吗?然后由往事回想联想到目下处境,抱病之身又进入了一个新年头。时光流逝,景物变换,怎不叫人感叹万千!该怎样排遣心中郁闷呢?诗人并没有消沉,于是末联落到“待春”自我宽解主题上去:“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我曾经在产花名园洛阳饱享过漂亮春光,所以,眼下不须嗟叹,姑且在这僻野之地等候着迟开山花吧。,13/25,和子由渑池怀古,苏轼,仁宗嘉佑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其弟苏辙送他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和了这首诗,完全依照苏辙原韵。苏辙十九岁时,曾被委为渑池县主簿,但未到任便中了进士,所以他对渑池有一个特殊感情。他寄给哥哥诗里就说:“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题共壁。”很有怀旧之情。所以苏轼此诗开头四句就发表了一段议论。,就一个人来说,或是为了谋生,或是为了读书、应举、做官,东奔西走。象什么呢?象一只鸿雁。那鸿雁或是到南方过冬,或是会北方生养,来来去去。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爪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至于那留下痕迹,它哪能记得住啊;何况,痕迹又是很快会消失。,14/25,这一段带有哲理性议论,苏轼用四句诗概括起来,形象生动,寄意深沉,所以很快就传扬开来了。今后,“雪泥鸿爪”便成了惯用成语。,下面四句是应和弟弟诗中怀旧之情。“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据苏辙诗注说:“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苏轼弟兄二人从前在渑池县僧寺中投宿,又写了诗题在墙上。但如今老和尚死了,只剩下新建埋葬骨灰塔;至于当日题诗句,也应为墙壁损坏,再也找不着了。这两句,既是暗暗回应了“雪泥鸿爪”意思,也回答了苏辙原作“旧宿僧房题共壁”怀旧之情。可见人一生,偶然留下痕迹,随时变灭,也是一个自然规律,是没有必要过分去思念。最终,苏轼提起一件往事,又能够看出他人生态度。他说:弟,15/25,弟,你还记得吗?那一年,我和你假如崤山,在二陵之间颠颠簸簸地走着,不料骑马累死了,只好改赁了驴子。那时路又长,人又乏,那倔驴子不停地叫着。这种情景,你可还记得?,仔细看来,这两句其实不是怀旧,而是希望他弟弟珍惜现在,开拓未来。潜台词是这么:从前我弟兄二人经历过不少艰难困苦,如今彼此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同往日大不一样了。那些往事何须念念不忘,即使是思念,也无非是将之作为鞭策自己奋发向前罢了。我想这一层意思,弟弟你是明白。这首诗是苏轼名作,从中能够看出他早年主动态度,以及以后处于颠沛之中乐观精神底蕴。,16/25,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此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当初其挚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因为该词写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到达了相当高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初文人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他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观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这首词上阕主要写杨花飘忽不定际遇和不即不离神态。,“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17/25,象”,普通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应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艺术效果。所以,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些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18/25,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想象,“思量”是“惜”深入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形态含有了人情感。,“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有思”,采取拟人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详细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得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形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真乃神来之笔。,“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最终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君郎相逢,却被莺儿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即使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到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19/25,合境界,不禁令人想起了庄子做过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词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归宿,感情色彩愈加浓厚。,“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无须去“恨”,应该“恨”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无人惜”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深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情愫。,“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飞絮都化作了水上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初“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20/25,作用,实属难得。,“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练洗练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伤感。即使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春光也伴随柳絮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不过读者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语意蕴藉、,含蓄、巧妙。,“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终一韵,是含有归结性震撼全篇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柳絮在诗人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大,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21/25,六丑,周邦彦,此词据调后题目“蔷薇谢后作”,可知是咏物之作。但词中咏物,往往和咏怀亲密相关。周邦彦此词,决不是单咏蔷薇,而是寄寓着深刻身世之感。词中比兴最普遍、最惯用手法是伤春与伤别。春,是美好事物象征,而花又是春象征。花草凋零,春光消逝和年华不再,怀才不遇,形象内涵上自有其本质意义联络。只有用这么比兴手法来赏析周邦彦六丑,才能深入了解词中人惜花,花恋人,人花相恋,难解难分思想感情。词上片写花谢,还是题前文字,下片写谢后,才是正面文章。但上下片又是相互衬托,相互映衬。,六丑词基调就是伤春与伤别。“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是伤别;“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是伤春。“愿春暂留”,22/25,三句紧承慨叹春光将尽,客里光影虚掷而来,从感情上再加强一层。这三句一波三折,一句一转:不是愿春久留,而只是愿春暂留,一转;春不但不能暂留,而去如飞鸟之疾,二转;不但去得疾,而且影迹全无,三转。这在感情上一层进一层,一层紧一层地反应出词人对将去之春痛惜留恋之情。词人要表示内容很丰富,原要用许多话才能表示,但经过锤炼,却“字少而意多”,一样能把丰富诗意表示出来。愿花常好,月常圆,春常在,这是词人过去少不更事天真想法,但实际上是事与愿违,花开必谢,春来必去,要她常在是空想,要她久留也不可能。现在懂事了,自动把愿望降低了,那么即使是“暂留”一下也好吧!不过,不希望春暂留片刻而不可得,而且她转瞬即逝,杳如黄鹤。,23/25,词人听风听雨,通宵无眠,他虽没有外出行走,但神经却十分敏感,在想象中,无数蔷薇花瓣,已在桃蹊柳陌上乱点轻翻,可怜玉碎香消,有谁怜惜,只有蜂媒蝶使,一起忙乱了一番,屡叩窗槅,算是在给倾国佳人哭泣送葬罢了。下片写谢后,才是题目标正面。词人经过了情绪十分担心不眠之夜,清早起来,步入东园,他绕着无花蔷薇,踽踽独行,凭吊谢后蔷薇,发出轻轻叹息声。周围是死普通寂静,一个“岑寂”,一个“静”字,用复笔写出了自然环境凄冷和词人心头凄冷交织。眼前既是一片空寂,普通人写到这里,可能已成强弩之末。但词人妙笔生花,凭空结撰,又生出下面许多妙文来。,第一个是长条牵衣待话形象。当词人静绕蔷薇丛下时,已经脱尽残红枝条却牵住他衣襟(因蔷薇茎有,刺,故云),似有没有限离别之情要向他倾诉。这是写花恋人。其次写人惜花。当词人正心灰意冷时,偶然瞥见枝头上一朵残花,就顺手把它摘下来,插在自己头巾上,她瘦小憔悴得可怜,但有花终胜无花,这就是“强簪”一层意思;不过这么一插,却勾起了旧事,当此花盛开之时,那时还有玉人同在,鲜艳花朵插上美人钗头,是多么绰约多姿啊!这就是“强簪”另一层意思。最终一个形象更是奇情异彩,匪夷所思。落花命运,无非是遭人践踏,或随水飘去,漂泊无踪,此处断红即残红,“还有相思字”,似有“红叶题诗”典故影子。花落水流红,在残红本身也无能为力,但词人却满怀痴情地嘱咐说:你能否挣扎一下不随流水远去呢?不然你如有刻相思字,我又怎能见到?人与花已经分离,但,24/25,还恋恋不舍,余情无限,难解难分。结句不但回应了上片“愿春暂留”和下片“别情无极”,而且花去人留,好像死别生离,“此恨绵绵无绝期”,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真有余音袅袅不绝,绕梁三日之感。,25/2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