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感谢,分封制主要内容,分封就是封邦建国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域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负担纳贡和朝聘义务,并随周王参加出征、祭奠、吊丧庆贺等事项。,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对上级负担对应义务。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命令。,分封制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色彩。,1/52,3,分封制作用及其演变,作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演变,诸侯受分封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普通是世袭,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伴随井田制瓦解和争霸战争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郡县制”。,2/52,4,分封制总结,目标,对象,内容,义务,作用,破坏,巩固统治。,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加强统治,巩固王权。,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3/52,1,宗法制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宗法制主要内容,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关键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弟兄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大宗能够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既是全国大宗又是最高政治领袖。,宗法制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要求等级秩序。,4/52,起源,内容,特点,作用,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要求宗族内嫡庶系统。,嫡长子继承制。,确保了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3,宗法制总结,5/52,总结:,宗法制是分配标准,分封制是权力分配,二者是互为表里含有政治性质制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表达就是分封制,6/52,本课总结,夏商周政治制度,夏商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中央,地方,王位世袭制形成,相、卿、师等设置,封侯、伯,分封制,(重点),宗法制,(重点),特点,作用,内容,破坏,内容,特点,作用,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被破坏,要求宗族内嫡庶系统,嫡长子继承制,确保了贵族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7/5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我国河南地域出土了大量商代用于祭奠铜鼎和用于占卜甲骨,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一个主要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含有神秘色彩。,(2),源于夏、成于商、完善于西周宗法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一个主要特点,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制订等级秩序。,(3),西周实施分封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一个主要特点是,最高执政集团还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而且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色彩。,(4),宗族关系在夏朝就开始成为基本政治关系。西周在完善宗法制基础上实施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相对完善政治制度使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存在了800多年。,从这些史实我们能够推断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含有相正确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8/52,1地方:郡县制,二、巩固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目标:,内容,特点:,影响,巩固国家统一,,防止地方出现分裂割据势力,郡,县,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主要步骤,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主要标志。,9/52,A、创建皇帝制度,(掌握),特点:,2、中央,B、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二、巩固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主宰和权力中心,10/5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议方式,而言,详细说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含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3、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地方与中央,2、建立(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11/52,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人做丞相,设置“中朝”反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12/52,4、元朝“一省二院”,(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元朝,加强皇权,新,举措,13/52,秦朝:,中央:,地方:,西汉:,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御史台,明初至清末:,东汉到元朝:,(宋有专职监察刑狱官员:提点刑狱司),都察院,历代监察机构设置:,14/52,皇帝烦恼之选官取才,选官制度,隋唐,战国,魏晋,汉朝,西周,世卿世禄:血缘,科举取士:才能,九品中正:门第,军功授爵:军功,察举征辟:孝廉,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15/52,秦,(郡,县),汉初,(郡,国),汉中后期,(州,郡,县),隋,(州,县),唐,(道州,县),(藩镇),北宋,(路州,县),地方行政区划演变,元,(省,路,府,州,县),16/52,结合资料,分析明太祖废丞相历史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总揽地方军政大权行中书省,改设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中央,地方权力集中到了中央,统领中央各部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置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摘自明太祖实录,明强化皇权办法:废丞相.,历史原因:,(认为是)秦速亡原因,(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根源,直接原因:,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后,宰相权力过大,宰相胡惟庸骄横跋扈,君权和相权矛盾愈加激化.,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17/52,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强化办法:,加强对地方控制实施密折制,(建章立制-提升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加强对边疆地域控制,君主专制到达顶峰设置军机处,18/52,秦朝(形成),两汉(巩固),中央:,汉武帝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地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朝(加强),中央:,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地方:把军事、行政、财政权力收归中央,明清(顶峰),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置内阁,清:设置军机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三省六部,地方:加强统治;,中期后,藩镇割据局面减弱了中央集权,地方:实施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温故知新,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19/52,思索:列强为何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何会被侵略?,列强侵略中国,根本原因,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被侵略首先是因为中国封建统治腐朽,内部危机严重;另首先是因为中国成为列强侵略理想目标。,20/52,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是什么?,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2)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开埠),(4)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中国须同英国约定。(关税协定),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等。,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表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第四条最能表达。,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21/52,马关条约签署及其影响,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国土深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举借外债,列强深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资本输出,妨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内 容,影 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表达日本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第四条最能表达。,重庆,沙市,杭州,苏州,22/52,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大规模勒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域,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清政府深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辛丑条约签署及其影响,内 容,影 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赔,款4.5亿两。本息达9.8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表达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第三条最能表达。,23/52,大将筹边还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杨昌竣: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左公柳,24/52,2、左宗棠收复新疆:,(1)1875年被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1876年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3)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阴谋。,(4)1880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曾纪泽在左宗棠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署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3、新疆设置行省,(1884),抬棺出征,25/52,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2.经过:,台湾保卫战两支主力:,(1)以,丘逢甲、徐骧,为首义军;,(2)以,刘永福,为首黑旗军。,台湾沦陷原因:,力量悬殊,政府腐败。,3.意义:,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芒篇章。,26/52,阅读以下材料:,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候,引用了清末爱国诗人邱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请回答:,(1)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为何会“四百万人同一哭”?,(2)作者抒发了什么样情怀?,1896年;甲午战败,签定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被迫离开祖国悲愤之情。表现了台湾人民果断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历史上,留下了光芒篇章。,27/52,五、义和团运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1,义和团运动兴起,(1)前身,:,义和拳,山东、直隶一带民间秘密反清组织,,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2)根本原因:,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2,义和团运动发展过程:,1898年秋,山东兴起,袁世凯镇压,直隶,、,京津地域,清政府采取“招抚”政策,利用义和团,1900夏,义和团进入京津城,到达高潮,28/52,列强侵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国际背景,主要战争,侵华方式,爱国官兵,人民群众,(略),工业革命完成,开辟国际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鸦片战争,中国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商品输出,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过渡;从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军事侵略,殖民统治,(略),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海战爱国官兵,(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29/52,日军侵华纪要,1931“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日本侵华开始,1937“七七事变”全方面侵华;,1937“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进攻南京;,1937.12攻陷南京 长达6周大屠杀,日军军事侵略,(5),1938 占领徐州、广州、武汉,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30/52,(二)全民族抗日战争,1937.7.7,卢沟桥事变,日本全方面侵华,1937.8.13,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1937.8.14,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申明书,改编军队: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西安事变,和平处理,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序幕,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31/52,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洛川会议,敌后抗日依据地开辟,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百团大战,少数民族抗日武装:,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武汉会战,制订全方面抗战路线,中枢和总后方,敌后战场,打击日军侵略气焰,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国共联合抗日,关系,枣宜会战,台儿庄大捷(最大),平型关大捷(,最早、合作典范,),意义(打破计划),经典战例,张自忠,32/52,内,容,土地,分配,产品,分配,方法:,标准:,方法:,留足口粮,余归圣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标准:,按人口和年纪平均分配土地,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目标:,建立“四有二无”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33/52,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34/5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不一样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经济形式,经济基础,代表阶级,共同点,小农经济(落后性),(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工商业(进步性),(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公有制,平均主义(空想性),反应农民愿望,不能反应农民愿望,私有制(现实性),都含有反封建性;都是纲领性文件;,都未能真正实施,结论:,从经济主张上看,后者是对前者否定。,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天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5/52,二、辛亥革命经过,4.结果:,(2)中华民国暂时约法颁布,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 参议院制订,B、,关于国民权利要求,否定君主专制,表达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主要内容:,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C、,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权;,D、,责任内阁制,表达三权分立标准,预防个人独裁,36/52,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分。人民得享受以下各项之自由权。,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暂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材料四参议院对于暂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暂时约法,2、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暂时约法,请回答:,材料一表达了什么标准?这一标准在反封建方面有何意义?,请从材料二中找出两个关键词。,3.材料三、四表达了什么思想?,答:主权在民。意义:表达了民主思想,否定了君主专制,。,答:平等、自由。,答: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37/52,辛亥革命成功理由(,历史功劳,):,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取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推翻了“洋人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经济:解放了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创造了条件;对,中国教育改革和社会习俗进步,都起了主动作用。,4、世界影响: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主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推进力量。,38/52,口号,中心,结果,“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前期北京(主力:学生),后期上海(,主力:工人阶级,),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直接目标实现取得初步胜利,其中哪个口号最能完整反应五四运动性质?,五四运动经过:,1919,39/52,性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意义,2.,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革命,主力;,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有广泛,群众基础,。,3.,促进,马克思主义传输,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4.,标志,着中国,革命,开端,.,新民主主义,40/5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月23 日,上海,1.经过党,(最高)纲领,党,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推翻,建立。,2.确定成立以后,中心任务,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3.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 达管,宣传,张国焘管,组织,历史意义,主要内容,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诞生,41/52,1.中心任务: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2.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意义,:,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2、“二大”召开,社会性质,决定,革命对象:,革命性质:,革命动力:,二大主要内容,帝 封,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工、农、小资、民资,社会,矛盾,42/52,5、军事上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遵义会议:1935.1,.,内容,1、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2、必定了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军事上),3、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上),4、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组织上),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处理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久存在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43/5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919年1924年),北伐战争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合作,北伐,武装起义,失败,农村,井冈山,长征,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初步合作,七七事变,正式合作,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内战暴发,全方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胜利,44/52,西柏坡,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工作重心:,乡村,到,城市,.,2.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3.基本政策:,革命胜利后中共,政治、经济、外交,基本政策。,4.总任务: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45/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46/5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法律依据:,A.内容:要求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B.特点:表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标准。,C.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1949年9月,全国政协一届会议经过,共同纲领,要求。,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要求。,D.意义:开创了,人民民主,全新阶段。,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47/5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1980年8月政治局扩大会议,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法制 法治),48/52,治国策略,意义,1980,领导制度改革,政治局扩大会议,1982,五届五次,1997,中共十五大,1999,九届二次,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1、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策略,八二宪法,依法治国,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总章程,初步构想,(法制,法治),时间,会议,正式提出,2、制订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相关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关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49/52,“,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祖国统一,前提,,也是关键,。,“,两制,”,指大陆实施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施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实现,“,一国,”,,完成祖国统一,方式方法。,含义,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创造性重大战略决议。是,邓小平理论,主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导方针。,3.,“一国两制”构想含义与意义,三、“一国两制”实践,1.成功利用,港、澳回归,2.遗留问题两岸关系(也就是台湾问题处理),50/52,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知识框架:,两岸关系,进展:,背景:,大陆改革开放,表现:,停火:,交流:,会谈:,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两岸“三通”,“九二共识”,大陆,立场,八项主张:,反分裂法:,坚持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武力,影响,原因,有利:,不利:,六个方面,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51/5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实践,“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实践,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政策,知识框架:,52/5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