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波折性。,1/18,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黑暗腐朽造成统治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1.政治原因:,2.经济基础:,3.阶级基础:,4.思想基础:,一、戊戌变法背景,上节内容回顾,2/18,二、维新变法过程,(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二)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兴,办,学堂,(三)高潮:百日维新,上节内容回顾,3/18,(三)高潮:百日维新,二、维新变法过程,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29日,),“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或上清帝第六书),问题:康有为向皇帝提出了哪几项主张?其主张实质是建立什么政治体制?,主张:大集群臣,诏定国是;设上书处,许天下士民上书;设制度局。,实质:建立君主立宪制。,4/18,(三)高潮:百日维新,二、维新变法过程,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29日,),2、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11日),5/18,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军事,3、百日维新内容,勉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勉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工厂;设置,铁路矿务,总局,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行邮政等;,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馆学会;设译书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加政治;,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输,增强国防力量,基本上反应了,维新派,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包括,设议院,、,开国会,、,制订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全部制。,作用,局限,6/18,【合作探究】:百日维新特点?,(1)从方式上看:,(,2)从宗旨上看:,(3)从内容上看:,(4)从结果上看:,7/18,(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在渐进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独立富强。,(3)从内容上看:变法内容与维新派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不足。,(4),从结果上看:,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巨大社会力量。,8/18,【情景再现】,百日维新广开言路,臣民议论国事之风日甚。某日,工商业者商先生闲来无事,上茶馆品茗,偶遇读书人舒秀才与满族官员关大人聊起维新之事,商先生也加入进来发表自己看法。请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他们对维新运动基本态度将会怎样?原因是什么?,9/18,谭嗣同,锐杨,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1、标志:戊戌政变,(五)结果:变法失败,中国近代化道路充满波折而又漫长!,10/18,2、失败原因:,(五)结果:变法失败,材料1: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公布变法诏令184条,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东西不顾它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但顽固派果断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收,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所以,他著作出版很快,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2: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渎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维新派在变法中失误之处。,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11/18,2、失败原因:,(五)结果:变法失败,材料3:祖宗崇敬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这二者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任何改革都变得愈加困难。,雷颐:戊戌变法失败文化原因,材料4:变法者因为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改革心理,缺乏高超政治智慧和实际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变法战略。,萧功秦:戊戌变法之政治激进主义再反省。,材料5:变法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初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整体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络强大促进改革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百年戊戌变法研究回顾,(2)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什么角度分析变法失败?,12/18,2、失败原因:,(五)结果:变法失败,历史时尚:,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时尚(趋势);,力量对比:,进步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要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阻力和支持改革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阻力能够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办法策略:,改革必定会损害部分人利益,必定会碰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政治魄力,改革,办法,是否符合当初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社会环境:,当初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开展和执行。,归纳:决定改革成败要素:,13/18,项目,明治维新(19中),戊戌变法(19末),力量对比,方法策略,国内,环境,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微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武装。,资产阶级弱小,,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全方面推行,;行之有效;上有天皇支持,下有些人民响应;,变法法令,多、急于求成未能实践;,寄希望于无实权皇帝,,上得不到实权人物慈禧支持,下未能发动群众;,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正在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较为有利国际环境,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成功,失败,试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14/18,三、历史意义,、,爱国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民族危机,变法图强,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启蒙意义,:,思想解放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开创新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中国人民觉醒。,、,进步意义:,政治改革运动,,政治上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时尚,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15/18,1、,(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皇帝方向”是: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皇帝,结果适得其反。,非选择题:,16/18,2,(1)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当代国家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历次革命运动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连续性。,非选择题:,(2)主观原因:没有争取太后支持;铤而走险从和平变法走向武装政变之路;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可能降低对立面。,(3)缺点:当事人陈说,轻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性;,注意问题:要重视史料甑别、辨伪、互证;关注、搜集正反两方面史料。,17/18,2,(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非选择题:,(2)民族危机加深;工业文明冲击。,(3)阿里改革: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延缓了西方列强入侵。,戊戌变法: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明治维新:废除不平等条约,取得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认识:向先进国家学习,进行改革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改革不会一帆风顺。,18/1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