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试题2正式版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试题
姓名: (职务/职称:) 得分:
一、填空题 (2分/空)共计30分
1. 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 、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 的专用运送工具。
2.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
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3.Ⅰ级生物安全柜至少装置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排气进行净化,安全柜上部为观察窗,下部为操作窗口,工作状态时保证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但不保证试验对象不受污染。
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必须留本底血清进行有关检测,以后定期复检。
5.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二、选择题(单项)每题4分,共计20分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 )
A、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B、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C、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D、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2、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 )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3、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 )年。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4、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 )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A、1名 B、2名 C、3名 D、4名
5、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 )年。
A、10 B、20 C、30 D、40
答案:1、AB 2、B 3、C 4、B 5、B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何为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2、何为灭菌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2)环境温度与相对湿度;
(3)pH值;
(4)有机物;
(5)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子;
(6)微生物的数量。
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生物膜:细菌可粘附于利于生长的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中细菌比浮生菌对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微生物的数量和环境
(3)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消毒因子的杀菌能力增强,杀菌速度加快
(4)湿度:相对湿度最适宜时才能发挥消毒的最佳杀菌作用
(5)酸碱度:含氯消毒剂在酸性条件下杀菌作用明显高于碱性。戊二醛在酸性条件下,大部呈单体状态,当pH为6时,单体开始出现聚合倾向,当pH为9时,这种聚合体作用达到最快,失去杀菌作用,但是,戊二醛在pH7.5—8.3时杀灭芽胞作用最强。
(6)有机物:对消毒效果有双重影响,一是保护微生物免受理化因子的作用,二是消耗消毒剂
(7)化学拮抗(中和)作用。
5、空气消毒应注意的事项
(1)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利于消毒剂与带菌颗粒接触;
(2)保持室内密闭,消毒后通风;
(3)物理法消毒,要注意消毒器放的位置,有利于空气循环通过消毒器,没有死角;
(4)通过消毒器的风量,应是室内体积的8-11倍;
(5)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在有效空间体积内使用;
(6)进行空气消毒同时,应湿式打扫地面、物品表面。
检验科生物安全考核试题
答案
姓名: (职务/职称:)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实验室一级防护屏障的是: ( D )
A生物安全柜 B 防护服 C口罩 D 缓冲间
2.下列哪项措施不是减少气溶胶产生的有效方法: ( B )
A 规范操作 B 戴眼罩 C 加强人员培训 D 改进操作技术
3.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须有不少于2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下哪种运输方式目前是不允许的( A )
A 城市铁路 B 飞机 C 专车 D 轮船
4.国务院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所依据的主要法规,该法规是何时公布的?( B )
A 2004年12月1日 B 2004年11月12日
C 2005年1月1日 D 2005年6月1日
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计80分)
(1)BSL-2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有哪些,有哪些使用的基本要求?
1、生物安全柜,放置在人员走动少,离门较远的位置,与墙保持30cm。
2、高压蒸汽灭菌器,按期检查验证。
3、洗眼器,靠近出口处。
(2)进入BSL-2实验室应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应穿工作服,外加防护服
2、戴口罩、帽子,戴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后再次使用。
3、微生物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外面时应该有防护目镜、面罩、个体呼吸保护用品等。
(3)实验室的废弃物分类?
1. 感染性废物
2. 病理性废物
3. 损伤性废物
4. 药物性废物
5. 化学性废物
临床实验室的废弃物主要是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4)真菌感染的原因?
1 主要由于操作不当引起
2 真菌的平皿和试管等器材未及时处理
3 实验台或净化台不及时消毒处理
4 意外事故造成实验室污染
5 打破容有活真菌的培养皿、试管
6 真菌很容易在空气中传播影响整个实验室
7 污染制备环境、采血器材、培养基、细胞培养瓶
8 检测结果不准确或制备环境不合格
检验科生物安全考核试题
答案
姓名: (职务/职称:)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5分)
1.PCR实验室要求严格分区,一般分为以下四区 ( B )
A 主实验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 产物分析区
B 试剂准备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 、产物分析区
C 主实验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 试剂准备区
D 主实验区、试剂准备区、产物扩增区、 产物分析区
2.甲类传染病的霍乱进行大量活菌的实验操作应该在哪种级别的实验室?( B )
A BSL- 1 B BSL-2 C BSL-3 D BSL-4
3.生物安全柜操作时废物袋及盛放废弃吸管的容器放置要求不正确的( B )
A 废物袋及盛放废弃吸管的容器必须放在安全柜内而不应放在安全柜之外
B 因其体积大的放在生物安全柜一侧就可以
C 污染的吸管、容器等应先在放于安全柜中装有消毒液的容器中消毒1h以上,方可处理
D 消毒液后的废弃物方可转人医疗废物专用垃圾袋中进行高压灭菌等处理
4.避免感染性物质扩散实验操作注意点 ( D )
A 微生物接种环直径应为2~3mm并且完全闭合,柄的长度不应超过6cm
B 应该使用密闭的微型电加热灭菌接种环,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无需灭菌的接种环
C 小心操作干燥的痰标本,以免产生气溶胶
D 以上都是
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计80分)
(1)病原微生物根据危害不同分为几类,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以分为4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2)感染性材料洒溢处理的一般原则?
1、戴手套和防护服
2、用布活纸巾覆盖
3、倒消毒剂
4、消毒,由外向中心,适当时间后处理
5、再次消毒
6、 污染材料放置在废弃物处理容器中,并通知有关部门。
(3)检验科HBV感染的可能途径?
1、 离心
2、 加样
3、 洗涤
3、 HBV阳性标本易溢出污染工作仪器、台面、器物及其周围环境,检验人员经常接触标本及工作器械,接触感染是实验室感染HBV的主要途径
(4)实验室感染的控制如何实现?
1、 建立控制实验室感染的管理制度
2、 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更新
3、 加强消毒的质量的他方与己方监测
4、 加强仪器设备的消毒
5、 保持台面清洁
检验科生物安全考核试题
答案
姓名: (职务/职称:)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
1.生物安全柜在使用前需要检查正常指标,不包括( A)
A 噪声 B 气流量
C 负压在正常范围 D风速
2.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抗力从高到低的顺序( B ) A 细菌芽孢、分枝杆菌、亲水性病毒、真菌孢子、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
B 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亲水性病毒、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
C 细菌芽孢、分枝杆菌、真菌孢子、亲水性病毒、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
D 真菌孢子、细菌芽孢、分枝杆菌、亲水性病毒、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
3.干热灭菌效果监测应采用( B )作生物指示物
A 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B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C 短小芽孢杆菌 D 粪链球菌
4.一本实验原始记录本的封面被细菌污染,适宜的消毒方法是:(D)
A干烤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 75%酒精浸泡 D紫外线照射
二、问答题(每题16分,共计80分)
1、什么是HIV职业暴露?
HIV职业暴露是工作人员,如实验室技术人员、医生、护士、护理员、警察、监狱管理人员等,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意外地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税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2、职业暴露的主要方式?
(1)皮肤针刺伤或锐器切割伤;
(2)粘膜或破损皮肤(如皲裂、皮肤炎症等)接触感染性材料;
(2)皮肤虽然完整无破损,但大面积或长时间(几分钟或更长)接触感染性材料
3、生物安全的概念?
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危险或潜在危险。
4、实验室污水如何处理?
1.实验室污水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2.血细胞仪和尿沉渣仪等用桶存放的废水,先用有效氯处理后倒入下水池
3.全自动生化仪的废水可直接通过管道入医院废水处理池
5、菌(毒)种和生物样本怎样保存?
1.专人负责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藏
2.用可上锁的冰箱、双人双锁,或冰箱无锁,储藏室门双人双锁
3.要有菌种名录清单,有销毁记录
检验科生物安全考核试题
答案
姓名: (职务/职称:)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
1.脱卸个人防护装备的顺序是(A)
A 外层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口罩帽子→内层手套
B 防护眼镜→外层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内层手套
C 防护服→防护眼镜→口罩帽子→外层手套→内层手套
D 口罩帽子→外层手套→防护眼镜→内层手套→防护服
2.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硬件设施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 D )
A 送排风系统 B 三区两缓布局 C UPS电源 D 自动闭门系统
3.生物安全柜内少量洒溢,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属于 ( B )
A 严重差错 B一般差错
C 一般实验室感染事故 D严重实验室感染事
4.全自动高压灭菌器的使用哪项是正确的( B)
A 同类物品装放一起
B 液体和固体物品分开存放
C 敷料与器械同时灭菌时,应将敷料放在下层
D 常用各种物品的灭菌时间(110-121℃)20-30min
二、问答题(每题16分,共计80分)
1、什造成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风险因素?
(1).防护意识淡漠
(2).手卫生不规范
(3).安全注射操作不规范
(4).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2、手套损坏、污染(脱手套流程)?
(1).用一手捏起另一只手套近手腕处的外缘
(2). 将手套从手上脱下并将手套外表面翻转入内
(3). 用戴着手套的手拿住该手套
(4). 用脱去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腕部内面
(5). 脱下该手套使其内面向外并形成一个由两个手套组成的袋状
(6) . 丢弃在高温消毒袋中待消毒处理。(注意)以上操作要远离面部。
3.生物样本的处理方法?
1.弃置的菌种、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应在实验室同一建筑内消毒灭菌,达到生物安全后再按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处理
2.微生物标本、废弃物先集中在高压蒸汽灭菌器内消毒灭菌后再送出实验室,有记录
3.带盖的血液标本和未高压的废弃物应置于专用的硬盒外包装容器送医疗废弃处置单位集中处理
4、实验室内如何消毒?
1.实验室内应有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的设备和设施
2.空气用紫外灯或移动的紫外线车
3.操作台表面用巴氏或含氯消毒液消毒(清洁工人)
5、怎样处理利器?
1.实验室使用的利器应盛放在专用的容器内
2.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安培瓶、微量管使用后及时放入利器盒
检验科生物安全考核试题
答案
姓名: (职务/职称:)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
1.国务院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所依据的主要法规,该法规是何时公布的?( B )
A 2004年12月1日 B 2004年11月12日
C 2005年1月1日 D 2005年6月1日
2.干热灭菌效果监测应采用( B )作生物指示物
A 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B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C 短小芽孢杆菌 D 粪链球菌
3.甲类传染病的霍乱进行大量活菌的实验操作应该在哪种级别的实验室?( B )
A BSL- 1 B BSL-2 C BSL-3 D BSL-4
4.下列哪种不是实验室暴露的常见原因 ( C )
A 因个人防护缺陷而吸入致病因子或含感染性生物因子的气溶胶
B 被污染的注射器或实验器皿、玻璃制品等锐器刺伤、扎伤、割伤
C 在生物安全柜内加样、移液等操作过程中,感染性材料洒溢
D 在离心感染性材料及致病因子过程中发生离心管破裂、致病因子外溢导致实验人员暴露
二、问答题(每题16分,共计80分)
1、衣物被污染后的处理流程?
1) 尽快脱掉最外层防护服,并注意防止感染性物质进一步扩散
2) 将已污染的防护服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待高压灭菌
3) 脱掉手套,到污染区出口处洗手
4) 更换防护服和手套
5) 必要时对发生污染及脱防护服的地方进行消毒
6) 处理(如果内衣被污染,应立即脱掉已污染的衣物,消毒处理)
2、刺伤、切割伤或擦伤的应急处理?
1) 保持镇静,立即停止实验,脱掉手套。
2) 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伤口。
3) 尽量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取出急救箱,用碘酒或75%的酒精擦洗伤
口,适当的包扎。
4) 及时就医,告知医生受伤原因及可能的微生物污染,必要时要进行医学处理。
5) 向实验室生物安全小组报告,进行事故记录。
3、进入实验室如何执行登记制度?
1.实验室应建立人员进出登记制度,非实验室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要遵守相关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2.要有准入规定
3.本科人员由科主任签字准入
4.进修实习人员经培训后由主任或组长同意
5.非实验室人员进入要有组长同意并有记录
4、生物安全柜内为何不能明火?
1.生物安全柜内不能使用明火
2.酒精灯火焰会影响安全柜内的气流走向
3.明火的长期高温会破坏安全柜内的过滤膜
4.可使用电热消毒器或一次性接种环
5、污染报告单如何处理?
1.在污染区出具的检验报告,需经消毒处理
2.门诊查检处集中打印报告
3.病区检验结果网上传输
4.病区也可按科室集中打印
5.凡是手写的非打印原始报告单,可用微波炉消毒后发出
.
检验科生物安全考核试题
答案
姓名: (职务/职称:)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
1.国务院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所依据的主要法规,该法规是何时公布的?( B )
A 2004年12月1日 B 2004年11月12日
C 2005年1月1日 D 2005年6月1日
2.干热灭菌效果监测应采用( B )作生物指示物
A 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B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C 短小芽孢杆菌 D 粪链球菌
3.甲类传染病的霍乱进行大量活菌的实验操作应该在哪种级别的实验室?( B )
A BSL- 1 B BSL-2 C BSL-3 D BSL-4
4.下列哪种不是实验室暴露的常见原因 ( C )
A 因个人防护缺陷而吸入致病因子或含感染性生物因子的气溶胶
B 被污染的注射器或实验器皿、玻璃制品等锐器刺伤、扎伤、割伤
C 在生物安全柜内加样、移液等操作过程中,感染性材料洒溢
D 在离心感染性材料及致病因子过程中发生离心管破裂、致病因子外溢导致实验人员暴露
二、问答题(每题16分,共计80分)
1、衣物被污染后的处理流程?
7) 尽快脱掉最外层防护服,并注意防止感染性物质进一步扩散
8) 将已污染的防护服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待高压灭菌
9) 脱掉手套,到污染区出口处洗手
10) 更换防护服和手套
11) 必要时对发生污染及脱防护服的地方进行消毒
12) 处理(如果内衣被污染,应立即脱掉已污染的衣物,消毒处理)
2、刺伤、切割伤或擦伤的应急处理?
6) 保持镇静,立即停止实验,脱掉手套。
7) 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伤口。
8) 尽量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取出急救箱,用碘酒或75%的酒精擦洗伤
口,适当的包扎。
9) 及时就医,告知医生受伤原因及可能的微生物污染,必要时要进行医学处理。
10) 向实验室生物安全小组报告,进行事故记录。
3、进入实验室如何执行登记制度?
1.实验室应建立人员进出登记制度,非实验室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要遵守相关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2.要有准入规定
3.本科人员由科主任签字准入
4.进修实习人员经培训后由主任或组长同意
5.非实验室人员进入要有组长同意并有记录
4、生物安全柜内为何不能明火?
1.生物安全柜内不能使用明火
2.酒精灯火焰会影响安全柜内的气流走向
3.明火的长期高温会破坏安全柜内的过滤膜
4.可使用电热消毒器或一次性接种环
5、污染报告单如何处理?
1.在污染区出具的检验报告,需经消毒处理
2.门诊查检处集中打印报告
3.病区检验结果网上传输
4.病区也可按科室集中打印
5.凡是手写的非打印原始报告单,可用微波炉消毒后发出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文件
1. 目的 明确实验操作危害风险,有效预防和控制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依据本血液中心《实验室质量手册》5.7“安全与卫生”的要求,以及有关国家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对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进行评估。
2. 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血液传染病检测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危害评估。
3. 职责
3.1 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和生物安全管理
3.2 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实验室是否按照危害风险评估及事故预防处理原则进行操作。
3.3 按照相关危害风险评估及及事故预防处理原则进行实验操作。
4 危害风险评估
4.1 乙型肝炎病毒危害评估
危害程度分类
.1 分类等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II级),属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 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HBV的培养、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及HBV感染的动物实验,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一般生物学特性
.1 病毒稳定性: HB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HBV在30~32℃下感染性至少可保持6个月,冷冻在-20℃时,可保存15年。血清中HBV的感染性在直接沸腾2min后可灭活,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仍可保持;高压灭菌121℃ 15分钟或干热160℃1h后便失去传染性。暴露于5%次氯酸钠10min,2%戊而醛1h可灭活。
.2 传播途径:HBV可通过各种体液排至体外,如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液、月经、泪液、汗、尿等。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医源性传播,是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通常是被污染的医疗器械(针头、穿刺针、手术刀、牙钻等)经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即可造成感染。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HBV也是其重要的传播途径;2)母婴垂直传播,主要是围产期感染,即分娩时婴儿经产道,通过婴儿的微小伤口受母体的病毒感染所致。3)以性传播为主的亲密接触传播,HBV存在于人体的体液中,并通过各种体液排至体外。
.3 暴露后后果:HBV暴露后,在一定时间内暴露愈久,感染的机会愈大。就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而言,任何血液标本及受其污染的器材都是存在的传染源,实验人员以及其他可能暴露在实验室传染性气溶胶中的人员感染机会很大的,所以实验人员没做好防护或者是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致使的暴露,甚至直接感染。
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1 实验样品的接收与离心开启:标本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溢出污染到试管外壁或献血申请表;由采血科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试管塞子脱落或试管口形成碎口;血液标本为真空封口,当打开试管盖时,因为其内部可能处于负压,瞬间进入的空气可能使一些血液产生气溶胶扩散进入空气造成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对采血科工作人员进行标本标准规范的培训,及时对受污染的器具进行消毒等处理,要求接收和打开样品的人员应当了解样品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接受如何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的培训。样品接收与开启操作严格按实验室标本接收的SOP进行。
.2 标本离心时:由于不平衡造成的严重后果或移动标本时标本的溅出、泼洒和试管的破碎等出可造成严重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1)要求工作人员离心时严格按照离心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离心前检查离心机状况及离心平衡状态方可开始操作。(2)在离心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3 加样及后处理形成的污染器具,废气、废液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
(1)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
(2)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安全的生物防护标准,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
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统一洗涤或丢弃。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3)样品容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制品。样品容器应当坚固,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
(4)加样仪使用一次性加样针,防止加样针的刺伤,防止废液飞溅到身上、眼里,若发生此类情况,立即按应急程序进行处理。 应设置洗眼装置。
(5)实验室宜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
(6)样品接种后将其固定在架子上,尽可能使容器保持直立。
(7)当天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8)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对产生的废液,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
检验后的阳性标本处理,按照《标本高压灭菌标准操作规程》GZBC/SOP- JY-043/00处理。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应当立即按照《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事故处理与报告管理规定》GZBC-LAB/MR-10/00处理。
4.2 丙型肝炎病毒危害评估
危害程度分类
.1 分类等级:丙型肝炎病毒(viral hepatitis ,HCV)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PT-NANBH)。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II级),属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 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HCV的培养、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及HCV感染的动物实验,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一般生物学特性
.1 病毒稳定性:HCV对对有机溶剂敏感,终浓度为10%的氯仿可杀灭10倍黑猩猩感染量的病毒。经加热100℃5min,60℃10h,甲醛(1:1000、37℃)处理6h后失去传染性。血制品中的HCV可用于干热80℃72h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
.2 传播途径:HCV传播途径为非肠道,病毒经破损的皮肤及黏膜而进入机体。病毒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液、月经、泪液、汗、尿等。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液传播,HCV主要经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70%以上;②母婴垂直传播,胎内传播仅个别报道,而围产期传播有不少报道,但资料不够充分;③以性传播为主的亲密接触传播,HCV存在于人体的体液中,并通过各种体液排至体外。
.3 暴露后后果:HCV在血中浓度极低,但是血液有传染性。就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而言,任何血液标本及受其污染的器材都是存在的传染源,实验人员以及其他可能暴露在实验室传染性气溶胶中的人员感染机会很大的,所以实验人员没做好防护或者是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致使的暴露,甚至直接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为2~26周,平均为8周左右,受带病毒血液的感染而引的丙肝潜伏期短,大约在输血后5~12周发病。
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1 实验样品的接收与离心开启:标本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溢出污染到试管外壁或献血申请表;由采血科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试管塞子脱落或试管口形成碎口;血液标本为真空封口,当打开试管盖时,因为其内部可能处于负压,瞬间进入的空气可能使一些血液产生气溶胶扩散进入空气造成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对采血科工作人员进行标本标准规范的培训,及时对受污染的器具进行消毒等处理,要求接收和打开样品的人员应当了解样品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接受如何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的培训。样品接收与开启操作严格按实验室标本接收的SOP进行。
.2 标本离心时,由于不平衡造成的严重后果或移动标本时标本的溅出、泼洒和试管的破碎等出可造成严重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1)工作人员离心时严格按照离心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离心前检查离心机状况及离心平衡状态方可开始操作。(2)在离心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3 加样及后处理形成的污染器具,废气、废液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
(1)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
(2)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安全的生物防护标准,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统一洗涤或丢弃。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3)样品容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制品。样品容器应当坚固,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
(4)加样仪使用一次性加样针,防止加样针的刺伤,防止废液飞溅到身上、眼里,若发生此类情况,立即按应急程序进行处理。 应设置洗眼装置。
(5)实验室宜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
(6)样品接种后将其固定在架子上,尽可能使容器保持直立。
(7)当天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8)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对产生的废液,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
.4 检验后的阳性标本处理,按照《标本高压灭菌标准操作规程》GZBC/SOP- JY-043/00处理。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应当立即按照《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事故处理与报告管理规定》GZBC-LAB/MR-10/00处理。
4.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危害评估
危害程度分类
.1 分类等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或称艾滋病的病原体。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Ⅲ级),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 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HIV的培养、和动物感染实验必须在BSL-3实验室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就可以在BSL-2实验室完成,灭活材料的操作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一般生物学特性
.1 病毒稳定性: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不耐酸,但耐碱,容易被几种方法灭活。56℃30min可以破坏病毒中的酶,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60℃3h或80℃30min,可以使病毒感染性消失,20℃活力可保持7天。HIV对一般的消毒剂敏感,1%戊而醛处理5min,5%次氯酸钠、70%乙醇1min均可灭活病毒,5%苯酚、1.0%来苏尔、0.3%双氧水、也能完全灭活病毒。但对紫外线不敏感。
.2 传播途径:HIV主要传播方式三种:(1)性接触传播(2)接触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的传播,包括输血及共用注射器。(3)母婴垂直传播。
.3 暴露后后果:普遍易感,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如未经治疗,一般从感染道发病要10年左右的时间。然而,HIV感染者病程进展的个体差异很大,约10%的人在感染后2~3年就可以发展为AIDS;约80%的感染者在10年以上显示病情恶化的征象;另外有10%~17%的感染者十几年后病情没有很大的发展,被称为长期病情不恶化者(long-term nonprogresser,LTNP)。
HIV的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1 实验样品的接收与离心开启:标本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溢出污染到试管外壁或献血申请表;由采血科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试管塞子脱落或试管口形成碎口;血液标本为真空封口,当打开试管盖时,因为其内部可能处于负压,瞬间进入的空气可能使一些血液产生气溶胶扩散进入空气造成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对采血科工作人员进行标本标准规范的培训,及时对受污染的器具进行消毒等处理,要求接收和打开样品的人员应当了解样品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接受如何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的培训,准备好消毒剂。样品接收与开启操作严格按中心实验室标本接收的SOP进行。
.2 标本离心时:由于不平衡造成的严重后果或移动标本时标本的溅出、泼洒和试管的破碎等出可造成严重污染。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1)要求工作人员离心时严格按照离心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离心前检查离心机状况及离心平衡状态方可开始操作。(2)在离心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3 加样及后处理形成的污染器具,废气、废液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
(1)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
(2)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安全的生物防护标准,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统一洗涤或丢弃。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样品容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制品。样品容器应当坚固,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
(4)加样仪使用一次性加样针,防止加样针的刺伤,防止废液飞溅到身上、眼里,若发生此类情况,立即按应急程序进行处理。 应设置洗眼装置。
(5)实验室宜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
(6)样品接种后将其固定在架子上,尽可能使容器保持直立。
(7)当天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8)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对产生的废液,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
.4 检验后的阳性标本处理,按照《抗-HIV初筛阳性疫情报告和血标本送CDC标准操作规程》GZBC/ SOP-JY-049/00处理。相应血袋送CDC或按照《标本高压灭菌标准操作规程》GZBC/SOP- JY-043/00处理。
. 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 }%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应当立即按照《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事故处理与报告管理规定》GZBC-LAB/MR-10/00处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评估 实验室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紧急向市CDC相关部门咨询,并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1 发生以下情形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