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必修各章重点笔记正式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森林的生态效益:可归纳为“水气净美无(物)尘沙”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一般很贫瘠。(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物最容易遭受破坏。拓展延伸:湿地的生态作用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2.保护措施保护热带雨林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可总结为“三保、二设、一结合”。(1)三保: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
2、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开发。(2)二设: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的机会。(3)一结合: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能源资源开发条件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1.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的升级。如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2.山西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中的环境治理(1)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2)“三废”的治理(3)调整产业结构流域开发的整体性分析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环境要素流域特征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流域开发
3、方向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陆路交通不便,发展河流航运修建船闸和水库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水能开发,建水电站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流域内光、热、水较丰富较早成为发达农业区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不稳定给航运带来困难,需将修水库和船闸相结合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相矛盾修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的矛盾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航运发达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水量不稳定,流量差异大航运不便修水库,建船闸,促航运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锌、磷、云母等利于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流域综合开
4、发的核心是河流的利用与治理,利用的是“优势条件”,治理的是“流域问题”,并且治理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保障。田纳西河是流域综合开发的典范,其综合开发模式如下:2.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经验的借鉴我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田纳西河成功的治理与开发,对我国河流的综合开发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1)以水力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治理的核心。(2)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3)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4)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5)加大开发力度和开
5、放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6)重视环境保护。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区位表现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气温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品质好;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还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降水雨热同期,集中于夏季,利于作物生长;降水变率大,容易产生水旱灾害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形多样,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肥力较高,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大面积的沼泽土需要改良与合理开发工业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
6、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交通发达,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市场广阔的国内市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口地广人稀,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提供了条件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图的判读1农业生产对象:鸡、猪、鱼、食用菌和大田农业。2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沼渣、粪肥、塘泥。3沼气池的原料:杂物、粪渣、杂草秸秆。4分析沼气的用途及意义。可用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有利于净化环境、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5分析农业生产模式的意义。调整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各种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农
7、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东北为例)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对调入地区的影响对调出地区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资源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西气东输工程(典例)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东部地区
8、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类型线路东西运煤通道通往东北集通线、京包京沈线等通往华北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神黄线等南北运煤通道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9、等沿海运煤通道以海港为枢纽南水北调图示调水原因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华北地区缺水严重(降水不多,地表径流少;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水浪费严重)线路优缺点对比东线优点:可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小,工期短;可调水量大缺点: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耗能大,运营费用高;水质条件较差中线优点: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水源地水质好;有丹江口水库,水源稳定缺点:需挖输水渠道,工程量较大西线优点:线路长度最短缺点:地形复杂、起伏大,工程难度最大产业转移的规律(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10、初期)(中期)(后期)(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2.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土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少、黑土分布广泛;、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
11、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地理信息遥感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应用评价空间定位全球定位系统获取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之间的关系灾害种类成因
12、危害防治措施附注地震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发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地震多发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带上)(断裂带上),地壳运动活跃造成地面建筑物受损坍塌,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交通、通信、水利基础设施受损严重。诱发滑坡、崩塌,毁坏农田。引发瘟疫、海啸等其他次生灾害。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质量和抗震能力。城市交通建设避开危险断层。【室内自救措施】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楼房内选择卫生间、厨房、墙角、桌下躲避。关闭煤气和电源。利用余震间隙迅速撤离。保持头脑清醒和心理镇定。【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
13、平洋火山地震带滑坡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警报,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不在危险地点建房。建设护坡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减灾意识和能力。暴雨时不要在河谷浅滩逗留。【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自然: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地形崎岖,山体坡度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人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不合理工程活动【泥石流的自救】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坡面上跑,并保护好头部泥石
14、流充足水、足够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干旱【基本原因】降水分配不均匀,季节或年际变化大【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未来,降水少。工农业用水量大。【江淮地区伏旱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工农业用水短缺。时尚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引发社会问题。引发土地退化和森林火灾。加强监测预报,完善抗旱信息系统。兴修水利设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选育耐旱品种。治理水污染。【西南地区冬季干旱多发原因】冬季盛行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弱,带来水汽少,降水少。气温相对较高,蒸发旺盛。地形崎岖,多山地,地表
15、水不易存留。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渗漏严重。水利设施缺乏或老化原始森林被严重砍伐灾害种类成因危害防治措施附注洪涝自然: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支流多(海河、长江、珠江等),汇水集中。缺少天然入海河道(淮河)河道弯曲(荆江)人为:上游砍伐森林、陡坡开垦,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抬高河床。围湖造田,降低湖泊调蓄能力。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和水域工事建设。对水利设施、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造成直接破坏和重大损失。造成人员伤亡,引发疫病爆发。破坏耕地和水系,严重恶化生态环境。中上游:禁止毁林开荒,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中下游:退耕还湖。加固堤坝,建
16、设水库。清淤治沙,疏浚河道。修建分洪蓄洪区。裁弯取直工程(荆江)开挖入海河道(淮河、海河)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机制。【自救措施】停留在坚固建筑物内。关闭燃气和电路,准备应急食物、日常用品及便于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转移到上层房间或屋顶。在户外立马向高处躲避。台风/飓风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强烈热带气旋狂风、暴雨、风暴潮造成海水倒灌和海堤决口,形成洪涝。诱发山区泥石流和滑坡。毁坏港口、船舶和城镇。破坏建筑物,经济损失重大。造成人员伤亡,诱发瘟疫。加强监测预报,完善应急机制。建设沿海防护林。加固沿海堤坝,建设高标准海塘。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及时疏散转移危险地区人员。船只及时回港避风。【有利影响】带来丰
17、富降水,缓解旱情。降温,缓解高温酷暑台风:太平洋西部,危害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飓风:孟加拉湾、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寒潮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快行冷锋)对农作物造成冻害,使农作物减产。大雪和冻害造成牲畜死亡。大风导致沿海风暴潮,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加强预报预警,完善应急机制。向耕地中适当浇水(降低温度下降幅度和速度,并通过蒸发的水汽增强大气逆辐射)稻草或麦秆覆盖农田,人造烟雾等。注意:寒潮对农作物春季和秋季危害最大,因为春季为播种季节,秋季为收获季节【有利影响】冻杀害虫,减少病虫害。暴雪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春旱,使土壤有较好墒情暴雪保持地温。沙尘暴自然:地表多疏松沙
18、质沉积物。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多大风天气。春季气温回升快,气候干旱,地表干燥。人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不合理活动,破坏植被污染空气,恶化生态环境。危害生产生活,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威胁交通安全,阻碍交通秩序。沙尘暴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机制。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建设人工草场,实行轮封轮牧。建设防风固沙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控制人口。【我国沙尘暴时空分布】冬春季节严重,西北、华北多发。【有利影响】增加空气凝结核,成云致雨。中和酸雨,缓解酸雨灾害。增加海洋中有机物,促进海洋生物生长。形成土壤。灾害种类成因危害防治措施附注风暴潮台风、飓风等强
19、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海水倒灌和海堤决口,造成洪涝。诱发山区地质灾害。毁坏港口、船舶,破坏建筑物,经济损失重大。(参见台风的措施)【孟加拉湾风暴潮多发原因】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有飓风发生。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孟加拉湾呈喇叭口形状。生物灾害有害生物大量过度繁殖。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农业生产损失严重。严格进口检疫,控制生物入侵。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农药等进行人工清除。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测管理。华北平原多蝗灾原因:前期干旱少雨,有利于雌蝗产卵。后期多雨,有利于蝗虫幼虫生长。水土流失自然:地形崎岖,山地坡度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土层薄。(云贵高原)多石灰岩。(
20、黄土高原)黄土疏松,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人为:过度开垦、毁林开荒等破坏植被,加快土壤侵蚀速度。不合理的筑路、开矿等工程活动使肥沃的表层土壤变薄甚至消失,破坏土地生产力,农业减产,威胁灾区人民基本生活。加剧地质灾害。增加河流含沙量,淤塞河道,抬高河床,加剧洪涝。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沟谷修建小水库、淤地坝(拦水拦沙、淤积造陆)修建水平梯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加强土地管理,禁止过度开垦。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关于水土流失更多内容请参见必修三区域地理“黄土高原”部分。土地荒漠化(以西北地区为例)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物质松散。河湖稀少。缺少植被保护。多大风天气。
21、人类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破坏植被。过度用水、中上游截流用水等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解决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建立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小水电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修建沙障等防风固沙工程。禁止过度放牧,建设人工草场,实行轮封轮牧。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土地荒漠化类型】由于风力作用引发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由于水土流失引发的云贵高原石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由于盐碱化引起的华北平原的荒漠化。灾害种类成因危害防治措施附注地面沉降一般由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风暴潮灾
22、害加剧。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加重内涝。道路开裂甚至塌陷,危害交通安全。地下水流向紊乱,地下排污管道破坏,污染地下水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开采层位进行合理人工回灌。/火山爆发/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火山灰掩埋耕地和建筑,破坏农业,财产损失。影响航空安全。加强监测,及时发布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带居民撤离。灾后及时恢复生产【好处】产生肥沃火山土。形成硫磺等矿物。形成阳伞效应,降温作用。咸潮江河枯水期海水倒灌。人类过度利用江河水。江水变咸,影响生产生活上游放水,稀释过咸江水冬季多发赤潮(水华)人类向水区排放大量含有氮磷
23、钾的污染物,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夏季水温高,诱发藻类繁殖。水区封闭,水体自净能力差。藻类生物消耗大量氧气,使得原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生态平衡。污染水体,危害人体健康。加强水体管理检测。完善法律机制,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集中排放。关闭或改造重污染企业,减少生产污水排放量。夏季多发,珠江口、太湖、渤海湾多发土壤污染向土壤中过度排放污染物粮食减产,农业经济损失严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首要任务: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海冰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海域封闭,海水流动性差。海水较浅,盐度较低。阻碍航运。威胁海上船只
24、和海上建筑物安全。影响海上采油、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做好海水动态监测预警,及时发布信息。加强渔船管理,严禁船只在海冰区域作业。/堰塞湖/诱发新的滑坡泥石流。易引发堤坝溃决,造成洪水灾害。及时疏通河道,开发泄洪槽。及时疏散撤离危险地区居民。/高中地理(必修3)各章知识体系图 第二章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一 【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1) 含义: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但过其他因素导致的耕地草原森林等资源的生产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是土地完全丧失生产力 (2) 类型 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 人类滥垦滥牧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
25、破坏(3) 分布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 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为严重 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区:新疆、甘肃、内蒙古(4) 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 自然: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决定 西北地区:水汽来自北冰洋、大西洋,温带大陆性气候,内流河,水量小,植被少 (4) 新疆的荒漠化面积扩大由于人口增加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大,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胡杨林干枯(5) 分类 土地沙漠化:只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
26、和半干旱区 实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是指土层瘠薄的的石山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都使许多耕田变成裸岩地,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 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的灌溉农业区,采用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渍化,主要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6)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 地表起伏大,增强了流水的侵蚀能力 黄土土质疏松,抵抗流水侵蚀的能力弱 植被覆盖率低,保水保土能力差 夏季暴雨集中 乱砍滥伐,过度垦荒,破坏植被 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 露天开矿,破坏生态 人为原因起决定性作用 (7) 红色荒漠 表现: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 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
27、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尤为典型 成因:过樵过牧过垦等破坏植被的人为原因加剧了此类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实质:实质是“石质荒漠化”二【荒漠化的危害】(1)危害 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都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生产危害: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2) 消失的楼兰古国由于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淤积,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被迫外迁三【荒漠化的防治】(1)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 西北东北华北 (2)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3) 措施:封沙
28、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科学合理的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湿地的含义及分布】(1) 含义:水位 地下水位 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潜水覆盖的土地(2) 范围:沼泽、滩涂、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3) 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4) 分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高远到平原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东部多于西部(5) 形成的气候条件:低洼地势,冷湿气侯,广泛分布的冻土(6) 代表性湿地 鄱阳湖湿地:湖泊湿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29、降水充沛;地势低洼,有赣江等众多河流注入,水量充沛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沼泽湿地。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下有冻土存在,水不易下渗;位于季风区,降水较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海南岛红树林湿地:红树林湿地。地处热带海滨,海滩广阔,气候湿热,水热充足,利于红树林的生长 长江下游人工湿地湖泊湿地:灌渠、稻田、水库等。地处平原,耕地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流灌渠、水库众多 四川的若盖尔:高原湿地。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地势低,气温高,蒸发慢;冻土发育,水不易下渗二【地球之肾】(1)作用: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提
30、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2)“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作用 维持生物多样性:水域与陆地交错,适于各种野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 调蓄洪水:水域面积大,可调蓄长江、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河流南来注入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鱼米之乡”,每年生产大量的农副产品,造纸业的发展 航运价值:南纳四水,北通长江,是南方重要的水运通道 旅游观光:碧波荡漾,自然景观类型多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4)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活的作用 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缓解有毒物质,净化水源 增加
31、地表水下渗,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三 【湿地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现状:人口过多,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2) 问题:天然湿地的数量不断减少;质量逐渐下降;减灾能力明显降低(3) 洞庭湖萎缩的原因 河流上游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流入洞庭湖的泥沙长年累月的淤积,使湖床抬升, 水面逐渐萎缩 大规模的围湖造田(4) 洞庭湖原状“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消亡,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严重,航道断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 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四 【保护湿地的措施】(1) 措施 退田还湖、沼泽,退耕还林、草 防治水污染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伐 建立法规,增强保护意识(2)
32、洞庭湖变大的措施在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1)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 发源地: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 上中下游地形:上游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是冲积平原 能源: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煤炭、石油资源 水汽来源: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河流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所以冬季和早春常发生大范围的持续降水(2) 治理前 由于长期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和经常性暴雨,时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大面积荒芜,农业生产条件相当恶劣 其开发利用仅限于航
33、运 到20世纪初,其沦为美国东部最为落后和贫穷地区之一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1 治理(1)核心:水资源的综合开发(2)综合性长远开发方案: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3)大力开发水电,进行梯级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防洪标准提高2 开发(1) 工业建设 方针:“薄利取胜” 优势:充足、廉价的电力 初期发展高耗能工业,例如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部门 50年代后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食品塑胶机电纺织服装等部门迅速发展(2) 农业发展:因地制宜,选择作物 种植业:坡地栽培果树蔬菜,平原种植玉米棉花大豆,发电厂附近发展温室蔬菜 林业:林产品的综合利用,发展林业既治理水土流失、美化环
34、境,又获得经济效益 畜牧业:以养禽、养猪为主 渔业:由于兴建大量水库(3) 环境保护工作 结合水利工程进行灭蚊防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的工作 在矿区土地复垦和城市垃圾处理的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三【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成就】(1) 防洪: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危害多年的洪水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2) 航运:全流域组建成一个常年同行的庞大航运网,运输量逐年增长(3) 发电:建成了一个以电力工业为龙头、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型工业基地(4) 生态: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60%,整个流域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拥有大量旅游设施的优美风景区(5) 社会效应: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已达到全美品均水平四【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35、以及对我国的重要启示】(1) 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2) 因地制宜的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3)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4) 提高流域的开放度五【我国的长江流域】(1) 目前面临的问题: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2) 三峡工程的价值:发电、灌溉、养殖、供水、旅游等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分析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 自然条件 气候:北纬2549,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充足 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在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是广阔的中央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一半,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农业机械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土壤:土壤肥沃 水源:密
36、西西比河流经中央平原,降水丰富(2) 社会经济条件 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 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交通运输条件和国家政策与法规 市场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 乳畜带(1)分布: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2)条件 气候湿润,无霜期短,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接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最主要因素 2 小麦带(1) 分布:中部和北部(2) 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适宜种植小麦,北部冬季较长,适宜种春小麦,中部以种植冬小麦为主3 玉米带(1) 分布:位于乳畜带以南(2) 条件: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无霜期长
37、自然条件十分利于玉米的生长 ,是最大的玉米专业化生产区4 棉花带(1) 分布:位于小麦带和亚热带作物带之间(2) 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丰富的灌溉水源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中,曾经历过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而引起的一系列恶果 30年代,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导致“黑风暴”沙尘暴大规模袭击和破坏(2) 对策 生产方式:生态农业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最大优势在于减少污染、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有机农业 在肥料的利用上,不是大规模投施化肥而是使用粪肥和绿肥,这样可避免土壤的酸化、结板及环境
38、污染;秸秆还田,有利于补偿土壤的有机肥质,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节水农业、精确农业 卫星导航,理性化分析,生产决策系统化 ,“处方”农业 滥用农药化肥会污染土壤水源,危害人体健康等,为了给农作物合理施肥和治病就要给农技师和农作物来开处方,然后按方配药 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 推广了大量农业新技术(3) 可持续发展政策 限耕政策:分配和限制生产面积 休耕政策:通过签订合同,自愿对生产严重后果过剩的农产品食用的耕地实行休耕 补贴政策:实行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农作物灾害保险,支持保护生产者效益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扩大保护面积,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土壤状况及环境(4
39、保护性耕作:方式有免耕 为保护土地资源不再耕作的一种方式 、休耕 为保护耕地恢复土壤肥力暂时不进行耕作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 、轮作在一块田地上轮换栽种几种作物,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减少灾病,又叫轮栽、轮种、倒茬或调茬 等第五节 资源矿产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 【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1) 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主要分布于鲁尔区(2) 流经鲁尔区的河流: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四条运河(3) 工业生产的铁矿石:丰富,主要来自瑞典俄罗斯经鹿特丹运入和法国洛林优质铁矿(4) 主要工业部门: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业(5) 主要工业城市及分布: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 ,依次由西向东分布(6) 钢铁
40、工业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丰富的煤炭资源 临近邻国丰富的铁矿石 充沛水源与便捷水陆交通 广阔的消费市场(7) “移铁就煤型”工业二 【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危机】(1) 时间: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危机(2) 危机产生的原因 廉价石油的竞争 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 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3)衰落的主要表现 传统工业的衰落 环境污染加重(4)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环境污染问题(5) 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是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煤引起的,燃烧煤时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碳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形成硫酸硝酸等,随雨水降落,我国酸雨以
41、硫酸型酸雨为主三 【鲁尔区的新发展】1 整治措施(1) 调整产业结构 企业改造,是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效率提高 发展新兴工业、服务业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2)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3)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4)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2 工业布局的调整:采取平衡策略(1) 新企业安排在核心地区的边缘地带(2) 传统产业实行关、停、并、转,在莱茵河岸港口周边地区布局3 实现辽中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3)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引进人才(4) 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5) 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第六
42、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 【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范围】(1) 位置和范围: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下游,包括广州、深圳、珠海、釜山、江门、东莞中山的全部和肇庆两市的部分,广义的珠江还包括香港和澳门(2) 位置特点及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位置、地理、自然二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两个发展阶段1 两个发展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分别具有广泛性;形成了城乡融合,农非农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下,逐步由城乡一体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目前,珠江三角洲以广州市为中心,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2 珠江三角洲
43、城市化水平高的四个表现(1)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2) 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3) 城镇的经济实力强 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4) 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3 “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和优越性(1) 专业化程度高,规模效益大(2) 便于经营管理、产品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3) 利于企业间技术和信息交流,相互促进发展三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经历的两个阶段(1) 夯实基础阶段 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 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 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了轻工业体系(2) 稳步发展阶段 三特征:工业结构得到优化;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基本实现了乡村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