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塑限测定试验.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993126 上传时间:2025-04-1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限测定试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塑限测定试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塑限测定试验(全面版)资料 实验二 液、塑限测定试验 液塑限联合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试验者 土样说明 计算者 试 样 编 号 圆锥下沉深度 盒 号 盒 质 量 (g) 盒+湿土质量(g) 盒+干土质量(g) 湿 土 质 量 (g) 土 质 量 (g) 水 的 质 量 (g) 含 水 率 (%) 平均含水率 (%) 液 限 (%) 塑 限 (%) 塑 性 指 数 液 性 指 数 土 的 名 称 试验日期 校核者 圆锥下沉深度h与含水率关系图 耐久性试验表 物料编码 33010001 生产批号 对样品电容 ,试验后结果如下: “加速”耐久性试验后结果如下: 东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煤粉流动特性试验研究 姓名:谢晓旭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热能工程 指导教师:陈晓平;沈湘林 20070430 (a单面剪切试验 (b双面剪切试验 图2-2定载荷试验法Fig.2-2Fixed load shear test 图2-3JENIKE剪切仪Fig.2-3JENlKE shear cell 第四章煤粉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的流动函数及其他相关的流动特性参数值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那么对于不同种煤粉,在水分和中位粒径相近的条件下,煤粉的流动特性参数会有哪些规律性的变化,本文作者做的大量试验发现:煤粉种类对与煤粉流动特性相关的参数也有相应的影响,如图4-10就表明了煤种对煤粉流动函数的影响。 爱 搽 厢 臀 毽 10∞∞4050∞ 最大主密实力V/kg 图4-10不同煤种流动函数的比较 Fig.4-10Flow function VS.coal types 由图4一lO中可以看到,兖州煤的流动函数值最大,流动性最强,属于易流动的粉体;混合煤的流动函数值最小,流动性最差,属于有粘性且不易流动的粉体,从图中看到,二者的流动函数值相差很大。图4.11中列出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兖州煤、混合煤和大同煤的表面特性图,比较发现三种煤粉表面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也许是影响煤粉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充州煤(2混合煤 东南大学硬士论文 (3大I司煤 图4.1l三种煤粉表面特性图 Fig.4-11Superficial characteristics ofthree types ofcoal 图4.11中的三幅图是放大1000倍的煤粉颗粒表面结构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到兖问煤颗粒表面光滑,棱角分明,表面没有明显的孔隙及凹坑,并且似乎硬度高,石质感强。而混合煤的颗粒表面则泥质感强,其表面类似于泥质的片状结构之间有很明显的裂隙及孔状结构,颗粒的表面看似较软而具粘性。大同煤的表面特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并接近兖州煤。三种煤表面特性的差异与其流动性的差异相一致,这表明煤粉的表面特征是影响煤粉流动性的一个方面,这具体由煤种的不同反映出来。由图4-2中的试验结果可见,含水率低至1.4%的混合煤的流动函数在3左右,流动性差,而含水率在5%左右的兖州煤的流动函数值就已经超过4,流动性良好。根据实际的工程实践,这个差别在煤粉仓斗运行过程中也能反映出来,含水1.4%的混合煤粉在锥角为30。的仓中经常发生架拱现象,而在同样条件下,其余两种煤粉从未发生。 大同煤的流动性能居中,大同煤表面虽然粗糙,并且粘有许多小颗粒状物质,表面出现许多缝隙及小孔,但这样反倒可以吸收许多水分,使颗粒之间形成的液体架桥不容易形成,使颗粒间由于液体架桥而产生的黏聚力表现不明显,这样煤粉可以有较好的流动性。实际调制不同水分的大同煤时,其粘性也不如混合煤明显。 由此可以推断煤粉颗粒表面的结构也会对煤粉的流动性能有所影响,颗粒的表面结构可能是影响煤粉流动能力的一个因素,但煤粉的吸水性,对水的浸润性等等也都会影响煤粉的流动性和粘性。 §4.8本章小结 影响煤粉流动特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煤粉的含水率和粒度分布及表面结构,其中含水率和粒径的分布即细粉的含量对煤粉的流动性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 1、随着煤粉含水率的增加,。煤粉的流动函数不断的减小,流动性变差;煤粉颗粒 弹性管束换热器强化传热试验研究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传热元件--弹性管束,它对管内外流体流动具有良好的振动响应特性。利用传热表面振动提高管外对流换热系数的同时,利用振动变形减少积垢,降低污垢热阻,实现了复合强化传热。在汽水换热条件下,对流体诱导振动强化对流换热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管外对流换热的准则方程式。    要害词  换热器 强化传热 污垢 1 引言      流体诱导振动是换热设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已经提出的流体诱导振动机理主要有:旋涡脱落、紊流颤振、流体弹性激振、声激振、两相流静压脉动等。很多研究者围绕这些机理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型与判别式[1],这些研究在指导换热器设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研究几乎都致力于流体诱导振动的防止,而对其强化传热的影响很少讨论过。   本文提出了利用流体诱导振动实现强化传热的新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传热元件--弹性管束。该传热元件不同传统的设计模式,让传热元件从众多的约束中解脱出来,在管内外流体诱导下自由振动,依靠元件本身的振动特性使振幅通过系统阻尼得到有效控制,元件长期运行不致损坏,同时依靠振动大幅度地强化传热。该强化传热方式不需要消耗外部能源,属于无源强化。振动在强化管外对流换热同时减小污垢热阻,从而实现复合强化传热。本文对弹性管束汽水换热器的复合强化传热特性进行探讨。    2 弹性管束的结构及振动特性      弹性管束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由四根圆管组成,C,D是固定端,A,B是自由端,A,B端具有附加质量。通过调整弹性管束的曲率半径R,管径d壁厚δ以及A,B端的附加质量,可以改变其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                                  图1 弹性管束结构及壁温测点分布      弹性管束具有独特的固有振型,其中二个频率的振型结构[2]如图2所示。弹性管束的振动有发下特点:在不同的固有频率下,弹性管束的固有振型也完全不同;弹性管束的振动既有面外振动,又有面内振动;弹性管束的各管的振动特征不同,1#管较长,刚度较其他管子低,其振动强度高于其他各管,并且振动出现较高阶的弯曲振动。2#和3#管长度和约束条件基本相同,这二管的振动特征基本相同。在固定端C、D处几乎没有振动发生,而在自由端A、B处振幅相对较大。                          图2 弹性管束的固有振型结构                       (a)13.5Hz;(b)48.3Hz      试验证实[2],管内和管外流体诱导振动的机理和管束的振动特性是不同的。图3为管外水流诱导弹性管束振动的功率谱均为离散谱,由此可见管外水流诱导弹性管束振动为周期性振动,振动为几阶低频振动的谐振。在汽-水换热条件下,加热介质蒸汽在管内不断凝聚,最终变为凝聚水。汽液两相流是管内流动最基本的特征。由于汽液两相流的不稳定,可引起管内静压的脉动现象。另外汽液两相流在自由端不断的转向流动,加剧了汽液两相不稳定性。管内汽液两相流诱导弹性管束的振动功率谱密度变为连续谱,管束的振动响应不再局限于几阶频率,而是分布在一个较宽的频带上,高频振动明显增加,振动为随机振动(如图4所示)。                                图3 管外水流诱导弹性管束振动的功率谱                                   图4 汽-水换热条件下管外振动的功率谱    3 传热试验装置      本试验装置如图5所示,主要由试验段、水系统、蒸汽系统和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组成。蒸汽从分汽缸经调节阀、温度和压力测量装置进入弹性管束汽-水换热器的管束内。在管内凝聚放热后变为凝聚水,由凝聚水管排出。蒸汽的流量通过测量凝聚水的流量而得到。被加热水经水泵、调节阀、涡轮流量计进入换热器的壳程,在换热器内被加热后,由出水管导入冷却塔,降温后再返回水箱。弹性管束在换热器中水平放置。                                图5 试验装置系统图      换热器的进出口水暖和凝聚水温度由铜-康铜热电偶和标准水银玻璃温度计进行测量并加以比较。蒸汽入口温度以及换热器内弹性管束管内和管外介质的温度以及管壁的温度均由铜-康铜热电偶测量,热电偶的测量信号全部送入美国Fluke Net-DAQ2640A型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和处理。         4 汽-水换热器传热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传热系数   表1为不同蒸汽压力和不同的水流量下部分试验结果。总的看来,蒸汽压力在0.2~0.4MPa,壳体水流Re数在100~700范围内,弹性管束换热器的平均传热系数在4000~5100(W/m2·K)之间。弹性管束换热器与其他类型换热器的传热系数相比在低流动Re数下强化传热效果明显。   影响弹性管束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为蒸汽的进口压力、水流的Re数及弹性管束的结构。这主要是因为弹性管束换热器是依靠管束的振动强化传热,上述参数对管束的振动强度起重要作用。从表1中可以看到,蒸汽的进口压力对传热系数影响较大。而水流量对传热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与传统换热设备有很大的不同。要得到传热系数随其他参数变化的关系式,这项工作尚需努力。      4.2 管外对流换热系数   表1列出了部分工况下,管外对流换热系数的数值。在试验参数范围内,汽-水换热条件下弹性管束管外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一般在5500~8000(W/m2      ·K)左右。与管内恒热流电加热条件下的管外对流换热系数相比提高了一倍左右[2]。这说明管内汽水两相流动对弹性管束的振动影响很大,在管内、管外流动介质共同作用下,液体诱导振动强化传热的效果更加明显。若与同Reynolds数下横向冲刷固定管束的对流换热系数相比,管外平均对流换热系数提高了4~5倍以上。其中横掠固定管束管外平均对流换热系数计算采用Zukausas给出的公式[3]。弹性管束外对流换热系数与管内外介质和流动条件均有较大的关系,这点与传统换热设备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弹性管束依靠流体诱导振动来强化传热,管内外介质和流动条件变化,液体诱导振动强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同试验工况下部分试验结果                         表1 蒸汽压力(MPa) 壳程水流Re数 传热系数   ((W/(m2℃ )) 管外对流换热系数   ((W/(m2℃ )) 管内凝聚换热系数   ((W/(m2℃ )) 0.322 602 4727 7328 13317 0.268 386 4489 7216 12950 0.279 274 4656 7247 13019 0.296 180 4704 7331 13265 0.36 470 5099 7859 14521 0.222 349 4153 5924 12892 0.218 309 4107 5869 12536 在管内恒热流电加热条件下,弹性管束的振动只有管外水流诱导引起,其管外对流换热准则施工为:                         (1)   在水水换热器中,管内为高温水,弹性管束的振动是管外和管内水流共同诱导产生的,在管内流速1.5m/s时,实验测的管外对流换热方程式为:                         (2)   在汽水换热器中,管内为汽液两相流,弹性管束的振动是管外水流和管内两相流共同诱导产生的,在管内蒸汽压力为0.2MPa时,实验测的管外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为:                         (3)   上述公式使用于Re的范围为50~1000,误差为±8%。      4.3 管内凝聚放热系数   管内的蒸汽凝聚放热系数一般在12500~14500W/(m2·K)范围内。关于表面振动对蒸汽凝聚换热的影响,文献[4]等做过研究,结论为表面振动对凝聚换热有一定影响,但较小,一般凝聚换热系数变化在15%以内。为了便于比较,在相同的流动状况下,本文采用文献[5]推荐的计算水平管管内凝聚换热系数的公式对固定光管管内凝聚换热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表面振动条件下管内蒸汽凝聚换热系数的提高幅度在20%以内。这说明弹性管束振动强化传热对管外对流换热影响较大,而对管内换热影响较小。      4.4 强化对流换热机理分析   在管内外流体共同诱导下弹性管束的振动为三维振动,既有管束面内振动,又有管束面外振动,管束上各点的振动强度也不相同,因此弹性管束的振动特性非常复杂。弹性管束在自身振动的同时,还要接受换热器来流的横向冲刷,另外换热器内管子与相邻管子相互影响,由于振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壳体内流场的复杂性,要从理论上确定弹性管束管外近壁区实际流场结构是异常困难的。利用边界层理论定性分析,弹性管束强化管外对流换热的主要原因为:提高近壁面的流体速度,使附面层厚度减小;提高了附面层区域的湍流度;改变了绕流圆管的流场结构。    5 汽水换热器传热温差计算讨论      对于本文研究的管束内的蒸汽凝聚放热问题,由于沿管子长度方向压力不断降低,蒸汽的饱和温度也相应下降。而几乎所有的参考书中蒸汽凝聚放热介质温度的变化都描述为图6A曲线所示[4]。而实际的湿度分布近似为曲线B所示。该曲线左侧为蒸汽凝聚放热,右侧为凝聚水过冷。因此,实际计算时,可采用图6中曲线C近似计算。该曲线与单相介质的放热规律相似。                                   图6 管内蒸汽凝聚放热温度分布原理图      由于弹性管束 6 弹性管束污垢特性      弹性管束在振动条件下,污垢的形成及发展与固定管束的情况有所不同。为此作者对某用于加热生活热水的汽水换热器进行跟踪测试。污垢热阻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时间时,其污垢热阻的数值基本稳定在0.5×104~0.57×104m2·K/W左右。这一数值与文献[5]相比较,污垢热阻只有普通光管的1/3左右。在换热器运行2年后,打开壳体发现在主要传热面弹性管束的表面上,垢层很薄并呈斑秃状。在换热器的底部有较多脱落的片状污垢聚积,这证实弹性管束确定具有自动除垢功能。   弹性管束能够减少污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弹性管束为全圆弧结构,并且是在水平面内可自由伸缩的弹性系统,面内振动是弹性管束能够自动除垢重要原因;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参数变动以及启停过程中,传热壁面温度变化会产生热应力,弹性管束的热应力对自动除垢也起重要促进作用;另外弹性管束表面振动,使得管表面四周流体流速增加,湍流度增大,使污垢的生成速度变缓。       参考文献      1 Paidoussis M.P. A Review of Flow-Induced Vibrations in Reactors and Reactor Components.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82, 74:31~60   2 田茂诚,弹性管束换热器的振动强化传热及动态特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1998,12   3 A.A.茹卡乌斯卡斯,换热器内对流换热,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4 Saha S., Tomarov G.V. and Povarov O. A.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low of Liquid Film under Saturated Steam Condition on a Vibrating Surface.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1995, 38 (4): 593~597   5 Hewit G. F. Hemisphere handbook of Heat Exchanger Design. New York: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0.      6 弹性管束污垢特性      弹性管束在振动条件下,污垢的形成及发展与固定管束的情况有所不同。为此作者对某用于加热生活热水的汽水换热器进行跟踪测试。污垢热阻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时间时,其污垢热阻的数值基本稳定在0.5×104~0.57×104m2·K/W左右。这一数值与文献[5]相比较,污垢热阻只有普通光管的1/3左右。在换热器运行2年后,打开壳体发现在主要传热面弹性管束的表面上,垢层很薄并呈斑秃状。在换热器的底部有较多脱落的片状污垢聚积,这证实弹性管束确定具有自动除垢功能。   弹性管束能够减少污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弹性管束为全圆弧结构,并且是在水平面内可自由伸缩的弹性系统,面内振动是弹性管束能够自动除垢重要原因;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参数变动以及启停过程中,传热壁面温度变化会产生热应力,弹性管束的热应力对自动除垢也起重要促进作用;另外弹性管束表面振动,使得管表面四周流体流速增加,湍流度增大,使污垢的生成速度变缓。       参考文献 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云南民族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王红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离心泵的构造、安装流程和正常的操作过程,掌握离心泵各项主要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加深对离心泵的性能和操作原理的理解。学习流量计校正和离心泵的选泵、安装泵的方法。 二、实验重点 学习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掌握离心泵的选泵、安装泵的方法。 三、实验难点 流体力学原理即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的应用。 四、实验安排: 1、实验预习,提交预习报告; 2、在计算机模拟实验室进行计算机模拟,掌握实验的原理、安装流程和正常 的操作过程,掌握离心泵各项主要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加深对离心泵的性能和操作原理的理解。掌握实验进行中的注意事项; 3、实验讲解提问:通过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实验目的和要求; 4、学生实验操作; 5、实验总结; 6、学生提交实验报告。 五、实验提问: 1、实验装置上流体静力学的具体应用在哪些方面? 2、实验装置上流体动力学的具体应用在哪些方面? 3、离心泵启动前若没有灌泵,会发生什么现象?气缚现象。 4、离心泵的主要部件是叶轮和泵壳,叶轮主要增加流体的动能和静压能。 泵壳是一个转能装置,进一步把流体的动能转为静压能。 5、在离心泵中的平衡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轮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它也是一个_______装置。 6、离心泵的铭牌上标注有离心泵的流量、扬程、功率和效率等主要性能参 数。 7、扬程:又叫压头,是单位重量的流体流经泵后所后的得能量,或理解为 将1kg得流体升举H高度所做得功。 8、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有一个效率最高点,称为设计点,离心泵得工作范 围为最高效率的92%之内。 9、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超过允许的安装高度时,离心泵会发生汽蚀现象。 10、离心泵调节流量的方法有:调出口阀,调转速,调叶片,主要是调出 口阀。 11、离心泵关闭时,先关闭出口阀目的是(防止液体倒流而引起叶轮倒 转,开启时关闭出口阀的目的是(减少启动电流,保护电机。 附件:实验讲义 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在化工厂或实验室中,经常需要各种输送机械用来输送流体。根据不同使用场 合和操作要求,选择各种型式的流体输送机械。离心泵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类液 体输送机械。离心泵的特性由厂家通过实验直接测定,并提供给用户在选择和使 用泵时参考。 本实验采用单级单吸离心泵装置,实验测定在一定转速下泵的特性曲线。通过实 验了解离心泵的构造、安装流程和正常的操作过程,掌握离心泵各项主要特性及 其相互关系,进而加深对离心泵的性能和操作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离心泵主要特性参数有流量、扬程、功率和效率。这些参数不仅表征泵的性能, 也是选择和正确使用泵的主要依据。 1.泵的流量 泵的流量即泵的送液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泵所排出的液体体积。泵的流量可直 接由一定时间 t 内排出液体的体积 V 或质量 m 来测定。 ((2 s m t m V 1 s m t V V 13s 13s −−⋅ρ=⋅= 或即 若泵的输送系统中安装有经过标定的流量计时,泵的流量也可由流量计测定。当 系统中装有孔板流量计时,流量大小由压差计显示,流量Vs 与倒置U 形管压差 计读数R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3 s m gR 2S C V 1300s −⋅⋅= 式中C 0——孔板流量系数; S 0——孔板的税孔面积,m 2; 2.泵的扬程 泵的扬程即总压头,表示单位重是液体从泵中所获得的机械能。 若以泵的压出管路中装有压力表处为B 截面,以吸入管路中装有真空表处为A 截 面,并在此两截面之间列机械能衡算式,则可得出泵扬程He 的计算公式: (4 2220g u u g p p H H A B B B −+−+=ρ 式中p B ——由压力表测得的表压强,Pa ; p A ——由真空表测得的真空度,Pa ; H 0——A 、B 两个截面之间的垂直距离,m ; u A ——A 截面处的液体流速,m· s -1; u B ——B 截面处的液体流速,m·s -1。 3.泵的功率 在单位时间内,液体从泵中实际所获得的功,即为泵的有效功率。若测得泵 的流量为 V s m 3·s -1,扬程为H e ,m ,被输送液体的密度为ρ,k g·m -3,则泵的有效功率可按 下式计 算: N e =V s H e ρg W (5 泵轴所作的实际功率不可能全部为被输送液体所获得,其中部分消耗于泵内 的各种 能量损失。电动机所消耗的功率又大于泵轴所作出的实际功率。电机所消耗的功 率可直 接由输入电压U 和电流I 测得,即 N=UI W (6 4.泵的总效率 泵的总效率可由测得的泵有效功率和电机实际消耗功率计算得出,即 图3-1离心泵特性曲线 (7 N N e =η 这时得到的泵的总效率除了泵的效率外,还包括传动效率和电机的效率。 5.泵的特性曲线 上述各项泵的特性参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因此,为了准确全 面地表征 离心泵的性能,需在一定转速下,将实验测得的各项参数即:H e 、N 、与V s 之间 的变化关 系标绘成一组曲线。这组关系曲线称为离心泵特性曲线,如图3-1所示。离心泵 特性曲线对 离心泵的操作性能得到完整的概念,并由此可确定泵的最适宜操作状况。 通常,离心泵在恒定转速下运转,因此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测得的。若改变 了转速,泵的特性曲线也将随之而异。泵的流量V s ,、扬程H e 和有效功率N e 与转速n 之间,大致存在如下比例关系: (8 n n N N ;n n H H ;n n V V 3 ''e e 2''e e ''s s ⎟⎠ ⎞⎜⎝⎛=⎟⎠⎞⎜⎝⎛== 三、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主体设备为一台单级单吸离心水泵。为了便于观察,泵亮端盖用透明材料 制成。电动机直接连接半敞式叶轮。离心泵与循环水槽、分水槽和各种测量仪表构成一个 测试系统。实验装置及其流程如图3-2所示。 图3-2离心泵实验仪流程图 1.循环水槽; 2.底阀; 3.离心泵; 4.真空表; 5.注水槽; 6.压力表; 7.调节阀; 8.孔板流量计 9.分流槽;10.电流表;11.调压变压器; 12.电压表;13.倒置U 形管压差计. 泵将循环水槽中的水,通过汲入导管汲入泵体。在汲入导管上端装有真空表,下端装有底阀(单向阀。底阀的作用是当注水槽向泵体内注水时,防止水的漏出。 水由泵的出口进入压出导管。压出导管沿程装有压力表、调节阀和孔板流量计。由压出导管流出的水,用转向弯管送入分流槽。分流槽分为二格,其中一格的水可流出用以计量,另一格的水可流回循环水槽。根据实验内容不同可用转向弯管 进行切换. 四、实验方法 在离心泵性能测定前,按下列步骤进行启动操作: (1充水。打开注水槽下的阀门,将水港灌入不泵内。在灌水过程中,需打开调节阀,将泵内空气排除。当从透明端盖中观察到泵内已灌满水后,将注水阀门关闭。 (2启动。启动前,先确认泵出口调节阀关闭,变压器调回零点,然后合闸接通电源。缓慢调节变压器至额定电压(220V,泵即随之启动。 (3运行。泵启动后,叶轮旋转无振动和噪声,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和真空表指示 稳定,则表明运行已经正常,即可投入实验。 实验时,逐渐分步调节泵出口调节阀。每调定一次阀的开启度,待状况稳定后,即可进行以下测量: 将出水转向弯头由分水槽的回流格拨向排水格同时,用秒表计取时间,用容器接取一定水量。用称量或量取体积的方法测定水的体积流率。(这时要接好循环水槽的自来水源 (2从压强表和真空表上读取压强和真空度的数值。 (3记取孔板流量计的压差计读数。 (4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上读取电压和电流值。 在泵的全部流量范围内,可分成8—10组数据进行测量。 实验完毕,应先将泵出口调节阀关闭,再将调压变压器调回零点,最后再切断电源。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整理 1.基本参数 (1离心泵 流量:V s= 扬程:H e= 功率:N= 转速:n= (2管道 吸入导管内径:d1= mm 压出导管内径:d2= mm A、B两截面间垂直距离:H0= mm (3孔板流量计 锐孔直径d0 = mm 导管内径:d1= mm 2·实验数据 将实测得的数据,可参考下表进行记录。 实验序号 水的温度,T/℃ 水的密度,ρ/kg·m-3 水柱压差计读数, R/mm 水的质量, m/kg 接水时间,t/s 表压强,pB/Pa 真空度,pA/Pa 电压,U/V 电流,I/A 3.实验结果整理 (1) 参考下表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 实验序号 流量,Vs/m3·s-1 扬程,He/m 有效功率Ne/W 实际消耗功率 N/W 总的效率 η/- [1] [2] [3] [4] [5] 列出上表中各项计算公式。 (2) 将实验数据标绘成孔板流量计的流量标定曲线, 并求取孔板流量计的 孔流系数。 (3)将实验数据整理结果标绘成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