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导入环节,回答问题。
A.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
B.这样的安排与议论文这一文体特征相暗合
C.这样安排把握住了“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
D.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教师使用学生问题导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答案】 B
2、教师在讲解普希金时,提到他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并给学生举例说明了“多余人”的特点。下列举例不恰当的是( )。
A.《谁之罪》别尔托夫
B.《当代英雄》毕巧林
C.《罗亭》罗亭
D.《钦差大臣》赫列斯达可夫
【答案】 D
3、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4、教师讲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时,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举出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诗句。以下学生所举的例子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C.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答案】 B
5、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下列做法适合的是( )。
A.梳理新闻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B.认知新闻结构,细读消息导语
C.分析细节描写,揣摩新闻特征
D.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新闻人物
【答案】 B
6、阅读某教师《边城》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情感共鸣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B.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情境很难产生共鸣
C.让学生自由想象来构思自己心中的湘西,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多媒体的使用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中要避免使用多媒体
【答案】 D
7、阅读某教师关于任务型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任务型阅读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
B.任务型阅读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C.任务型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D.任务型阅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
【答案】 D
8、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结合
B.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
C.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
D.这三道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
【答案】 A
9、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
B.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C.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D.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答案】 D
10、初中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文学作品之最,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无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记》
B.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超的《汉书》
C.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D.《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答案】 C
11、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时,为了让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体会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分析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药》
B.《明天》
C.《孔乙已》
D.《狂人日记》
【答案】 B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B.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
C.选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
D.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答案】 C
13、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 A
14、教师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一词时,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并领略杭州的美景。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诗词当中的杭州”专题活动。下列学生找到的诗句中,不适合作为描写杭州的示例诗句的是( )。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B.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C.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D.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
【答案】 D
15、教学完某版教材的诗词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诗词的拓展阅读,指出古人常以花喻格,以花明志。下列诗词名句中未体现意象“花”的这一特点的是( )。
A.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答案】 D
16、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答案】 A
17、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口语交际教学”展开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用信息
B.教师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交际能力
C.教师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验不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表达真情实感
D.学生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演示文稿,运用电子邮件等多种通讯方式进行交流
【答案】 B
18、阅读下面某教师在创新教学设计大赛上的教学设计(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以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为切入点分析人物性格,符合教学要求
B.着眼于学生的宏观阅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C.课堂的设计重点突出提纲式教学
D.没有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氛围、学习方式等
【答案】 D
19、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
【答案】 D
20、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答案】 D
21、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答案】 A
22、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授之以“渔”,着重锻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B.以王蒙对课文内容的评点为范例,让学生从典型性的评点中逐步掌握了评点的方法和要求
C.本节课着重以小组讨论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性格,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D.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 C
23、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答案】 C
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答案】 B
25、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营造了氛围
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
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答案】 B
26、学习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后,学生对典型人物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吝啬鬼形象的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B.茅盾《子夜》
C.果戈理《死魂灵》
D.吴敬梓《儒林外史》
【答案】 B
27、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收录在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中
C.魏学洢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宋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答案】 C
28、《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道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对这一题目设置分析不正确的是的( )
A.借助读后感,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B.重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C.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D.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答案】 B
29、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 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 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答案】 B
30、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是没有认真预习和朗读课文的不正常现象
B.由问题切入教学,能迅速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
C.由题目导入,抓住文本中心事件.有利于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
D.“为什么题目叫‘山中访友’?”是本文阅读中最具有价值、最核心的问题。教师开篇点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答案】 D
31、教学《囚绿记》后,某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篇类似的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
A.杨朔《荔枝蜜》
B.季羡林《二月兰》
C.高尔基《海燕》
D.宗璞《紫罗兰瀑布》
【答案】 C
32、教师教学《游褒禅山记》时,讲到这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具有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的特点。教师举出以下示例,请学生找出与《游褒禅山记》具有相同特点的文章。下列文章符合要求的是( )。
A.《小石潭记》(柳宗元)
B.《醉翁亭记》(欧阳修)
C.《登泰山记》(姚鼐)
D.《石钟山记》(苏轼)
【答案】 D
33、某教师准备开展一次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下面不符合这一主题的诗歌是( )。
A.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B.舒婷《双桅船》
C.闻一多《死水》
D.艾青《我爱这土地》
【答案】 B
34、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形象的语言
B.新奇的游戏
C.模拟的行为
D.真实的事物
【答案】 C
35、研读修辞的知识时,为使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师搜集了古代文人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居易《琵琶行》)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 C
36、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A.突出了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
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
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答案】 B
37、教师在讲授借代这一修辞是,想给学生举一些古诗文中的例子,下列合适的是( )。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答案】 A
38、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答案】 B
39、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以下词语中,与“八荒”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一项是( )。
A.六合
B.四海
C.海内
D.中原
【答案】 D
40、教师在讲授《(论语)十则》一课时,打算向学生补充“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求学生协助解决“四书”包含哪几部著作,以下学生的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周易》《论语》《孝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D.《诗经》《孟子》《孝经》《尔雅》
【答案】 B
41、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42、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答案】 B
43、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学生归纳的句子中,不包括词类活用的是( )。
A.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B.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
C.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D.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A
44、教师在讲授完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时说:“这篇课文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这时有学生指出,不能说荆轲是侠义英雄,也不能说秦是“暴秦”。针对这一情况,最恰当的做法是( )
A.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询问还有没有相同看法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布置成课后作业,下节课组织讨论
B.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但否定这种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归纳,要求学生准确识记
C.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延长下课时间,组织五分钟的讨论
D.请学生阐明原因,如果觉得合理,吸取并重新归纳,如果不合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总结
【答案】 A
45、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B.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C.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D.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答案】 C
46、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答案】 B
47、阅读《蒹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教师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忽略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B.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境
C.采取了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D.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体现了在课堂中应以激励、表扬为主,并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答案】 A
4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列是某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B.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D.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答案】 D
49、教学《鸿门宴》这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试对这两种回答作一些评论。对于这一教学提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问题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找准问题切入点
B.这种问题没有具体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
C.这种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
D.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该仅仅给出判断,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答案的依据
【答案】 A
50、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其中错误的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答案】 A
5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列举元代著名戏剧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孔尚任《桃花扇》
B.王实甫《西厢记》
C.洪异《长生殿》
D.汤显祖《牡丹亭》
【答案】 B
52、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A.使用多媒体设备,巧妙展现中国古代座次文化,更利于学生形象理解、分析并识记
B.教师特意使用多媒体展现项王的排座,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他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特征
C.教师抓住座次安排这一教学点,用新颖的形式进行深层教学,为学生理解项羽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D.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教师虽然为学生拓展了座次文化这一知识点,但和内容联系得不是特别紧密,抓小失大
【答案】 D
53、某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使用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下列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的是( )
A.让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B.让学生大声朗读,画出诗中相似的句子
C.让学生自由阅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D.让学生进行赛读,用竖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答案】 B
54、教师准备在班级内组织一场“科学知识小博士”主题竞赛,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下列不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
A.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B.梅涛《生物入侵者》
C.何其芳《秋天》
D.黄天祥《落日的幻觉》
【答案】 C
55、阅读某教师教学《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按要求答题。
A.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作者的故事来导入,切合小说的特点
B.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
C.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D.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答案】 B
56、教学《登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知识。下列适合的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送元二使安西》
C.《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D.《春江花月夜》
【答案】 C
57、阅读《变色龙》的课堂小结环节的教学实录,按要求回答问题。
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答案】 C
58、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借落日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或感伤的心情意绪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答案】 C
59、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某单元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篇目。下列文章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荆轲刺秦王》
C.《烛之武退秦师》
D.《晋灵公不君》
【答案】 A
60、教师在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下列教学不恰当的是( )
A.梳理全文的说明结构和特点
B.学习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C.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D.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答案】 C
61、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向教师请教“投笔从戎”“围魏救赵”“指鹿为马”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历史人物。教师回答正确的是( )。
A.班超孙武赵括
B.班超孙膑赵高
C.班固孙膑赵高
D.班固孙武赵括
【答案】 B
62、阅读某教师关于《寓言四则》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
C.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D.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唯一任务
【答案】 D
63、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6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应用·拓展
D.发现·创新
【答案】 C
65、教师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学生说出其他包含节日的诗作,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王安石《元日》
D.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 A
66、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新闻与传记
B.小说与戏剧
C.诗歌与散文
D.语言文字应用
【答案】 D
67、教师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学生说出其他包含节日的诗作,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王安石《元日》
D.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 A
68、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必然的选择
B.阅读策略关注的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
C.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
D.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教学策略,就能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答案】 D
69、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实际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B.有助于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整体认知
C.三部作品没有太大关联,拓展阅读价值不大
D.有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社会意义
【答案】 B
70、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B.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C.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D.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答案】 B
71、阅读某教师《高中语文古诗文文学史观的实践路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当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得到大力拓展
B.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资源
C.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家乡意义深远
D.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拓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答案】 D
72、某教师在九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戏曲世界”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红与黑》
B.《雷雨》
C.《钦差大臣》
D.《西厢记》
【答案】 A
73、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要求学生根据刚学过的《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仿写一段,这种做法是哪种作文训练方式( )
A.单项作文训练
B.命题作文训练
C.话题作文训练
D.想象作文训练
【答案】 A
7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应用·拓展
D.发现·创新
【答案】 C
75、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作业: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思维规律来看,应放在第三问发问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具体结合本文.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D.第四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要语段.从而学会应用于写作,着眼于学生的识字与写字、写作能力
【答案】 B
76、初中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文学作品之最,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无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记》
B.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超的《汉书》
C.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D.《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答案】 C
77、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答案】 A
78、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中的课文《再别康桥》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A.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B.两个教学目标落脚点均在对这首诗歌形式的品味与鉴赏
C.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阅读这首诗时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感受
D.教学目标忽略了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比较在传递情感方面与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点
【答案】 A
79、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艺术”专题教学中指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学会自然得体地表达。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模拟对话。下列学生的语言表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既然这样,那我也就不推脱了。你送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
B.大爷,您这萝卜多少人民币一千克啊?
C.刚才陈老师的话算是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讲的是狗尾续貂。
D.欢迎各位到寒舍一叙。
【答案】 D
80、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81、阅读《爱莲说》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A.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民主”是将思考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