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 速 铁 路 《 桥 隧 修 规 》 ( 题 库 及 答
案 ) ( 总 5 2 页 )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高速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 题库及答案
洛阳工务段——木子
一、填空、选择、判断题
1. 桥隧建筑物修理工作分为检查、维修和大修。
2. 桥隧建筑物维修工作分为周期性保养和综合维修。
3. 桥隧建筑物检查、维修工作实行检养修分开的管理体制。
2
4. 桥隧建筑物检查、 监控是全面掌握设备状态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行车 安全的基础性工作。
5. 桥隧设备技术资料管理应采用 信息化手段,实现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资源 共享,提高管理效能。
6. 桥隧修理工作必须认真执行检查、计划、作业、验收等基本工作制度。
7. 桥隧修理工作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强化基础建设,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不 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全面实行科学化管理。
8. 特大桥是指桥长 500m 以上。
9. 大桥是指桥长 100m 以上至 500m。
10. 中桥是指桥长 20m 以上至 100m
11. 小桥是指桥长 20m 及以下。
12. 梁桥的桥长是指桥台胸墙之间的长度。
13. 拱桥的桥长是指拱上侧墙与桥台侧墙间两伸缩缝外端之间的长度。
14. 刚架桥的桥长是指刚架顺跨度方向外侧间的长度。
15. 框构桥的桥长是指框构顺跨度方向外侧间的长度。
16. 特长隧道是指隧长 10000m 以上。
17. 长隧道是指隧长 3000m 以上至 10000m。
18. 中长隧道是指隧长 500m 以上至 3000m。
19. 短隧道是指隧长 500m 及以下。
20. 隧长是指进出口洞门最外缘之间的距离,以最外缘与轨顶面交线在线路中线 交点之间长度计算。
21. 隧长计算时,双线隧道以下行线为准。
22. 隧长计算时,设有车站的隧道以正线为准。
23. 列车竖向活载采用 ZK 活载。
24. 桥涵结构的检算荷载应按《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办理。
25. 桥梁承载能力按《铁路桥梁检定规范》进行检算。
26. 桥梁承载能力以检定承载系数“K”表示。
27. 桥梁承载系数“K”是指结构所能承受的活载相当于 ZK 活载的倍数。
28. 桥涵结构承载能力应满足 K≥l。
29. 桥涵承载能力不足(即 K<1 时),应根据其技术状态确定采取加固、更换或
3
改建措施。
30. 运营中的行洪桥涵孔径应能正常通过 1/100 频率的检算洪水。
31. 技术复杂、修复困难或重要的特大、大桥应能安全通过 1/300 校验频率的洪 水。
32. 对特大桥及大中桥,若观测洪水(包括调查洪水)频率小于 1/100,但不小 于 1/300 时,应将观测洪水频率作为检算洪水频率。
33. 行洪涵洞孔径一般按无压状态检定,即按涵洞净高的倍临界状态的水位检 算。
34. 跨度>6m,且拱顶至轨底的高度(即填土高度)<1m 为拱桥,否则为拱涵。
35. 跨度>6m,且框构顶至轨底的高度(即填土高度)<1m 为框构桥,否则为框 构涵。
36. 行洪桥涵孔径或桥下净空不足时,应有计划地进行扩孔、抬高或改建。
37. 桥涵排水应与自然水系、地方排灌系统、市政排水系统等衔接完善。
38. 允许速度 200Km/h,单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最小净空面积不得小于 52 ㎡。
39. 允许速度 200Km/h,双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最小净空面积不得小于 80 ㎡。
40. 允许速度 250Km/h,单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最小净空面积不得小于 58 ㎡。
41. 允许速度 250Km/h,双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最小净空面积不得小于 90 ㎡。
42. 允许速度 300Km/h,单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最小净空面积不得小于 70 ㎡。
43. 允许速度 300Km/h,双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最小净空面积不得小于 100 ㎡。
44. 允许速度 350Km/h,单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最小净空面积不得小于 70 ㎡。
45. 允许速度 350Km/h,双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最小净空面积不得小于 100 ㎡。
46. 桥涵设备应具有足够的刚度、良好的动力性能及耐久性。
47. 单线简支或连续梁,梁体竖向挠度限值按相应双线桥限值的倍取用。
48. 拱桥、刚架及连续梁桥的竖向挠度,除考虑列车竖向静活载作用外,尚应计 及温度的影响。
49.对于设有纵向坡度的无砟轨道桥梁,应考虑梁体纵向伸缩引起的梁缝两侧钢 轨支承点竖向相对位移对轨道结构的影响。
50. 在 ZK 活载、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和温度力的作用下,墩顶横向水平 位移引起的桥面处梁端水平折角应不大于‰弧度。
51. 桥梁结构按实际运营列车和速度(最大检算速度应按倍运行速度取值),进
4
行车桥耦合动力响应分析。
52. 道岔区桥梁结构应符合道岔对结构变形和变位的要求。
53. 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
54. 对超静定结构 ,墩台基础工后均匀沉降量和相邻墩台沉降量差除满足有关限 值要求外,且还应根据沉降差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确定。
55. 涵洞基础工后沉降量限值应与相邻路基工后沉降量限值相一致。
56. 隧道基础工后沉降量限值不应大于 15mm。
57. 无砟轨道区段桥台、涵洞边墙、隧道洞口与路基交界处的工后沉降差不应大 于 5mm,工后沉降差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 1/1000。
58. 工后沉降量超过限值时,应有计划进行整治、 加固。
59. 基础埋置深度不符合规定条件之一的墩台即为 浅基墩台,应进行防护、加
固。
60. 桥梁结构斜交时,桥梁轴线与支承线夹角不宜小于 60°。
61. 斜交桥台的台尾边线应与线路中线垂直,否则应有特殊措施与路基过渡。
62. 斜交涵洞的斜交角不宜大于 45°。
63. 两桥相邻台尾边线之间的路基过渡长度不应小于 150m。
64. 两框构涵相邻边墙之间、桥梁台尾线与相邻框构涵边墙之间的路基过渡长度 不应小于 30m。
65. 涵洞顶至轨底的填土厚度不宜小于。
66. 框构涵沉降缝不应设在轨道下方,可设在两线中间。
67. 轨下涵节长度不宜小于 5m。
68. 隧道洞口崩塌落石防护宜采用明洞。
69. 两隧道洞口距离小于 30m 时,宜采用明洞形式连接两隧道。
70. 暗挖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
71. 明挖隧道应采用整体式衬砌。
72. 隧道衬砌灌注密实,背后无空洞。
73. 隧道内结构应达到国家《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中规定的 一 级防水标准。
74. 隧道排水应通畅,洞内排水系统应与洞外排水系统可靠顺接。
75. 隧道洞外排水应引排到自然稳定的沟谷中。
5
76. 隧道洞外排水经路堑、涵洞排放时应无缝顺接,保证过水能力和防止壅水。
77. 隧道洞口地表径流应采用封闭、 引排 、截流等工程措施。
78. 隧道洞口边、仰坡冲沟宜采用排导槽等工程措施。
79. 隧道排水应避免采用机械排水。
80. 当隧道必须使用机械排水时,应设置完备的机械排水设备和监控设备,并备 用水泵、管路、电源等设施,设置单独的排水检修通道。
81. 对处于严重腐蚀环境(D4、 L3、 H4 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还应有可靠的防 腐蚀强化措施。
82. 钢梁、钢拱肋、吊杆、钢栏杆、钢支架、支座钢件等应按规定进行保护涂 装,防止锈蚀。
83. 混凝土墩身、托盘应设有护面钢筋。
84. 桥隧建筑物应有完善的防、排水系统,并便于清理。
85. 位于抗震设防烈度 6 度及以上地区的桥梁、隧道和明洞,均需按《铁路工程 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检算。
86. 在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下应分别满足抗震性能 Ⅰ、Ⅱ、Ⅲ的设防 目标。
87. 对抗震能力不足者应采取抗震措施。
88. 抗震设防烈度 6 度及以上地区的桥梁,均应设置防落梁设施。
89. 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及以上地区的隧道、明洞等应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 范》进行抗震设计。
90. 隧道洞口设防段长度不应小于隧道开挖宽度的倍。
91. 棚洞式明洞应设置防落梁设施。
92. 抗震设防烈度 8 度以上地区不应采用悬臂式棚洞。
93. 跨越铁路的跨线桥、天桥、渡槽等,应按该处桥梁的抗震设防要求设防。
94. 在铁路线路下通行机动车辆的立交桥涵,其桥涵下净空高度不足 5m 时,应 设置限高防护架。
95. 桥长超过 3km 时,应设置可上下桥的救援疏散通道。
96. 救援疏散通道应结合地面道路情况,在桥梁两侧每隔 3km (单侧 6km)左右 交错设置。
97. 救援疏散通道结构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6
98. 长度在 3~10km 的隧道,结合辅助坑道设置有紧急出口。
99. 长度在 10~20km 的隧道,设置有避难所。
100. 长度超过 20km 的隧道,设置有紧急救援站。
101. 隧道内紧急救援站设置防灾通风和消防设施。
102. 避难所和有紧急出口的隧道应设置应急通风设施。
103. 隧道内紧急救援站、避难所要设置应急照明、应急通信、疏散引导标识。
104. 救援通道、紧急出口、横通道应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引导标识。
105. 线路中心距作业通道栏杆内侧之间的距离宜为。
106. 250km/h 区段无砟桥面线路中心距作业通道栏杆内侧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107. 250km/h 区段有砟桥面线路中心距作业通道栏杆内侧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108. 作业通道宽度不应小于。
109. 高速铁路桥面设防护墙,不设护轮轨。
110. 高速铁路有砟轨道防护墙兼作挡砟墙。
111. 高速铁路线路中心至防护墙内侧净距,有砟轨道不应小于。
112. 高速铁路线路中心至防护墙内侧净距,无砟轨道不应小于。
113. 高速铁路防护墙顶宽不应小于,顶面高程不低于相邻轨面,且不侵入限 界。
114. 高速铁路防护墙外侧桥面设置电缆槽。
115. 高速铁路钢筋混凝土电缆槽盖板厚度不小于 60mm。
116. 高速铁路可通行桥梁检查小车的钢筋混凝土电缆槽盖板厚度不小于 90mm。
117. 高速铁路钢筋混凝土电缆槽盖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40。
118. 高速铁路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电缆槽盖板厚度不小于 25mm。
119. 高速铁路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电缆槽盖板抗压强度不小于 120MPa。
120. 高速铁路电缆槽宜沿线路每 10m 铺设带凹口的活动盖板。在梁缝处应设纵 横向限位装置,防止电缆槽盖板在梁缝处串动,影响人身安全。
121. 高速铁路电缆槽在梁缝处应设 纵横向限位装置,防止电缆槽盖板在梁缝处 串动,影响人身安全。
122. 高速铁路主梁翼缘悬臂板端部应设钢筋混凝土 遮板 ,并作为作业通道栏 杆、声屏障的基础。遮板、栏杆等在梁的活动端处均应断开或在梁缝处设伸缩缝,间 隙满足伸缩要求。
7
123. 高速铁路遮板、栏杆等在梁的活动端处均应断开或在 梁缝处设伸缩缝,间 隙满足伸缩要求。
124. 高速铁路有砟桥轨下枕底道砟厚度不应小于 35cm。
125. 高速铁路有砟桥轨下枕底道砟厚度,直线段和曲线内股不应大于 45cm。
126. 作业通道栏杆高度不应小于。
127. 高速铁路桥面防护墙过水孔高度和宽度均不小于 15cm。
128. 高速铁路桥面防护墙过水孔与对应位置的中间电缆槽竖墙应设置高度和宽 度均不小于 10cm 的过水孔。
129. 高速铁路框构桥顶面应做成向线路两侧的排水坡,不得将框构桥顶面的水 排向路基以内。
130. 跨越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和居民区的立交桥,当桥下对排水有要求或需 要考虑景观时,应设置纵、横向排水管和竖向落水管集中从梁端排水。
131. 桥面遮板断缝应采用弹性嵌缝胶沿缝全高填塞饱满,不渗水、不漏水。
132. 框构涵顶面防水层宜采用防水卷材防水层。
132. 框构桥涵边墙侧面宜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防水。
133. 混凝土梁、框构桥及桥台顶面可能被积水渗入的处所,均应铺设防水层。
134. 混凝土梁、框构桥及桥台顶面保护层应采用 C40 及以上纤维混凝土,厚度 不小于 6cm。
135. 修补部位的防水层搭接宽度不小于 20cm。
136. 相邻梁间、梁与桥台间桥面梁缝应设置伸缩装置。
137. 电缆槽、排水管内不得积水,不得有影响排水的沙土、垃圾等杂物。
138. 钢梁连接板层之间大于的缝隙须将缝内污垢和铁锈清除干净,在第一道底 漆干燥后,用石膏腻子填塞,待腻子表面干燥后,方可继续涂装。
139. 钢梁连接板层之间小于的缝隙可用底漆封闭。
140. 栓接点螺栓、螺栓头处涂装 特制环氧富锌 防锈底漆,涂装前螺栓应除油, 螺母和垫片应水洗清除皂化膜。
141. 栓接点螺栓、螺栓头处涂装前应除油,螺母和垫片应水洗清除皂化膜。
142. 采用螺纹连接的刚性吊杆连接部位应具有良好 防锈保护和密封性,防止雨 水及潮湿空气进入。
143. 钢结构应满足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8
144. 运营中根据钢结构形式,加强对各部联结节点、杆件、 销栓、焊缝的检查 养护,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145. 对承载能力或刚度不足、结构不良的钢梁,应进行 加固 或改善,确保安 全。
146. 钢结构应保持清洁、定期清扫污垢、尘土,冬季应及时清除冰雪。
147. 钢梁上的存水处所应设泄水孔,钻孔前须对杆件强度进行检算。
148. 箱梁杆件严禁开孔泄水。
149. 钢梁杆件发生竖向弯曲,弯曲矢度大于或等于跨度的 1/1000 时,应及时进 行整修、加固或更换。
150. 纵横梁发生横向弯曲,弯曲矢度大于或等于自由长度的 1/5000 时,应及时 进行整修、加固或更换。
151. 纵横梁发生横向弯曲,弯曲矢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 20mm。
152. 纵横梁盖板上有洞孔,洞孔直径≥ 30mm,时,应及时进行整修、加固或更 换。
153. 纵横梁腹板上有洞孔,工字梁的洞孔直径≥ 50mm 时,应及时进行整修、加 固或更换。
153. 纵横梁腹板上有洞孔,板梁的洞孔直径≥ 80mm 时,应及时进行整修、加固 或更换。
154. 桁梁杆件,主梁压力杆件发生弯曲,弯曲矢度大于或等于杆件自由长度的 1/1000 时,应及时进行整修、加固或更换。
155. 桁梁杆件,主梁拉力杆件发生弯曲,弯曲矢度大于或等于杆件自由长度的 1/500 时,应及时进行整修、加固或更换。
156. 桁梁杆件,主梁腹杆或联接杆件发生弯曲,弯曲矢度大于或等于杆件自由 长度的 1/300 时,应及时进行整修、加固或更换。
157. 桁梁杆件有洞孔,洞孔直径大于或等于杆件宽度的倍时,应及时进行整 修、加固或更换。
158. 桁梁杆件有洞孔,洞孔直径不得大于 30mm。
159. 高强度螺栓的施工预拉力应符合设计要求,欠拧值或超拧值均不应超过规 定值的 10%。
160. 桥隧建筑限界最大宽度范围的上方杆件连接不应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
9
161. 高强度螺栓的初拧值应根据试验确定,一般取终拧值的 40%~70%。
162. 高强度螺栓的终拧方法可采用扭矩法或转角法。
163. 高强度螺栓更换,对于大型节点,同时更换的数量不得超过该节点螺栓总 数的 8%。
164. 高强度螺栓更换,对于螺栓数少的节点要逐个更换。
165. 高强度螺栓拧紧后,为防止雨水及潮湿空气侵入板缝,节点板束四周的裂 缝均应用腻子封闭。
166. 高强度螺栓、螺母和垫圈的外露部分均应进行涂装防锈。
167. 对运营中的钢梁,禁止使用电焊加固。
168. 钢梁梁端伸缩装置应收放灵活、维修简便,调节范围内轨枕的间距允许偏 差不应超出±5mm。
169. 高速铁路桥梁一般应采用盆式橡胶支座、球型钢支座。
170. 高速铁路大跨度梁可采用铰轴滑板支座。
171. 高速铁路桥梁墩台基础工后沉降大的桥梁应采用调高支座。
172. 跨度 L<16 m 的桥梁,支座板边缘至墩台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 15 cm。
173. 跨度 16≤L<20m 的桥梁,支座板边缘至墩台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 20 cm。
174. 跨度 20≤L<32m 的桥梁,支座板边缘至墩台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 25 cm。
175. 跨度 32≤L<40m 的桥梁,支座板边缘至墩台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 35 cm。
176. 跨度 L≥40m 的桥梁,支座板边缘至墩台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 40 cm。
177. 支承垫石顶面与下支座板之间应采用 20~30mm 厚的无收缩灌浆料重力灌浆 填实。
178. 支承垫石四个支点的反力与平均值相差不应超过±5%。
179. 支座安装应稳固可靠,支座位置上下座板应水平安装。
180. 支座与梁底及垫石间必须密贴无缝隙,水平各层部件间应密贴无缝。
181. 活动支座滑动面应保持洁净滑润,保证梁跨自由伸缩、转动。
182. 支座下座板中心与墩台支座设计中心纵向错动量,墩台高度<30m 时,允许 偏差为 20 mm。
183. 支座下座板中心与墩台支座设计中心纵向错动量,墩台高度≥30m 时,允许 偏差为 15 mm。
184. 支座下座板中心与墩台支座设计中心横向错动量,墩台高度<30m 时,允许
10
偏差为 15 mm。
185. 支座下座板中心与墩台支座设计中心横向错动量,墩台高度≥30m 时,允许 偏差为 10 mm。
186. 盆式橡胶支座,支座板四角高差允许偏差为 1 mm。
187. 盆式橡胶支座,上下座板十字线扭转允许偏差为 1 mm。
188. 盆式橡胶支座,同一梁端两支座高差允许偏差为 1 mm。
189. 盆式橡胶支座,一孔箱梁四个支座中,一个支座不平整限值允许偏差为 3
mm。
190. 盆式橡胶支座,固定支座上下座板及中线的纵、横错动量允许偏差为 1
mm。
191. 盆式橡胶支座,活动支座中线的纵横错动量(按设计温度定位后)允许偏 差为 3 mm。
192. 钢支座中固定支座十字线中心与全桥贯通测量后墩台中心线纵向偏差,连 续梁或跨度≥60m 的简支梁,允许偏差为 20mm。
193. 钢支座中固定支座十字线中心与全桥贯通测量后墩台中心线纵向偏差,跨 度<60m 简支梁,允许偏差为 10mm。
194. 钢支座中,固定支座上下座板中线的纵横错动量允许偏差为 3mm。
195. 钢支座中,支座底板四角相对高差允许偏差为 2mm。
194. 钢支座中,活动支座的横向错动量允许偏差为 3mm。
194. 钢支座中,上下座板及轴之间的扭转允许偏差为 1mm。
194. 支承垫石的高度应满足维修养护的需要,其高度不应小于 35cm。
195. 支座锚栓直径不应小于 24mm。
196. 支承垫石顶的套筒孔应采用无收缩灌浆料重力灌浆填实。
197. 支座螺栓标准件应采用多元合金共渗加封闭层防腐处理。
198. 支座应按环境要求设置防尘装置,且便于拆装。
199. 钢支座质量应满足《铁路桥梁钢支座》要求,其适用温度范围为 -40℃~ +60℃。
200. 常温型盆式橡胶支座适用温度范围为-25℃~+60℃。
201. 耐寒型支座适用温度范围为-40℃~+60℃。
202. 地震设防地段梁端或墩台顶应设置防落梁挡块。
11
203. 防落梁挡块应采用 Q235 焊接工型钢。
204. 防落梁挡块高度不宜小于 50cm。
205. 防落梁挡块中心与支座中心一致,连接螺栓强度应满足抗震要求。
206. 防落梁挡块连接螺栓应采用 40Cr。
207. 防落梁挡块连接螺栓螺纹与梁底预埋套筒有效接合长度应大于倍的螺栓直 径。
208. 防落梁挡块与支承垫石之间的空隙宜在 20~40mm 之间。
209. 在横向活动支座( HX)和多向活动支座( DX)处,防落梁挡块严禁与墩台 顶面、支承垫石侧面接触。
210. 防落梁挡块、预埋钢板、螺栓应采用多元合金共渗加封闭层防腐处理。
211. 混凝土梁及墩台应满足强度、刚度、 抗渗、耐久性和整体稳定性要求,并 经常保持状态良好。
212. 箱梁内净空高度不宜小于。
212. 箱梁内设置进入孔,进入孔宜设置在两孔梁梁缝处或梁端附近的底板上。
213. 多片式 T 梁,湿接缝宽度不宜小于 30cm,钢筋构造应符合整体桥面受力要 求。
214. 预应力混凝土梁,墩台上相邻梁间、梁端与桥台胸墙间的间距,应能保证 梁体自由伸缩,误差不宜超过设计梁缝宽度的±10%。
215. 支承垫石、墩帽(或墩身上部不少于范围)应采用钢筋混凝土。
216. 寒冷地区墩台托盘宜采用钢筋混凝土。
217. 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5 ,并应设护面钢筋。
218. 桥墩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4cm。
219. 桥墩台顶面尺寸应符合架设、检查、养护、维修、支座更换及顶梁的要 求,并设不小于 2%的排水坡。
220. 预应力混凝土梁,梁体纵向及斜向裂缝最大宽度不得超过。
221. 预应力混凝土梁,梁体横隔板裂缝最大宽度不得超过。
222. 钢筋混凝土梁、桥面板及框构,主筋附近竖向裂缝最大宽度不得超过。
223. 钢筋混凝土梁、桥面板及框构,腹板竖向及斜向裂缝最大宽度不得超过。
224. 墩台顶帽处裂缝最大宽度不得超过。
12
225. 混凝土梁及墩台严重裂损,可采用修补、灌浆、表面封闭、加固等办法处 理,并符合相应技术标准要求。
226. 墩台倾斜、下沉、冻害等病害,可采用地基加固、加深或扩大基础、台后 换填、卸载等办法处理。
227. 桥墩有可能受到机动车撞击且影响行车安全时,应对桥墩采取加强或防撞 等措施。
228. 平原、微丘区及城镇附近的旱桥地段,桥两侧应采用栅栏防护。必要时, 应对梁底至地面高度小于 4m 的桥梁加强防护。
229. 平原、微丘区及城镇附近的旱桥地段,必要时,应对梁底至地面高度小于 4m 的桥梁加强防护。
230.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应与地面道路顺接。
231.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应设置在铁路征地范围内,并不应影响桥下地面维修通 道的使用。
232.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设置在有地面维修通道一侧时,应保证桥墩与疏散通道 之间的净宽不小于。
233.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顶部平台宜在桥墩位置。
234.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顶部平台与桥面作业通道顶面相对高差不应大于 8cm。
235.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平台顶面与桥面遮板之间的缝隙不应大于 10cm,也不应 小于 5cm。
236.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的基础、立柱、梯梁、梯板、休息平台混凝土强度等级 不低于 C35。
237.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应满足均布活载标准值 m2的要求。
238.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应满足栏杆顶部水平荷载 m 的要求。
239.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宽度不应小于。
240.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踏步长度不应小于。
241.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踏步宽度为。
242.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踏步高度为~。
243.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踏步面层应采取防滑措施。
244.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栏杆扶手顶面高度与踏步顶面高差不得小于。
245.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栏杆金属管材间满焊焊接牢固、可靠, 焊缝锉平磨光。
13
246.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栏杆钢管立柱底部与梯板预埋件应采用法兰盘连接牢 固。
247.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顶部休息平台宽度不应小于。
248.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在距地面高度范围内的部分,应设置金属安全防护罩或 砖、石、混凝土等砌体围墙。
249.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的防护罩由钢管边框和钢丝网组成。
250.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的防护罩高度不应小于。
251.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的防护罩通行高度不应小于。
252.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防护罩的钢丝网底部高出踏步端部不应大于 5cm。
253.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防护罩的边框钢管底部与梯板端部侧面预埋钢板应焊接 牢固 ,与栏杆立柱之间通过两道水平钢管焊连。
254.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防护罩的钢丝网直径不应小于、网孔 30~40mm。砖石、 混凝土砌体围墙高度不应小于,围墙内地面应硬化,底部应设排水管,墙体厚度不小 于 20cm ,砂浆抹面。
255.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的砖石、混凝土砌体围墙高度不应小于。
256.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的围墙内地面应硬化,底部应设排水管,墙体厚度不小 于 20cm,砂浆抹面。
257. 桥梁救援疏散通道下方应设安全防护门。
258. 与桥面相接处的疏散通道平台上设桥上安全门。
259. 高速铁路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
260. 排洪涵洞的最小孔径不应小于,且全长不应大于 25m。
261. 排洪涵洞全长大于 25m 时,孔径相应加大。
262. 无淤积的灌溉涵孔径不应小于,长度不宜超过 15m。
263. 无淤积的灌溉涵全长大于 15m 时,孔径相应加大。
264. 交通涵不应积水。
265. 排洪涵应与路基排水沟、外部的自然水系及地方排灌系统 顺接,确保排水 畅通。
266. 涵身应铺设新型 防水层,节间接缝、沉降缝、伸缩缝不漏水,保证路堤及 基底的稳定性。
267. 涵洞如有满流情况时,可采用在入口处 抬高管节及增砌漏斗形进口的办法
14
处理。
268. 受地形限制,设置倒虹吸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箱形或圆形结构。
269. 设置倒虹吸时,当渠道水流挟带大颗粒物质时, 进口处应设置沉淀池。
270. 无砟轨道区段路基地段禁止框构顶进。
271. 有砟轨道区段有可能破坏地基加固效果的路基地段、各种过渡段, 禁止框 构顶进。
272. 框构顶进必须严格审批,采取严格、周密的工程措施和施工安全管理措 施,防止框构与路基之间不均匀沉降超限。
273. Ⅰ、Ⅱ级围岩地段应采用曲墙带钢筋混凝土底板的二次衬砌。
274. 地下水发育的Ⅱ级围岩和Ⅲ、Ⅳ、Ⅴ、Ⅵ级围岩应采用 曲墙带仰拱二次衬 砌,且Ⅳ、Ⅴ、Ⅵ级围岩拱墙和仰拱应采用钢筋混凝土。
275. 软、硬地层分界处及对衬砌受力有不良影响处应设置变形缝。
276. 变形缝宽度宜在 20~30mm。
277.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拱墙、仰拱不应小于 5cm。
278.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底板不应小于 4cm。
279.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沟槽不应小于。
280. 隧道应双侧设置沟槽。
281. 双线隧道每侧设一沟两槽,加中心水沟(管)。
282. 单线隧道每侧设一沟一槽。
283. 隧道沟槽边缘至同侧线路中心距离不小于。
284. 隧道沟槽上方作业通道宽度不应小于。
285. 隧道沟槽边上方作业通道顶面应高出轨面 30cm。
286. 电缆槽、侧沟的钢筋混凝土盖板厚度不小于 6c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35。
287. 隧道洞门宜采用斜切式或帽檐式结构,不宜扰动原有坡面。
288. 隧道洞口附近有建筑物或特殊环境要求时,宜设置洞口缓冲结构。
289. 洞门、缓冲结构基础必须置于稳固的地基上。
290. 洞门、缓冲结构基础埋入深度不应小于,并应在冻结线以下。
291. 洞口顶露出仰坡坡脚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
292. 洞门前端墙或上翘高度应高出坡脚不小于。
15
293. 洞口仰坡周围须设置排水、截水设施。
294. 洞口上方有公路跨越时,应设置防护设施。
295. 隧道内应保持整洁,无杂物。
296. 隧道衬砌及洞门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
297. 隧道衬砌及洞门选用的建筑材料根据结构功能的需要还应满足抗冻、抗 渗、抗侵蚀的要求。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应低于 P8。
298. 隧道衬砌及洞门选用的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应低于 P8。
299. 在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受冻害影响的地段,应适当提高衬砌混凝土强度等 级,抗渗等级不应低于 P10。
300. 隧道应每侧设侧沟,侧沟宽度不应小于 30cm。
301. 隧道应每侧设侧沟,侧沟深度不应小于 75cm 。。
302. 隧道应每侧设侧沟,靠近道床一侧侧沟、槽墙厚度不应小于 20cm,墙身应 增设构造钢筋。
303. 独立明洞洞身应设纵向排水沟和横向排水坡。
304. 隧道洞口接长明洞、排水沟应与隧道洞身设置相同。
305. 隧道内排水沟坡度宜与线路坡度一致。
306. 隧道中的分坡平段范围内和车站内的隧道,排水沟底排水坡度不应小于 1‰。
307. 隧道中的分坡平段范围内和车站内的隧道,横向排水坡不应小于 2%。
308. 排水型隧道环、纵向排水盲管设置在初期支护与防水板之间。
309. 防水型隧道环、纵向排水盲管设置在防水板与二次衬砌之间。
310. 防水型隧道环向设置直径不小于 5cm 的排水盲管,间距一般在 5~10m。
311. 在隧道仰拱与拱墙施工缝高度、无仰拱衬砌的边墙基础距侧沟底 30cm 左右 高度,两侧对称设置直径不小于 8cm 的纵向排水盲管。
312. 排水型隧道纵向盲管分段长度不应大于 15m,并直接与侧沟连通。
313. 防水型隧道纵向盲管分段长度不应大于 30m,并直接与侧沟连通。
314. 排水型、防水型隧道盲沟上部设高度不小于 30cm、厚度在 10~15cm、碎石 粒径 10~30mm 的无砂混凝土反滤层。
315. 排水型、防水型隧道环向盲管通过泄水管与侧沟相连,泄水管直径不应小 于 10cm。
16
316. 二次衬砌施工缝、 变形缝应设置止水带
317. 有降水和排水条件的隧道,整治前应做好降水、排水工作。
318. 隧道整治施工时应按先 拱墙后底板(仰拱)的顺序进行,应少破坏原结构 和防水层,应选用无毒、低污染且耐久的材料。
319. 隧道整治部位均应设置临时堵漏、柔性防水、刚性防水等 防水措施,以防 止堵水材料收缩而渗漏。
320. 隧道外部的地表水丰富时,应有良好的地表和洞顶排水系统。
321. 对隧道有影响的地表沟谷、坑洼积水时,宜采用 疏导 、铺砌和填平等措 施,防止洞外地表水渗流到隧道内。
322. 运营隧道内空气的卫生标准应达到:列车通过隧道后 15min 以内,空气中
氮氧化物(换算成 NO2 )浓度应小于 10mg/m3。
323. 运营隧道内空气的卫生标准应达到:列车通过隧道后 15min 以内,空气中 臭氧浓度小于 m3。
324. 自然通风条件不良的隧道,经过空气化验或通风试验,不能在规定时间内 达到规定标准时,应设置机械通风。
325. 机械通风洞内风速不应大于 8m/s。
326. 机械通风方式宜采用射流风机通风。
327. 射流风机安装应牢固可靠,启动灵活,便于维修。
328. 洞内通风设备应具有防潮、防腐蚀、防漏电功能。
329. 隧道内为自然通风设置的通风井两端衔接必须圆顺,边墙面必须平滑,外 口应有防护设施。
330. 自然通风隧道如有妨碍空气流通的地方,应予整修。
331. 长度 500~3000m 的曲线隧道应设置施工照明电源插座。
332. 长度 1000~3000m 的直线隧道,应设置施工照明电源插座。
333. 隧道内施工照明电源插座在隧道边墙两侧交错设置。
334. 长度 3000m 及以上的隧道,应设置施工照明电源插座和冷光源指示照明灯 具(照度)。
335. 隧道内施工照明电源插座交错设置,间距不大于 50m。
336. 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应贯彻“以人为本,应急有备,方便自救,安全疏散” 的工作方针。
17
337. 隧道内应设置贯通的救援通道。
338. 单线隧道单侧设置贯通的救援通道。
339. 双线隧道双侧设置贯通的救援通道。
340. 隧道内救援通道距线路中线不应小于。
341. 隧道救援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
342. 隧道救援通道的高度不应小于。
343. 隧道救援通道走行面不应低于轨面。
344. 隧道救援通道走行面应平整、铺设稳固,并与相邻沟槽盖板顶面平齐。
345. 隧道内紧急救援站长度应在 450~500m。
346. 隧道内紧急救援站内站台宽度宜为。
347. 隧道内紧急救援站内疏散横通道间距不宜大于 50m。
348. 隧道内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应设有两道密闭防护门。
349. 隧道内紧急救援站,横通道通行宽度不应小于。
350. 隧道内的避难所设置在救援通道的疏散出口通道内。
351. 救援通道的疏散出口通道宽度不应小于。
352. 救援通道的疏散出口通道高度不应小于,纵坡不宜大于 12%。
353. 汽车可驶入的救援通道疏散出口通道,车道净宽不小于,局部设置错车道 的地方净宽不小于 m。
354. 长大隧道,可以利用施工横通道、平行导坑、斜井等辅助坑道作为救援通 道的疏散出口通道。
355. 救援通道疏散出口通道的出口处应设置疏散场地,面积不小于 200m2。
356. 救援通道疏散出口通道的出口处设置的疏散场地应用隔离栅栏围闭,栅栏 出口应与地面道路接驳,设置在铁路征地红线范围内。
357. 救援通道疏散出口通道洞门端墙宜采用模筑整体式。
358. 救援通道疏散出口通道内水沟设于靠近隧道侧。
359. 桥涵附近河道的淤土杂物必须清除。
360. 有冻害的桥涵应予以整治,在未彻底整治前须采取防冻措施。
361.浅基墩台应进行防护加固。加固方法一般采用局部防护、整体防护、钻孔桩 围幕或桩基托换等。
362. 桥长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