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是( )。
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答案】 D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B.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
C.选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
D.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答案】 C
3、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B
4、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孟子论辩技巧的教学还不够到位,没有讲解透彻
B.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分角色扮演重在锻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特点进行表达的能力
D.分角色扮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答案】 D
5、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 )。
A.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B.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答案】 C
6、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学生掌握“铭”这种文体的写作
B.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C.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D.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功力
【答案】 A
7、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一课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 B
8、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C
9、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下列意象中,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 )。
A.明月
B.大雁
C.菊花
D.芭蕉
【答案】 D
10、教学选修“文化论著选读”系列之《(论语)选读》时,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符合新课标对选修课系列专题目标的总体要求
B.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C.教学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C
11、阅读以下有关高中语文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心得,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B.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C.课外的阅读欣赏课,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D.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答案】 C
12、教师在教学诗词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词实例,理解并总结意象“酒”所表达的情感。下列诗词名句中,意象“酒”表达了思乡之情的是( )。
A.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答案】 A
13、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14、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燕王拜送于庭”一句的特殊句式,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以其无礼于晋
C.夫晋,何厌之有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答案】 B
15、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适合的是( )。
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了。
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C.老大爷,您外边遛遛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儿呢,没人买您的东西!
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提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答案】 D
16、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C
17、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关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做了如下笔记。下列笔记内容说法不恰当的是( )。
A.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校本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B.可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也可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C.课程资源的利用,不仅要考虑多数学生的共性情况,还要考虑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
D.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对语文学习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答案】 A
18、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下列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答案】 C
19、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B
20、在学习《核舟记》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21、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向教师请教“投笔从戎”“围魏救赵”“指鹿为马”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历史人物。教师回答正确的是( )。
A.班超孙武赵括
B.班超孙膑赵高
C.班固孙膑赵高
D.班固孙武赵括
【答案】 B
22、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下列教师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
B.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C.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D.学习任务群17:跨文化专题研讨——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答案】 C
23、阅读以下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问题。
A.“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做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
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想象、开放表达
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掌握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来说,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答案】 A
24、某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使用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下列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的是( )
A.让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B.让学生大声朗读,画出诗中相似的句子
C.让学生自由阅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D.让学生进行赛读,用竖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答案】 B
25、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
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答案】 A
26、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答案】 A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初读阶段人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其阅读感受。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
B.再读阶段品情。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
C.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D.比较阅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
【答案】 C
28、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让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
B.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C.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D.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 C
29、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3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D
31、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时,要求学生搜集并整理省略句式。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B.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D.虽才高于世(《张衡传》)
【答案】 A
32、在以“叙事的艺术”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叙述顺序。下列作品采用了插叙的是( )。
A.海明威《老人与海》
B.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C.张之路《羚羊木雕》
D.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
【答案】 C
33、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答案】 B
34、研读修辞的知识时,为使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师搜集了古代文人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居易《琵琶行》)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 C
35、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诗词中借代的修辞手法。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结合相关示例进行讲解。下列示例不适合的是( )。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答案】 B
36、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古诗词。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答案】 D
37、某学生要在大会上进行一次演讲,教师为其推荐了一些演讲词让她参考,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B.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C.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D.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答案】 B
38、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实施,理解错误的是( )。
A.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
B.主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探究活动
C.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
D.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进行跨学科学习
【答案】 B
39、教学《雷雨》,教师导入: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B.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答案】 A
40、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虚词。下列学生所梳理的虚词“而”的用法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B
4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B
42、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中“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一句时,向教师请教古代计时方式以及“五更”所指向的时段。以下和“五更”对应的现在的时间正确的一项是( )。
A.02:00—03:00
B.03:00—05:00
C.04:00—05:00
D.03:00—04:00
【答案】 B
43、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44、阅读某教师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有什么”“怎么样”是描写的基础,“像什么”是进一步的提升
B.“像什么”是区别描写好坏的关键
C.“像什么”既包括对修辞的使用,又包括对词语的推敲
D.描写“三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答案】 C
45、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进行了理解分析并做了笔记。下列笔记内容错误的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46、学生自主研读“名著导读”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流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自主整理了相关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下列学生对表现主义流派作家及其作品的归纳中,有误的是( )。
A.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
B.卡夫卡《变形记》
C.奥尼尔《琼斯皇》
D.契诃夫《变色龙》
【答案】 D
47、教师讲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时,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举出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诗句。以下学生所举的例子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C.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答案】 B
48、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教学思路,按要求答题。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立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孔雀东南飞》,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答案】 D
49、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50、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A.这一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B.语文学习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引导。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景语皆情语”的特点,以及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C.拓展延伸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用能力,应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整体风格写诗
D.拓展环节综合了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答案】 C
51、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下列作品中,同样有“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
A.罗贯中《三国演义》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司汤达《红与黑》
D.老舍《茶馆》
【答案】 B
5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53、阅读某教师关于任务型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任务型阅读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
B.任务型阅读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C.任务型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D.任务型阅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
【答案】 D
54、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说明“古今异义词”。下列例子不合适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B.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答案】 B
55、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答案】 A
5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A.视频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B.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C.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D.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
【答案】 D
5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答案】 B
58、在“古今多不同”的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几组包含古今异义词的句子。下列句子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D.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答案】 C
59、教学《雷雨》,教师导入:“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
B.在导人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答案】 A
60、《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你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答案】 B
61、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B.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
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答案】 B
62、阅读某教师《高中语文古诗文文学史观的实践路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当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得到大力拓展
B.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资源
C.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家乡意义深远
D.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拓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答案】 D
63、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经典著作,并请学生说出作品中著名的故事情节。下列学生总结的情节不属于《水浒传》的是( )。
A.智取生辰纲
B.三打祝家庄
C.火烧博望坡
D.大闹飞云浦
【答案】 C
64、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
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
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
【答案】 D
65、阅读下面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D.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答案】 C
66、教师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向学生强调合理地使用不同意象对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诗歌意象与《雨霖铃》中“寒蝉、长亭”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的是( )。
A.五柳
B.双鲤
C.南浦
D.流水
【答案】 C
6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意象探究”主题班会时,要求学生搜集能够抒发作者对隐居、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且含有“菊花”意象的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D.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答案】 B
68、《社戏》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A.让学生找到抓住文章重点的突破口
B.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社戏的无比热爱
C.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
D.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味“好豆与好戏”
【答案】 B
69、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答案】 A
7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71、学习文言课文时,学生对其中一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很感兴趣,教师借机为学生讲解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特殊句式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归纳相同的文言句式。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为降虏于蛮夷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沛公安在
【答案】 A
72、期末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该类句式的是( )。
A.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A
7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引用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桃花扇》,对这三篇作品思想情感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A.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
B.传递了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
C.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的愿望
D.借爱情故事表现国家的兴衰
【答案】 A
74、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答案】 B
75、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B.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D.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答案】 D
76、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效果.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作为示范,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散步》),连用两个“太迟”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春天的盼望已久,因为母亲冬天过得太艰难,可见“我”对母亲的爱
B.“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榆钱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C.“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夏》),采用比喻,突出了太阳的毒热与烈日的威势
D.“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羚羊木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裤子上的裂缝比作伤疤,将“我”内心的愧疚表现得更强烈
【答案】 C
77、阅读下面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
B.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威果
C.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
D.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
【答案】 C
78、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79、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对其中“硬汉”桑提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 )。
A.《热爱生命》
B.《奥德修纪》
C.《百年孤独》
D.《巴黎圣母院》
【答案】 D
80、教学《登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知识。下列适合的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送元二使安西》
C.《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D.《春江花月夜》
【答案】 C
81、某教师选择曹禺的《北京人》开设校本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