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2 /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