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青浦崧泽遗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地之一,距今约5800年—5300年,对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古朴可爱的陶塑家猪,据此判断该地区( )
A.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较明显
B.当时人们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
C.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D.初步改变了对自然资源的纯粹依赖
2.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着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 )
A.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B.奠定了官僚制的基础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
3.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4.宋朝时期,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时期,园林设计开始偏向雅致精巧,注重意境的营造。不仅善于运用奇石构筑园林景观,同时还非常注重布局,重视水景的运用,以营造清幽深远的意境。这一园林风格( )
A.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影响 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 D.反映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5.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西藏、青海、回部(清朝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各藩部。理藩院所管理的“藩”与明朝朝贡体系中的外藩是不同的。外藩并不属于中国,但是清朝的“藩”属于自己政权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思维和过去各个王朝用羁縻、封赏、和亲的间接方式控制草原势力的做法,有着根本的区别。清朝对蒙古、西藏、青海、回部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盟旗制度
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
奴儿干都司
B
乌里雅苏台将军
驻藏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C
单于都护府
会盟
行都指挥使司
护乌桓校尉
D
“九边”军镇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渤海郡王
A.A B.B C.C D.D
6.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项所摘条款内容出自《辛丑条约》的是( )
A.“中国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现定稍宽其禁,听商尊行纳税贸易,洋药准其进口”
7.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干脆把 Democracy一词译作平民主义,而放弃了以前常用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等译法,“平民”一词充斥报刊,成为极时髦的用语。这反映了他们( )
A.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B.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C.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D.力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抗日英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 抗日根据地的这些举措( )
A.扩大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C.大大提高了群众民族意识 D.意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9.下列有关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所示历史时期中的是( )
A.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 B.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C.“三三制原则”下的民主政权建立 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广泛开展
10.1972年,新中国于“重返”联合国后不久便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周恩来批示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办公室;次年,直属于国务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它们成为国家环保局(后改组为生态环境部)的前身。这一进程说明,新中国( )
A.积极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C.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发展 D.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
11.如表所示为1988-199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及内容。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时( )
时间
法律法规文件
改革内容
1988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年
《国务院批转经贸部、国务院生产办关于赋予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关意见的通知》
赋予大中型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修订)
以国际通用的《协调制度》为基础编制税则目录;自主降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拉开 B.改革开放决策正在深入推进
C.中国在为加入世贸组织进行准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2.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到公元前449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一运动( )
A.体现出平民家国情怀淡薄 B.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C.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 D.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13.直到中世纪晚期,西欧有些国家国王的女儿、外甥和外孙等亲属均有王位继承权。国王的女儿和妹妹一般会嫁给国内外的贵族,所以经常会出现外国公爵成为本国国王的情况,造成领土变更频繁。这一现象( )
A.反映出欧洲男女平等的实现 B.不利于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C.说明女性参政议政热情提高 D.加快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14.1217年,英国《大宪章》中涉及王室森林的条款被扩充为独立的《森林宪章》,允许平民百姓在王室森林中放牧牲畜、挖掘水渠并从事其他农业活动。该《森林宪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森林管理利用 B.改善平民生活条件
C.限制王室林地特权 D.增强赋税征收能力
15.美国文官制度不仅没有长期延续下来的官僚政治传统,而且由于大洋所造成的隔绝性,由于无限的西部边疆亟待开发的广阔资源以及急剧膨胀的人口,使美国在政府管理事务中必然要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即“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A.忽视了官员道德素质 B.适应了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C.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6.下图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形势图。观察下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西方国家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B.美元不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
C.日元的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
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18.近代浙商曾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道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1912年由朱谋先、陆仲芳等人集资二万元,在杭州创办纬成丝织公司。纬成丝织公司开办后,集中使用从日本输入的新式丝织机,进行纬丝织绸,展示了浙江丝织业由手工业发展为近代工业的开始。由于纬成公司开办后获利优厚,原来经营丝行、绸庄的商业资本也积极投资新式丝绸工业。当时继纬成之后,陆续创办的丝绸厂在杭州就有虎林绸厂(1912年)、庆成绸厂(1912年)、天章丝织厂(1913年),在湖州有丽华绸厂等。浙江丝绸工业在短时期内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沈雨梧《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三 战前浙江的电力工业有110余家,抗战期间损失惨重,如嘉兴永明电气公司事务所的房屋毁于战火,杭州电气公司在国民党军队退出杭城时曾将闸口新发电厂内的机器自动破坏了一部分,以防资敌。到1945年,浙江的机械工业厂家只剩下了22家。
——袁成毅《抗战时期浙江经济损失初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1897年通久源机器轧花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浙江新式丝绸工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家主观因素和国内容观条件两个角度,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侵华对浙江近代工业的影响。据此,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工业化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解读。(要求从背景、特点、社会价值等方面解读,字迹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试卷第5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及图片信息可知,在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古朴可爱的陶塑家猪,说明这一时期已经开始进行家畜饲养,初步改变了对自然资源的纯粹依赖,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材料证明私有物品的占有及数量的对比,无法得出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较明显,排除A项;在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古朴可爱的陶塑家猪,“当时人们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的结论夸大了程度,排除B项;根据“陶塑家猪”以及这一时期“距今约5800年—5300年”推测,这一时期应该是定居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可知这种官吏没有封地,而是依靠俸禄,因此与世袭制下的官员不同,是官僚制出现的表现,B项正确;这种家臣制是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发展,而不是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这种家臣制实际上是对周王室统治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班固的做法强化了对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项羽、陈胜的地位,这是儒学正统观念强化在史学的体现,C项正确;“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与材料“项羽降为传”相矛盾,排除A项;“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史书体裁进行的变革,而是时代变迁,史书编撰也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园林风格偏向雅致精巧,重视水景的运用,以营造清幽深远的意境,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家们普遍通过园中的草木鱼虫以观天地万物之真理,感受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并且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A项正确;这一园林风格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而市民阶层审美是趋于世俗化、大众化的,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指所学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宋代园林偏向雅致精巧,注重意境的营造,与儒学世俗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西藏设主藏大臣、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回部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属于明朝机构,排除A项;护乌桓校尉是汉朝设立的、会盟是唐朝时期,排除C项;宣政院和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立,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的中国。据材料“《辛丑条约》”并结合所学“《辛丑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可得出,“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出自《辛丑条约》,B项正确;“一体均沾”最早由中英《虎门条约》中提出来的,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也有相似的内容,排除A项;C项出自《马关条约》,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民主一词带有明显的平民或大众的色彩,说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主观念有了新的理解,A项正确;当时欧美的社会制度多是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与欧美的社会制度是否存在差异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府管理问题,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在根据地宣传民族英雄和革命思想,这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排除B项;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但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地图中几个行政区的名字和范围(六大行政区设立时间为1949年至1954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A项正确;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时期,是解放战争初期,主要是在陕北和山东,与材料范围及行政区出现时间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是在全面抗战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与材料范围不符,排除C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是1978年,此时已经没有材料中几大行政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72年中国。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后不久就加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成立环保相关机构,可见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的环境改善,因此说明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的发展,C项正确;多边外交涉及多个国家,材料没体现,排除A项;B项“明显提升”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和国际秩序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8-1992年(中国)。根据材料“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到“以国际通用的《协调制度》为基础编制税则目录;自主降税”反映了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说明改革开放决策正在深入推进,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拉开”是在1984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对外开放的深入”,而“中国在为加入世贸组织进行准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根据材料“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撤离运动”是罗马平民与贵族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维护平民利益与贵族实现法律上的平等,这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C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平民家国情怀淡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发生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发展的时期,“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B项;“撤离运动”后罗马对于法律进行了改革,调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晚期西欧。结合所学可知,一般认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不仅有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认同和疆域的相对稳定,还包括国家的主权至上原则、全体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以及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得到了全体国民的认可等诸多因素,材料中领土变更频繁,不利于民族国家形成,B项正确;男女平等不符合材料及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女性参政议政,排除C项;材料中王位继承的情况以及领土变更频繁,会加剧国家之间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7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宪章》是《大宪章》的补充条款,就森林问题而言,1217年(《森林宪章》比1215年《大宪章》更全面、更有效地将自由授予英格兰每个人。它通过压缩国王森林特权,授予自由人部分森林使用权,C项正确;该《森林宪章》主要目的是限制王室森林特权,不是加强森林管理利用与改善平民生活条件,排除A、B两项;《森林宪章》延续了《大宪章》限制国王权力的宗旨,但材料中未涉及赋税征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一种适合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试制度,即文官制度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B项正确;强调专才的优厚待遇未必就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专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未体现文官制度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和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排除C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从材料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到1971年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兑换已经不再实行固定汇率,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但是美元依旧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没有各国外汇储备的信息,并且美元仍是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汇率的变化,日元不断贬值不代表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排除C项。故选D项。
17.【参考答案】(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百家争鸣。(任答3点即可)
应用:诸侯会盟;制定国际规范;调解国际纠纷;确定外交原则。(任答3点即可)
(2)评价: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任答4点即可)
(3)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完善全球治理。(任答2点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 、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问: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可得出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根据材料“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可得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根据材料“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可得出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可得诸侯进行会盟,并制定国际规范,以此来调解国际纠纷;根据材料一“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可知,诸侯国之间确定了外交原则。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二“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可得,近代国际法体系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积极方面主要包括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消极方面主要包括是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等。
【小题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可知,中国从国际法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在国际法体系的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根据材料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可知,中国在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时,应充分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18.【参考答案】(1)态势:发展较为顺利,规模扩大。原因:宁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扩大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丝绸业获利优厚;丝绸工厂不断增加。主观因素:民族资本家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机器;商业资本积极投资于新式丝绸工业。国内容观条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事业。
(3)影响:日军的野蛮侵略和战争破坏使浙江近代工业发展遭受沉重打击。认识: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详解】(1)“发展态势”,据材料一信息“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得出:发展较为顺利,规模扩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宁波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列强争相扩大资本输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等角度分析。
(2)“表现”,据材料二信息“由于纬成公司开办后获利优厚,原来经营丝行、绸庄的商业资本也积极投资新式丝绸工业”、“在杭州就有虎林绸厂(1912年)、庆成绸厂(1912年)、天章丝织厂(1913年),在湖州有丽华绸厂等”分别得出:丝绸业获利优厚、丝绸工厂不断增加。“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集中使用从日本输入的新式丝织机……原来经营丝行、绸庄的商业资本也积极投资新式丝绸工业”从民族资本家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机器、商业资本积极投资于新式丝绸工业等角度分析主观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事业等角度分析客观条件。
(3)“影响”,据材料三信息“嘉兴永明电气公司事务所的房屋毁于战火,杭州电气公司在国民党军队退出杭城时曾将闸口新发电厂内的机器自动破坏了一部分……到1945年,浙江的机械工业厂家只剩下了22家”概括得出:日军的野蛮侵略和战争破坏使浙江近代工业发展遭受沉重打击。“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的角度思考。
19.【参考答案】特点:用法律的形式颁布(政府立法);覆盖面比较宽广;形式多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不断改革和调整(日渐完善)
社会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国家政府的推动;代议制度逐步完善。
社会价值: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规律:时代发展促进了制度改革和调整;制度改革和调整又影响了时代发展。
【详解】特点:根据材料“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可知,用法律的形式颁布(政府立法);根据材料“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可知,覆盖面比较宽广;根据材料“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可知,形式多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根据材料“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可知,社会保障功能凸显;从1889年到二战后,西方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改革和调整(日渐完善)
社会背景:根据俾斯麦实行社会保障的时间可知,当时工业革命的进行;从社会思潮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台得益于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社会保险制度得到国家支持,是国家政府不断推动的结果;从政治角度看,当时代议制度逐步完善。
社会价值:根据材料“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规律:开放性试题,从时代发展和制度改革调整相互作用角度分析。时代发展促进了制度改革和调整;制度改革和调整又影响了时代发展。
答案第7页,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