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调研卷
物理学科
(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90分钟) 2016.4
考生注意:
1.答题时,考生务必按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2.第四大题计算题必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写出证明或计算的主要步骤。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夏天为了节能,本市公共建筑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一般不得低于( )
A 15℃ B 20℃ C 26℃ D 35℃
2. 在如图1所示的几个情形中,没有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 甲与乙 B 乙与丙 C 丙与丁 D 甲与丁
3. 如图2所示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机工具,其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图 2
4. 某同学从底楼走到三楼,大约用了20秒,则该同学做功的功率最接近( )
A 10瓦 B 150瓦 C 500瓦 D 1000瓦
5. 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说明乘客具有惯性
B 把手中的球由静止释放,球受重力而竖直下落,说明球没有惯性
C 运动员投标枪时,用力越大,标枪飞行越远,说明力越大惯性越大
D 短跑比赛,运动员通过终点后很难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6. 如图3所示的杠杆,每个钩码重均为1牛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杠杆两边各减去一个钩码,则( )
图3
A 杠杆保持平衡
B 杠杆右边向下倾
C 杠杆左边向下倾
D 无法判断
7. 研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们用从斜面上下滑的小球推动物体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动能大小,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转换法”。下列物理现象中,运用了“转换法”的是( )
A 探究拉力做功快慢的影响因素
B 温度计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时的体积变化反映温度的变化
C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
D 探究单摆摆动周期的影响因素
8. 如图4,单摆在竖直平面左右摆动,当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它的动能( )
A 一直增大 B 一直减小 C 先减小后增大 D 先增大后减小
图4
图6
图5
9. 如图5所示,利用图中甲、乙两种装置,用F甲与F乙将同一重物分别匀速提升同一高度,两个拉力自由端的S-t图像如图6所示,不计滑轮重力及摩擦,则两拉力所做的功W甲、W乙以及功率P甲、P乙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W甲:W乙=1:1 、 P甲:P乙=1:4 B W甲:W乙=1:2 、 P甲:P乙=2:1
C W甲:W乙=1:1 、 P甲:P乙=1:1 D W甲:W乙=1:2 、 P甲:P乙=4:1
10. 甲、乙两台机器做的功、功率、做功时间分别为W甲、P甲、t甲与W乙、P乙、t乙。为了使P甲<P乙,下列情况中不可能的是 ( )
A W甲>W乙 t甲>t乙 B W甲>W乙 t甲<t乙
C W甲<W乙 t甲>t乙 D W甲<W乙 t甲<t乙
二、填空题(每格1分,共31分)
11. 功率是描述物体 (1) 的物理量。某小车功率800瓦,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2) 。若该小车工作5分钟,则做功 (3) 焦。
12. 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 (4) 或者 (5) 状态。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 (6) 。
13. 2009年,以陈业为主力队员的中国射箭队夺得世界锦标赛团体赛冠军,陈业从小热爱射箭。如图7所示,他拉弯的弓具有 (7) 能。弓拉得越弯,离弦后箭的(8)能就越大。箭在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只受 (9) 作用。由于具有惯性,箭最终能飞向目标。
图8
A
O
B
G
图9
图10
图7
14. 温度是表示物体 (10) 的物理量。摄氏温标规定 (11) 的温度为0摄氏度, (12) 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15. 如图8所示,轻质杠杆AB长为2米,AO长为0.4米,物体G的重力为50牛,为使杠杆水平平衡,在B点应至少施加一个 (13) 牛的力FB,方向为 (14) 。
16. 如图9所示,跳伞运动员从高空中的飞机里跳下来,当伞打开后匀速下降过程中,他的动能 (15) ,机械能 (16) ,惯性 (17)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7. 如图10所示,物体A 的重力为20牛 ,滑轮重力为2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牛。则物体B的重力为 (18) 牛,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为 (19) 牛,物体A的重力势能 (20) B物体的重力势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8. 用20牛的水平拉力将质量为20千克的物体沿水平方向拉动5米所需要的时间为0.5秒,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21) 焦;拉力所做的功是 (22) 焦,功率是 (23) 瓦。
19. 如图11所示,重力为50牛的木块A在大小为拉力F1作用下,10秒内沿水平面匀速前进了50厘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牛,则F1为 (24) 牛,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25) ,拉力F1端的移动速度为 (26) 米/秒,F1所做的功为 (27) 焦,功率为 (28) 瓦。若同时再用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2作用在物体A上,F2=50牛,则木块最终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力大小为(29) 牛。
20. 小华研究可绕支点转动的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动力的大小与作用点与方向之间的关系。实验过程如图12所示,“动力的方向”用拉力F1与水平位置之间的夹角θ表示(已知θ1>θ2>θ3)。请仔细观察下列各图中的操作与测量结果:
图12
①分析比较图12(A)与(B)中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作用点到支点距离的关系,可得到的初步结论:当阻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时,且 (30) 。
②分析比较图12(A)与(C)与(D)中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可得到的初步结论: (31) 。
三、作图题(21题2分,22题3分,23题1分,共6分)
21. 如图13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请在图中画出力臂L1的力F1及F2的力臂L2。
22. 如图14所示,在图中标出动滑轮支点O,并画出动力臂L1与阻力臂L2。
图14
O
L1
F2
图13
23. 在图15所示的体温计中,标出人体正常体温的示值。
图15
四、计算题(24题7分,25题8分,26题6分,共21分)
24. 水桶内装有重为20牛的水,小李同学为家里的饮水机换水,他从地面匀速提起水桶放到1.2米高的饮水机上(水桶的质量不计)。
求:(1)小李同学所做的功W;
(2)在此过程中他共用时5秒,求他所做功的功率P。
25. 如图16所示,某工人用动滑轮匀速将水桶提高2米,水桶所受重力为150牛,滑轮重力为10牛。
求:(1)工人拉绳子所用拉力F的大小;
(2)拉力做的功W;
(3)如果物体上升速度为1米/秒,则拉力的功率为多少千瓦?
图16
26. 如图17所示是人们用木棒撬石块的示意图。撬石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B点为支点,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1向下撬;第二种是以A点为支点,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2向上撬 (木棒自重不计) 。已知AC=2米,BC=1.6米,且AD=DB,则:
(1)若石块对撬棒的阻力f为100牛,求垂直杠杆向上用力时的动力F2的大小。
图17
(2)假设石块对撬棒的阻力始终为f,采用两种不同方向用力时,动力 F1与F2的差值为30N,求阻力f的大小。
五、实验题(19、20空2分1格,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27. 在“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
(1)所用的实验器材有铁架台、 (1) 、钩码、弹簧夹与带刻度的均匀杠杆,某同学先把该均匀杠杆的 (2) 支在支架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3) ;该同学发现杠杆的左端翘起,他可以通过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4) 移动,使杠杆在水平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5) 。
(2)如图18所示,在杠杆一端的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a,若在B点斜向上拉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b,则Fa (6) F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实验中多次改变力与力臂的数值,这么做的目的是 (7) 。
图18
28. 某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19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与测量结果(不计滑轮的重力与摩擦),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A图与B图可知: (8) 。
(2)比较B图与C图可知: (9) 。
29. 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在水平面上分别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玻璃,让小车自同一光滑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小车滑下后,在不同物体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20(a)所示。
(1)实验时小车每次都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让小车 (10) ; (2)由图示可知,小车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最 (11) (选填“远”或“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12) (选填“大”或“小”),小车的速度减小的越 (13) (选填“快”或“慢”);
(3)根据这个实验推理: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任何阻力作用),那么运动小车将 (14) 。
(4)一架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上,自由落下了一颗炸弹,下列给出了几种炸弹落地前与飞机关系的情形,如图20(b)所示,请你认真分析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①不计空气对炸弹的阻力,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 (15) 图;
②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 (16) 图。
30. 如图21所示是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一种实验。某小组同学每次都让重锤从高处由静止下落,砸到铁钉上。他们观察到不同情况下,铁钉进入泡沫塑料的深度不同,深度越大,表明重锤对铁钉做的功越多,即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他们用m表示重锤的质量,h表示重锤升起的高度,x表示铁钉进入泡沫塑料的深度,并将实验数据详细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
序号
重锤质量M
(千克)
重锤升起高度h
(米)
铁钉进入泡沫塑料深度x
(米)
1
0.1
0.6
0.024
2
0.1
0.9
0.030
3
0.2
0.3
0.024
4
0.2
0.6
0.035
5
0.3
0.3
0.030
6
0.3
0.4
0.035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3与4或5与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7)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8)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3,或2与5,或3与6中第二列、第三列及第四列中的数据,可得出: (19)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 3与2与5与3与6中第二列、第三列及第四列中的数据,可得出: (20)
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