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汉下册通论.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855388 上传时间:2025-04-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下册通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汉下册通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 名词解释: 1声纽:即声母 2 声类:对同类反切上字的称呼 3 字母: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字母,如“三十六字母”。 4 五音和七音: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名称。五音指唇、舌、齿、牙、喉五音。七音指唇、舌、齿、牙、喉五音,再加半舌、半齿音。 5 清浊:是一对分析发音方法的术语。清音声带不颤动,浊音声带颤动。 6 韵部:韵部是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的结果。凡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字都可以归为一部,而不管的有无和异同。 7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这是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所作的分类。以元音收尾的韵尾叫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叫阳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母叫入声韵。 8 反切:是古人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其基本规则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取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拼得到被切字的读音。 9 中古音:又称今音,主要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 10 上古音:先秦两汉时期语音。 11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或格律诗,形式并盛行于唐代,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以及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12 平仄: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人把平声称为“平”,上、去、入统称为“仄”。也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分类旨在使之在诗句中交替,增强节奏感,表现音乐美。 13 词:是配合音乐的文体,具有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 14 词调:是词的乐谱名称 15 词牌:词牌是词调的名称 16 词谱:词调渐渐失传后,写词的人便按照前人作品的句式、平仄、用韵等格式去填写。这些格式后来被固定下来,成为“词谱”。 17 用典:主要指在词中引用历史故事 引言:指在词中引用前人的诗文名句 18 古体诗:魏汉六朝一般称为古体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唐以后按古体诗的作法写诗的,即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也称古体诗。 19 黏对:是对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要求。“黏”指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第一节拍的平仄相同。“对”则是每联出句与对句各节拍要平仄相反,违反此要求称“失黏”或“失对”。 20 拗救:“拗”指律句中某字的声调不合平仄的规定,应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或应该用仄声而用了平声。“救”指律句中出现“拗”的情况时,将另外某处的用字进行调整,使其声调对拗字起到补救的作用。 21 训诂:由于时间的隔阂和语言的变化,前人的著作后人往往难以读懂。为了使更多的人学习并继承前代的文化遗产,一些学者专门出来做古书的注释和研究工作,这种工作就叫做训诂。训: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诂:用今语解释古语 22 行状:又叫“行述、行迹、行略、事略”等,原是死者的亲友、门生为其请求朝廷加谥或立传而提供的参考性材料,后成为一种文体。其特点一是只褒不贬,二是所记生平事迹较为详尽。 22 赠序:专门为赠送临别的亲友或门生所写的文章。主要盛行于唐代。 23 檄文:属于军事声讨的文告。是诏令的一个附类。 24 句读:是古人读书时断句的符号,“句读”是“句”和“读”的合称。如果一句话完了,古人就在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右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如果一句话未完,但朗读时需要在某字后面停顿一下,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个点,叫做“读”(即后来的“逗”)。 简答 中古音到北京音的重要变化 1 中古入声韵到北京音的变化 2 中古精组、见组、晓组到声母到北京音的变化 3声调的变化 中古声调到北京音的变化 1 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北京音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规律是:清声字母今读阴平,浊声字母今读阳平。 2 全浊变去:中古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到北京音变成了去声。 3 入派四声:中古的入声字到北京音分别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字。 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变化 1 古无轻唇音:中古的轻唇音声母在上古不存在,都读重唇音。 2 古无舌上音:中古的舌上音声母在上古不存在,都读舌头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上古为一组。 3 娘日归泥: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纽上古不存在,都读泥纽。 近体诗的押韵 1 押韵位置固定 2 必须一韵到底 3 只压平声韵 对仗的种类 1 工对:又称“严对”,要求对仗的词和词组的词性相同、结构相同、事类相同。 2 宽对:一般指仅仅做到词性相同的对仗,或者连词性、结构也不相同的对仗。 3 借对:有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情况 借义对:指一个词有两义,诗人在诗中用此义,而用另一义构成对仗 借音对:或谐音对,是指甲词本来没有乙词义,只因读音与乙词相同,而借甲词之音用乙词之义和另一词的词义相对,多见于颜色对 4 流水对:是指相对的两句,意义相承,如流水一样前后接续,而非相对独立 5 当句对:或称句中对,指在对仗联中,一句之中前后的词语也形成了对仗,一般出现在七言之中。 对仗与对偶的不同之处 1 对仗要求避同字,对偶不避同字。 2 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对偶不要求。 3 近体诗兴起之前,对偶是一种可用可不用的普通修辞手段,对仗则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 古注的类型 1 以解释字句为主 传:秦汉时期特指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其大意的注解。 笺:对前人之注进行补充、订正或阐发的一种注释。 疏:不仅解释古书原文,同时对前人的释语也进行解释的注释称作“疏”。 正义:与“疏”名异而实同。 章句:除了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 集解:将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2 以增补资料、阐发义理为主 增补资料的古注出发点是为了增补史料、考异匡谬,而不在于解释字词。 阐发义理的古注旨在说明事理或宣扬某种哲学思想,重点不在语言文字。 古注的术语 1 为、曰、谓之:这组术语的意义和作用相同,可谓为“叫做”。使用这组术语时被释词均位于术语之后。 2 谓:使用“谓”时,被释词位于“谓”之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是比喻或指代等关系,非同义或近义关系,“谓”的意思是“指的是、说的是“等。 3 犹:用“犹“时,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犹”的意思相当于今语的“等于说”“相当于”等。 4 貌: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等。 5 之言、之为言:均属声训术语,可译为“……的意思就是”等。 6 言:用来提示词或词组表现出的特定语意,而非解释词义,与“谓”的用法不同,可译为“是说、意思是说”。 7 读为、读曰:多用于指出通假字的本字。 8 读如、读若:主要用于给被释词注音,有时也用来指明通假字的本字。 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 1 不明词义致误 2 不明语义关系致误 3 不明语法、音韵致误 标点古文的基本方法 1 重视古汉语的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 2 利用文中提示标点位置的词语 3 借用相关古书的记载和古注标点 4 注意前后文的联系,使标点后的语意符合逻辑与事实 句读与标点符号的异同 相异之处: 1 古人所说的“句”和“读”其含义广泛,不同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古代的“句”只一句话完了的停顿,这句话可以是陈述句、判断句,也可以是疑问句、 感叹句。因此,如果用今天的标点符号表示,既可能用句号也可能用问号、感叹号等等。同样,古代的“读”指句中的停顿,如果用今天的标点符号表示,既可能用逗号,也可能用顿号、分号等等。 2 古代的句读一般只用两种符号:“。”和“、”(与今日的句号 顿号相同)。现代的标点符号体系完备,符号众多。 3 句读只起断句作用,只表示停顿,它既不能表示句子的各种语气,也不能表示语气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其功能、作用是句读所不能比拟的。 相同之处:二者均用来表示停顿。 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1 起兴:先言他物、借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2 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其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等。 暗喻:也称作“隐喻、暗比”等,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表面上看不出是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为、作”一类的词连接或干脆不用,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 借喻:或称“借比”,其特点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博喻:或称“连比、连喻”等,其特点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去说明一个本体。 3 夸张:描述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或称作“夸饰”。 4引用: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征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引言: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引文:指引用的内容是典籍中的文句。又有明引、暗引、化引之分。 明引:指引文时说明了出处。 暗引:指引文时没有说明出处,直接引用。 化引:或称“化用”指对所引原文、原意进行了改造,使之化在自己的话中。化引不一定符合原意甚至反原意而用之。 引事:或称“稽古、用典”,指引用历史、寓言故事或人物事迹。有明引、化引之分。 明引:直接将涉及到的人或事物引入句子。 化引:将所引的人或事融进自己的话中,表面上是普通的语句,实际上是引用。 5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其他相关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或称“代称、换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以事物的材料、特征、标志、工具、数量、功能等指代事物本身。 b用特称代泛称,或以部分代整体。 c用泛称代特称,或以整体代部分。 d以官名、爵名、地名指代人,或以人名、地名指代事物。 e以结果代原因。 6 变文:同一意思换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的修辞方式,或称“变化、变用”。 7 互文:两个句子或两个词组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 8 并提: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让相同的成分并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或称“合叙、合说”。 9 倒置:为了表达或对仗、押韵、调平仄的需要而改变语序的修辞方式,或称“倒装、变序”等。 10 委婉:用委婉含蓄的话把不便直说的意思表达出来的修辞手法。或称“婉曲、折绕”。主要有“避忌讳、避粗俗、表示敬畏”等情况。 11 顶真:以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首尾相接的修辞方式,或称“联珠、蝉联、顶针”等。 12 析字:通过改变字形以说明问题的修辞方式,或称“拆字”。主要包括“析形”与“增形”两类。 13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语气相同的句子或词组排列在一起使用的修辞方式。 古代的文体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 文体的研究开始于魏晋。魏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成“奏议、书论、诗赋、铭诔”四科(类别),同时指出四科的主要特点是“雅、理、实、丽”。(风格) 1 传状:“传”指传记,状指“行状”,都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传又可分为史传、文人传记两大类。 a史传(纪传体以人物为线索、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 b文人传 c行状 2 论辩:也叫论说文、说理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的文体。从论说特点上可分为论说、辩、解、原等类。 3杂记:杂记文内容复杂、形式灵活,记叙文除传状、碑志以外都可归入杂记类。杂记文的主要特点:以记叙为主,宋代以后表现手法渐趋多样,包括抒情议论乃至考证等。内容分类: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 4 奏议:是臣下给君上的报告或书信,或称“奏章、表章”等,其特点是目的明确、语言典雅、论必有据,条理清晰概括。秦汉以后分为疏、封事、对策、章、奏、表、议等。 5 诏令:是君主发布的命令或是写给臣下的书信等。行文讲究典雅凝重、温润浑厚。 6 碑志:是记事或纪念性刻石文,碑指“碑铭”也叫“碑文”,志指“墓志铭”。根据内容和作用碑志可分成三类:宫室庙宇碑、功德碑、墓碑。 7 哀祭:是哀悼死者或祭告鬼神的文章。主要有诔、哀辞、吊文、祭文等类型,多数韵文。 8 序跋:是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所作的说明性文字。 a序(开头) b跋(结尾) c赠序 9书启:“书”和“启”均为亲友故人之间的私人通信。 10 箴铭:“箴”和“铭”均为规劝、告诫性文章,一般为四字韵文。 11 颂赞:“颂”和“赞”都是颂扬、赞美性文章。 古代文体分类标准 1 文体的语言形式 2 文章的内容 3 文章的应用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