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科学研究方法
1.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使一些因素相同,研究物理量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化。
eg:验证音调与频率有关时保证振幅不变;验证响度与振幅有关时保证频率不变;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时…;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时…;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时…;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因素时…;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
2. 转化法: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eg:通过鼓面上的纸片振动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测量摩擦力大小时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小桌下陷程度表现压力作用效果;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因素时通过木楔下陷深度表示重力势能大小;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
3. 等效法:两种现象在效果上一样,因此可以互相替代。
eg: 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4. 比较法:找到两种现象、物理量的相同点、不同点。
eg: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点;比较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的异同点;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异同点;比较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特性及外在特征;比较并联和串联的异同点;
5. 类比法:由两种东西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
eg:电流类比为人流;功率与速度类比
6. 分类法:将许多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
eg: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将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将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将滑轮分为动滑轮和定滑轮;
7. 模型法:将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模型,运用模型取更方便地研究问题。
eg:光线;磁感线
8. 等价变换法:让学生把有关知识的数据、形象、动作、符号、公式、实例、文字叙述等各种信息自由地等价表示,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eg:研究沸腾规律时将数据描绘成图像;研究质量与体积关系时…;研究重力与质量关系时…;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
9. 逆向思考法:从现有事物原理机制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或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进行发明创造。
eg:由增大摩擦的方法想到减小摩擦的方法;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
10. 放大法:放大、扩大、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是问题更容易解决。
eg: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装满水的瓶口,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11. 缺点列举法:找到问题的不完美之处,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eg:滑动变阻器电阻丝太长,将电阻丝缠在瓷筒上;
12. 缺点利用法:针对问题的缺点和不足,将错就错、变害为利、变废为宝。
eg:导体中电流过大产生大量热是缺点,据此制成电热器
13. 换元法(替代法):用换元或替代的方法去进行创造。
eg: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14. 组合法:通过不同原理、不同技术、不同方法、不同现象进行组合,产生发明创造成果的方法。
eg: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密度;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小灯泡电功率;
15. 拟人类比法:又称“亲身类比”或“角色扮演”,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变成问题中的某些事物,从而去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地感受体验问题的本质。
eg:
16. 逐渐逼近法: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根据实验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走向进行理想化推理,从而推出结论或规律。
eg: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
17. 反证法: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若直接证明该问题的存在有困难,可以设计该问题不存在的情景。通过该情景不成立,从而推导出原来问题的存在。
eg:研究光的反射时将纸板向前折或向后折,看不到反射光线;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无法直接证明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物体上,可以将一个物体分成两部分;
(2014•青岛)下列科学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找出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运用了类比法
B. 根据增大压强的方法想到减小压强的方法,运用了逆向思考法
C. 两个5Ω的电阻串联与一个10Ω的电阻效果相同,运用了等效法
D. 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在斜面小车实验基础上,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到结论,运用了逐渐逼近法
(2013·青岛)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属于“缺点利用法”的是:
A.将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分为二发现不再平衡,说明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B.将材料按照导电性能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C.用“被弹簧连着的小球”模型演示分子间作用力
D.噪音对人体有危害,但可以利用噪音除草
(2012·青岛)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属于“换元法(替代法)”的是:
A.在瓶塞上插入细玻璃管来显示瓶子微小形变 B.将电流比作 水流来研究
C.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D.研究电路时引入总电阻概念
(2011·青岛) 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属于“缺点列举法”的是:
A.根据增大摩擦的方法想到减小摩擦的方法 B.为了研究磁场引入磁感线
C.制作变阻器时发现导线太长而采取缠绕方式 D.将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010·青岛)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属于“换元法”的是:
A.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B.找出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加以区别
C.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研究成像问题 D.研究串联电路电阻时,引入总电阻
(2009·青岛)下列研究过程中,运用“逆向思考法”的是
A.研究电流时,将其比作水流
B.通过瓶口塞子上插着的细管中液面的变化,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C.研究电流时,设想自己就是电路中移动的电荷
D.研究电磁现象时,由电生磁想到磁能否生电
(2008·青岛)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为研究光现象,引入“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是模型法
B.噪声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危害,科学家却能利用噪声来除草,这是缺点利用法
C.根据加快蒸发的方法,想到减慢蒸发的方法,这是逆向思考法
D.制作滑动变阻器时,发现导线太长而采取缠绕的方式,这是换元法
(2007·青岛)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这是模型法
B.将材料按导电性能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这是分类法
C.根据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想到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是逆向思考法
D.制作滑动变阻器时,发现导线太长而采取缠绕的方式,这是等效法
(2006·青岛)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电能生磁”而联想到“磁能否生电”,是逆向思考法
B.在电路中,一个10Ω电阻的效果与2个5Ω电阻串联的效果相同,是等效法
C.通过讨论发生的地点、剧烈程度等找出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是比较法
D.用磁感线形象地描述磁场,是拟人类比法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