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专题
课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方法,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互关系;
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判断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掌握一般文字命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比较复杂图形、题目的推理证明
教学安排
版块
时长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0分钟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30分钟
3
例题讲解
40分钟
4
随堂练习
20分钟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腰、底边
在小学里我们就已经学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腰,第三条边叫底边,两腰的夹角叫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底角
如图所示,在△中,,则它叫等腰三角形,其中、为腰,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知识点二:三角形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
知识点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这两个性质证明如下:
在△中,,如图所示.
作底边的高,则有
∴ △≌△.
∴ ∠∠C,∠1=∠2..
于是性质1、性质2均得证.
3、说明:
(1)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用符号表示为:∵,∴∠∠C;
②性质1是等腰三角形的一条重要(主要)性质,也是今后我们证明角相等的又一个重要依据.
(2)①性质2实质包含三条性质,符号表示为:∵ ,⊥,∠1=∠2,∴ ;
或∵ ,,∠∠2,∴ ⊥.
②性质2的用途更为广泛,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等.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高(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中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通常情况只有一条对称轴.
一、 规律方法指导
1. 等腰(边)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三角形,具有较多的特殊性质,有时几何图形中不存在等腰(边)三角形,可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特征,适当添加辅助线,使之构成等腰(边)三角形,然后利用其定义和有关性质,快捷地证出结论。
2. 常用的辅助线有:(1)作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中线。(2)在三角形的中线问题上,我们常将中线延长一倍,这样添辅助线有助于我们解决有关中线的问题。
二、 难点分析
1、 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一定要注意是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和顶角平分线,其他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不满足三线合一。
2、 分类讨论是等腰三角形问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在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边和角的情况下求其他三角形的边或角,要对已知的边和角进行讨论,分类的标准一般是根据边是腰还是底来分类。
类型一:和度数有关的计算
1.如图,在△中,D在上,且,∠1=30°,求∠2的度数。 思路点拨: 解该题的关键是要找到∠2和∠1之间的关系,显然∠2=∠1+∠C,只要再找出∠C和∠2的关系问题就好解决了,而∠∠B,所以把问题转化为欲找出∠2和∠B之间有什么关系,变成△的角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容易的多了。
解析:∵
∴∠B =∠C
∵
∴∠2=∠3
∵∠2=∠1+∠C
∴ ∠2=∠1+∠B
∵∠2+∠3+∠180°
∴∠180°-2∠2
∴∠2=∠1+180°-2∠2
∴3∠2=∠1+180°
∵∠1=30°
∴∠2=70°
总结升华:关于角度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方程进行解决。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D、E在△的边上,且,,若∠122°,求∠的度数。
【变式2】在△中,,D在上,E在上,且,∠30°,求∠的度数。
类型二: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
2.当腰长或底边长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和10,求周长。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求周长。
思路点拨: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我们在解此题前,必须明确所给的边的定义,在这里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不明确,而且还要考虑到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三角形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解析:(1)因为8+8>10,10+10>8,则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8时,周长为8+8+10=26;
当腰长为10时,周长为10+10+8=28;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6或28。
(2)当腰长为3时,因为3+3<7,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7时,因为7+7>3,所以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周长为:7+7+3=17;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
总结升华:对于此类题目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必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验证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举一反三:
【变式1】当顶角或底角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4倍,求它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变式2】当高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必须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和另一边的夹角为25°,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变式3】由腰的垂直平分线所引起的分类讨论
在三角形中,,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和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45°,求∠B的度数。
【变式4】由腰上的中线引起的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两部分的差为3,求腰长。
类型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3.如图,五边形中,,∠∠,点F是的中点.求证:⊥
思路点拨: 要证明⊥,而点F是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证明,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
解析:连接、
在△和△中,
(已知)
∠∠(已知)
(已知)
∴△≌△()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中是边的中线(已知)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变式1】如图,△中,点D是延长线上一点,⊥于F交于E,求证:△是等腰三角形.
课后作业
一、填空:
1、等腰三角形的的两边长为4和9,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 ,一边长为6 ,则底边长为。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和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为。
4、已知是等腰△的角平分线,如果∠80°,那么∠等于。
5、如图,在等腰△1中,∠1=90°,1,以1为直角边作等腰△1A2,以2为直角边作等腰△2A3,…则4的长度为。
6、如图,在△中,=,∠=120°,D是的中点,⊥. 则 : =。
7、如图,C为线段上一动点(不和点A,E重合),在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和正三角形,和交于一点O,和交于点P,和交于点Q,连结.以下五个结论:①; ②∥; ③;④;⑤∠60°.恒成立的有(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第6题图 第7题图
二、选择题
1.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度数比为2:3:3,则这个三角形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2. 将两个全等的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形状,两条长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图1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3. 如图2,C、E和B、D、F分别在∠的两边上,且,若∠18°,则∠的度数是( )
A.80° B.90° C.100° D.108°
图2 图3
4. 如图3,已知∠60°,点P在边上,12,点M,N在边上,,若2,则( )
A.
3
B.
4
C.
5
D.
6
5. 在△中,,下列推理中错误的是( )
A、如果是中线,那么⊥,∠∠
B、如果是高,那么是角平分线
C、如果是高,那么∠∠、
D、如果是角平分线,那么也是边的垂直平分线
三、解答题
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且其各边长均为整数,求各边长。
2、(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00°,求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8和10的两部分,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各边长。
4、 如图2所示,△和△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
5、如图,等腰△中,,∠15°,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D,求∠A的度数
6、“有两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对和否,甲、乙、丙三位同学给出了如下论断:
甲:正确。因为若两边都是直角边,则用()全等识别法就可以证它们全等。
乙:正确。因为若其中一边是直角边,另一边是斜边,则可用()定理证全等。
丙:不正确。若一个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和另一三角形斜边相等,较短的直角边和另一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相等,则显而易见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请你就这三个同学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