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临床生化检验报告解读.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777035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生化检验报告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临床生化检验报告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临床生化检验报告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临床生化检验报告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临床生化检验报告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临床生化检验报告解读前言一张检验报告单上有诸多项目,对每个项目的参考值与临床意义医护人员有时记的不十分清楚,需要马上解读给患者及家属时,往往不是十分确切,老医生带领年轻医生在教学查病中解释不可能十分全面,患者及家属道听途说,在诸多医护人员的解释下,尚不了解确切含义。我们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痛感缺乏一本以临床检验报告单为出发点来解读每个检验项目的资料,以便顺捷、准确地解释每个项目的临床意义,因而结合本科实际,收集、整理出2011年最新临床检验报告解读,以盼能给您工作带来些许方便。肝脏疾病的生化检验一、 肝功能试验1 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总胆红素()17.1表示有黄疸,17.134.21为隐性黄疸

2、或亚临床黄疸,34.2171为中度黄疸,342以上为重度黄疸。(1) 协助鉴别黄疸类型;溶血性黄疸多为轻度黄疸,多数85.5,直接胆红素()增高明显,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之比()0.2;肝细胞性黄疸多为轻、中度黄疸,总胆红素()17.1171,、均增高,比值0.20.5;梗阻性黄疸多为中度、重度黄疸,明显增高,不完全性梗阻为171 342,完全性梗阻常342,以增高明显,0.5。(2) 测定对于肝细胞的损害不是一个灵敏的指标,但在肝脏疾病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常反映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病毒性肝炎时,血清胆红素愈高,肝细胞损害往往愈严重,病程亦愈长。但也存在此种情况,如爆发肝炎时,仅中度升高,少

3、数亚急性肝炎病则无黄疸出现。急性酒精性肝炎时如85.5,提示预后不良。胆汁淤积性肝炎虽肝细胞损害较轻,水平却可甚高。婴幼儿超过342 通常伴有脑损害(脑性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症时检测胆红素有助于了解疾病严重程度,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3) 血清中升高主要见于:溶血性黄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型输血、严重疟疾、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或慢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中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等;阻塞性黄疸,如总胆管结石,总胆管或肝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球后溃疡、胆汁淤积性肝炎、妊娠特发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4、化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如迪宾-约翰逊病、罗托尔综合征、吉尔伯特-靳雷博莱特综合征、克星格勒-纳贾综合征。2 血清总胆汁酸血清总胆汁酸()增高见于肝细胞损害,如胆汁淤积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酒精性肝病时,尤其是肝硬化时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指标。肝病越重,越高。测定特别适用于可疑有肝病但其它生化检查指标尚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患者诊断。测定对急性肝炎早期诊断的价值与和测定相同。和随肝细胞损害的控制很快转为正常,空腹测定也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转为正常,而餐后测定恢复缓慢。持续较高水平的患者往往慢性归转。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增高幅度较大,慢性肝炎患者如20 应考虑活动的存在。另外,进

5、食后可一过性增高,此为生理现象。血清测定对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包括胆管阻塞,胆汁淤积肝硬化、新生儿胆汁淤积、妊娠胆汁淤积,血清均可显著增高。测定可用来区别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正常而胆红素升高可视为高胆红素血症;反之则视为胆汁淤积,两者均升高则考虑为胆汁淤积性黄疸。3 蛋白代谢测定项目(1) 血清总蛋白()为血清蛋白质的总和,是多种蛋白的混合液,包括白蛋白()球蛋白()。两者的增减必然伴随的变化,所以临床一般同时测定、,用浓度减去浓度既为的浓度。血清浓度增高见于: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多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此时主要是球蛋白的增加,其量可超过50g,总蛋白则可超

6、过100g。血清中水分减少,使蛋白质浓度相对增高。凡体内水分的排出大于摄入时,均可引起血浆浓缩,尤其是急性失水时(如呕吐、腹泻、高热等)变化更为显著,血清总蛋白浓度有时可高达100150。又如休克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浆也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由于钠的丢失而致继发性水分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血浆的浓缩使相应增高。 血清浓度降低: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吸收不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或因长期患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总

7、蛋白的浓度降低。合成障碍,主要是肝脏功能障碍。肝脏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较为显著。蛋白质丢失。严重烫伤时,大量血浆渗出,或大出血时,大量血液的丢失;肾病综合症时,尿液中长期丢失蛋白质;溃疡性结肠炎可以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这些均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血清浓度也会因生理原因而产生波动,如健康成人静卧时比直立走动低35g;新生儿可以比成年人低58g;而60岁以上老年人比成年人低2g.(2) 血清在肝脏合成。血清浓度增高常由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并非蛋白质绝对量增加。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血清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但有

8、时总蛋白的浓度接近正常,而的浓度降低,同时伴有球蛋白浓度的增高。急性浓度降低,主要由于急性大量出血或严重烫伤时血浆大量丢失。慢性浓度降低主要由于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腹水形成时丢失和肾病时丢失。严重时,浓度可低于10g。浓度低于20g时,由于胶体渗透压的下降,常可见到水肿等现象。 妊娠时,尤其是妊娠晚期,由于体内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增加,同时又伴有血浆容量增高,血清可明显下降,但分娩后可迅速恢复正常。(3) 血清浓度增高,临床上常以-球蛋白增高为主。增高的原因,除水分丢失的间接原因外,主要有下列因素: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麻风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

9、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多发性骨髓瘤,此时-球蛋白增高至2050g。血清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正常婴儿出生后至3岁内,由于肝脏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浓度较低,属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制剂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会导致的合成减少。低-球蛋白血症或无-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球蛋白极度下降或缺如。如,先天性者,仅见于男性婴儿。而后天获得性者,可见于男、女两性。此类患者缺乏体液免疫功能,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4) 血清与比值()反映了与浓度变化的关系,临床上用它来衡量慢性肝脏疾病变的严重程度。当1时,称为比例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4 血清前白蛋白血清前白

10、蛋()被视为蛋白质的营养状况与肝功能障碍的一个敏感指标,对肝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在肝脏合成,各类肝炎、肝硬化致肝功能损害时,由于合成减少,血清水平降低。蛋白消耗性疾病或肾病时,以及妊娠或高雌激素血症时,浓度也下降。和视黄醇结合蛋白()作为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征。由于它们的半衰期短,对蛋白摄入的改变是敏感的,一旦患者营养不良,既迅速下降。其他营养素的状况也会影响浓度,如缺锌时降低,短期补锌后,其值既升高。临床评价营养不良的指标:200400为正常,100150为轻度缺乏,50100,为中度缺乏,50,为严重缺乏。另外,血清是一种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和恶性疾病时其血清水平下降。手术创伤后

11、24h既可见血清水平下降,23天时达高峰,其下降可持续1周。 血清浓度增高,可见于霍奇金病。5 氨基转移酶氨基转移酶是一组促使酮酸通过移换氨基转变成氨基酸而发生可逆反应的酶。与诊断最有关联的氨基转移酶是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是肝脏特异性酶,是反映肝脏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血清值升高表明肝细胞质膜存在渗漏并退化,升高程度与受累细胞的数量有关,因此,酶活性若大于参考值上线的25倍,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脏灌注急性紊乱和急性中毒性肝坏死(如扑热息痛、四氯化碳等药物所致)。特别应注意的是,重症肝炎时由于细胞广泛而严重地坏死,肝细胞浆内的已释放殆尽,血中活性逐渐下降,而胆

12、红素却进行性升高,二者不在保持平行关系,既出现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在肝脏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特别意义,此外,仍然被用来监测心肌梗死的进程。活性水平和它的评价与联系可用比率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比率为1.27左右。肝脏损害时,急性期比率1。0,2表明主要是坏死型的严重肝脏疾病,这种比值经常出现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酒精性肝损害。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增加的疾病主要包括胰腺炎、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肉芽肿、肿瘤等;中度增加的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肝炎、肝外胆道梗塞、心肌梗死等;而重度增加的疾病主要包括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6 血清碱性磷酸酶临床测定血

13、清碱性磷酸酶(或)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对于原因不明的高血清水平,还可测定(如肝,骨,肠,胎盘等同功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在健康人群的血清或血浆中测得的几乎全部来自肝脏和骨骼系统。大约25%的健康人也产生肠,占禁食标本总的10%。增加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由肝脏和(或)骨骼疾病引起。 生理性升高见于:妊娠期间,从妊娠第四个月开始(胎盘),发育中的儿童(骨),112岁的参考值为500。 病理性升高。它与、和联合检查可鉴别诊断胆汁淤积状况。的升高水平与胆汁淤积的氨基转移酶活性有关。的临床敏感性在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中是80100%,而在酒精性肝脏疾病中

14、仅为25%。因此,在血清-谷氨酰基转移酶活性增高的肝脏疾病中,对于区分胆汁淤积性疾病和酒精相关性肝脏损害来说,的水平是一个很好的诊断标准。与血清-谷氨酰基转移酶相关的水平不升高或相对轻度升高,提示酒精引起的肝损害。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等疾病可见升高。 在一些骨疾病,如变形性骨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转移性骨病,只要不合并慢性肝脏疾病,的升高提示成骨细胞活性良好。否则必须测定骨碱性磷酸酶。 减少较少见,主要见于呆小病,维生素C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贫血等也可见血清下降。7 血清-谷氨酰基转移酶血清-谷氨酰基转移酶()分布于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等多种组织中,测

15、定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血清测定对多种肝脏疾病有较大的诊断意义,但由于不同疾病之间的活性有明显重叠,因此一般认为测定缺乏特异性而不单独作为鉴别判断指标,而常与、胆硷脂酶()等酶学指标联合检测,根据其酶谱变化为进一步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原发性肝癌、胰腺癌、肿瘤肝转移、胆汁性肝硬化、胆道肿瘤时,血清活力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但是,作为肝癌标志物的特异性较差,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时都可以升高。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安替比林者,血清活性常常升高。口服避妊药会使值增高20%。8。

16、胆碱酯酶人体胆碱酯酶()有两类,一类是己酰胆碱酯酶(),分布在红细胞及脑灰质等中,另一类是拟胆碱酯酶(),分布于肝、脑白质及血清等中。临床常规检测的为,因血清中主要含此酶,故称为血清。血清测定可用于肝脏损害和有机磷中毒的诊断。血清主要在肝脏合成,当肝脏发生实质性损害时,酶合成减低,其下降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呈正比。而与和结合,用于肝脏疾病的过筛检测。这种酶式(三种酶中至少有一种酶是病理性提示肝病或肝病累及,三种酶都正常提示没有肝病),对临床提供的信息价值实际上为100%。可以从患者活性增减过程的监测获得更多的信息,活性的持续下降提示肝功能恶化,升高则为病情改善或治疗有效的指标。有机磷毒剂是及的

17、强烈抑制剂,中毒症状尚不明显时,血液活力已明显降低。血清活性的增加可出现在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和肾病综合症。9。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广泛在于人体组织中,属于氢转移酶类,崔化乳酸氧化成丙酮酸,(辅酶I)为氢的受体,组织中此酶活力约比血清高1000倍,只要人体组织中有少量组织坏死,所释放的酶就能使血液中此酶活力升高。显著升高见于广泛癌转移、恶性贫血、霍奇金病、淋巴瘤、白血病等;中度升高见于心肌梗死、肺栓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轻度升高见于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肾炎肾变期等。是区别溶血性黄疸和肝炎或肝后黄疸,比值5是溶血性黄疸。10血清腺苷脱氢酶血清腺苷脱氢

18、酶()活性在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细胞性黄疸等肝脏实质性损害时与同时升高。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阳性率较低,而阳性率可达90%左右,活性增高较为明显。在良恶性难辨的渗出液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对诊断结核性渗出液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优于活检和细菌学检查。结核性胸腹水活性显著增高;癌性胸腹水不增高。而血清活性两者无显著差别。此外,脑脊液检测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结核性脑膜炎显著增高;病毒性脑膜炎不增高;颅内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稍增高。诊断肝纤维化的试验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及其活动度最可靠的是肝组织活检,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存在穿刺部位取材的误差,亦难以进行动态

19、观察,故在实际应用中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是较好途径。目前常用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查指标主要有:血清单胺氧化酶()、胶原蛋白等。1 单胺氧化酶()单胺氧化酶()活性测定是检测肝纤维化病变的重要指标。纤维化发生在汇管区之间或汇管中心区之间时,活性明显增高,阳性率80%以上;在假小叶周围有广泛纤维化形成时,则几乎全部增高,且升高幅度最大。纤维化病变侵入肝实质内时,升高率仅为30%。器官纤维化患者血清活性升高与结缔组织代谢亢进有关;爆发性肝炎患者血清活性升高与从坏死的肝细胞线粒体上脱落有关。因此、爆发性肝炎,重症肝细胞坏死时,线粒体的释放,血液中酶活性增高,阳性率73%以上。所以临床

20、上测定血清主要用于诊断肝硬化。2 胶原肝纤维化时血中浓度均升高。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重要标志物,尤其型前胶原增加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很有意义。血中型前胶原肽除由肾脏排泄外,肝窦内质细胞也摄取,因此,当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乙醇性肝硬化和肝功能损伤时,血清型前胶原肽可增高。另外,血清型前胶原肽水平随着年龄变化较大,在儿童至青春期,由于发育期蛋白质合成旺盛,血清中型前胶原肽明显增高。肝炎患儿与健康儿童的血清没有明显差异,无诊断价值。肾脏疾病的生化检验二、肾功能检查我们俗称的肾功能检查,既血清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测定,主要有尿素()、肌酐()、胱抑素C()、尿酸()等项目。1 尿素()尿素()是蛋白质代谢

21、的主要终末产物,主要在肝脏合成,由肾脏排泄。因此,测定尿素可了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为了便于临床诊断,尿素和血液尿素氮()可作为同义词,尿素等于血液尿素氮乘以2.14,相反,血液尿素氮等于尿素乘以0.46。增高时称之为氮质血症,氮质血症分为肾前性、肾脏性、肾后性3种亚型。肾前性,如大面积烧伤、剧烈呕吐、幽门梗阻、肠梗阻、长期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肾后性,如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尿路狭窄、膀胱肿瘤等。低于正常的尿素浓度的临床意义小于升高的尿素浓度,可见于严重肝脏疾病,低蛋白质饮食和长期低电解质补液治疗,低尿素浓度也生理性地见于儿童和妊妇。在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评价肾功能尿素比肌酐浓度更为有效。

22、尿素浓度与临床尿毒症状相关,特别是胃肠道症状。对血透患者,尿素浓度既代表蛋白质的降解,又提示患者的代谢状况。2 肌酐血清中的肌酐()由肌酸转变而来,主要经过肾小球过滤,过滤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而从尿液排除。当肾实质受到损害时,肾小球过滤率()降低,血浆肌酐浓度升高,故测定血中肌酐浓度可做为肾小球过滤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血清肌酐升高见于:肾脏性因素,由于肾脏代偿能力很强,在肾小球受损程度较轻时,血清肌酐浓度可正常。如血清中肌酐含量升高至176353(24),常表示肾脏功能严重受损。若血清肌酐超过442,经治疗病情仍不改善,则有发展成尿毒症的危险。肾外因素:如进食大量蛋白质、肌肉损伤、心功能不全等

23、血清肌酐降低见于:妊娠、肌肉萎缩、肝功能障碍等。 3光抑素C血清光抑素C(),是一种分子量13的阴离子多肽,是光氨酸蛋白酶的一种抑制剂,是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因为其具有恒定的合成率,能够自由经肾小球滤过,且循环血液中光抑素C几乎仅经肾小球过滤而被清除,因此被视为是反映肾小球滤过来率变化的理想的内源性标志物。作为的标志物,与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优于血,特别是对早期或肾功能轻度损害的肾脏疾病的敏感性显著高于血和。对于介于8040中度下降的个体,较血清肌酐能提供更多新息。3 尿酸 尿酸()是机体内嘌呤类化合物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含量与体内核酸分解代谢速度、肾脏排泄功能和食物中的核酸含量有关

24、血清尿酸()升高见于:痛风。当血液中尿酸含量超过416.5时,尿酸就会一钠盐形式沉积于人体内各个关节、软组织和软骨等处,而形成“痛风结石”。肾功能减退,由于血中增高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并不成正比,因此,测定不能作为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核酸代谢增强,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溶血性贫血等。其他,如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铅中毒、子痫、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血液电解质检查三、电解质检查血液中重要的电解质有钾()、钠()、氯()、钙(2+)、镁(2+)、碳酸氢根(3-)等和微量元素,是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维持体体液渗透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作用。

25、1 钾离子()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血浆钾浓度不仅受体内总钾量的调节,还反映了体内总钾的变化。此外,血浆钾变化的调节机制:如醛固酮浓度通过影响肾远曲小管对钾的分泌而使体内总钾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血浆钾浓度的变化是细胞内部或外部的钾平衡紊乱引起的。血清钾增高见于钾排泄障碍,如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长期使用大量保钾利尿剂,长期限制钠摄入等;细胞内钾外移,如大量溶血、缺氧、酸中毒、休克、严重组织创伤、急性洋地黄中毒、家族性周期性麻痹(高血钾型)等;细胞外液浓缩,如失水等;钾摄入过多,如口服或静脉注入含钾液过多(特别是肾功能不良时)等。 血钾降低见于摄入不足,如长期禁食而静脉

26、补钾不足时;钾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胃肠减压、长期腹泻药或灌肠、失钾性肾炎、长期使用利尿剂、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出汗等;细胞外钾内移,如静脉注入大量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静滴者),应用胰岛素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周期性麻痹(低钾血症型)、碱中毒等;其他如钡盐与棉籽中毒、大剂量注射青霉素钠盐、肾小管大量失钾等。2 钠离子()是细胞外液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最主要决定因素。钠离子和它相应的阴离子构成95%以上的血浆渗透压。由于钠是细胞外液中主要电解质且水可以通过细胞膜自由移动,故钠离子不仅决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影响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血清钠增高见于

27、浓缩性高钠血症,如摄入水过少、失水过多等;潴留性高钠血症,如垂体前叶肿瘤、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补钠过多等。此外,中枢性尿崩症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大量且供水不足,血钠既增高。 血清钠降低常见于:缺钠性低钠血症,如呕吐、腹泻、胃肠减压、肠、胆、胰瘘等丧失消化液;应用利尿剂、慢性失盐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盂肾炎伴慢性肾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失钠多于失水;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胸、腹水引流等。稀释性低钠血症,如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而未限制入水;尿崩症应用抗利尿激素治疗过量;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量给水

28、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期、肾病综合症等长期限制钠盐摄入(或使用利尿剂)而未限制入水摄入;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消耗病性低钾血症,如各种慢性消耗疾病如肺结核、肝硬化晚期、肺癌、营养不良等。3 氯离子()是钠离子最主要的结合阴离子,并共同影响细胞外液的容量和血浆渗透压。大多数情况下,氯离子浓度随体内钠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也同样受维持体液量平衡的调节机制的影响,血浆氯离子浓度的变化和钠浓度是平行的。 血浆氯化物增高:临床上高氯血症常见于高钠血症、失水大于失盐、氯化物相对浓度增高,高氯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注射过量生理盐水等。 血浆氯降低:临床上低氯血症较为常见。常见原因有氯化物的

29、异常丢失或摄入减少,如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或胆汁大量丢失,长期限制氯化物的摄入,艾迪生病、抗利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稀释性低钠、低氯血症。糖及其代谢紊乱的生化检验人体内糖的种类很多,但血糖只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其他糖类在转化为葡萄进入血液后才能称为血糖。一、葡萄糖()1 高血糖症如果空腹或餐后血糖浓度分别超过6.7或11.1,则可以认为是高血糖症。可见于:(1)生理性血糖增高,如进食或摄入高糖食物后12h;紧张训练、剧烈运动和情绪紧张等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血糖短期升高。(2)病理性增高:原发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库欣综合症、高

30、血糖素细胞瘤。胰腺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胰腺炎、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胰腺肿瘤。抗胰岛素受体抗体与有关疾病,如棘皮病、韦尼克脑病。2 低血糖症低血糖症的发生有各种原因和临床症状,通常发生在血糖浓度2.80时。可见于(1)生理性低血糖:饥饿或剧烈运动后。(2)病理性(空腹性)低血糖。胰岛细胞瘤、高血糖素缺乏。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而使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严重肝病患者,肝细胞糖原贮存不足及糖原异生功能低下,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临床上首选推荐空腹血糖()测定,因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空腹血糖

31、水平升高。如空腹血糖5.6或随机血糖7.8,是可以排除糖尿病的诊断的。二、 糖化血红蛋白(1)的测定 血糖测定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糖类代谢状况。而糖化血红蛋白(1)可以回顾性地评价在患者若干周内血糖浓度波动的情况,它与患者的生理节奏模式、饮食及其他短暂性的葡萄糖浓度波动关系不明显,而综合评估了血糖控制的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价糖尿病的控制程度。当糖尿病控制不佳时,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高至正常2倍以上。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糖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的,它的合成过程缓慢且相对不可逆。持续存在于红细胞120天的生命期中,其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所占比率

32、能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本实验已成为反映糖尿病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如果1的浓度高于10%,胰岛素的剂量就需要调整。在监护中的糖尿病的患者,其1浓度改变2%,就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但此实验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或判断天天间的葡萄糖控制,亦不能用于取代每天家庭检查尿或血液葡萄糖。2010年6月确定16.3%为中国人糖尿病诊断标准。1水平低于确定的参考范围,可能表明最近有低血糖发作。心脏疾病的生化检验 冠心病是心脏疾病中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预估动脉硬化的存在及严重程度,干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所在。一、 心肌酶

33、谱测定心肌酶谱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判断梗死发生的时间、面积、梗死的扩展及有无心肌再灌注均具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酶学检查虽逐渐被心肌蛋白测定所取代,但由于酶学检查方法简便,目前仍为广大医院所应用。1 肌酸激酶血清肌酸激酶()在组织中分布广泛,心、脑、骨骼肌、肾和肠等均含有丰富的。正常血清中绝大部分为,不超过总活力的5%,含量极微。增高见于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各种类型的进行性肌萎缩、皮肌炎及脑膜炎。2 肌酸激酶同功酶() 肌酸激酶同功酶()几乎全部存在于心肌,急性心肌梗死时,增高较总活力为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仅次于心电图,且无假阴性。血清中和的酶活性在心肌梗死发

34、生后410h升高,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大约在24h达到高峰,比梗死冠状动脉得到早期再灌注的患者早10h达到高峰。大约在胸痛3672h后可回复到参考值内。由于生物半衰期短而回复快,因此不适于晚期诊断。此外下降后再度增高,则提示有新的心肌梗死发生,如持续增高,则提示预后不良。3 乳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只要人体组织中有少量组织坏死,所释放的酶就能使血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显著升高见于广泛癌转移、恶性贫血、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白血病等;中度升高见于心肌梗死、肺栓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轻度升高见于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肾炎、肾变期等。4羟丁酸脱氢酶(

35、羟丁酸脱氢酶()健康人血清比值为1.21.6。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活性增高,比值下降,为0.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可升高到1.62.5。此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活性亦增高。二、心肌损伤早期标志物测定 一般认为,心肌梗死症状出现6h内,血液中就升高的生化标志物称为早期标志物。目前较好的早期标志物是肌红蛋白(),但对心肌的特异性不高,主要用于早期除外心肌梗死诊断。1 肌红蛋白()血清中的肌红蛋白()来源于骨骼肌或心肌组织的损伤。肌红蛋白的优势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早期敏感性较高(快速、可靠地除外心肌梗死的可能),同时可作为快速评估溶栓疗效的指标。 血清肌红蛋

36、白在胸痛发生24h开始增高,快速敏感的肌红蛋白检测能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和活性最早可在胸痛发生后46h增高。无心电图改变的肌红蛋白增高提示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当肌红蛋白的预期值检测阴性时,除外心肌梗死的诊断其可靠性明显优于检测阳性时,也就是假阴性的可能性很小。急性胸痛发生后610h肌红蛋白检测正常可基本除外心肌梗死的可能。近年,提出了心肌梗死的新诊策略:联合检测血清肌红蛋白和一种心肌特异的标志物肌钙蛋白可达到最高的诊断效率,连续测定血清肌红蛋白,计算肌红蛋白释放的起始速率,界值为每小时20,是心肌梗死的良好指征。在有急性症状的患者4h内肌红蛋白水平不升高,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极低的。三、 心

37、肌损伤确诊标志物测定心肌损伤确诊标志物是指心肌梗死发病后69h血中出现升高并持续数天,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的生化标志物目前一致认为心肌肌钙蛋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发病后出现较早,并可持续410天,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较好的确诊标志物。肌钙蛋白()是肌肉组织收缩的调节蛋白,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横纹肌中,平滑肌中无肌钙蛋白。(1) 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监测心肌梗死病的病程发展。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估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诊断小面积心肌梗死。诊断伴有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损伤,如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脏创伤等。(2) 血清阳性结果高度提示存在心肌损伤。阴性结果建议2h

38、后重复测定。如果胸痛发生8h 后结果仍为阴性,则心肌损伤的可能性很小。大约有50%的患者在胸痛发生34h后增高。在胸痛发生后105天,诊断的临床敏感性为100%。 的临床特异性优于肌红蛋白和。结合检测可以排除骨骼肌损伤的可能。心肌损伤后增高平均可超过参考值上限的100倍,比和肌红蛋白明显。(3) 时,所有生化标志物的敏感度都与时间有关。对于胸痛发生4h以内的患者首先测定肌红蛋白水平;3h后得到的血标本,应同时评价肌红蛋白和。所有阳性结果,却都确认为;所有阴性结果却可排除心肌损伤。当结果不一致时,需要进一步联合检查至胸痛发作后9h,此时所有的生化标志物都达到最大的敏感度。风湿检测(简称风湿三项)

39、 1 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80%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阳性。阴性不能排除诊断。除外,还有很多其他疾病亦可阳性,如干燥综合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型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全身红斑狼疮、多种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病毒感染等。因此,阳性时应结合临床全面检查,对其意义作出综合分析。健康人群中约有5%的人阳性,70岁以上的人阳性率甚至高达1025%,但临床意义不太明确。2.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测定炎症的早期被称为急性时相反应(),狭义地说,指大量血浆蛋白浓度的改变,反映了炎症反应时分泌蛋白的基因表达改变。反应蛋白()反应蛋白(

40、是一种糖蛋白,有肝细胞合成,能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蛋白,故称为C反应蛋白,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具有激活补体和促进粒细胞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的血浓度会急剧升高,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急性时相反应指标。 临床上测定主要用于器质性疾病筛查。增高见于: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病或免疫复合物病;组织损伤坏死和恶性肿瘤。并发感染的鉴别。100为细菌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500,50为病毒感染。评价疾病活动性和疗效监控。1050表示轻度炎症(膀胱炎、支气管炎、脓肿)、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非活动性风湿热、恶性肿瘤、病毒感染、100提示为较严重的细菌感

41、染,治疗需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过程中仍然维持高水平提示治疗无效。在病后1236h既见增高,病变好转时可迅速降低至正常。3. 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链球菌是人类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链球菌感染诊断的重要实验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测定。 人感染了A族溶血性链球菌(A链)后,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如链球菌溶血素“O”(),脱氧核糖核酸酶,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有利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诊断,其中能产生抗体(简称抗“O”),正常人血清内抗“O”效价一般不超过400U,若抗体效价增高或显著增高时,提示机体受过链球菌感染,如细菌性心肌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疾病

42、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等。故的测定均可呈阳性或高效价的抗体滴度,有助于诊断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疾病。脂质代谢的生化检验 在首次出现临床表现前,动脉粥样硬化在数十年的病程中,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直到晚期才出现明显的症状。该病常发展为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脏骤停而突然死亡。 血液中主要脂质有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总胆固醇() 影响总胆固醇()水平的因素有:年龄与性别,水平往往随着年龄上升,但到70岁后有所下降。中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长期的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和高热量饮食,可使增高。遗传因素。其他,如

43、缺少运动,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等可使升高。2 三酰甘油() 最近把三酰甘油作为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来研究其重要性,这些研究表明,升高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上升的相结合构成了发病的特别高的危险性。极高的血症主要发生在高乳糜微粒血症中(I型和)。在这些病例中可以测得超过11.4的值。高血症()是成人期的疾病。它常常并发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症、肥胖症和高胰岛素血症。其范围通常在2.85.7之间。 高血症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前者有遗传因素,其中包括家族性高血症与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等。继发的见于糖尿病、糖原积累病、甲状腺功能衰退、肾病综合症、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但往往不易分辨原

44、发或继发。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等往往有家族性集聚现象。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吸烟、锻炼、激素、性别和年龄等。与冠心病成负相关,血清水平低于阈值和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的增加相关。这对男、女都可适用。低于0.90是冠心病危险的因素,增高,大于1.55是冠心病的负危险因素。降低多见于心、脑血管病与肝炎、肝硬化等患者。高血症往往伴低。肥胖者也多偏低。吸烟可使下降。饮酒及长期体力活动会时升高。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涉及引样硬化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决定因素,它和结合可以用于鉴别

45、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是否增加。淀粉酶测定 淀粉酶(或)测定的适应症:急性胰腺炎(急性上腹部疼痛)的检测和排除。慢性(复发)胰腺炎。胰管阻塞。腹部疾病累及胰的检测。 正常人血清淀粉酶主要由肝脏产生,有胰腺和胰腺和腮腺分泌。升高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流行性腮腺炎、胰腺外伤、胆囊炎、腹膜炎、肠梗阻、溃疡穿孔以及注射吗啡后等。减低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糖尿病、肾功能障碍等。临床血、尿测定主要用于诊断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发病812h,血清开始升高,1224h达高峰,25天降至正常;尿起病后1224 h升高,稍迟于血清,下降亦较慢,一般可持续1周左右。的增高幅度与病情不成比例,如原已升高却出现与症状不相应的降低时,常常为凶险的坏死性胰腺炎的预兆。而水平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急性胰腺炎。开江县人民医院检验科2011年10月28 / 2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