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期末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磐石( qìng ) 鞭笞(chī ) 虚无飘渺 无计于事
B. 陷阱(jǐng)) 国粹(cuì) 礼上往来 残羹冷灸
C. 愧怍(zuò) 泥塑(sù ) 销声匿迹 一蹴而就
D. 桎梏(gào) 炫耀( xuàn ) 昙花一现 振耳欲聋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012“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 ▲ ,以致有些地方传言出现了耸人听闻的所谓末日现象。但是2012年12月22日,大阳照样升起,地球并未像谣传那样瞬间毁灭,“世界末日”的谬论也就 ▲ 。一切具有科学头脑的人们,应对这种无稽之谈 ▲ ,相信明天会更好。
A.不翼而飞 土崩瓦解 置之度外
B.不胫而走 不攻自破 置之度外
C.不翼而飞 不攻自破 置之不理
D.不胫而走 土崩瓦解 置之不理
3.请根据下文提供的信息,对“天然湖的特点”作简要的介绍。(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32个字)(5分)
在天山高处,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山色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你站立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视线的是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 ▲
4.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4分)
这幅漫画形象地启示人们:
▲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景仁墓志铭
苏 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及语奇之,还朝及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及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恬于进取 恬:淡泊
B. 章累上,不报 报:上报
C. 落翰林学士 落:免除
D. 或劝公称疾杜门 杜:关闭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 (3分)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⑥死生祸福,天也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及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 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 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 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独引大体,略细故。(3分)
▲ ▲
(2)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4分)
▲ ▲
(3)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3分)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2分)
▲ ▲
(2)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入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 ▲
(3)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 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6)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8) ▲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1)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2)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语,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予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3)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家园的生命。
(4)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5)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了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6)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7)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联想到西方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8)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凭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特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则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9)九寨沟的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10)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11)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及艺术之间,在物质及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和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12)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我们。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擞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及灵魂深处的水。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11.文章第二段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请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4分)
▲ ▲
12.文章第六段写在成都看演出的片段,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 ▲
13.文章第十一段末尾作者说“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为什么说这两种水是“人类的一面镜子”(4分)
▲ ▲
14.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水之经典”的深刻意蕴。(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l5~17题。
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龙应台
①对于历史,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则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则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②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其实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
③韩非子就曾写过: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道德高尚,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禹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禄、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 “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
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④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及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节选自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15.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事件,作者的主要观点有哪些?(6分)
▲ ▲
16.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 ▲
17.作者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6分)
▲ ▲
七、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予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编写:武斌 审校:章荣)
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二)答题纸2013-6-13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2.
3.
4.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 6. 7.
8.(1)
(2)
(3)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
(2)
(3)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 (2)
(3) (4)
(5) (6)
(7) (8)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
12.
13.
14.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15.
16.
17.
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参考译文】
公姓范氏,名叫镇,字景仁。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薛奎做益州知州,范公那时只有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奇。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范公参加进士考试,考中礼部试的第一名,初为官担任新安县的主簿。宰相庞籍说他有特殊才能,生性恬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
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官员专靠揭发别人来使自己扬名,有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自己。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当时陈执中担任宰相,范公曾经批评他学问不高,不具备做宰相的才能。后来陈执中的宠妾打死了一个婢女,御史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范公说:“如今天地阴阳不和,国家财政匮乏,人民贫困,盗贼嚣张,陈执中应当承担这些责任。但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不是用来责备宰相的理由。”有见识的人都赞同他的说法。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没有继承人。嘉祐初年,仁宗得了病。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和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唯独范公激昂地说:“天下还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立即上书说:“太祖舍弃自己儿子而立太宗为皇帝,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心。希望陛下选择宗族中贤德的人,给他们异于常人的礼仪待遇,让他们学习政事,以此来稳定人心。”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回音。于是范公就闭门请罪。执政大臣对范公说:“自从皇上身体不好,大臣们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如今有人先进行挑拨,再做这件事就很难了。”范公又写信给执政大臣说:“做事应当看它对及不对,不应当看它好做还是难做。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你们说今天此事难于以前,怎么知道以后再做不比今天更难呢?”范公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一百多天,胡须头发都因此变白了。
王安石执政后,改过去的常平法为青苗法。范公上疏说:“常平法,始于汉朝最强盛的时候,根据谷物价格的贵贱来收购和出售,用来方便百姓,常平法不能改变。而青苗法实行于唐代衰败动乱的年代,不足以做为效法的榜样。”三次上书,都没有得到答复。范公上书对皇上说:“我所提出的建议都不能实行,我也没有脸面继续在朝廷任职,请求陛下让我退休。”五次上书,最后指出王安石凭自己的喜怒而进行赏罚的行为,说:“陛下有接纳劝谏的胸怀,大臣却进献拒绝纳谏的计策;陛下有热爱人民的本性,大臣却制定残害人民的政策。”王安石大怒,亲自书写同意范公退休的诏书,并对范公极力诋毁。免去了范公翰林学士之职,以原来的官阶退休。范公向皇上上表谢恩,其中写道:“虽然说是请求退休离开朝廷,但怎敢轻抛忧国忧民之心?”
范公退休居家后,专以读书赋诗自娱。有客人来到,就安排酒席尽欢而散。有人劝范公假称有病关门谢客,范公说:“人的死生祸福,都是天命。我能把上天怎么样?” 我正被问罪,下到御史台狱中,朝廷查找范公和我往来的信件文字非常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范公仍旧不断地上书救助我。
卒于元祐三年十二月,终年八十一岁。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20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