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4∕T 1353-2017 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vivi****999 文档编号:97651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4∕T 1353-2017 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14∕T 1353-2017 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14∕T 1353-2017 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14∕T 1353-2017 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14∕T 1353-2017 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65.020B 16DB14山西省地方标准DB 14/T 13532017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2017 - 05 - 30 发布2017 - 07 - 30 实施山西省质量技术鉴定局发 布DB14/T 13532017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病原菌接种体的制备.15抗病性鉴定圃设置.26接种.37病情调查.38抗性评价.49鉴定记载表.4附录 A(资料性附录)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6DB14/T 13532017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本

2、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建波、殷辉、赵晓军、吕红、秦楠、牛国飞、原宗英。DB14/T 135320171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的术语和定义、病原菌接种体制备、抗病性鉴定圃设置、接种、病情调查、抗病性评价和鉴定记载表。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辣椒资源对疫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及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2060.1 辣椒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部分:辣椒抗疫病鉴定技

3、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辣椒疫病由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所引起的一种卵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茎杆及果实,茎基部、茎节分叉处最容易发病。受危害植株根部呈褐色,后期整个辣椒植株枯死;在近地面以及茎节分叉处最容易受危害。病斑初期呈水渍状、暗绿色,扩展一周后,病茎部缢缩、黑褐色,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最后整株死亡。3.2抗病性田间鉴定将病原菌孢子或者菌丝直接接种到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茎杆及根等部位,依据植株的发病情况进行抗病性鉴定。3.3菌饼从菌落边缘用打孔器打取的带有菌丝的菌块。4病原菌接种体的制备4.1病原物分离DB14/T 135320

4、1724.1.1培养基V8培养基:V8蔬菜汁100 mL,碳酸钙 0.2 g,琼脂粉15 g,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121 高压湿热灭菌20 min。燕麦培养基:将燕麦片30 g用蒸馏水煮沸60 min,加琼脂粉15 g,双层纱布过滤,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121 高压湿热灭菌20 min。4.1.2主要仪器及设备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4.1.3分离病原物采集发病植株叶片、茎基部及病果的典型病斑。从病斑边缘病健交界处剪取约0.5 cm0.5 cm大小的病组织,用75%乙醇消毒90 s,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用灭菌滤纸将水吸干,置于V8培养基上,25培养箱中培养

5、。4.2病原菌纯化和鉴定将辣椒疫霉菌(P.capsici)培养2 d,从菌落边缘挑取挑取单菌丝接种至V8培养基上,25 培养5 d。辣椒疫霉菌(P.capsici)形态学特征鉴定方法参见附录A。4.3病原菌的扩繁和保存4.3.1扩繁病原物在接种前10 d繁殖辣椒疫霉菌,选取已保存的菌种接于90 mm含燕麦培养基的培养皿(直径9 cm),25 黑暗培养7 d。在菌落离培养皿边缘10 cm处用5 mm灭菌打孔器打菌饼备用。4.3.2保存病原菌制作1.5 mL Eppendorf 离心管燕麦培养基小斜面,将待保存菌株接种至斜面,25 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后,将Eppendorf 离心管放置4 8 保存

6、。5抗病性鉴定圃设置5.1鉴定圃鉴定圃选择在辣椒疫病常发田块,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5.2鉴定设计鉴定材料采用随机排列。每50100份鉴定材料设1组已知抗病、感病和高感的对照材料,对照品种依据NY/T 2060.1执行。5.3种植要求鉴定材料的育苗时间和移栽时间应与大田生产时间相同或做适当调整, 以使植株接种期和发病期能够与适宜的气候条件相遇。鉴定小区长5 m8 m份、行距0.4m,每行留苗2025株,株距略小于大田生产。每份鉴定材料重复3次。土壤肥力水平和耕作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DB14/T 1353201736接种6.1接种时期接种时期为第6片真叶展平期。6.2接种方法在辣椒植株的分枝处

7、,用灭菌刀片将其顶部切掉,取4.1.6中制备的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饼贴在切口面处,用无菌水棉球保湿,普通塑料薄膜包扎保湿。6.3接种后的管理24 h后除去接种口处的塑料保湿薄膜并浇1次水。7病情调查7.1调查时间在辣椒进入开花坐果期后进行调查。7.2调查方法调查每份鉴定材料接种后发病情况, 用直尺测量每份鉴定材料接种后病斑长度并记录。 依据辣椒疫病严重度分级,记载每份鉴定材料的严重度级别、参见附录B,并计算每份鉴定材料的病情指数(DI)。病情指数按式(1)计算:1009MINDII.(1)式中:DI病情指数;NI各级发病株数;I相对应的严重度级数值;M调查总株数

8、。7.3病情分级辣椒疫病严重度分级及其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表 1辣椒疫病严重度分级级别病斑长度(cm)0接菌部位茎部变褐,病斑长度1cm,未越过植株分支点1接菌部位变褐,1 cm病斑长度3 cm,植株叶片不萎蔫或可恢复性萎蔫3接菌部位变褐,3cm病斑长度5 cm,叶片不可恢复性萎蔫5接部位变褐或变黑,5 cm病斑长度7 cm,叶片不可恢复性萎蔫,上部叶片坏死7接菌部位变黑,7cm病斑长度10 cm,整株萎蔫DB14/T 1353201749接菌部位变黑,10 cm病斑长度,整株枯死8抗性评价8.1鉴定有效性判别当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50),该批次抗疫病鉴定视为有效。8.2抗

9、性评价标准依据鉴定材料3次重复的病情指数(DI)平均值确定其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表 2辣椒对疫病的抗病性评价标准病情指数(DI)抗性类型0DI10.00高抗(HR)10.01DI30.00抗病(R)30.01DI50.00中抗(MR)50.01DI70.00感病(S)70.01DI高感 (HS)8.3重复鉴定鉴定材料若初次鉴定表现为高抗、抗病、中抗,次年进行重复鉴定。8.4抗性评价依据重复抗性鉴定结果对鉴定材料进行抗病性评价,抗性以记载的最高病情指数为准。9鉴定记载表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结果记载表见表3。表 3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结果记载表编号品种名称来源重复次数病情级别0 01 13 35

10、 57 79 9DB14/T 135320175表 3(续)辣椒抗疫病田间鉴定结果记载表播种日期接种日期接种生育期去除保湿膜日期接种病原菌菌株号调查日期试验地址负责人签字DB14/T 135320176AA附录A(资料性附录)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在V8培养基上,典型菌株呈放射状生长,菌丝丝状、无隔膜,宽3.75 m6.25 m;孢囊梗无色,丝状;孢子囊顶生,近球形,单孢,卵圆形,大小28.01 m59.00 m24.80 m43.50 m,有13个乳突, 可脱落, 每个孢子囊可以释放740个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肾形或近梨形, 大小15 m20 m9 m16m,鞭毛长17 m30 m; 藏卵器, 球形, 直径29 m35 m;雄器,球形,围生,无色,15 m20 m9m16 m,平均17 m15 m,有时见不到;卵孢子,球形,直径20 m30 m。辣椒疫霉菌最低生长温度为10,最高为37,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7。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