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进口非冷链工作方案
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国际贸易活动也随之增加。进口商品的数量、种类和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和医疗物资等传统商品的进口更是受到广泛关注。而这些进口商品中,非冷链商品的比例逐年增加。但非冷链进口商品本身具有易损性、易变质性等缺陷,如果无法得到妥善的保管和处理将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做好进口非冷链商品的管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目的
本文制定了针对进口非冷链商品的管控工作方案,旨在通过规范进口非冷链商品的标签标识、检验检疫、溯源追踪、储存保管和销售等环节,从源头上保障进口非冷链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消费者的信心和保护人民的健康。
方案内容
1. 进口非冷链商品的标签标识
对于进口非冷链商品,应当在其包装或者货物上标注清楚商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生产地点以及营养成分等信息。商品标识应当真实、准确、明确,没有虚假和误导性信息,以便于人民群众进行自我保护和选择。
2. 进口非冷链商品的检验检疫
对于进口非冷链商品,在出口国进行卫生检疫合格后方可进口到我国。到达我国后还需进行口岸检验检疫,对于卫生标准不符合的商品,应当退运或者销毁。对于质量合格的商品,则可以放行。
3. 进口非冷链商品的溯源追踪
为了进一步规范进口非冷链商品的管理,降低风险,需要建立商品追溯体系。对于进口非冷链商品应当建立标准化的货物验收标准,审批流程等。建立基于RFID、二维码、区块链技术等的商品追溯系统,实现对商品进发货、销售、库存等各个环节信息的追溯,及时发现、排查、处理、消除风险,确保进口非冷链商品的质量和安全。
4. 进口非冷链商品的储存保管
对于进口非冷链商品,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防止降温、变质和腐化等问题的发生。在到达目的地后需要妥善储存。特别要注意储存环境的卫生清洁和保温降温装备的使用。对于坏损、过期等情况的商品应当及时处理,避免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5. 进口非冷链商品的销售
为了加强进口非冷链商品的销售管理,加强对进口非冷链商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商品的质量和安全,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监管机制,对进口非冷链商品的销售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实施重点检查和监视,并对问题进行处理和追究责任。
总结
进口非冷链商品的管控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标签标识、检验检疫、溯源追踪、储存保管和销售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旨在规范进口非冷链商品的运输和管理过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提升进口非冷链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