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新高考)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历 史 (五)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照《尚书·禹贡》所载,战国时期兖州、徐州、荆州、豫州等地出产漆、蚕丝等手工业制品,梁州出产玉制品和矿产品,甚至于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生产地域性分工普遍 B.地域性专业化生产
C.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D.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2.考古发掘显示,汉代随葬酒器现象十分常见且有扩大的趋势,不仅在贵族中流行,平民中也不罕见,不仅男性墓有随葬酒器,女性和儿童墓也同样有随葬酒器。这说明( )
A.社会发展冲击了等级观念 B.平民政治成为社会的主流
C.人们的宗法观念逐渐消解 D.封建礼制的约束性已消失
3.唐朝诗人韦应物在《酒肆行》中写道:“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这首诗主要反映出唐朝( )
A.酒家经营注重装潢与广告的作用 B.服务行业分布广泛且设施完备
C.长途贩运等商业活动已相当普遍 D.产品宣传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
4.庆历新政时期,大减恩荫制入仕之路:“学士以下,遇郊恩许奏大功以上亲,再遇郊许奏小功以下亲。”“荫长子孙皆不限年,诸子孙须年过十五,若弟侄须过二十,必五服亲乃得荫。”这说明庆历新政时期的恩荫制( )
A.使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B.成功解决了冗官问题
C.主要以血缘和品级为依据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5.明清时期,中医研究进一步发展。明代使用的人痘接种术,开创了免疫学的新纪元;清代学者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新见解,纠正了古代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中医研究( )
A.推动了人口的持续增长 B.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C.丰富了传统的医学理论 D.深受西方实证科学的影响
6.1902年,康有为撰文指出:“法国倡革命,大乱八十年,流血数百万”,“今各国之宪法,以法国为最不善,国既民主,亦不能强……民之乐利,反不能如欧洲各国。”康有为意在( )
A.为戊戌变法运动摇旗呐喊 B.为渐进改良的合理性辩解
C.唤起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D.揭露法国激进革命的真相
7.1915—1918年间,《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770篇,其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率为0.78%。1923—1926年间,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其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率为25.14%。材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 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
8.1949年6月,上海英商电车公司计时员王振国按规定请假时,遭到英国查票员麦达生的殴打,执勤警察把麦达生带到公安分局并依法将其拘留,后来麦达生被公司革职回国。这一事件的结局反映出( )
A.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 B.西方列强在华特权遭否定
C.国民政府取消列强治外法权 D.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9.创作于1943年的木版画《减租会》,描绘了农民与地主激烈争论的场景。该木版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图4
A.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 B.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 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10.图1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幅漫画《字的大小》。其反映了( )
图1
A.扫盲教育成效显著 B.农业生产焕发活力
C.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凸显 D.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11.公元前7世纪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主要是通过传说获得天地万物的知识;到公元前6世纪,很多哲学家关注自然界、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等问题;到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从这一历程可知,古希腊( )
A.历史演进与哲学嬗变同步 B.哲学家的嬗变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C.哲学家“神圣不可侵犯” D.哲学家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研究
12.在墨西哥城繁华的卡德纳斯大道“三文化”广场上,至今屹立一碑,碑文对16世纪初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作如是评说:“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说明( )
A.人口流动推动文明交融 B.全球普遍联系逐渐建立
C.自由移民促进美洲发展 D.人口迁移导致“人口置换”
13.公元前631年,贵族出身的基伦企图依靠自己的亲信,发动政变,以便建立僭主政治,但政变在雅典贵族与平民反对中失败。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A.平民与贵族矛盾已解决 B.民主政治是大势所趋
C.直接民主受到严重挑战 D.公民享有充分的权利
1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很少撤换干部,未曾裁减冗员。……而那些裙带关系、官官相护等渎职腐败行为也不要去查,毕竟团结要紧,干部队伍的稳定最为重要。因为,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根本就不是建立在民众的呼声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勃列日涅夫提携干部的团结和稳定上的。这一现象( )
A.表明苏联陷入失控状态 B.不利于苏联现代化建设
C.直接导致苏联经济衰退 D.引发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15.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制定了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的纵贯非洲大陆的“二C计划”,法国提出了西起塞内加尔、东到索马里的横贯非洲大陆的“二S计划”,德国则妄图沿赤道非洲两侧建立殖民帝国。这些计划反映出( )
A.非洲战略地位的提高 B.列强瓜分世界的野心
C.非洲大陆被完全侵占 D.殖民国家利益的趋同
16.“冷战”结束后,《京都议定书》《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等全球性国际制度在美国反对的情况下,仍然成功建立起来。“冷战”后国际制度的形成不由美国所愿,说明了( )
A.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整体实力下降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再依赖美国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对一些国际事务已经不再感兴趣
第II卷
本卷共4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以来,景德镇窑口一直执全国制瓷业之牛耳。但到19世纪中叶之后,景德镇制瓷业逐渐步履艰难……由于地方官与御窑厂官并存的多重管理体制,在一定意义上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造成了某些阻碍。另外,太平军与清军曾多次交战于景德镇,民不聊生,瓷业生产几近毁灭。国外商品与洋瓷依仗特权关税与机器大生产的优势,将其制造的瓷器运到内地市场倾销,加之国内税制混乱,经济主权几近丧失,在此环境之下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不景气,陶瓷工人流离失所。
——摘编自李文跃《近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概述》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江西景德镇瓷业发展百废待兴。1950年成立了景德镇国营建国瓷厂,专门生产传统颜色釉瓷和日用瓷等。其后十多年间……烧制工艺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和柴窑、煤窑、油窑到气窑,续写了制瓷业的辉煌。1954年3月,景德镇成立以研究和生产相结合的美术陶瓷工艺社,成员除田鹤仙、王步等享誉氏国瓷坛的大师外,还有曾龙升、王锡良等绘瓷名家。他们由政府供应薪俸,有充足的时间研究瓷艺新法,他们不仅担负中央布置的创作任务,还与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师生密切合作,创作出口艺术瓷,改进了传统陶瓷装饰方法。同年7月,还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史上首次出现的高规格科研机构——陶瓷研究所。
——摘编自陈君达《承先启后的新中国陶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地位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江西景德镇瓷业发展的特点,并对当今我国制瓷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晚清时期的防灾救灾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李鸿章在《黄河大治办法》中提出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采用中国传统治河方法,兴修水利。但他拒绝采纳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提出的种种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治河的建议。郑观应在《备荒裕农议》中指出,“应仿照德、日、法等国,实行农业保险、备荒储蓄法”。针对社会上“贫民之多”的状况,郑观应认为当务之急“宜设法扩充,官绅合力,令世家、贵族、富户、殷商酌量捐资,广为收恤,城市乡落遍立善堂”,订立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中指出,一切灾害的原因都是由于贪污,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
——摘编自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
材料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辖区内各根据地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极大地影响了各根据地的正常生产生活。面对困难,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领导广大军民积极救灾,依靠群众,生产自救,战胜灾荒并渡过难关。太行边区政府减免受灾严重地区公粮675万斤,从敌占区购回3150万斤粮食,严格限制可供灾民充饥的各种杂粮及干果出口,并努力组织灾民就地参加救灾活动,组织部分人迁移出去,开荒种地,安家落户。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创办义赈,在自愿乐施原则下进行募捐,给外来灾民分配土地及房屋并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减少或免除义务劳动负担,免纳二至五年的土地税。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各地设立了灾民工作介绍所、妇女儿童收容所等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介绍灾民参加工作和参加部队,组织灾民生产小组,尽一切可能使他们得到生活安置。
——摘编自文姚丽《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救灾政策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防灾救灾的思想主张,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抗灾救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摘编自李秉正《二战前夕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形成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慕尼黑协定》中对捷克斯洛伐克不公正的内容及其危害。(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慕尼黑协定》的实质及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我国学界关于“社会转型”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指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摘编自孟凡平《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为例,论证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新高考)2021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历 史(五) 答 案
第Ⅰ卷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兖州、徐州、荆州、豫州等地出产漆、蚕丝等手工业制品”“梁州出产玉制品和矿产品”“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粵之剑”可知,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地域性的专业材料并未体现商业政策的变化,C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随葬酒器现象十分常见且有扩大的趋势”“平民中也不罕见”可知,汉代普通百姓的墓中出现了原本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器物,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观念受到冲击,A项正确;平民政治成为社会主流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已消失”说法错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答案】A
【解析】“碧疏玲珑含春风”是指酒店的装潢考究,“银题彩帜”反映了酒店的广告较为艳丽,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长安的酒店业的发展,故排除B、D两项;材料中没有突出长途贩运的信息,故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学士以下”“长子孙”“诸子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时期的恩荫制度有着严格的品级以及血缘要求,故C项正确;恩荫制与科举制是两条不同的入仕途径,故排除A项;庆历新政时期并没有成功解决冗官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恩荫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使用的人痘接种术,开创了免疫学的新纪元;清代学者王清任……注重实证研究,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新见解,纠正了古代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医研究丰富了传统的医学理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与中医研究推动人口增长关联不大,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王清任纠正了古代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这属于实证医学,并非系统总结中医药学的成就,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明清时期的中医研究受到西方实证科学的影响,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大乱”“流血”“以法国为最不善”可知,康有为大力批判法国大革命,说明其目的在于否定革命的方式,为渐进改良的合理性辩解,故选B项;1902年戊戌变法运动已结束,其发生于1898年,仅历时103天便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民族国家意识的唤醒主要体现在争取民族独立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中康有为批判法国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论证革命的不合理,进而宣传自己的改良思想,并非单纯揭露其“真相”,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1915—1918年间,《新青年》杂志主张通过改变国人的思想来救国。而1923—1926年间我国开始国共合作,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所以这时救国的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所以文章中的“革命”词汇大大增加,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是以“《新青年》”作为自己的主要阵地的,题干中的变化是《新青年》文章主流思想的变化,并不是说《新青年》的影响力减弱,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工人暴力革命在此前就已经兴起,而题干中的“革命”也不仅指工人暴力革命,排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在1924年实现的,而题干反映的是《新青年》发表的文章主要词汇的变化,C与之无关,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解放后外国人在中国违法适用中国法律,材料所述时间的处理体现西方列强在华特权遭到否定,故选B项;中国国际影响力并未提升,排除A项;国民政府取消列强在华的治外法权是1943年,排除C项;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定时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是为了团结地主阶级抗日,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故选D项;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说明允许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没有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是允许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排除B项;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是为了团结地主阶级抗日,不是为了巩固根据地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图的左侧“大丰收”三个字很大,图的右侧,“大丰收”贴在粮仓上后,字变小了,衬托出粮仓的大,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获得丰收,故选B项;扫盲教育指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的教育,排除A项;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古希腊哲学的嬗变与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直接相关,这符合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B项;历史演进一般先发生,而思想文化的变化一般相对滞后,这符合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排除A项;古希腊哲学迎来繁荣期,哲学家的受迫害也是这一时期,在民主政治最发达的雅典,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亚里士多德也为躲避杀身之祸而逃离雅典,排除C项;许多哲学家把研究兴趣转移到人和人类社会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研究,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混血民族”是新生的墨西哥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征服者”及其后裔也逐渐融合美洲特征,推动了墨西哥文化的嬗变更新,形成了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融,故选A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墨西哥和西班牙,所以全球普遍联系逐渐建立有误,排除B项;结合所学,西班牙对墨西哥是殖民统治,不是自由移民,排除C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这是在墨西哥“三文化”广场上的碑文评说,16世纪初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阐述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对西班牙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贵族基伦企图通过亲信建立僭主政治,但遭到平民反抗而失败,结合历史背景,当时的雅典已普遍实行了民主政治体制,民主政治已是大势所趋,故选B项;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贵族建立僭主政治的失败,与直接民主无关,排除C项;公民确实享有充分的权利,但并非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材料“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根本就不是建立在民众的呼声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勃列日涅夫提携干部的团结和稳定上的”强调的是苏联的政治制度脱离群众,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后苏联局势失控,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仍在发展,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后引发思想领域的混乱,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随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夺取殖民地和瓜分世界的新浪潮,英、法、德三国对非洲提出的殖民侵略主张凸显了他们企图瓜分世界的野心,故选B项;A项表述有误,非洲大陆被殖民和瓜分,国际地位下降,沦为西方世界的附属,战略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A项;英、法、德只是提出了瓜分非洲的主张,并未完全侵占非洲,排除C项;殖民国家在非洲大陆上的殖民扩张引起了利益冲突,而非利益趋同,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局面,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整体实力并未下降,故排除A项;B,D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第II卷
17.(16分)
【答案】(1)变化:景德镇制瓷业由繁荣走向衰退。原因:官府控制过严;社会动荡不安;国内税制混乱;列强制瓷技术逐渐占据优势;列强拥有关税特权;列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特点:出现大型的国有制瓷企业;发展迅速;烧制工艺进步较大;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积极创新;与现代科研技术结合紧密。建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制瓷业的创新能力;政府积极扶持制瓷业的生产和技术科研工作,力争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执全国制瓷业之牛耳”“逐渐步履艰难”可知,江西景德镇制瓷业由繁荣走向衰退。第二小问原因,可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外部因素,根据材料“国外商品与洋瓷依仗特权关税与机器大生产的优势,将其制造的瓷器运到内地市场倾销”可归纳出近代西方列强制瓷技术逐渐占据优势并且列强拥有关税特权、列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内部因素,根据材料“地方官与御窑厂官并存的多重管理体制”“多次交战于景德镇”“国内税制混乱”可知,官府控制过严、社会动荡不安、国内税制混乱等原因导致景德镇制瓷业走向衰退。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国营建国瓷厂”“烧制工艺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和柴窑、煤窑、油窑到气窑”“成立以研究和生产相结合的美术陶瓷工艺社”“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史上首次出现的高规格科研机构——陶瓷研究所”可归纳出景德镇制瓷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并且发展迅速;烧制工艺进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与现代科研紧密结合。第二小问,对当今我国制瓷业发展提出的建议可以从继承传统、科技创新、政府重视、人才培养、市场经济等角度展开回答。
18.(14分)
【答案】(1)主张:引进机器,采用旧法,兴修水利;建立保险制度,进行社会救济;通过革命改造社会,惩治腐败。评价:李鸿章的主张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体现,基本未突破传统思想,具有两面性;郑观应的主张深受西方的影响,具有近代意识;孙中山的主张揭示了中国发生灾荒的政治原因,与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
(2)特点:走群众路线;生产自救;社会互助;以工代赈;多措并举。意义:保障了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条件;为以后的防灾救灾提供了借鉴等。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一,“提出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采用中国传统治河方法,兴修水利”可知引进机器,采用旧法,兴修水利;根据“实行农业保险、备荒储蓄法”可知建立保险制度,进行社会救济;根据“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可知通过革命改造社会,惩治腐败。第二小问评价,注意是“分别”评价,可根据三位人物的思想分别评价,注意评价时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原则。如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主张“中体西用”,看到西方技术的优势,但又未突破传统;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代表,思想受到西方影响,具有近代意识;孙中山是革命派代表,站在政治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到革命是根治腐败的重要手段。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领导广大军民积极救灾,依靠群众,生产自救”可知走群众路线,生产自救;根据“购回3150万斤粮食……就地参加救灾活动”可知社会互助;根据“给外来灾民分配土地及房屋并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可知以工代赈;根据“各地设立了灾民工作介绍所、妇女儿童收容所等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介绍灾民参加工作和参加部队,组织灾民生产小组”可知多措并举。第二小问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领导广大军民积极救灾……战胜灾荒并渡过难关”“尽一切可能使他们得到生活安置”可知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根据材料中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可知巩固了根据地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抗灾救灾措施有利于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以从后世角度分析,这些措施为以后的防灾救灾提供了借鉴等。
19.(12分)
【答案】(1)内容及其危害: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领土主权。
(2)实质:牺牲别国,保全自己,纵容侵略,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产物。影响: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利益;致使德国实力大增,客观上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了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不信任感,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早日形成。
【解析】(1)根据材料“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得出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侵犯领土主权。
(2)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得出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同时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根据材料“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加深了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不信任感,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早日形成。
20.(10分)
【答案】观点:社会转型是社会整体的全方位变迁。论证: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这一时期,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思想上,礼乐崩坏,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发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期。
示例二
观点:社会转型是社会形态的变迁。论证:以晚清到民国初年为例,这一时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中国从帝制向共和制的转变。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初步发展,中国向近代化迈进。思想上,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主张。此外,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逐渐变迁。由此可见,从晚清到民初,这一时期中国实现了社会形态的重要转变,是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的重要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期。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型开放题,考生先要理解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一是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社会结构转型;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列举具体史实进行论证。如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此来论证“社会转型是社会整体的全方位变迁”这一观点;再如以晚清民初为例,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都在向近代化迈进,以此来论证“社会转型是社会形态的变迁”这一观点等。解题时要注意审题,论证时切忌泛泛而谈,注意语言的简练及逻辑性,最后要有总结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