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后作业提升1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演练】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读亚洲内陆某典型植被示意图,回答1~3题。
1.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2.有关该植被所在地土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地形因素是该地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
D.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6.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
(2)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3)举例说明气候要素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
【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 )
A.a、b、c B.d、e、f
C.a、c、e D.b、d、f
8.下列关于图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当地的土壤盐碱化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下图,回答9~10题。
9.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0.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如下图所示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判断11~12题。
11.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
12.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向高排列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13.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 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 ,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发达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绸之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100多千米之遥。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1)指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简述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