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绝密 ★ 启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姬发按照夏商两朝的惯例,对尧、舜、禹和纣等的后代实行分封。直到周公旦完成东征之后,才通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逐步完善分封制,这就是“周初大分封”的由来。这说明“周初大分封”( )
A.有利于周天子权势的上升 B.体现了部落向国家的过渡
C.使国家可以有效控制地方 D.是对武王分封原则的继承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周武王灭商之后,主要分封了古代帝王的后代,来加强对其控制;周公东征之后,大行分封,主要分封王室子弟及功臣拱卫王室,所以“周初大分封”促进了周天子权势的上升,故选A项;夏王朝的建立是部落向国家的过渡,分封制是国家政权建设的方式,不是部落向国家的过渡,排除B项;西周实施分封制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分权,不能使国家有效控制地方,排除C项;依据材料,周武王灭商之后,循商惯例分封了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周公东征之后的分封是“封建亲戚”,所以“周初大分封”并未继承武王分封的基本原则,排除D项。
2.在宋代,科举制之所以能够受到重视,是因为它可以决定士大夫们的身份地位,官僚政治内部的竞争主要以真才实学为标准,而非身份地位。这说明宋代( )
A.主张人人平等的观念得到拓展 B.维护平民利益参与政治生活
C.完善官僚政治稳定统治秩序 D.取消等级观念缓和矛盾
【答案】C
【解析】宋代科举制可以决定士大夫们的身份地位,这说明在官僚政治背景下门第观念对政治的影响力在进一步下降,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完善,故选C项;材料只是说明宋代官吏竞争领域主要以真才实学,并不代表宋代主张人人平等,排除A项;材料表明以真才实学为内部竞争的标准,不等于维护平民利益排除B项;官吏竞争不是以身份地位为标准,只能说明门第观念的淡化,而非消除等级观念,排除D项。
3.曲辕犁(如下图)这种“江东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它的发明说明了( )
A.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 B.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
C.符合政府的统治需要 D.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耧车的发明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稳定了农业生产,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故选C项;曲辕犁是耕作工具应用于农业而非手工业,排除A项;农业耕作效率提高并不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4.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发展到唐朝,中国已经形成了海上和陆上两条丝绸之路,与中亚相连。可到了宋朝,却仅剩下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陆上丝绸之路则被逐渐废弃,主要原因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宋朝政府重视海洋贸易
C.政府实施开放的对外政策 D.社会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唐朝的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都畅通,而宋代只有海上丝绸之路,没有陆上丝绸之路,北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互相对立争战,并导致南宋只有半壁江山,故宋代无法维持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D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发展陆上对外贸易有利,此外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朝,排除A项;宋朝重视海洋贸易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对外贸易,会带动丝绸之路的畅通兴盛,故不是材料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排除C项。
5.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关税有关条例时表明要遵照西方惯例,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据此可知,清政府( )
A.朝贡外交体系瓦解 B.外交原则艰难转型
C.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与日本的平等外交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871年,清政府在与日本谈判时坚持“仿泰西之例”,但“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国总例办理”的原则,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这说明清政府在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没有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而非维护朝贡外交体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外交原则转型的艰难性,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清政府未给予日本最惠国的待遇,但两国并非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
6.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它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陈独秀意在强调( )
A.学习制度的缓慢性 B.必须宣传西方思想
C.思想转变才是关键 D.全盘西化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人最急需解决的事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可知在陈独秀看来,思想的解放是解决政治学术问题的关键前提,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陈独秀认为应该转变人民思想,不一定是西方民主思想,排除B项;“全盘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张謇是热心救国的实业家,他曾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仅是在第一次大战期间,之后就每况愈下了。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南通大生纱厂形态的是( )
【答案】C
【解析】材料指民族工业兴起之初,难以独立发展和开拓国外市场,上图中C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变化图,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国建立到1937年进入“黄金时期”,以后逐渐萎缩,结束于1956年,故选C项;此为自然经济,在20世纪初期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但后期逐渐解体,结束于1952年土地改革,排除A项;此为洋务经济,存在于1860—20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产生并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逐渐破产,排除B项;此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于1927年前,40年代达到最高峰,结束于1952年,排除D项。
8.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人口比例也发生显著变化。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市镇人口比重与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皆大幅度上升。这反映了我国( )
A.经济政策的正确性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农业地位下降 D.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
【答案】A
【解析】市镇人口比重上升说明城市化水平提高,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增加,这些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密切相关,故选A项;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属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不等于农业地位下降,排除C项;题干论述的是市镇的人口比重变化,与人口结构无关,排除D项。
9.据《世界文明史》对罗马法的研究,“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的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这说明罗马法( )
A.注重内容重于形式 B.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C.体现罗马法的实用性原则 D.忽视司法环节的权威性
【答案】C
【解析】这一规定“可以根据每一个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体现了罗马法的灵活性与实用性,故C项正确;注重内容重于形式,与材料不必僵硬的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不符,排除A项;B、D项材料无法体现。
10.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一面的碑文是纪念菲律宾的一位勇士,因为他杀死了殖民头子麦哲伦。另一面是纪念麦哲伦,因为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于新航路的开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东西方贸易开始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
B.摧毁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传统文明
C.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开启了美洲的“新历史”
D.为中国必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创造条件
【答案】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中西方原有的贸易通道,故选A项;新航路的开辟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传统,“摧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哥伦布是意大利的航海家,受西班牙王室支持,排除C项;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环球航路开辟不能成为必然原因,排除D项。
11.十六世纪初某思想家指出教育的普及不单要使对象涉及到所有人,还要在内容涉及全方面,把教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张( )
A.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发展了路德思想
C.符合理性主义思想 D.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
【答案】A
【解析】主张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重视,闪烁着人文主义色彩,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故选A项;十六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推动宗教改革,排除B项;启蒙运动宣扬理性,排除C项;宗教改革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D项。
12.1787年制宪会议按照“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每州2名,任期6年;众议院由选民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普选产生,任期2年”的方式建设国会,这一做法( )
A.维护了新生的联邦制度
B.为日后埋下了战争隐患
C.保证了美国独立与繁荣
D.表明不妥协的伟大胜利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由不同方式组成,参议院的方式维护了小州利益,众议院的方式维护了大州利益,体现了大州与小州的妥协,维护了新生的联邦制,故选A,排除D项;美国早已独立,排除B项;南方与北方的妥协体现在关于黑奴的制度上,排除C项。
13.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双重威胁,1919年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计划经济无法推动国家发展
B.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适合俄国
C.改革必将遭受强大外部阻力
D.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
【答案】D
【解析】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说明其曲折性“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计划经济,它使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维护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成功实践,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
14.社会风云人物通常是政府政策的直观反映。18世纪90年代,亚当·斯密身价倍增,一跃成为当时英国的风云人物;二战后人们争相购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常供不应求;到了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黑马。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 B.西方找到经济危机的根源
C.社会主义发展成历史必然 D.政府的经济政策举棋不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英国亚当·斯密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二战后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及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提出了减少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都反映出面对不同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策自我调节,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故选A项;材料的主张都体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并没有涉及经济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行不同的政策,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获得新的生命力,没有体现出其将被社会主义取代,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适应发展需要,并不是国家政府观念不一,政策摇摆,排除D项。
15.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与苏联的竞争涉及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但美苏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所以他认为如果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败,那么在其他领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毫无意义。这种认识( )
A.导致了局部战争的出现 B.改变了美国的对苏政策
C.影响了美苏的文化交流 D.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美国与苏联的竞争涉及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但美苏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如果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败,那么在其他领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毫无意义”可知尼克松的观点会加强美苏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反映美苏争霸领域拓展,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不利于世界和平,故选D项;局部战争一直都有,并非尼克松的这一认识导致的,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是敌对,排除B项;意识形态的对立是文化冲突的表现,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排除C项。
16.世界近现代史上,作为宿敌的法德两国矛盾不断,二战后,法国企图在最大程度的剥削和限制德国。但在1948年法国开始改变政策,对德国采取合作的态度。这说明( )
A.欧共体的强大作用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C.法德和解指日可待 D.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二战后,法国企图在最大程度的剥削和限制德国。但在1948年法国开始改变政策,对德国采取合作的态度”可知法国对德国的态度由削弱变成了合作,故选C项;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是在196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是在1999年欧元问世之后,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古代中西文化】(12分)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材料 中国和欧洲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分别是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影响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能力。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材料观点。(12分)
【答案】理解:思想文化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批判了传统思想;都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6分)“人”的现代化:二者都一定程度上把人从各种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都肯定人的价值;都促进了个人主义的觉醒。(6分)
【解析】思想文化现代化: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影响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能力”结合所学可从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批判了传统思想;都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等角度入手。“人”的现代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二者都一定程度上把人从各种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都肯定人的价值;都促进了个人主义的觉醒等角度入手。
18.中国的边疆治理与国家统一(16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涉及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
材料二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具有强大生命力。要求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富强的伟大荣光。
--摘编自《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香港“基本法”在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说明“一国两制”构想与解决港澳台问题之间的关系。(10分)
【答案】(1)特点: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全方位保护;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6分)
(2)原则:“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3分)
关系: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或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每点3分,答对两点得6分,答对三点得7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涉及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出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全方位保护;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得出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二小问认识,围绕边疆建设与民族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2)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二“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或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19.【追寻红色印记】(12分)
材料 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文化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你认为可以纳入红色旅游范围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案】地方:遵义会议旧址(2分)
理由: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纠正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遵义会议旧址选作重点红色旅游区,可以让新时代的中国人感受党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体会长征精神,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树立起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同时,遵义会议旧址选作重点红色旅游区,也可以为当地人民提供就业机会,实现脱贫致富。(8分)
综上,遵义会议旧址选作重点红色旅游区,即能丰富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又能带动经济发展。(2分)
【解析】本题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该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以及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关的纪念地、标志物即可。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北魏孝文帝新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的治国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加快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6分)
【答案】(1)特点:引礼入法,注意法治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制定配套措施对官员进行监督;重视立法,重视执法;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废除残刑酷法。(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或汉化)进程;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借鉴。(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解析】(1)材料“他首先宣扬礼教的治国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又特别注重法制,强调刑罚要有公平性,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可知改革指导思想为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据材料“着手修改法律条文中关于治理官员的条例,更加具体地约束官员的行为。实行体禄制又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这些程序的实行,加快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可知新法制定了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管理方案,以保证执法;据材料“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说明孝文帝法制改革中重视立法与执法的一致;据材料“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提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说明在孝文帝改革中重视礼法结合,使法律儒家化;据材料“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说明通过孝文帝法制改革废除了残刑酷法,向德刑兼重转变。
(2)孝文帝的法制改革实现了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也有利于消除南北方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的隔阂;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孝文帝改革创立的制度,影响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