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线索一: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1949~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化大革命”严重的“左”倾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线索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改革生产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2)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目的是通过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以此推进中国经济发展。
(3)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观念,融入全球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时空
观念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料
实证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历史
解释
明确历史解释研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唯物
史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家国
情怀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经过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第18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题一 凯歌行进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经济建设的曲折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 助学助记 教材拓展一遍过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 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 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 。
(2)内容:优先发展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二 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1)召开: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召开。
(2)内容
①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确定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3)意义: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构图解史]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信息提取:“过渡时期”,指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心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漫画解史]
“一五”计划的迫切性
信息提取:漫画形象地揭示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落后,新中国急需进行工业化建设。
[构图解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信息提取:(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相结合。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指导思想: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2)表现:“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3)影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 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方针: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 ”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知识点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1.“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劫难
(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 扩展到经济领域。
(2)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巨大。
2.周恩来的调整:1971年,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3.邓小平的整顿
(1)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 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2)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1.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概况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1)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4)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三线建设
(1)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年代前期开始,党中央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2)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意义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主题探究 史学新论 多维讲练大突破
探究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学术前沿]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朱汉国《新中国经济史研究》
[思维激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了初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赎买”政策。
[史料实证] 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史料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解读] 史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探究] 根据史料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历史解释]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1)社会背景:工农联盟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专业化高等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为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工业化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向苏联学习,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
(3)群众运动: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工业化建设,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4)计划经济模式:借鉴苏联经验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工业化建设。注重农、轻、重的关系处理,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探究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学术前沿] “大跃进”运动的悲剧性探索
“大跃进”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滑向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工作重点的转移受到了“政治统率经济”的干扰;“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
——李付安《“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
[思维激活] “大跃进”运动开展的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大跃进”运动的原因与教训;冷战环境下的国际关系。
[史料实证] 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及其失误
史料一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史料二 在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下卷)》
[解读] (1)史料一中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变化反映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明了我国经济曲折发展,有增长也有下降。
(2)史料二中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一是此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二是此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探究]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
[历史解释]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
(1)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做出决议——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其中“调整”为核心,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4)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5)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态势。
[家国情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失误的教训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4)必须保持政局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品悟 仿真模拟 应试集训全通关
真题体验
1.命题点:以图文形式考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关键点拨:时间为1953年,漫画描绘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探寻金属矿藏,反映了当时“一五”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现状。
[听课笔记]
2.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
[2021·全国乙卷,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据表可知( )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3.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风貌
[全国卷Ⅲ]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真题品悟]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命题情境
以漫画作为命题材料,人物形象生动,信息更直观
热度不减
考查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一五”计划
第2题
计量史学
运用表格,以职工社会出身为切入点,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分析比较表格中数量的变化,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选项
第3题
转换思维
以1953年创作的年画,结合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将《数他劳动强》转换思维,判断这幅年画反映的社会新风
4.[新高考借鉴][2021·广东卷,10]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5.[新高考借鉴][2021·辽宁卷,9]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6.[新高考借鉴][2021·湖北卷,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7.[新高考借鉴][2021·天津卷,8]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仿真模拟
1.[2022·新乡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下图所示为1950年我国的一幅年画《女拖拉机手》。该年画( )
A.凸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优势
B.揭示了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壮举
C.歌颂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热忱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艺术实践成果
2.[2022·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1953年,沈阳市开展了增产节约竞赛,170多个国营和地方国营企业参与了竞赛,其中有95个单位提出在完成国家计划基础上增产节约1万亿元的奋斗目标,同年鞍钢各生产厂矿也制订了增产节约8 500亿元的计划。此类增产节约竞赛( )
A.有利于工业化战略实施
B.出现了冒进主义的倾向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响应公私合营国家号召
3.[2022·河南省非凡联盟高三调研考试]电视连续剧《谷文昌》中有这样的情节:“大跃进”期间福建省东山县被上级要求大炼钢铁,县委书记谷文昌结合东山没有铁矿石、没有煤炭、沿海地带等实际情况反对大规模开展运动而被上级批评,却受到东山百姓的热烈欢迎。这说明( )
A.一些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左”倾错误
B.新中国成立后对沿海地区管理存在疏漏
C.“大跃进”仅局限于舆论界大肆宣传
D.解放生产力应遵循先内地后沿海的顺序
4.[2022·江西省稳派高三大联考]长沙的国家粮食市场于1958年2月关闭,1962年8月逐步恢复,1963年7月暂停开放,1964年1月再度开放,“文化大革命”后又相继关闭。成都的国家粮食市场在1957年关闭后,也曾于1962年、1963年和1965年一度开放,“文化大革命”间彻底关闭。据此可知( )
A.农业经济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
B.政府在计划与市场关系方面的曲折探索
C.国家在固定的时间开放粮食市场
D.市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第18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题一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1.(1)帝国主义 (3)经济建设
2.(1)农业国 (2)重工业 (3)第一汽车制造厂 (4)工业化
3.(2)公有制 (3)经济体系
知识点二
1.(1)北京 (2)②工业国 (3)社会主义
2.(1)力争上游 (3)国民经济
3.(1)提高
知识点三
1.(1)政治领域 (2)闹革命
2.周恩来
3.(1)全面整顿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1)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原因: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②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③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④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
真题体验
1.解析:D对: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A错: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B错:“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列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3.解析: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人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经济建设中。从材料信息看,年画《数他劳动强》突出对劳动的宣传,引导人们热爱劳动,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故选D项;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年画《数他劳动强》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于1956年基本确立,故B项错误;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D
4.解析:根据材料“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可知,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我国对外贸易的渠道受阻。通过创办广交会,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开辟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所以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创办广交会是为了强化与苏联的经贸联系,所以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所以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D项错误。
答案:A
5.解析: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的技术革新和建设成就主要是一线工人积极参与建设而取得的,而且展览会推动了全国性的生产热潮,说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热情,D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A项;题干所列技术并不一定是学习苏联所得,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1957年,西安人口激增三倍,国营纺织厂的机器都由中国自造,这表明“一五”计划使西安城市化、工业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变化,故选A项;1992年,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且“完全”说法错误,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材料反映了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而不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答案:B
仿真模拟
1.解析:据材料“女拖拉机手”和年画内容可知,女性操作新式生产工具拖拉机进行农业生产,反映出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歌颂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热忱,故选C项;1950年,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项;1950年,我国并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双百”方针于1956年才提出,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由题干中的1953年“增产节约竞赛”再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可知,当时增产节约竞赛是为了更好地为工业化战略实施积累资金,故选A项;冒进主义倾向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是当时我国并没有出现这种错误,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在1952年底完成,与题干时间“1953年”不符,排除C项;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是在1955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1953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据材料“县委书记谷文昌结合东山没有铁矿石、没有煤炭、沿海地带等实际情况反对大规模开展运动而被上级批评,但却受到东山百姓的热烈欢迎”,可知,虽然谷文昌抵制了上级大炼钢铁的命令,却得到群众的拥护的事实,说明“大跃进”在全国展开,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我国实际,犯了“左”倾错误,因此谷文昌的行为就是对这一错误的抵制,故选A项;材料提到的并不是国家对沿海地区的管理,而是谷文昌实事求是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提到谷文昌被上级批评,说明“大跃进”已经扩展到政治领域,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解放生产力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在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主导的时代,长沙和成都的国家粮食市场的开放和关闭的变化,反映了在计划经济指导下,政府对市场与计划关系的艰辛探索,故选B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出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排除A项;材料中两个城市粮食市场开放时间并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出农业生产的进步与发展,排除D项。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