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北京育才高一(下)期中
化 学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O:16 H:1 C:12 Zn:65
Ⅰ卷
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答案填在机读卡上)
1.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锂离子电池
B.风力发电机
C.偏二甲肼燃烧
D.太阳能集热器
2.柠檬是世界上最有药用价值的水果之—,果实富含维生素C和柠檬酸(C6H8O7),柠檬酸不属于
A.纯净物 B.化合物 C.有机物 D.高分子化合物
3.下列有机物属于烃的是
A.C2H6 B.CH3CH2OH
C.CH3COOH D.CH3COOCH2CH3
4.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B.聚乙烯的链节:—CH2—CH2—
C.N2的电子式: D.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5.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CH4+C12CH3C1+HC1 B.C2H5OH+3O22CO2+3H2O
C.2C2H5OH+2Na→2C2H5ONa+H2↑ D.CH2=CH2+Br2→CH2BrCH2Br
6.下列物质或方法中能用来鉴别乙醇和乙酸的是
A.观察颜色
B.水
C.稀硫酸
D.紫色石蕊溶液
7.下列关于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有强氧化性,不可贮存在铝、铁容器中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沿着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8.已知某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成物
反应物
能量
反应过程
A.该反应可用于表示Mg与硫酸反应
B.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该反应可以用于表示CaCO3受热分解的反应
9.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A.乙烯B.甲烷C.四氯化碳D.聚乙烯
10.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采取的措施是
A.用粗Zn(含Cu、Fe)代替纯Zn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B.在月饼包装内放脱氧剂
C.燃煤发电时用煤块代替煤粉
D.食物放在冰箱中.
11.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
A.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B.分子式相同但分子内碳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
C.分子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D.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12.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
B.氢氧燃料电池中,当转移4mol电子时消耗2mol氢气
C.甲烷燃料电池中,需要点燃才能完成。
D.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13.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NH3遇HCl产生白烟:NH3+HCl==NH4Cl
催化剂
△
B.NO遇空气变为红棕色:2NO+O2==2NO2
C.NH3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NO:4NH3+5O2====4NO+6H2O
D.Cu与稀HNO3混合产生无色气体:Cu+2NO3-+4H+==Cu2++2NO2↑+2H2O
14.根据乙烯的性质推测丙烯(CH2=CH-CH3)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烯能在空气中燃烧B.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丙烯与Br2的加成产物是CH2Br-CH2-CH2Br
D.聚丙烯可以用来表示
15.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反应进行到10秒时,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2mol、0.1mol、0.2mo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秒时,用O2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mol/(L·s)
B.向容器内充入SO2,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C.当SO2和O2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1时,达到该条件下化学反应限度
D.当反应达平衡时,SO2的物质的量可能为0.4mol
16.纽扣电池的两极材料分别为锌和氧化银,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放电时两个电极反应分别为:Zn+2OH--2e-==Zn(OH)2,Ag2O+H2O+2e-==2Ag+2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从Ag2O流向Zn
B.溶液中OH-向负极移动,K+、H+向正极移动
C.Zn发生还原反应,Ag2O发生氧化反应[来
D.Zn是正极,氧化银是负极
17.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关系不正确的是( )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大小相同的K和Na放入等体积的水中,钾比钠反应剧烈
钾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元素强
B.
将Ba(OH)2•8H2O和NH4Cl晶体在小烧杯中混合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变凉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
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乙烯具有漂白性
D.
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FeCl3溶液的快
FeCl3可以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起了催化作用
A.A B.B C.C D.D
18.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装置如图),实验现象及解释均正确的是( )
现象
解释
A.
量筒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甲烷被氯气还原
B.
量筒内出现少量白雾
生成HCl气体
C.
量筒内壁产生油状液滴
油状液体是CCl4
D.
量筒中液面降低
生成液态产物
19.不同条件下,用O2氧化一定浓度的FeCl2溶液过程中,所测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Fe2+的氧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
B.对比①和③可知,温度越高,Fe2+氧化速率越快
C.对比②和③可知,pH越大,Fe2+氧化速率越快
D.氧化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4Fe2++O2+4H+=4Fe3++2H2O
20.Fe和Mg与H2SO4反应的实验如下:
实验
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Fe表面产生气泡后迅速停止
Mg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Fe表面有大量气泡,Mg表面有少量气泡
关于上述实验说法不合理的是
A.I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Fe+2H+=Fe2++H2↑
B.取出Ⅱ中的铁棒放入CuSO4溶液立即析出亮红色固体
C.Ⅲ中现象说明Mg在浓H2SO4中没被钝化
D.Ⅳ中现象说明Mg的金属性比Fe强
Ⅱ卷(共60分)
21.(10分)
CH3
Ⅰ.①H与H;②正戊烷(CH3CH2CH2CH2CH3)与异戊烷[来;
③甲烷(CH4)与丙烷(C3H8)。
(1)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2)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
(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
II.A~E等几种烃分子的球棍模型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A的二氯取代物有____________种。
(2)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III.某0.1mol烃完全燃烧,燃烧产物CO2为17.6g,水的质量为9g。该烃的化学式__________,并写出其所有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2.(5分)电能是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
(1)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其中,Zn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Cu电极为原电池的______极(填“正”或“负”),电极反应式是______。当Zn反应了13g时,导线中通过了______mol电子。
(2)下列反应通过原电池装置,可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2H2+O2=2H2O②CaO+H2O=Ca(OH)2③2FeCl3+Cu=CuCl2+2FeCl2
23.(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世界20%的能源需求由它提供。
甲烷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甲烷高温分解可得炭黑,常用作颜料、油墨、油漆以及橡胶的添加剂;甲烷还是乙炔、氢氰酸及甲醛等重要物质制备的原料;甲烷还可以制取氯仿(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天然气中除甲烷外,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还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气、水汽和少量一氧化碳等。丙烷俗称“高能气”,2008年北京奥运祥云火炬就是用丙烷作为燃料的。丙烷价格低廉,可燃温度范围宽,燃烧火焰呈亮黄色易识别,燃烧产物无污染。它是一种清洁燃料,特别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天然气中另一种成分丁烷也有重要用途,可用作冷冻剂和气体打火机燃料,也是制取多种有机物的重要原料。
目前沼气在我国农村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在一定的温度、湿度、pH条件下,将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堆积在发酵池中,经隔绝空气发酵产生沼气。现在我国农村通过修建沼气池,不但增加了高效清洁燃料,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而且发酵池中还可以产生优良的液体肥料,一举多得。
(1)天然气中除含甲烷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_等有机物。
(2)甲烷高温分解得到炭黑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氯仿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奥运火炬选择丙烷作气体燃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可燃温度范围宽b.价格低廉
c.燃烧产物没有污染d.燃烧的火焰颜色易识别
(5)乙烷与氯气生成一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煤矿坑道中严禁明火b.丁烷可作气体打火机的燃料
c.发酵池中只产生沼气d.发酵池中可利用的原料有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
24.(8分)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某新型催化剂能促使NO、CO转化为2种无毒气体。T℃时,将0.8molNO和0.6molCO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模拟尾气转化,容器中NO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
(1)将NO、CO转化为2种无毒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反应开始至10min,v(NO)=______mol/(L•min)。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新型催化剂可以加快NO、CO的转化
b该反应进行到10min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平衡时CO的浓度是0.4mol/L
(4)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
a.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CO,同时生成1molNO
b.CO的浓度与NO浓度均不再变化
c.NO的浓度与CO浓度相等
d.总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25.(9分)常见有机物A、B、C、D、E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已知D是有香味且不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E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请回答:
(1)A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
(2)B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3)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E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b.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D中混有的C
c.E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5)②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反应
26.(6分)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并探究产物的性质。(夹持装置已略去)
(1)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试管②中的试剂为品红溶液,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试管②中的试剂为酸性KMnO4溶液,实验时,观察到溶液褪色,则说明生成的气体具有___________性。
(3)试管③中的试剂为NaOH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7分)某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其性质。
图1 图2 图3
(1)图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请将图l方框中的收集装置补充完整。
(3)图2是甲同学设计的尾气处理装置,乙同学认为该设计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
(4)如图3所示,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分别塞到玻璃管两端的A、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5)将图3中反应的生成物溶于水得到溶液a,取溶液a少许于试管中,___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则证明溶液a含有NH4+。
28.(9分)某小组同学通过“FeSO4被浓HNO3氧化”的实验,验证Fe2+的还原性。
实验一:验证Fe2+的还原性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实验现象
向盛有2mL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浓硝酸,振荡
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黄色
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深棕色
(1)红棕色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现象与预期不符,继续进行实验。取深棕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溶液变为深棕色的原因
【资料与猜想】
查阅资料后猜想,可能是生成的NO2或NO与溶液中的Fe2+或Fe3+反应,而使溶液变为深棕色。
【实验与探究】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已检验,尾气处理已略去)
ⅰ.关闭c,打开a和b,通入N2,一段时间后关闭a;
ⅱ.向甲中加入适量浓HNO3,一段时间后丙中溶液变为深棕色,丁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ⅲ.关闭b、打开c,更换丙、丁中的溶液(试剂不变);
ⅳ.继续向甲中加入浓HNO3,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了与ⅱ相同的实验现象。
(1)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改进】
实验三:验证Fe2+的还原性
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二的结论改进了实验一,观察到了预期现象,其实验操作是
2021北京育才高一(下)期中化学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太阳能集热器为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装置,故A错误;
B. 风力发电,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
C. 偏二甲肼燃烧是化学能转变为动能,故C错误;
D. 锂离子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为原电池,故D正确;
故选:D。
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能用化学式表示的单一物质为纯净物,柠檬酸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
B.含两种或以上的元素为化合物,柠檬酸中含C、H、O三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
C.柠檬酸中含有碳链结构,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柠檬酸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D。
3. 【答案】A
【解析】
【详解】A.C2H6分子中只含有碳氢元素,乙烷属于烃类,选项A正确;
B.CH3CH2OH分子中含有氧元素,乙醇为烃的衍生物,选项B错误;
C.CH3COOH分子中除了碳氢元素外,还含有氧元素,乙酸不属于烃类,选项C错误;
D.CH3COOCH2CH3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乙酸乙酯为烃的衍生物,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氯是17号元素,中子数为20,质量数为37, 其原子可表示为Cl,故A正确;
B.乙烯(CH2=CH2)为聚乙烯的单体,聚乙烯的链节:—CH2—CH2—,故B正确;
C.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N2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CH4是正四面体结构,分子的比例模型:,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5.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烷中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生成一氯甲烷,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故A错误;
B.乙烯与溴的反应中,碳碳双键断裂变成碳碳单键,生成了1,2-二溴乙烷,发生了加成反应,故B正确;
C.乙醇与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不属于加成反应,故C错误;
D.乙醇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加成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6.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乙醇和乙酸都是无色液体,不能通过观察颜色鉴别,故A错误;
B.乙醇和乙酸都是易溶于水的液体,不能用水鉴别,故B错误;
C.乙醇和乙酸和稀硫酸都不反应,混合都没有明显现象,故C错误;
D.乙醇和紫色石蕊试液互相溶解,乙酸溶于水会电离出氢离子,遇紫色石蕊试液会变红色,故可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乙醇和乙酸,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化性,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以此解答。
详解:A项,使蔗糖炭化,表现浓硫酸的脱水性,故A项正确;
B项,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与铝、铁在常温下发生钝化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贮存在铝、铁容器中,故B项错误;
C项,浓硫酸与氨气反应,不能用于干燥氨气,故C项错误;
D项,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稀释浓硫酸时,应防止酸液飞溅,应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加入到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图得出的信息是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能量,是吸热反应;
A.Mg与硫酸反应是放热反应,与图示不一致,故A 错误;
B.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故B错误;
C.从图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
D.CaCO3受热分解的反应是吸热反应,符合图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故A正确;
B.甲烷与溴水不反应,不能说使溴水褪色,故B错误;
C.四氯化碳能萃取出溴水中的溴而使溴水褪色,但不是化学反应,故C错误;
D.聚乙烯中没有碳碳双键不能与溴水加成,不能使溴水褪色,故D错误;
故选A。
10.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粗锌中含有的杂质可以与锌构成微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纯锌不能,故A正确;
B.在月饼包装内放脱氧剂是为了防止月饼被氧化,属于减慢反应速率,故B错误;
C.煤块接触面积小,反应速率慢,故C错误;
D.因冰箱中温度低,降低反应速率减缓食物腐烂,故D错误;
故选A。
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正丁烷与异丁烷的分子式均为C4H10,其分子中碳原子连接的方式不同,导致其碳链结构不同,故正丁烷与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为B。
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氢氧燃料电池是指以氢气和氧气为原料的电池,氢气在负极放电,氧气在正极放电,总反应为2H2+O2=2H2O,故A正确;
B.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反应为/,当转移4mol电子时,消耗2mol氢气,故B正确;
C.燃料电池不需要点燃,故C错误;
D.电池的本质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13. 【答案】D
【解析】
【详解】A.NH3遇HCl反应生成氯化铵,产生白烟,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A正确;
B.NO遇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B正确;
C.NH3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NO和水,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C正确;
D.Cu与稀HNO3混合产生无色气体NO,离子方程式为3Cu+2+8H+=3Cu2++2NO↑+4H2O,D错误;
答案选D。
14.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丙烯与乙烯的性质相似,乙烯能在空气中燃烧,丙烯也可以,A正确;
B.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正确;
C.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CH3,与Br2的加成产物是CH2Br-CHBr-CH3,C错误;
D.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碳碳双键中一条键发生断裂,生成聚丙烯,D正确;
答案选C。
15.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该容器的体积以及氧气的变化量未知,不能计算出反应速率,故A错误;
B.向容器内充入二氧化硫,因容器体积固定,体系内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
C.二氧化硫和氧气生成速率之比始终等于系数之比,与是否达到化学反应限度无关,故C错误;
D.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全部反应完全,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少于0.4mol,故D错误;
故选B。
16.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两个电极反应式可知,锌失电子作负极;氧化银得电子作正极。
【详解】A.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故A错误;
B.原电池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为: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溶液中OH-向负极移动,K+、H+向正极移动,故B正确;
C.锌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银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
D.锌失电子作负极,氧化银得电子作正极,故D错误;
故选B。
17.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将大小相同的K和Na放入等体积的水中,钾比钠反应剧烈,可知钾比钠金属性强,故A正确;
B.将Ba(OH)2•8H2O和NH4Cl晶体在小烧杯中混合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变凉,说明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正确;
C.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乙烯含碳碳双键具有还原性,被高锰酸钾氧化,体现了乙烯的还原性,故C错误;
D.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FeCl3溶液的快,可知eCl3在H2O2分解中起了催化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量筒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是由于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甲烷中的碳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A错误;
B.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易溶于水,产生白雾,故B正确;
C.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为液体,所以油状液滴可能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等,故C错误;
D.量筒中液面降低是由于生成的氯化氢易溶于水导致,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9.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图像可知,Fe2+的氧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故A正确;
B.由图像可知,②和③的反应温度相同,溶液的pH不相同,pH越大,Fe2+氧化速率越慢,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①和③的溶液的pH相同,温度越高,Fe2+氧化速率越快,故C正确;
D.氧化过程发生的反应为酸性条件下,亚铁离子与氧气反应生成铁离子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为4Fe2++O2+4H+=4Fe3++2H2O,故D正确;
故选B。
20.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H2,因此铁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合理,故错误;
B、铁和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在铁的表面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薄膜,阻碍反应的进行,因此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立即析出亮红色固体,不合理,故正确;
C、根据实验现象,镁表面迅速产生大量的气泡,说明镁和浓硫酸没有发生钝化反应,合理,故错误;
D、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上产生气泡,因此铁作正极,镁作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即镁的金属性强于铁,合理,故错误。
故选B。
21. 【答案】 (1). ① (2). ③ (3). ② (4). (5). 1 (6). C (7). (8). 和
【解析】
【分析】
【详解】I.(1)同位素是指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所以H与H互为同位素,故填①;
(2)同系物指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相同且相差n个,甲烷和丙烷同属饱和烃,且相差2个,互为同系物,故填③;
(3)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正戊烷和异戊烷分子式均为,且结构不同,故填②;
II.(1)D的结构中含有碳碳三键,且为直线形分子,为乙炔;A为甲烷,其结构为正四面体,二氯代物只有1种,故填、1;
(2)乙烯可作为水果的催熟剂,也可用作植物生长的调节剂,其中C为乙烯,故填C;
III.设该烃的分子式为,其完全燃烧的方程式为,其中的质量为17.6g,物质的量为==0.4mol,则1mol烃中C原子为4mol,即x=4;同理可得y=10,即烃的分子式为;其可能的结构有和,故填、和。
22. 【答案】 (1). 氧化 (2). 正 (3). (4). 0.4 (5). ①③
【解析】
分析】
【详解】(1)由装置图可知,该原电池的总反应为:,其中Zn作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Cu电极作正极,电极上发生反应:;当13g锌即0.2mol反应时,失去的电子物质的量为0.4mol,故答案为:氧化;正;;0.4;
(2)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构成条件之一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①③均为氧化还原反应,②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可设计成原电池的是①③,故答案为:①③。
23. 【答案】 (1). 乙烷、丙烷、丁烷 (2). CH4 C + 2H2 (3). (4). abcd (5). CH3CH3 + Cl2CH3CH2Cl + HCl (6). abd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可得,天然气中除甲烷外,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有机物。(2)甲烷高温分解得到炭黑,根据原子守恒,还有H2生成,化学方程式为:CH4 C + 2H2。(3)氯仿就是三氯甲烷,结构式是。(4)由材料,丙烷俗称“高能气”,2008年北京奥运祥云火炬就是用丙烷作为燃料的。丙烷价格低廉,可燃温度范围宽,燃烧火焰呈亮黄色易识别,燃烧产物无污染。它是一种清洁燃料,特别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故选abcd。(5)乙烷与氯气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乙烷,化学方程式为:CH3CH3 + Cl2 CH3CH2Cl + HCl。(6)煤矿坑道中有坑道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易燃,故煤矿坑道中严禁明火,a正确;由材料:天然气中另一种成分丁烷也有重要用途,可用作冷冻剂和气体打火机燃料,故b正确;修建沼气池,不但增加了高效清洁燃料,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而且发酵池中还可以产生优良的液体肥料,一举多得,故c错误;人们在一定的温度、湿度、pH条件下,将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堆积在发酵池中,经隔绝空气发酵产生沼气,故d正确。故选abd。
24. 【答案】 (1). (2). 0.02 (3). ab (4). abd
【解析】
【分析】
【详解】(1)将NO、CO转化为2种无毒气体,可知产物应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反应至10min时,NO的物质的量由0.8mol减少至0.4mol,v(NO)=mol/(L•min),故答案为:0.02;
(3)a.新型催化剂可以加快NO、CO的反应速率,故a正确;
b.由图像可知该反应进行到10min时NO的物质的量保持恒定,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b正确;
c.10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NO消耗0.4mol,结合反应可知CO消耗也为0.4mol,则平衡时CO剩余量为0.2mol,浓度是0.1mol/L,故c错误;
故答案为:ab;
(4)a.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CO,同时生成1molNO,可知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各组分浓度不再变化是平衡的特征,故b正确;
c.NO的浓度与CO浓度相等,并不能说明各组分浓度不变或者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判断平衡状态,故c错误;
d.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当总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是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25. 【答案】 (1). 羟基 (2). (3). (4). abc (5). (6). 加成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E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则E为乙烯;流程中A到B,B到C为连续氧化,且A与C能反应,则A为乙醇,结构简式为;B为乙醛,结构简式为;C为乙酸,结构简式为,A与C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即D的结构简式为。
【详解】(1)A为乙醇,其中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故填羟基;
(2)B为乙醛,结构简式为,故填;
(3)①为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故填;
(4)a.乙烯为平面型分子,所有原子共面,故a正确;
b饱和碳酸钠溶液能与醋酸反应生成水溶性盐而除去醋酸,故b正确;
c.E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故c正确;
故填abc;
(5)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醋酸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其反应为,故填、加成反应。
26. 【答案】 (1).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 品红溶液褪色 (3). 还原 (4). 吸收尾气 (5). SO2+2OH-=SO32-+H2O
【解析】
【分析】(1)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时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气体;
(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若试管②中的试剂为酸性KMnO4溶液,实验时,观察到溶液褪色,二氧化硫与高锰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
(3)二氧化硫是有毒的酸性氧化物,不能直接排放空气中,所以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
【详解】(1)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气体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SO2气体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试管②品红溶液褪色;SO2气体具有强的氧化性,可以被强氧化剂氧化为硫酸,若试管②中的试剂为酸性KMnO4溶液,实验时,观察到溶液褪色,二氧化硫与高锰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3) SO2是有毒气体,不能直接排放空气中,由于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所以可用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OH-=SO32-+H2O。
【点睛】本题考查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把握实验装置的作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的结合,题目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实验能力。
27. 【答案】 (1). (2). (3). 直接通入水中,会造成倒吸,应在导管末端加一个倒置的漏斗 (4). 玻璃管中偏右边由白烟产生 (5).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试纸变蓝
【解析】
【分析】
【详解】(1)图1 是实验室制氨气的装置,反应方程式为:;
(2)方框是氨气的收集装置,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应该短口进长口出,应该把图中装置换为 ,故答案为 ;
(3)氨气极易溶于水,直接通入水中,会造成倒吸,应在导管末端加一个倒置的漏斗;故答案为:直接通入水中,会造成倒吸,应在导管末端加一个倒置的漏斗;
(4)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在玻璃管中部发生反应,生成的氯化铵为白色固体,因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扩散速率较快,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管中偏右边由白烟产生;故答案为:玻璃管中偏右边由白烟产生;
(5)铵根离子的检验原理为,取溶液a少许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试纸变蓝,则证明溶液a含有NH。故答案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试纸变蓝;
28. 【答案】 (1). 二氧化氮 (2). Fe2+具有还原性(答“溶液中有Fe3+”得分) (3). 排净装置内的空气 (4).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5). 使NO2转化为NO (6). 溶液的深棕色是由于Fe2+与NO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由于Fe2+与NO2发生了反应,不是由于Fe3+与NO或NO2发生反应 (7). 向盛有2 mL浓硝酸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SO4溶液,振荡
【解析】
【详解】实验一:(1)硝酸将Fe2+氧化为Fe3+的同时被还原生成NO,NO遇空气生成二氧化氮,故红棕色气体是二氧化氮;
(2)取深棕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该现象说明Fe2+具有还原性,被氧化生成Fe3+,溶液中有Fe3+,与KSCN溶液反应使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二:(1)为防止产生的NO遇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通入N2的目的是排净装置内的空气;
(2)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装置乙的作用是利用水与二氧化氮反应,使NO2转化为NO;
(4)实验结论是溶液的深棕色是由于Fe2+与NO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由于Fe2+与NO2发生了反应,不是由于Fe3+与NO或NO2发生反应;
实验三: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二的结论改进了实验一,向盛有2 mL浓硝酸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SO4溶液,振荡。
20 / 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