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小专题——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造价问题”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月28日上午10点,沪昆客专G4136车次准时从昆明南站发车,标志着沪昆高铁全线贯通。昆明至上海步入9小时交通图。全国不通高铁的省区名单再少一个。
材料二 云南境内地况复杂,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截止2016年底云南有贫困县73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沪昆高铁的开通为其冲出“经济洼地”、尽快摆脱贫困“帽子”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下图示意全国高铁规划示意图。
(1)描述2030年全国高铁的分布特点。
(2)分析云南省高铁每千米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的原因。
(3)简述沪昆高铁的通车对云南省冲出“经济洼地”、尽快摆脱贫困“帽子”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布局特点:线路分布不均;形态特点:东部地区交通网密集,交织成网状;东北、西北、青藏地区线路稀疏,成线状。
(2)山地多,平地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地质构造复杂;河网密布,多地下暗河;线路勘察困难,桥梁洞涵里程长;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期长、投资大,因此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
(3)有利于云南快速融入周边经济圈(带),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市场,加快商贸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利用引进人才,发展教育与科技;加速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加速脱贫扶贫的步伐,走向小康社会。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山区为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 ,山河相间,导致穿越秦岭山区的西成(西安至成都)高铁线路桥隧数量多。
(1)描述左图所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说明右图中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3)分析西成高铁线路秦岭山区段单位造价昂贵的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
(1)关中盆地在北部,东西延伸;秦岭(或大巴山,或秦巴山地)在中部,呈东西走向;四川盆地在南部,地势较肀坦(或地势有起伏,或面积广阔)。
(2)分布特点: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或河谷地区)。
形成原因: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水运便利;(河流两岸)多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利于农耕;(河流两岸)地势较肀坦,便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3)(西成高铁线路秦岭山区段)地势起伏大,隧道比重高;地质结构复杂,预防、 抵御地质灾害的设施设备多;河流众多,桥梁建设量大;秦岭山区为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多样性保护投入多。
典型例题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8月15日,世界海拔最高的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西)正式开通运营。拉日铁路全长253千米,其中,近90千米穿过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桥隧总长115.7千米。拉日铁路每米造价超过5万元,是中国目前在高原地区建设的造价最高的铁路。
(1)描述图示地区城市分布特点。
(2)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简析雅鲁藏布江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拉日铁路造价高的自然原因。
(4)简析地表形态对图中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5)夏季到拉萨旅游,有人建议必备防晒用品和较厚衣物。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分布在河谷地带;分布河流沿岸。
(2)内力作用:该地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印度洋板块俯冲插入亚欧板快之下,亚欧板块南部高高隆起。外力作用: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落差大,流水侵蚀(下蚀)作用显著,从而形成"V"型峡谷
(3)沿线地势起伏大,多次穿越河流,桥隧比例高;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海拔高,空气稀薄,缺氧;气温低,冻土广布;或者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4)有利影响: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相对较好;水源条件好,地势较平坦开阔,利于城市和交通线建设;
不利影响:周围高山制约城市功能区和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注意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容量较小,城市建设应注意控制人口规模;多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应考虑抗震规划和灾害预防。
(5)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较强,因此需防晒。(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需准备较厚衣物。
典型例题四: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2010年12月22日,湖北宜昌至重庆万州的宜万铁路正式通车。宜万铁路平均每千米造价两倍于青藏铁路,修建耗时7年,年均进度仅50千米。
材料二:下图为该区域某地的示意图
(1)分析说明宜万铁路工时长、造价高的自然原因。(2分)
(2)指出材料二中A、B、C、D四地中哪个商业网点密度最大并说明原因。(4分)
(3)试分析宜万铁路的建设对当地的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河流、峡谷众多,地势高差大(地势起伏大或山高谷深);经过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条件复杂,所经地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2分)
(2)B(1分)地形平坦;人口众多,人流量大;经济腹地广,商品生产能力强;交通便利,商品流通快。(任选3点得3分)
(3)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增加川渝的出省通道,缓解我国东西向交通压力,完善交通网;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3分)(任写三点得3分)
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县县通高速”计划,至2015年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为其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下图示意贵州省高速公路分布。
(1)描述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
(2)分析贵州省高速公路每千米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的原因。
(3)简述高速公路建设对贵州省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线路分布比较均衡;交织形成网络;以贵阳为中心,构成方格放射式格局。
(2)山地多,平地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地质构造复杂;河网密布,多地下暗河;线路勘察困难,桥梁洞涵里程长;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投资大,因此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
(3)高速公路建设能够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贵州快速融入周边经济圈(带),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市场,加速商贸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利于引进人才,发展教育与科技,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脱贫扶贫的步伐,走向小康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