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带
式
传
送
机
目录
一、传动方案拟定…………….……………………………….2
二、电动机的选择……………………………………….…….3
三、计算总传动比及分配各级的传动比……………….…….4
四、运动参数及动力参数计算………………………….…….4
五、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5
六、轴的设计计算………………………………………….....17
七、键联接的选择及计算………………………….…………30
八、滚动轴承的选择及校核计算…………………………. …31
九、减速器机体结构尺寸及附件………………………………32
十、 润滑密封设计………………………………….…………34
十一、联轴器设计………………………………….…………..34
十二、零件图设计………………………………….…………..35
十三、完成装配图………………………………….…………..36
十四、设计小结………………………………….……………..36
参考文献
计算过程及计算说明
一、传动方案拟定
设计二级圆柱斜齿轮减速器
已知条件:
1. 运输带工作拉力:F=1400N;
2. 运输带工作速度:v=2.4m/s;
3. 卷筒直径:D=270mm;
4. 滚筒效率:nw=0.96;
4. 使用寿命:10年;
5. 工作情况:两班制,(每年300天),连续单向运转,载荷较平稳;
6. 制造条件及生产批量:一般机械厂制造,小批量生产.
⒈ 确定传动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传动装置简图如下:
二、电动机选择
1、电动机类型的选择: 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
2、电动机功率选择:
(1)工作机所需功率按下式计算:
其中,F=1500N,v=1.4m/s,,代入,得
(2)电机所需的输出功率为:
式中:为电动机至工作机轴的传动装置总效率。
其中,V带传动的效率;滚动轴承效率
;8级齿轮传动效率;联轴器效率;
所以
因载荷平稳,电动机额定功率只需略大于即可。由表 查的=5.5KW。
3、 确定电动机转速:
经查表按推荐的传动比合理范围,V带传动的传动比i=2~4,二级圆柱直齿轮减速器传动比i=8~40,
则总传动比合理范围为i=16~160,电动机转速的可选范围为n=i×=(16~160)×169.8=2716.8~27168r/min。
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装置的尺寸、重量、价格和带传动、减速器的传动比,
选定型号为Y132S1—2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它为卧式封闭结构
方案
电动机型号
额定功率
P
kw
电动机转速
电动机重量
Kg
传动装置的传动比
同步转速
满载转速
总传动比
V带传动
减速器
1
Y132S1-2
5.5
3000
2900
70
17.1
2
8.55
三、计算总传动比及分配各级的传动比
1、总传动比:
2、分配传动装置传动比
=×
式中分别为带传动和减速器的传动比。
为使V带传动外廓尺寸不致过大,初步取=2.0,则减速器传动比为==8.55
根据各原则,查图得高速级传动比为,则==2.67
四、运动参数及动力参数计算
1、各轴转速
取电动机为0轴,高速轴为1轴,中间轴为2轴,低速轴为3轴,各轴转速为:
2.各轴输入功率
按电动机所需的工作功率计算各轴输入功率:
3.各轴转矩
将以上计算结果整理如下表:
项目
O轴
I轴
II轴
III轴
转速(
/min)
2900
1450
453.13
169.71
功率(kw)
4.35
4.133
3.97
3.81
转矩(N•m)
14.325
27.221
83.67
214.4
传动比
2.0
3.2
2.67
效率
0.96
0.96
0.96
五、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5.1.设计V带和带轮
1. 确定计算功率
查课本表8-7得:1.2
,式中为工作情况系数, 为传递的额定功率,既电机的额定功率.
2. 选择带型号
根据,,可选用带型为A型带.
3. 选取带轮基准直径
查课本表8-6和表8-8得小带轮基准直径,则大带轮基准直径.
4. 验算带速v
在5~30m/s范围内,V带充分发挥。
5. 确定中心距a和带的基准长度
由于
,
所以0.7(90+180)<<2(90+180)初定中心距,所以带长,
=.查课本表8-2选取基准长度得实际中心距
取
6. 验算小带轮包角
,包角合适。
7. 确定v带根数z
因,带速,传动比
查课本表8-4a和8-4b,并由内插值法得
0.353
查课本表8-2得=0.93
查课本表8-5,并由内插值法得=0.97
由公式8-26得
故选Z=4根带。
8. 计算预紧力
查课本表8-3可得,故:
单根普通V带张紧后的初拉力为
9. 计算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
利用公式8-28可得:
5.2.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一:设计减速器的高速级齿轮
⒈ 选定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⑴ 根据传动方案,选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⑵ 运输机为一般工作机器,速度不高,故选用8级精度(GB10095-88)。
⑶ 材料选择。由《机械设计》P191表10-1选择小齿轮材料为40Cr(调质),硬度为280HBS,大齿轮材料为45钢(调质),硬度为240HBS,二者材料硬度差为40HBS。
⑷ 选小齿轮齿数24,大齿轮齿数
圆整后齿数取。
⒉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按照下式试算:
⑴确定公式内的各计算数值
①小齿轮传递的转矩
②试选载荷系数1.3
③由《机械设计》P205表10-7选取齿宽系数
④由表《机械设计》P201表10-6查得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
⑤由《机械设计》P209图10-21d按齿面硬度查得小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大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
⑥由《机械设计》P206式10-13计算应力循环次数
⑦由《机械设计》P207图10-19查得接触疲劳寿命系数,
⑧计算接触疲劳应力
取失效概率为1%,安全系数S=1,由式10-12得:
⑵ 设计计算
①试算小齿轮分度圆直径,由计算公式得:
=43.2mm
②计算圆周速度
③计算齿宽b及模数
④计算载荷系数
查《机械设计》P193表10-2得载荷系数=1
根据v=3.28m/s,8级精度,由《机械设计》P194图10-8查得动载荷系数=1.17;直齿轮,1
由《机械设计》P196表10-4用插值法查8级精度、小轴承相对支承非对称布置时查得:
由《机械设计》P198表10-13,查得=1.36
因此,载荷系数
⑤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算得的分度圆直径
⑦计算模数
⒊ 按齿根弯曲强度设计
按下式计算:
⑴ 确定公式内的各计算数值
①由图10-20c查得小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大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②由图10-18取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③计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
取弯曲疲劳安全系数S=1.4,由式10-12得:
④ 计算载荷系数
⑤ 查取齿形系数
由《机械设计》P200表10-5查得,
⑥查取应力校正系数
由《机械设计》P200表 10-5查得,
⑦计算小、大齿轮的并加以比较
大齿轮的数值较大。
⑵ 设计计算
对比计算结果,由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模数m小于由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法面模数,取m=2mm已可满足弯曲强度。但为了同时满足接触疲劳强度,需按接触疲劳强度算得的分度圆直径d1=47.24mm来计算应有的齿数。于是由:
取,则,取。
⑶ 小、大齿轮的分度圆直径
⑷ 计算中心距
Dd=
(5)计算齿宽
圆整后,小齿轮齿宽,大齿轮齿宽。
二:设计减速器的低速级齿轮
⒈ 选定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⑴根据传动方案,选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⑵精度等级仍选用8级精度(GB10095-88)。
⑶材料选择。由《机械设计》P189表10-1选择小齿轮材料为40Cr(调质),硬度为280HBS,大齿轮材料为45钢(调质),硬度为240HBS,二者材料硬度差为40HBS。
⑷选小齿轮齿数,大齿轮齿数,圆整齿数取65。
⒉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按照下式试算:
⑴确定公式内的各计算数值
①转矩
②试选载荷系数
③由《机械设计》P205表10-7选取齿宽系数
④由《机械设计》P201表10-6查得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
⑤由图《机械设计》P 209 10-21d按齿面硬度查得小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 大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
⑥由《机械设计》P206式10-13计算应力循环次数
⑦由《机械设计》P207图10-19查得接触疲劳寿命系数,
⑧计算接触疲劳应力
取失效概率为1%,安全系数S=1,由式10-12得:
⑵设计计算
①试算小齿轮分度圆直径,由计算公式得:
②计算圆周速度
③计算齿宽b及模数
④计算载荷系数
查《机械设计》P190表10-2得载荷系数=1
根据v=1.55m/s,8级精度,由图10-8查得动载荷
数=1.12
由《机械设计》P 196表10-4查得:
由《机械设计》P198表10-13查得=1.37
由《机械设计》P195表10-3查得= =1
因此,载荷系数
⑥ 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算得的分度圆直径
⑦计算模数
⒊ 按齿根弯曲强度设计
按下式计算:
⑴确定公式内的各计算数值
①计算载荷系数
②查取齿形系数
由《机械设计》P200表10-5查得,
⑤查取应力校正系数
由《机械设计》P190表 10-5查得,
⑥由《机械设计》P208图10-20C查得小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大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⑦由《机械设计》P206图10-18查得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⑧计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
取弯曲疲劳安全系数S=1.4,由式10-12得:
⑨计算小、大齿轮的并加以比较
大齿轮的数值较大。
⑵设计计算
对比计算结果,由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模数m大于由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模数,取m=2.5mm已可满足弯曲强度。但为了同时满足接触疲劳强度,需按接触疲劳强度算得的分度圆直径d3=70.6mm来计算应有的齿数。于是由:
取,则,取。
⒋ 几何尺寸计算
⑴计算分度圆直径
计算中心距
将中心距圆整为134mm。
⑵计算齿宽
圆整后,小齿轮齿宽,大齿轮齿宽
参数 齿轮
齿轮1
齿轮2
齿轮3
齿轮4
齿数z
28
77
29
78
分度圆d
48
154
72.5
195
齿宽b
55
50
75
73
齿全高h
4.05
4.05
6.14
6.14
模数m
2.0
2.0
2.5
2.5
中心距a
101
134
六. 1、轴的设计计算
中间轴的设计计算
1。选择材料:因传递的功率不大,并对重量以及结构尺寸无特殊要求,故选择常用材料45钢,调制处理
2。初算轴颈
3。结构设计:轴的理想结构如图
(1) 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轴不长,故轴承采用两端固定方式。然后,按轴上零件的安装顺序,从开始设计。
(2) 轴承的选择与轴段1及轴段5的设计:该轴段上安装轴承,其设计与轴承的选择同步进行。考虑齿轮上无轴向力存在,选用深沟球轴承。轴段1与5上安装轴承,其直径应既便于轴承安装,又应符合轴承内径系列。暂取6207,经过验算,符合寿命要求。由手册查的轴承内径d=35mm,外径D=72mm,宽度17mm,定位轴肩直径为42mm,外径定位直径为65mm。通常一根轴上两个轴承选择相同的型号,则。
(3) 轴段2与4的设计:轴段2上安装齿轮3,轴段4上安装齿轮2,为方便齿轮的安装,与应分别略大于和,可以初选。齿轮2轮豰宽度范围为,取其宽度与齿轮宽度相等,左端采用轴肩定位,右采用套筒固定。齿轮3的直径比较小,采用实心式,取其轮豰宽度与齿轮宽度相等,其右轴肩定位,左套筒定位。为使套筒端面能够顶到齿轮端面,轴段2与4的长度应比相应齿轮的轮豰略短,故取
(4) 轴段3设计:该段为中间两个齿轮定位,其轴肩高度范围为,取高度h=3mm,故。齿轮3左端面与箱体内壁距离与高速轴齿轮右端面与箱体内壁距离均取为,齿轮2与齿轮3的距离初定为,则箱体内壁之间的距离为,取,则箱体内壁距离为。齿轮2的右端面与箱体内壁距离,则轴段3的长度。
(5) 轴段1与5的长度:该减速器齿轮的圆周速度小于4m/s,故采用脂润滑,需要用挡油环阻止箱体内的润滑油溅入轴承座,轴承内端面距箱体内壁的距离取为,中间轴上的两个齿轮的固定均由挡油环完成,则轴段1的长度为。轴段5的长度为。
(6) 轴上力作用点的间距:由上面中间轴结构的理想图可得到支点及其受力点间的距离为
4。键连接:齿轮与轴间采用A型普通平键连接,型号为16x44与16x68
5。轴的受力分析:
(1)受力简图如下
(2) 计算支承反力 在水平面上为
式中负号表示与图示所选择方向相反
在垂直平面上为
轴承1与2的总支座反力分别为
(3)画弯矩扭矩图:
(6)校核轴的强度:
进行校核时,通常只校核轴上承受最大弯矩和扭矩的截面的强度,根据已经算的数据,以及轴单向旋转看扭转切应力为脉动循环变应力,取,轴的计算应力:
前已选定轴的材料为45钢,调制处理,查表得,因为,故安全。
高速轴的设计计算
1。选择材料:因传递的功率不大,并对重量以及结构尺寸无特殊要求,故选择常用材料45钢,调制处理
2。初算轴颈
3。结构设计:轴的理想结构如图
(1) 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轴不长,故轴承采用两端固定方式。然后,按轴上零件的安装顺序,从开始设计。
(2) 轴段1的设计:轴段1上安装带轮,此轴段的设计应与带轮轮豰孔的设计同步进行。初定轴段1的直径为,带轮轮豰宽度为,取带轮轮豰宽度,轴段1的长度略小于轮豰宽度,故取。
(3) 密封圈与轴段2直径的设计:带轮用轴肩定位,轴肩高度,所以轴段2的直径,其最终由密封圈决定。该处轴的圆周速度,可选用毡圈油封,查表得选择毡圈30,则。
(4) 轴承的选择与轴段3及轴段7的设计:该轴段上安装轴承,其设计与轴承的选择同步进行。考虑齿轮上无轴向力存在,选用深沟球轴承。轴段3与7上安装轴承,其直径应既便于轴承安装,又应符合轴承内径系列。暂取6208,经过验算,符合寿命要求。由手册查的轴承内径,外径,宽度,定位轴肩直径为,外径定位直径为。轴承采用脂润滑,需用挡油环阻止箱体内润滑油溅入轴承座,为补偿箱体铸造 误差和安装挡油环,轴承靠近箱体内壁的端面距里箱体取,挡油 环轴孔宽度初定,则。
通常一根轴上两个轴承选择相同的型号,则 。
(5) 齿轮与轴段5的设计:该段上安装齿轮,为便于齿轮安装,应略大于,初选,该处键的公称尺寸,轮豰键槽深度,则该处齿轮上的齿根圆与豰孔键槽顶部的距离为
故该轴设计为齿轮轴,则有 。
(6) 轴段4与6的设计:该轴段直径可略大于轴承定位轴肩的直径,则,齿轮右端面距箱体内壁距离,则轴段6的长度。轴段4的长度。
(7) 轴段2的长度设计:该轴段的长度除与轴上的零件有关外,还与轴承座及轴承端盖等零件有关。轴承座的宽度为,下箱座壁厚
取,取轴承旁链接螺栓为M16,则,箱体轴承座宽度,取L=58mm.查表得轴承端盖凸缘厚度为,取端盖与轴承间的调整垫片厚度,为了方便,取带轮凸缘端面距轴承端盖表面距离,则,取。
(1) 轴上力作用点的间距:由上面中间轴结构的理想图可得到支点及其受力点间的距离为
4。键连接:带轮与轴段1间采用A型普通平键连接,型号为
键
5。轴的受力分析:
(1)受力简图如下
(2) 计算支承反力 在水平面上为
式中负号表示与图示所选择方向相反
在垂直平面上为
轴承1与2的总支座反力分别为
(3)画弯矩扭矩图:
(6)校核轴的强度:
进行校核时,通常只校核轴上承受最大弯矩和扭矩的截面的强度,根据已经算的数据,以及轴单向旋转看扭转切应力为脉动循环变应力,取,轴的计算应力:
前已选定轴的材料为45钢,调制处理,查表得,因为,故安全
低速轴的设计计算
1。选择材料:因传递的功率不大,并对重量以及结构尺寸无特殊要求,故选择常用材料45钢,调制处理
2。初算轴颈
轴与联轴器相连,有一个键槽,轴颈应增大3%~5%,轴段最细处直径。
3。结构设计:轴的理想结构如图
(1) 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轴不长,故轴承采用两端固定方式。然后,按轴上零件的安装顺序,从开始设计。
(2) 轴段1的设计:轴段1上安装联轴器,所以轴段1的设计应与联轴器同步,为了补偿联轴器所连两轴的安装误差,选用弹性柱销联轴器,查表取,则计算转矩为。查表16-5得,型弹性联轴器符合要求:公称转矩为,需用转速为,轴孔直径范围为,考虑,取联轴器豰孔直径为35mm,轴孔长度为82mm,J型轴孔,A型键,联轴器主动端代号。相应的轴段1的直径,其长度略小于豰宽度,取。
(3) 密封圈与轴段2直径的设计:带轮用轴肩定位,轴肩高度,所以轴段2的直径,其最终由密封圈决定。该处轴的圆周速度,可选用毡圈油封,查表得选择毡圈40,则。
(4) 轴承的选择与轴段3及轴段6直径的设计:该轴段上安装轴承,其设计与轴承的选择同步进行。考虑齿轮上无轴向力存在,选用深沟球轴承。轴段3与6上安装轴承,其直径应既便于轴承安装,又应符合轴承内径系列。暂取6209,经过验算,符合寿命要求。由手册查的轴承内径,外径,宽度,定位轴肩直径为,外径定位直径为。挡油 环轴孔宽度初定,则。
通常一根轴上两个轴承选择相同的型号,则 。
(5) 齿轮与轴段5设计:该段上安装齿轮4,为便于齿轮安装,应略大于,可初选定,齿轮4轮豰宽度范围,齿轮宽度为,所以取轮豰宽度,其右端采用轴肩定位,左端采用套筒定位。轴段5的长度应比轮豰略短,故取。
(6) 轴段4的设计:该轴段为齿轮提供定位和固定作用,定位轴肩高度,取,则,齿轮左端面距离箱体内壁为,则轴段4的长度为
(7) 轴段2与6的设计:取图中则有
则轴段6的长度
(8)轴上力作用点的间距:由上面中间轴结构的理想图可得到支点及其受力点间的距离为
4。键连接:联轴器与轴段1及齿轮4与轴段5间均采用A型普通平键连接,型号为
键,键
5。轴的受力分析:
(1)受力简图如下
(2)计算支承反力 在水平面上为
式中负号表示与图示所选择方向相反
在垂直平面上为
轴承1与2的总支座反力分别为
(3)画弯矩扭矩图:
(6)校核轴的强度:
进行校核时,通常只校核轴上承受最大弯矩和扭矩的截面的强度,根据已经算的数据,以及轴单向旋转看扭转切应力为脉动循环变应力,取,轴的计算应力:
前已选定轴的材料为45钢,调制处理,查表得,因为,故安全
键联接
七 . 键联接的校核
高速轴键的校核:
转矩 T = 27221N.mm
轴径 d = 43mm
轴段长 55mm
键长 45
公称尺寸
中速轴键(1)的校核:
转矩 T =83670N.mm
轴径 d = 37
轴段长 48
键长 40
公称尺寸
中速轴键(2)的校核:
转矩 T = 83670N.m
轴径 d = 37
轴段长 72
键长 63
公称尺寸
低速轴键的校核:
转矩 T = 214400N.m
轴径 d = 48
轴段长 72
键长 63
公称尺寸
综上所述: 键连接均合格。
八.减速器机体结构尺寸及附件如下:
名称
符号
计算公式
结果
机座壁厚
8
机盖壁厚
8
机盖凸缘厚度
12
机座凸缘厚度
12
机座底凸缘厚度
20
地脚螺钉直径
M16
地脚螺钉数目
查手册
4
轴承旁联接螺栓直径
M12
机盖与机座联接螺栓直径
=(0.5~0.6)
M8
轴承端盖螺钉直径
=(0.4~0.5)
M6
窥视孔盖螺钉直径
=(0.3~0.4)
M6
定位销直径
=(0.7~0.8)
M8
,,至外机壁距离
查机械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
,至凸缘边缘距离
查机械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
外机壁至轴承座端面距离
=++(5~8)
49
内机壁至轴承座端面的距离
=+++(5~8)
57
大齿轮顶圆与内机壁距离
>1.2
10
齿轮端面与内机壁距离
>
10
机盖,机座肋厚
7 9
轴承端盖外径
+(5~5.5)
1轴92 2轴3
轴122
轴承旁联结螺栓距离
△3
端盖至箱体内壁的距离
11
△4
旋转零件之间的距离
12
△5
齿轮顶圆至轴表面的距离
12
△6
大齿轮顶圆至箱底内壁的距离
40
△7
轴承端盖凸缘厚度
7.2
附件:
包括窥视孔及窥视孔盖、通气器、轴承盖、定位销、启箱螺钉、油标、放油孔及放油螺塞、起吊装置。
①、窥视孔:窥视孔用于检查传动零件的啮合、润滑及轮齿损坏情况,并兼作注油孔,可向减速器箱体内注入润滑油。
②、通气器:使箱体内受热膨胀的气体自由排出,以保持箱体内外压力平衡,不致使润滑油沿分箱面或轴伸密封件处向外渗漏。
③、定位销:对由箱盖和箱座通过联接而组成的剖分式箱体,为保证其各部分在加工及装配时能够保持精确位置,特别是为保证箱体轴承座孔的加工精度及安装精度。
④、启箱螺钉:由于装配减速器时在箱体剖分面上涂有密封用的水玻璃或密封胶,因而在拆卸时往往因胶结紧密难于开盖,旋动启箱螺钉可将箱盖顶起。
⑤、放油孔及放油螺塞:为排放减速器箱体内污油和便于清洗箱体内部,在箱座油池的最低处设置放油孔,箱体内底面做成斜面,向放油孔方向倾斜1 ~2 使油易于流出。
九. 润滑密封设计
由于是低速齿轮传动,所以用脂润滑
十.联轴器设计
为了补偿联轴器所连两轴的安装误差,选用弹性柱销联轴器,查表取,则计算转矩为
查表16-5得,型弹性联轴器符合要求:公称转矩为,需用转速为,轴孔直径范围为,考虑,取联轴器豰孔直径为35mm,轴孔长度为82mm,J型轴孔,A型键,联轴器主动端代号。
十一、零件图设计
(一)、零件图的作用:
作用:
1、反映设计者的意图,是设计、生产部门组织设计、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
2、表达机器或部件运载零件的要求,是制造和检验零件的依据(二)、零件图的内容及绘制:
1、选择和布置视图:
(1)、轴:采用主视图和剖视图。主视图按轴线水平布置,再在键槽处的剖面视图。
(2)、齿轮:采用主视图和剖视图。主视图按轴线水平布置(全剖),反映基本形状;剖视图反映轮廓、辐板、键槽等。
2、合理标注尺寸及偏差:
(1)、轴:径向尺寸以轴线为基准标注,有配合处径向尺寸应标尺寸偏差;轴向尺寸以轴孔配合端面及轴端面为基准,反映加工要求,不允许出现封闭尺寸链。
(2)、齿轮:径向尺寸以轴线为基准,轴孔、齿顶圆应标相应的尺寸偏差;轴向尺寸以端面为基准,键槽尺寸应相应标出尺寸偏差。
4、合理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
(1)、轴:取公差等级为6级,查表并求得形位公差,推荐标注项目有圆柱度、圆跳动度、对称度。
(2)、齿轮:取公差等级为8级。查表并求得形位公差。推荐标注项目有圆柱度、圆跳动度、对称度。
5、合理标注表面粗糙度:
(1)①、与传动件及联轴器等轮毂相配合的表面取1.6。
②、与滚动轴承相配合的表面,轴承内径d≤80mm取1.0.
③、与传动件及联轴器相配合的轴肩端面取3.2。
④、平键键槽工作面取3.2,非工作面取6.3。
⑤、与滚动轴承相配合的轴肩端面,d≤80mm的取2.0.
(2)齿轮:查齿轮表面粗糙度Ra荐用值。
①、齿轮工作面、齿顶圆、与轴肩配合的端面取3.2。
②、轴孔取1.6
③、键槽取3.2(工作面);12.5(非工作面)
6、技术要求:
(1)、轴:调质处理217~255HBS
(2)、齿轮:相互啮合的齿轮,大的材料是45钢(调质),小的材料是40Cr(调质)。
十二、完成装配图:
(1)、标注尺寸:标注尺寸反映其的特性、配合、外形、安装尺寸。
(2)、零件编号(序号):由重要零件,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编号,并对齐。
(3)、技术要求
(4)、审图
(5)、加深
十三、设计小结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业的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技术课程,它融《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CAD实用软件》、《机械设计手册》等于一体。经过这两个周的课程设计,我培养了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了解了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熟悉了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了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这次的课程设计,综合运用了先修课程中所学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机械课程的设计,逐步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构思能力、工程洞察力和判断力,特别是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以后对专业产品和设备的设计打下了宽广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杨现卿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3] 张春宜,郝广平,刘敏主编《减速器设计实例精讲》,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莫亚林主编《工程图学》。中国电力出版社
F=1400N
V=2.4m/s
D=270mm
η=0.825
电动机型号
Y132S1-2
i=17.8
=2.67
Z=4
v=3.28m/s
K=1.7
v=1.55m/s
=2.94
K=1.63
m=1.83mm
=135m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