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那树》效果分析(第二课时)
执教人: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钟玲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收录了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这篇文章讲述了一棵树的早期、中期、现在的不同境遇,通过一棵树的悲惨遭
遇,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重思考和感叹。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领悟那树用生命绿一方土地,历经沧桑却造人砍杀的悲剧感呢?
按照以往的课堂设计,我在一个班授课之后,发现学生感悟甚浅。围绕主问题“分析那棵树在各个时期不同遭遇,说出大树悲惨遭遇的根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树的早期庇护人类,中期遭人漠视、现在被人砍杀。根源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片寄予着深厚情感,充满诗意的散文,在这种讲解方式下毫无人感染力可言。
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树的三个时期,并要求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本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选择并展示出树的三个时期中的任意一个片段。
学生们的积极性被点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纷纷在黑板上写下了他们想到并即将展示的内容。黑板上,树的早期后面有小组写道:大树下的嬉戏、孩童的歌舞;树的中期后写了:那树与上帝的对话、那树的独白;
有的小组选择展示大树现在的境况,他们从课文出发,以蚂蚁的口吻为大树写了一篇哀悼词。
被学生们的积极性所感染,我也加入了这场立足文本的“创作”。根据自己先前读过的《城里城外》等文章,把根据课文再创作的片段加以串联: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目睹村头的老树被砍,从而回忆树的早期、中期、现在的境况,悲伤并感慨。
为了切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我借助多媒体,添加了图片和背景音乐。茂盛的古树、被砍的场面让孩子震撼。树的早期欢快的音乐与学生年哀悼词时的悲伤二胡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正做到了批文入境、披文入情。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表情凝重,他们对大树的悲惨遭遇深有感触,课堂教学取得了成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材讲解的过程中,只有深入文本,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思路,才能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增加,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也只有加强科研,才能不断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