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课文目录】16. 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17. 寻找时传祥(孙德宏)
18. * 阿炳在1950 19. * 滑铁卢之战(斯蒂芬•茨威格)
【导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新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第五单元的知识。
【单元复习目标】
1.熟悉字词,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了解、体会文章的内涵主旨,从而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报告文学的阅读要求,注意体会记叙的重点,更要注意品味作者对历史,现实或人生的思考。
【积累一批词语】
16. 南京大屠杀
毛骨悚然(sǒng) 蹂躏(róu lìn)
褴褛(lánlǚ)侥幸(jiǎo)尸骸(hái)
狞笑(níng)汩汩(gǔ) 刺戳(chuō)
蛊惑(gǔ) 杀戮(lù) 寻觅(mì)
【蛊惑】毒害,迷惑。
【蹂躏(lì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蹂(róu),踩;践踏。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毛,毛发。骨,脊梁骨。悚,害怕的样子。
【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
【惨绝人寰】人世上再 那样凄惨的了,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世。
17. 寻找时传祥
偌大(ruò) 老茧(jiǎn) 诚挚(zhì)
黯然(àn) 遣送(qiǎn)
【人海茫茫】 形容人群数量庞大,像汪洋大海一样。
【人事沧桑】 指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诚挚】 诚恳、真挚。
【黯(àn)然】 情绪低落的样子。
18. * 阿炳在1950
聆听(líng)稀罕(xī han)
衣钵(bō) 耗尽(hào)
【聆听】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稀罕】稀奇。(近义)稀奇
【衣钵(bō)】原指佛家以衣钵为师徒传授之法器,后来引申为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欣赏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千古绝唱】千百年来造诣最高的作品。
19. * 滑铁卢之战
牝马(pìn)倏然(shū)疲惫(bèi)
色子(shǎi) 黑魆魆(xū) 岿然不动(kuī)
咻咻(xiū) 瘫软(tān) 目眩(xuàn)
怯懦(nuò) 忐忑(tǎn tè)
【鸿篇巨制】形容大部头的作品。
【唯命是从】绝对服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险是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岿然不动】高耸屹立不动。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尸骸(hǎi) 臭气薰天(xūn)
B.狞笑(níng) 步履蹒跚(pán)
C.汩汩(gŭn) 凶神恶霎(shà)
D.蹂蔺(lìn) 衣衫褴褛(lŭ)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遣送(qiǎn) 沧桑(shāng)
B.偌大(nuò) 淳朴(chún)
C.侮蔑(miè) 糟踏(tà)
D.老茧(jiǎn) 黯然(àn)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稀罕(hǎn) 衣钵(bĕn)
B.无锡(yì) 邻听(líng)
C.耗尽(hào) 推荐(jiàn)
D.报酬(cóu) 颠峰(diān)
4.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上忑(tǎn) 倏然(sū)
B.疲备(bèi) 黑魆魆(xū)
C.怯懦(nuò) 瘫软(tān)
D.目眩(xuán) 归然不动(kuī)
【知道一点常识】
“报告文学”体裁简介
【明确】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它是文艺性的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三是政论性。它必须把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或史实、迅速、准确、真实地报告给广大读者。
【基础训练】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__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课文采用_____手法叙写了1937年日寇在南京残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寻找时传祥》是一篇________,表现了时传祥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阿炳,原名________,《_____ 》是他的传世之作。为他录音的两位音乐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_。
(2)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_____ 》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3)两位教授抢录下的六首乐曲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铁卢之战》是一篇_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是奥地利_________(称谓)。滑铁卢之战发生在_____年。发生在_____。对阵双方是法军和英国、普鲁士联军。结果联军胜利,法军失败,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双方统帅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文章主旨探讨】
《南京大屠杀》
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南京进行三次集体大屠杀和两次最典型的零散屠杀,以铁证如山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寻找时传祥》
这篇通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他敬业、实在、正直、本分的性格特点。号召人们学习时传祥勤奋劳动、正直为人的精神,学习时传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阿炳在1950》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这次录音也传为佳话。
《滑铁卢之战》
本文叙述了世界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滑铁卢战役的经过,着重描写了拿破仑麾下的将军格鲁希,认为是格鲁希的唯命是从、缺乏胆识,未能随机应变地及时增援皇帝,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观点未免偏颇,但也有一定道理。
【学习妙想构思】
《南京大屠杀》文章采用倒叙手法。文章开头从1986年8月11日上午10点写起,先营造一片生气勃勃、和平繁华的情景,然后写发生在一位老太太身上的怪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交代了事件的原委,衬托出南京大屠杀过去50年仍难以消除人们心灵深处的伤痛,可见当年日寇的暴行是多么惨绝人寰。从而强化了文章主旨,也使下文详细回忆大屠杀情况水到渠成。(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寻找时传祥》文章结尾含蓄,耐人寻味。表面看,“写时传祥”遭人嗤笑,但事实是,正是这“笑中”的“一个人后来单独”对记者表示了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滑铁卢之战》采用双线结构,条理清晰。本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拿破仑的正面战场,另一条是格鲁希的部队。一条线索是从“滑铁卢的上午”到“下午”到最后的“决战”,这是全文的主线,另一条线索是从“格鲁希的错误”到他做出的“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最后,两条线索在“尾声”汇合成一处。全文写的有条不紊。
【文段阅读】
错过了那一秒钟的格鲁希,在现在这一小时内又表现出了军人的全部力量——可惜太晚了!当他重新恢复了自信而不再拘泥于成文的命令之后,他的全部崇高美德——审慎、干练、周密、责任心,都表现得清清楚楚。他虽然被五倍于自己的敌军包围,却能率领自己的部队突围归来,而不损失一兵一卒,不丢失一门大炮——堪称卓绝的指挥。他要去拯救法兰西,去解救拿破仑帝国的最后一支军队。可是当他回到那里时,皇帝已经不在了。他来得太晚了!永远是太晚了!
那关键的一秒钟就是这样进行了可怕的报复。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的天堂。
1.第段写的是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第段让人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的天堂。( )( )
他来得太晚了!永远是太晚了!( )
【小结】
1.找准记叙的重点,概括事件。
概括事件的方法:时间+地点+事情
人+地点+事情
2.品味语言。
从修辞手法、有特点的词如动词、副词、形容词等分析
【拓展延伸】
机会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找回,有时甚至会导致不良后果。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遇到类似的事情,或知道别人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请简要写出来。
【谈谈你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