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jichengtiansiyeyou.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96553 上传时间:2025-03-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ichengtiansiyeyou.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jichengtiansiyeyou.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作者:执教:余映潮 点评:徐 杰 一、熟悉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生齐读) 师:好的。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不错。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他的中年时期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贬谪到边远地方,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里的一段话,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师: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字的文章是神品。神在哪里?这会激起我们欣赏品析这篇文章的欲望。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点评:关键词“穿插”。用资料穿插来导入新课,介绍了作者、交代了背景、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可谓匠心独运,一石三鸟。教者在纷繁的学术资料中,精心选择了这四则,并辅之以精炼的解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情感基调,更为分析欣赏课文做了一个铺垫。从对资料的筛选和加工上,可以看出教者穿插艺术之精妙。] 三、 屏幕显示活动内容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 有味地朗读 (一)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需要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师范读) 师:哪几个字? 生:(齐答)念、盖、但。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师:读出一点味道了。 (二)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宁静呢?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 (三)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认真思考一分钟) 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 生:是“欣然起行”,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好,继续。 生:是“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发现…… 生: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很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情致。 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好,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喜。) [点评:关键词“打住”。所谓“打住”,就是在学生课堂活动旁逸斜出的时候,或者某一个板块活动过犹不及的时候,教师适时地终止当前的活动,以保证课堂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行。我们看这位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围绕活动主题“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进行,而且,对于“闲人”的认识,也是不很准确的,教者并没有拘泥在这个答案的校正,而是用 “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这句话,打住了话题。为什么要“打住”呢?我们观看了下面的学习活动,才恍然大悟:对“闲人”的分析,此时此刻一定要勉强去做,因为铺垫不够,未免显得生涩。“打住”,并不是不尊重学生,而是师生对话中的一种“搁置”,一种“延迟”,这恰恰是为了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尊重学生。]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让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四)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来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注意延长。“盖——竹柏影也。” (师有感情诵读,生再齐读课文) 师:很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能够让我们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 [点评:关键词“朗读”。朗读,需要教者悉心的指导,才能避免学生读得机械重复。从技术的层面来看,这个板块里有很细腻有效的朗读指导,比如,关于延长音,关于声调,关于语气……这个板块一共设计了四个层次鲜明的朗读活动,“(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味,渐入佳境。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教者的朗读指导,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把朗读指导作为一个媒介,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朗读指导不是纯粹的对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而是在一次次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本有所理解与领悟,如此,朗读与理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五、 有味地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课文是否只有一个段落?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生无措,一分多钟后) 师:我要请问同学,你理解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 生:需要。(学生一起小声地说) 师: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尝试一下。(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点评:关键词“点拨”。在学生思绪堵塞,或者茫然困惑的时候,老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如此方能保证学生活动畅通无阻。点拨,需要时机,这里教者在学生无措一分多钟后,才着手点拨,恰是“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点拨,也需要手法,“变形”“重新编排”“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就是一种艺术的点拨,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方向,还给学生指导了方法。] 师: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生讨论热烈,一分钟后) 师: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 生1:我分为三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 师: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生2: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师:好的,我也希望别的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 生3: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嗯,好的。你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 生4: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语:“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语:“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语:“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语:“作者的感慨。”)。 师: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继续,分三层的呢?请继续发言。 生5: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语:“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语:“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 师:好,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好,三段呢?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生6: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段是记叙;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是描写;最后一句为抒情。 师:嗯,很好。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在苏教版的课本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说的3段。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屏幕显示生齐读) (师:两个部分)叙事、抒情 (师:三个部分)记叙、描写、抒情 (师:四个部分)起、承、转、合 师:最后一个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师:请你把这三种分法旁批在课文上。(半分钟后) [点评:关键词“变形”。84字的神品,已经非常的精致凝练,教者却还能独具慧眼,找到切入的“点”,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如何“变形”来探究作品的结构之妙、手法之奇。“变形”,是立体使用文本资源的手法之一,“变形”的手法,除了“分段”,还有选读、逆读、缩写、改写……“变形”,变的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表面之形,不变的,是对文章章法的揣摩、学习、运用。] 六、 有味地欣赏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师:看活动要求,请一位同学把要求来读一下。 (生朗读要求) 师:也就是说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开始。 (生思考,两分钟后) 师:好,同桌之间第二次交换意见。 (生热烈讨论,一分钟后)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可以举手。(先点名四位轮流发言) 生1: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写出了作者不追求名利,不为俗物所累,写得非常有韵味。 师:好,她是对“闲人”进行了品析。她两次发言都紧扣了这句。 生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这个“水”字用得好,照应了前面的积水空明,很有层次感。 生3: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朋友。 师: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的心情也许都是很复杂。好,谢谢你。 生4: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入”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入”字用得好。 生5:“欣然起行”的“欣”字用得好,我读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师:这个“欣”字本来就是有力量的,虽然是被贬谪了,但依然有乐观之情表达出来。谢谢。 生6:我觉得“闲人”两字写出了苏轼贬谪之后不用处理公务的失落之感。 师:有点失落的感觉,很好,她体会到“闲人”另一层次的含义了。请坐。 生7:我要说的是那个“但”字,写出了作者情趣的高雅。 师:是啊,月亮人人都很欣赏,竹柏大家都可以来观赏,只是,在这样一种具体的环境之下,我们两个无事可做的人啊,在这里静静地欣赏夜色的美好。有点淡淡的哀愁,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有点快乐在里边。 生8:我觉得“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联系前面的“欣然起行”就会让读者想他要去找谁。 师:为什么不用“思”呢?这个“念”写出了一个寂寞的人,没有人可以交往,谁能和自己一起快乐一下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张怀民,这个“念”字用得好。评得真是细致。 生9:我认为“寻张怀民”的“寻”字用得好,很好地写出了苏轼当时愉悦的心情。 师:嗯,去找他去,去找他玩去。好,还有吗? 生10: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很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很有韵味。 师:她的表达非常好,高雅。这个句子写得真好,他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透过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非常轻微的惊叹在里面,“盖竹柏影也”,所以这个句子确实写得好。谢谢你,还有吗? 生11: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师: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他没有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请坐。 生12:最后一句的“耳”字,表达了作者一种怨愤的情感。 师:对,他有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如果就此打住的话,就没有韵味,没有叹息的味道出来了。很好,谢谢。 [点评:关键词“课堂点评”。这个板块的语言欣赏活动,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我们可以看出,正是教者精妙的课堂点评,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激发着学生去思考去挖掘。12位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教者以其经验与睿智,对12位学生的答案进行了即时点评。在这些点评中,有评判,如对生1、生12的点评;有校补,如对生4、生5的点评;有阐释,如对生7、生8的点评;有升华,如对生10、生11的点评。及时、准确的课堂点评,推动学生的课堂活动向着更广、更深处前行。] 师:多好的欣赏啊!84个字,竟然可以让我们这样去欣赏,怎么能不是神品?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有六个美点: 1. 美在文字的精湛。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 美在内容的丰满。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 美在结构的灵动。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结构的魅力了。 4. 美在月色的描写。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 美在情感的波澜。这一点非常重要。情绪、情感、心情,那样一种轻波微澜渗透在课文中。“解衣欲睡”,表达了孤独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的心情;“念无与为乐者”,寂寞之感;“怀民亦未寝”,兴奋;“相与步于中庭”,一种淡淡的快乐;“盖竹柏影也”,赞叹、惊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深层次的感慨。情感波澜就是这样的美丽。 6. 美在“闲人”的意味。这个“闲人”可以理解为:悠闲地欣赏美景;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很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他的乐观和旷达,不为现在的境遇而苦恼,享受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惆怅的心境。“闲人”的意味很深长。 84字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 [点评:关键词“课中小结”。美点欣赏,最忌一个“散”字,因为美点太散,容易导致“放得出去,收不回来”。本文的美点不可谓不多,学生的美点欣赏不可谓不杂。如何有效地“收”?这里的课中小结,就是教者一个非常精妙的手法,它除了使课堂节奏有变化、板块更清晰之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显著功效:1. 补充:通过小结,补充学生欣赏过程中遗漏的一些美点,使思维更趋完整;2. 概括:通过对学生发现的美点进行梳理,概括为六大美点,使思维更有条理;3. 升华:情感的波澜、“闲人”的意味,这两个美点,是美中之美,妙中之妙,通过小结,升华了学生的欣赏层次,使思维更加深入。] 七、 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很感谢大家能找出课文中这么多美好的地方。下课。 [总评:关键词“学生活动充分”。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充分,就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活动充分,就是老师将教学目标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 我们来看本课的学生活动: 1. 分层推进式朗读。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而《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样的设计,不仅仅只是朗读活动的有序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将学生引入到恬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下文的分析欣赏奠定了基础。 2. 课文变形式分析。课文变形,就是给课文划分段落,这是常规手法,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被淡化的一种传统语文学习方法。教者艺术地运用了这个手法,通过课文变形式分析这个“抓手”,让学生不断调动语文知识积累,深入文本进行活动。84个字,三种分法,各有道理,活动设计是这样的精妙,它串起了文章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多项学习内容,并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也许并不需要创设多少新奇的方法,用好传统方法,一样可以取得课堂的高效。 3. 美点揣摩式欣赏。美点揣摩,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从表面看,这种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则有着精粹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对文本美点进行梳理,给学生指出活动的方向,如本课中的屏幕显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它要求教师细读欣赏文本美点,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点评,如本次活动中教师智慧艺术的12次点评;它还要求教师站在文学欣赏的高度,对这个课堂活动进行小结,我们看教者最后的美点欣赏小结,从不同角度一共讲了6点,这6个美点欣赏小结,既是规范表达,也是方法提炼。 学生活动充分,是评价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的一堂好课。] 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   有味地细品语句     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 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   缺少志同道合的人  (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   (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 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                 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出示板书填空:                 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 《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六、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2009年重庆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王亚利   执教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the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      师: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师以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导入。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这段话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以画轴徐徐展开的形式在屏幕上慢慢展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     1.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     (生读。)      师:文中有一个生字“荇”,还有一个多音字“柏”,他都念准了,非常不错!请注意“水中藻、荇交横”这个句子,“藻、荇”之间是一个顿号,停顿时间应该短一些。来,我们一起朗读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要把课文读得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准确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     (课件展示。)      (1)欣然( )起行  《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盖( )竹柏影也     《童趣》:盖一癞蛤蟆。  (4)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5)水中藻、荇交横( )  (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   (师组织学生抢答。)      师: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     生1: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     生2:还有水中的藻和荇。      师:请你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生2: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2: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师:现在你认为苏轼和张怀民见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2:月光和竹柏的影子。      师:同学们,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生3:月光的照射。     (师板书:月。)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细看苏轼、怀民夜游承天寺!     2.寻友赏月。     (课件展示。)        寻友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      生(众):“月色入户”。      师: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色一定——     生(众):优美!      师:如此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你发现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      生1:“欣然”。      师: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      (师指导生反复朗读,生再齐读,感受这种愉悦的氛围。)      师:除了“欣然”一词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2:“念”。      师:你觉得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    生2(看课文注释):找一个能够一起交谈取乐的人。     师:这里的“乐”,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     生2:赏月。      师:如果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赏月之乐,那岂不是——     生(杂):遗憾!可惜!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      (一生很有感情地朗读,且有意识地在“念”字后稍微延长了停顿,读出了心理活动的过程。)     师:读得好!读出了知音稀少的憾意,读出了淡微低沉的喟叹!     生3:我觉得“遂”字也表现了苏轼当时的急切。      师:好一个“急切”!不假思索啊!还有一个字也能传达出这种急切的心理,是哪一个字?     生4:“寻”。      师:我们在寻找东西的时候,除了急切,还可能有一丝担忧,此时的苏轼,可能会担忧什么呢?     生(众):担心张怀民睡觉了!     师:那么怀民睡了么?     生(众):没有。      师:张怀民当时不仅没有睡觉,而且还在承天寺,甚至还有可能——     生5:也想找一个人共赏月色!     生6:也被月色吸引。      师:看来他们两人真是心有灵犀啊!来,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苏轼的大喜过望!     (生齐读,在“亦”字上读出了感觉。)      师:孩子们,好茶要慢慢地品,好景要慢慢地赏,苏轼和张怀民是怎样赏月的?     生1:“相与步于中庭”。      师:从这句话里你能发现一点什么?     生2:他们两人很亲密。      生3(迫不及待地):他们很悠闲!     师:哪一个字能表现出来?      生4:“步”字说明他们的动作很慢,就是那种信步漫游的感觉。     师:好一个信步漫游!好一对悠闲的友人!      师:不过大家好像忽略掉了四个字:“解衣欲睡”。我来现场采访一下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是我们,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我们在晚上可能会做什么?     生1:看书。     生2:看美景。      生3:回忆当天的事情,周末晚上,我会看喜欢的电影。     生4:我喜欢雨,下雨的晚上,我会赏雨景。      生5:作业少的时候,我还会看电视、上网,和朋友聊天。      师:同学们,和那晚的苏轼相比,我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了!现在,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发现一点什么呢?来,让我们作一些大胆的猜测!     生1: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烦恼的,因为他被贬官了。    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则材料。     (课件展示。)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师: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可能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2:郁闷、悲凉。     生3:寂寞。     生4:半悲半喜。     师:喜从何来?     生4:美好的月色。      师:同学们,此时的苏轼或许怀着你们所猜测的种种情感,但是,在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有此雅兴呀!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对友人相携而游时,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3.庭中月色。     (课件展示。)        庭中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齐读。)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生1: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很好,不仅准确,而且流畅。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生1:我觉得是“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那个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     生2: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     生3:还有“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说明月光一定很清朗!     师:品得好!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师:再读这个句子,把自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