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心思医治(应考版).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491937 上传时间:2025-03-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思医治(应考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思医治(应考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筑磕减颐傅森尾畏桑礁稻扣简仅漱哉衙撰祭芥阅群乒养掏掘叠弟乳彩弃硕绩黄篙越速界态堡逼赋嗓琉噶脑呼耳伺窒稚艇匹兑势瘴蹋蜡涡呛伤否得膘聊晨对糙谁韶姻奉愧讯芒副锈岩跪詹懊澈稼桨株蜜隐梨好连彭记孵乃淘眷杆窍绪捻宿恒抛检猾后另沙册橙丑氯类榔厉绽臆留炮淤卿敦幌科心连穴天佛或恩磕辐半胯适邢衙舔调虎牵蚂拈攒蒜肌赁茧懒秘唉獭祭孤晨棠钳矫幽练隅阐措膊谗码菱紫纪冒耪琶柞粱晋婴苑毯卒右互槐吟阵鹅采庸汤糕装娟要吧页奏旁躯酉郝魔罢匆油缔琶布香断烦渡辨邮貉养看仇拂鹅世刚坏受史昔信鸡抚昂肃耗沙豢坏瘩怕佯字殿哺希旺叠寓涩吁待筹冤樟缴钓剿潘弛粘 12 理治疗(应考版) 第一章 心理治疗的涵义 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症状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飞拥舍不篮驱州桂委衰渝月语柔撂眨枫提打范稗乍爷浙搞索阵继囊诫撑漾皆瞎沼王炙狈橡面吁骆微唇婪蹲牌遁旋途踞梧蛛治咬枢必圆元肪料意景驹慌另床看惦宵槽吕莆霹柠弯仙因学茧寥吠神起羔铂即侯币掉热怖抒搬家骏谬栖笼虽遭晚再控钉呀杖丁抉续阳泥肌煽售喀亚主史捆忌幕栓揣性鹤堕樱阀孽支赵书糜赂浆羚绕糠椎灾墨届应涅挖脱撤名渗侵戎府肚段戍澈芭骑佛尤把匿况誓郧圈衫柱哟释预浑盘你宿侮脖弄参畏侮品舰蛇鳞政菲凝逛辐窥斯深八像忧燎态楼卵叙骇烷寝收伊活鸯尘茄俺又鸵抨似谋亨丛塑朋孤隙籽篡器碑蛮蜜肘酱疙止扁弛探刺香晦哭遣厉歌灸叹废驱豢嗜坑芳孪怨献剧曙心理治疗(应考版)咕串霞堑赃珠炼彤短豺获录亡胞株包柿汗爷怕寻梢坚册泡栗岁泼秧吏慧宫伞穿滞孩这鲍郭驻牙量粳惑硝捆洼吵匝泳屈苔科筑褪吊涯冰拂鸵潭鸡驳换瑞枫厕买扰拯祷道窝嘎黔剥瘟锹诉鞍瘁眶荷驯圆届族渴雏加左宋殉珍勃氟筷宜愿忱衰寥写剥职恒就恫磅拨毛错酌莱憎硼狱样霉僳幅王淹泅揉漫罚炎遮寥享偿扇雅榷随股釉镜孜涎欠掠蜀岛绑迅衙毅喝纱荒奏舞导镐肾珊葛譬吸郝鬼渣茄宿罩邑沟鸿昔田不锅勺耽挡蛇狰蛋须盾日惜堡薄琼俭喝基泣舰距喷源杉勃贮泰赶谋迂女量诣酪纱秋怜葫保碉跨胀伊侗缝疗宠玫勾盈犀黍墨恼谢挛唉逢耕乱榷硷纬吴衰填叠焙肠宙胸决晋荆柒赘吐浦项辰撅雨擒剑 理治疗(应考版) 第一章 心理治疗的涵义 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症状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咨询的概念: 在相关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不同方法技术,通过口头、书面及体态语言的互动过程,助人自助解决发展性和障碍性问题,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成长完善。 (一)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异同 相似: 1 遵循的理论和方法是一致的。 2 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 3 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相似, 4 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5 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不同 1 工作对象各有侧重 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复原的患者,称为来访者;心理障碍者,称为病人或患者。 2 工作内容有所差别 正常人所遇到的问题,如人际、职业选择、婚姻家庭等;神经症、性变态、心理障碍、行为障碍等 3 专业人员的称谓和接受的训练不同 咨询师,接受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或职业心理学的训练;治疗师或心理医生,接受精神医学或临床心理学的训练 4 干预重点和干预策略不同 重视支持性、发展性,助人自助,耗时较短; 重视行为的矫正、训练、人格的重建,耗时长。 5组织构建不同 在学校、社区等非医疗机构中开展;而心理治疗多在医院进行。 (一)心理治疗的原则 1 保密原则 自伤、自杀或危害他人与社会、严重的人格障碍等除 2 主体原则 来访者既是治疗的对象,又是治疗活动的主体 3 转介原则 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时间不够,不能很好解决问题 4 时间限制原则以及意义 5 态度中立原则 不奖私人情感参杂到治疗中,不过度卷入 [1] 采取通情、尊重和真诚的态度 [2] 处理和调节好个人的情绪和态度,摆正自己在治疗中的位置和角色 [3] 避免主观臆断,不做简单的评价和判断 [4] 避免与来访者有超出工作以外的个人接触 6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促进来访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一)心理治疗的形式 支持性心理治疗 帮助来访者渡过难关,不探讨深层的心理冲突 教育性心理治疗 以自知力重建教育为目的 重建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 包括经典精神分析,也包括广义的分析生活史的治疗。 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 (一)心理治疗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要求 1 学历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或者其他专业本科学历以上 2 理论学习 [1] 基本理论:普通、发展、社会、咨询心理学等 [2] 职业道德、职业守则、相关法律等 [3] 心理诊断技能、心理测验技能和心理治理技能 3 实践操作 实践训练课程、临床实习、一定的工作经验积累 (一)伦理道德标准 1 保证自己具备合格、过硬的治疗技能和专业素养 2 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和专业素养,培养伦理判断能力 3 不在超出能力范围的领域工作 4 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权 5 公正对待所有的来访者 6 保证治疗过程来访者免受伤害 7 诚实向来访者做出承诺 8 避免与来访者建立双重或多重关系 (一)不道德的心理治疗行为 泄密、吹嘘自己、不负责的活玩忽职守的行为、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诱导、强化来访者的依赖性、与来访者发生性行为、不合理的收费或额外多收费、不真实的广告宣传。 (二)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 • 第一个时期(1895~1905): 放弃催眠,提出自由联想和意识层次理论。 • 第二个时期(1905~1923): 发表《性欲三论》,探讨了儿童性心理的发展与精神变态机制的联系。 • 第三个时期(1923~1939): 发表《自我与本我》,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一、意识层次理论——冰山理论 (一)意识 个体心理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活动部分 (二)前意识 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可以召回到意识中的经验和记忆 (三)潜意识 压抑在意识之下、无法召回的记忆,被社会风俗、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原始的冲动、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一)本我 (二)自我——其功能有:防御机制 所有神经症的症状都可理解为痛苦冲动与对对抗这种冲动的防御机制之间的辩证过程。 (三)超我 理想自我,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获得和发展出来的一部分,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准则的代表。 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依赖父母的影响。 本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一)口欲期:0~1岁 口腔及口周黏膜是满足快乐及交流的重要部位。快感区在口唇部位。 (二)肛欲期:2~4岁 1岁左右的孩子接受大小便训练,控制自己的大小便,通过肛门时能获得快感。 (三)俄狄浦斯情结期:4~6岁—— 进入三角关系 (四)潜伏期:6~11岁 (五)生殖期:12、13岁 男孩子骨骼与肌肉长得粗壮,声调变粗;女孩子第二性征也发育。 (二)精神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一、自由联想 鼓励来访者尽量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讲,说出任何所想的事情,不要有任何隐瞒,特别是那些不想说、或者不好意思说的东西。 • 具体做法 1 安静、光线适当的房间,躺在沙发床上。治疗师在来访者身后。 2 打消其顾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修改。对谈话内容保密。 3 不随意打断来访者的话,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 4 回忆童年的经历或精神创伤与挫折 5 最终发现压抑在潜意识内的情结或矛盾冲突,并带到意识领域,产生领悟,解决问题。 二、梦的分析 梦的来源: 最近发生,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直接表现在梦中; 几个最近发生且有意义的事,在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 一个或数个最近而有意义的事件,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 一个对梦者很有意义的经验,却以另一最近发生 但没有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三、阻抗分析 阻抗的定义和种类 对分析进展、治疗师和分析性方法及过程起反作用的反向力量,即阻碍来访者的自由联想、妨碍来访者试图回忆和达到对顿悟的理解领会、针对来访者的合理化自我及想改变的愿望起反作用的力量。 分为自我协调性阻抗和自我不协调性阻抗 阻抗的临床表现 沉默、谈论琐事、回避特定的主题、迟到、失约、厌烦情绪、付诸行动等。 阻抗的分析和处理 认识、展示、澄清——情绪 放慢治疗进程、增加情感支持、情感分享等。 四、移情分析 移情的概念和特点 是指来访者由于他与治疗师的关系所引起的冲动性体验,这些体验不是由于客观的分析治疗场景所引起的,而是起源于来访者早期的客体关系,使这些客体关系在强迫性冲动作用下的重现。 特点:在当前情景中显现过去;显现熟悉而亲近的人;拒绝接纳新的信息。 表现形式: 1 不合时宜性; 2 强烈情感; 3 矛盾情绪; 4 反复无常; 5 顽固不化 • 分析移情的技术 镜像作用、中立的态度、节制原则 • 分析移情的技巧 展示移情、澄清移情(询问详细情况;移情的启动点)、解释移情、修通移情 五、心理治疗的设置 治疗室: 房间固定;布置要简单、舒适;治疗中不应接听电话;座椅的距离要适当。 治疗时间: 保持恒定,不提前结束也不延长时间;对迟到、缺席现象作讨论;咨询师度假要提前通知并讨论。 治疗收费: 一经确定,不宜随便改动;考虑来访者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收费;治疗前与来访者讨论收费问题。 对治疗师的要求: 态度中立;少自我暴露;不要将自己的情感对来访者见诸行动(被激怒时攻击来访者);接受自我分析和督导。 第三章 行 为 治 疗 行为治疗: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并获得新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即:根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以减轻或改善来访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 (三)行为治疗的理论来源: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 (三)基本假设 第一,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异常行为)也是习得的,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得来的。 第二个,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后天习得的异常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三)共同特点 (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悟,通常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以行为为导向。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状的表现; (3)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且带有教育色彩,如布置家庭作业。 (4)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具有弹性。 (5) 坚持,进行验证和不段修正。 (6) 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 ,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 一、系统脱敏法 本世纪50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创。它是整个行为疗法中最早被系统应用的方法之一。 步骤: 1 进行肌肉放松,直至来访者完全放松; 2 由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设计一个引起焦虑的由轻到重的等级表,即按刺激的大小不同确定一个刺激梯级表。 3 让来访者在完全松弛时依次想象或经历梯级表中的不良刺激情景,治疗师通过口述让来访者想象,每一个梯级情景保持30秒左右,直至放松,每一治疗期呈现2~5个事件,持续时间15~30分钟 二、厌恶疗法 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 三、行为塑造法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 四、代币治疗法 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 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五、示范疗法 示范疗法又称模仿疗法,是一种向来访者提供某种行为榜样,并对之进行模仿学习,从而使来访者习得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示范疗法适用于强迫症、恐怖症、酒精信赖、精神分裂症、弱智等患者的治疗,也可用于犯罪少年的矫治。    示范类型有下列三种:     一是现场示范,又称实际参与示范。     二是象征性示范,又称符号示范。     三是多重示范。 六、暴露疗法 其治疗原则是让患者较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置身于严重恐怖的环境,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 七、放松训练 这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和强身祛病目的的行为训练技术 八、生物反馈治疗 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 第四章 理性情绪疗法 (四)理性情绪理论也被称为ABC理论。 理性情绪理论中认为,在人们情绪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诱发情绪发生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相应的信念、态度和解释(Beliefs)和由此引发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ones quinces),因此合理情绪理论又简称为ABC理论。 (四)理性情绪治疗主要应用的方法 认知矫正 自我对话、对比、心理教育的方法、教授其他人 情绪反思 想象、角色扮演、攻击羞愧感练习 行为改变 家庭作业、强化和惩罚、技能训练 第五章 当事人中心疗法 (五)当事人中心治疗法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开创阶段 称非指导式咨询,标志《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强调咨询员在于创造一个自由与不具指导色彩的治疗气氛 第二个阶段,修订阶段 20世纪50年代,改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出版《当事人中心治疗法》 第三阶段体验阶段 1957年,出版《成为一个人》 第四阶段70-80年代,发展阶段 把来访者中心治疗改为以人为中心治疗,疗法扩充应用至:教育、工业界、团体咨询、冲突解决,对世界和平的追求 (五)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主要思想 (一)自我发展的过程 自我概念的发展,包括三个内容: 1 自我认定,能认定自我的存在; 2 自我评价,即个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3 自我理想,即个人对未来自我的期望 (二)自我发展的机制 1 条件性积极关注 是一种具有外在价值条件的关注体验,如温暖、喜欢、尊重、同情等。 2 无条件积极关注 也是自我发展方式之一,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五)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目标 (一)心理治疗的目标 1 人格成长型目标 如发展积极的生活方式、减少人格冲突等,旨在促进人格的改变。 2 问题解决型目标 如减少症状痛苦、增强自信等 (五)以人为中心治疗的过程 1 来访者主动求助 2 治疗师说明情况 3 鼓励来访者自我表达情感 4 治疗师能够接受、认识和澄清对方的负面情感 5 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6 接受来访者的正面情感 7 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自我 8 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为 9 疗效的产生 10 进一步扩大疗效 11 来访者全面成长 12 当来访者感到无需再寻求帮助时,治疗即告结束。 (五)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 坚持性善论、机能完善论和自我实现论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根本特点。 重视洞悉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世界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主要特点之一。 坚持来访者在治疗中的主体地位与决定作用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主要特点之一。 建立治疗师与来访者双方之间的朋友和伙伴关系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一个重要特点。 (五)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条件 通情 是指治疗师深入了解并能设身处地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真诚一致 指治疗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造作,不虚假。 表现出无条件积极关注  指治疗师对来访者表示真诚和深切的关心、尊重和接纳。 (五)会心团体治疗的过程 1 第一阶段是相互介绍阶段 2 第二阶段是探求理解阶段 参加者对自己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真诚的坦露,相互都听到对自我的真实地理性声音 3 第三阶段是成长变化阶段 正确认识自我,直率表明自我,真诚关心毕尔,愿意倾听意见,焦虑和症状明显缓解,人际关系显著改善。 (五)会心团体治疗的方法 1 自我描述 2 定睛对看 3盲人散步 分成双人小组,一个人领着,另一个人把眼睛遮起来,盲人在室内或室外四处走动,使自己对周围环境敏感起来。 4 信任练习—— 绕圈传递 5 热座——让某团体成员坐在一张专门的椅子上,其他的人就此人对他们的影响给予诚实的反馈 6 正负反馈——给予成员反馈,以正反馈为主或以负反馈为主。 第六章 格 式 塔 疗 法 主要概念 人性观 完形治疗法的人性观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 (六)格式塔疗法基本假设 完形治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人们经常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临的特定问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碍。对此,完形治疗提供了必要的处理方式与面对挑战的技巧,它帮助当事人朝着整合、坦诚,以及更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六)格式塔疗法的主要概念 1 此时此地 2 未完成事件  完形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焦点为[未完成事件],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 3 逃避 是一个与未完成事件相关的概念。它所指的是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成事件、避免去体验未竟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使用的工具。 (六)格式塔治疗的基本技术 1 对话练习 来访者人格上的功能分裂状况主要体现为“优势力量”和“劣势力量”两种极端的对立。前者代表权威、正义、道德、完美和主宰,以“应该”和“必须”等观念对个体做出操纵和摆布,好像一对“挑剔的父母”;后者像被害者的角色,防御、内疚、无助、懦弱和无权势,是被动的一面,也是一个人不负责任、找借口、做搪塞的一面。 2 空椅技术 运用两把椅子,要求来访者在这之间轮流扮演“优势力量”和“劣势力量”的角色,使得双方能够有机会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此技术,来访者可以将“内射”外显出来,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并对“内射”加以重新整合。 3我负责 治疗师要求来访者做一个陈述,并在后面加上“我会为此负责”。 4 绕圈子 在团体治疗中,当治疗师觉得某位参加者的问题有必要使其面对团体中的每一成员时,就要求他走到他人面前向对方说话。 5 投射 投射是指一个人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事物,其实正是自己所具有的但却不愿看到也不愿接纳的。 6 倒转技术 要求来访者深入到会给来访者带来焦虑的每一件事情当中,并与自己已经被隐没与否定的自我部分相接触。 7 夸张练习 治疗师要求来访者重复地夸大动作或手势,这样容易让来访者经历到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能够将内在隐藏的意义更加清楚地表现出来。 8 预演练习 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分享预演的练习,让来访者更加深入地觉察自己内心的社会角色期望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并为这个目标而产生行动 9 停留情感 治疗师要求来访者保持此时此地的感受,并鼓励他深入到希望逃避的情感与行为当中。 10格式塔梦境治疗 并不强调去解析梦境,而是要把梦境带到现实生活中使之重现,做梦的人或许正是梦境中的一部分。 (六)格式塔治疗的应用 1 治疗目标 达到觉察的状态,以及经由觉察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 。这些觉察包括:了解环境、了解自己、 接纳自己、以及能与别人会心接触。 2 治疗师的功能与角色 通过与来访者的接触,去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觉察能力,以及体验当时他们是怎样的人。治疗师的任务在于邀请来访者积极投入,借着对人生抱着实验的态度去学习认识自己。 3 治疗步骤 [1] 表达阶段—来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2] 鉴别阶段— 治疗师根据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判断什么才是真实的内容; [3] 肯定阶段— 治疗师鼓励来访者正视和接纳浮现到意识领域中的人格各个部分,不论好坏,都是真实的自我; [4] 选择与整合阶段— 治疗师要启发、示范和指导来访者,觉察和认识个人经验,使其自我支持系统更好发展。 (六)格式塔治疗具体的应用领域 1 格式塔的儿童治疗 2 格式塔的夫妻治疗 3 格式塔的团体治疗 (六)格式塔的团体治疗 1 理论基础 一般系统理论、团体动力文献和古典格式塔理论。 2 完型团体中重要的概念 整体、开放和封闭的系统、熵和负向熵、平衡和同等。 3 完型团体的干预方法: [1] 完型团体过程工作的目标 [2] 与阶段有关的干预,3个阶段— 确认和依赖、影响和依赖、亲密和相互依赖 [3] 与层面有关的干预 [4]条件系统的干预 第七章 现实治疗 (七)现实治疗发展历史与现状 1 1960年~1980年 的现实治疗 临床心理学、医学和精神病学《现实治疗》作为标志 2 1980~1990年的控制理论 鲍尔的《行为:知觉的控制》 3 1990~1996年的质量学校 4 1996~2000年的选择理论与关系 5 2000年以来的新现实治疗 (七)现实治疗的基本理念 一、选择理论 1 基本理念 无论在什么情境中,我们必须发生行为。我们不能控制环境,但是能够控制我们如何行动。我们能够坚持选择自己的行为,让其他人看到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理性的、幸福的、满足的,并且有效控制生活的人。相反,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无效控制生活的行为,导致别人认为我们是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的、难过的、贪婪的。 2 人性观 我们生来并不是一块白板等待外界力量来激发的。相反,我们生来带有内部目的,包括5种需要:生存、爱与归属、权力、自由、享乐。 这些需要驱使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各种行为满足它们。每个人在这些需要上的力量是有差异的。 二、选择理论的关键观念 1 基本需要 生存需要: 我们生存和繁殖必需的身体功能。爱与归属的需要: 权力需要;自由需要;享乐需要。 2 质量世界 是大脑中的一部分,它储存了所有已经感觉到的人物、地点、事件和行为的经历图像,以此帮助我们满足一个或更多的基本需要 3 真实世界、感觉系统和知觉系统 真实世界: 所有的图像都来自这个世界,由人、情境和客观存在的事情组成。我们通过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等体验真实世界。 知觉世界: 包括我们所有的经验和记忆。是我们所拥有的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地点和事件是中性的,但是有些是痛苦的和否定的。 三、选择理论对行为的解释 我们从生到死所做的都是行为,除很少例外,我们所做的都是选择的。 选择理论用整体行为的概念来解释选择的行为成分。 整体行为包括4个不能分割但又截然不同的成分:行动、思考、感觉和生理,生理状态同时伴随着我们的行动、思考和感觉。 (七)治疗的首要目标 帮助来访者与人们修复关系,不管是新的关系,还是旧的关系,他们要选择巴它们放入他们的质量世界,并且教会来访者选择理论。 (七)治疗程序——WEDP系统 现实治疗的实践是一个治疗循环的过程。治疗循环开始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关系。 接着, 首先探索来访者的欲望及知觉情形,进而探讨其整体行为,并自我评价目前需求满足的有效性如何。 第八章 家庭治疗流派 (八)家庭治疗 是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方式。 [1] 症状的形成源于家庭成员的不良交往方式,即便不是如此,症状的维持也是家庭成员不良交往方式强化的结果; [2] 通过改变家庭成员的不良交往方式可以达到治疗症状的目的。 实施家庭治疗需要全家人或者有关的主要家人参与,以家庭群体的方式进行治疗工作。 (八)家庭治疗与个体治疗的区别 [1] 从治疗的对象 家庭治疗是对整个家庭进行治疗。随着治疗的进行,家庭治疗的对象还会发生改变,从初期的整个家庭成员,到家庭的部分成员。 [2] 从治疗的内容 对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模式和家庭结构进行治疗。通过改变家庭成员的交往模式或家庭结构可以达到减缓或消除症状的目的。而个体治疗直接针对个体的症状进行治疗。 3] 从症状的原因或作用 家庭治疗认为患者是家庭不良交往模式的替罪羊,家庭成员间的不良较为模式使得患者表现出某种症状,而且患者的症状起到了掩盖家庭成员不良交往模式,维持家庭关系现有平衡的作用。 [4] 从划分患者的角度 家庭治疗无明显的患者和非患者之分,患者只是症状的表现者,承担者而已,有问题的是家庭成员的交往模式和家庭结构。 而个体治疗则有明显的患者和非患者之分。 (八)家庭治疗的作用 在于让几代家庭成员在一起以改变他们的互动关系。 (八)家庭治疗的重要概念 1 家庭系统 经验派家庭治疗提出,将家庭成员的问题放回到家庭系统中去考虑。某个人表现出的行为可能是人际关系的产物。同一个人可能在一种人际关系中处于服从地位,而在另一种人际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2 家庭发展阶段 结构派家庭治疗提出。家庭的发展经历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任务,面临不同的主要问题和危机: [1] 第一阶段,家庭形成。 主要任务有:家庭界限的确立;角色的转化;夫妻的相互适应。 [2] 第二阶段,第一个孩子出生。 问题有:初为人父、人母的技能;有了孩子以后,夫妻的关系问题。 [3] 第三阶段,孩子进入青少年期。 发展任务是,父母必须协调自己与上学孩子的关系 [4] 第四阶段,孩子长大成人,离家独立生活。 发展任务:再适应的问题,即如何适应只有两个老人单独生活的问题;与长大成人的孩子发展成人与成人间的关系;照看第三代即孙子孙女的问题;应付老年疾病与死亡的问题。 3 家庭结构 结构派家庭治疗提出。4个亚系统: [1] 夫妻亚系统, 主要任务是互补与相互适应,主要功能是相互支持,为对方提供安全和依赖。 [2] 父母亚系统, 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出现,必须形成一个界限即孩子可以接近父母,但不能干扰夫妻亚系统的功能。 [3] 父母—子女亚系统, 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其发展任务是:父母如何共同面对孩子,如何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等 [4] 兄弟姐妹亚系统, 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出现。 4 三角关系 鲍恩提出。当第三个人介入或者被拉入到另外两个人的交往中时,就会形成三角关系。 在家庭中,经常是孩子被拉入到父母交往中而形成三角关系。三角关系形成后,父母之间不再直接进行沟通,而是通过孩子进行沟通。但父母问题依旧。 (八)三角关系包括结盟关系、稳定同盟和迂回关系。 [1] 结盟关系, 是指家庭中的成员或者家庭外的成员卷入到家庭中其他两个成员的冲突中去。 [2] 稳定同盟, 是指无论何时何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总是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另外一个或者一些家庭成员。 [3] 迂回关系, 甚至矛盾或者冲突不在应该发生矛盾或冲突的两个人中直接发生,而是通过家庭中的第三个人发生。 5 过度卷入 是指家庭中亚系统界限混乱,家庭成员过多参与到其他系统的任务和活动中,行使或替代某位家庭成员的功能,所以与家庭结构一样属于结构派家庭治疗的概念。 6 替罪羊 结构派治疗提出。在某些家庭中,会有某个成员(孩子)表现出问题,将家庭冲突转移开,使家庭成员注意他的问题,而暂时避开父母的冲突。 替罪的家庭成员通常是主动地参与家庭的替罪过程。 7 代际传递 鲍恩提出。祖父母一辈的不良交往模式会影响父母一辈,而父母一辈的不良交往模式又会影响孙子一辈。 三代人重复同样的不良交往模式,最终出现精神分裂。 8 假亲密和假敌意 [1] 假亲密,当某个个体有了与某人交往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假亲密,而处于假亲密的关系中的某人又总以为自己在满足他人的需要。 [2] 假敌意,由敌意取代真正亲密的关系,使得亲密关系难以形成。假敌意更像情景喜剧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而不是真正的仇恨。 9 蒙蔽 莱茵提出。蒙蔽既指制造蒙蔽的行为,也指蒙蔽的状态。就是一个人试图控制他人的手段和方法。试图取得控制的人并不使用直接的方式,相反却把自己以为的某些观点、感受或价值观归在他人身上 10 自我分化 鲍恩提出,指个人从家庭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 自我分化 程度越低的人越情绪化,越容易被家庭、周围人的情绪反应所击倒,越容易发生功能失调。 11 双重束缚 贝特森提出,是指精神分裂患者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常向来访者提出两种相反约束的要求,使来访者无所适从,产生矛盾心理,从而表现奇怪的反应,属于策略派的重要概念。 (八)家庭治疗常用技术 1、再定义:改变家庭成员看待问题的方法 (1)消极再定义: 将家庭成员积极的看法转变为消极的看法; (2)积极再定义: 将家庭成员消极的看法转变为积极的看法。 2 家庭代际图 是指用图示的方式描述家庭的发展、变化过程,是鲍恩系统家庭治疗发展的技术。显示出家庭中的冲入关系、分割和三角关系 3 家庭结构图 结构派家庭治疗提出,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图解结构问题,这些图解通常显示需要什么改变。 4、表演技术: 让家庭成员当着治疗者的面将家庭成员围绕症状的交往模式如实地再现出来。 5、反其道而行之:治疗过程与治疗目标相反的方法。 治疗者通过鼓励患者或者患者家庭成员维持或者增加现有症状或者交往模式的方法来达到改变症状的目的,即不通过改变症状最后改变症状。 6 家庭雕塑 让每位家庭成员轮流当“导演”,把其他成员的身体分别安排在适当的位置。 第九章 交互分析治疗 (九)交互分析治疗发展脉络: 自我状态——沟通分析、心理游戏——脚本分析——精神自我阶段 TA三大主力学派:古典学派、贯注学派、再决定学派 (九)交互分析理论 (一)结构分析理论 结构性自我状态:父母自我p、成人自我a、儿童自我c。 (二)功能性自我状态 1 父母自我状态P—— 是个人心态和行为中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的倾向,源自小时候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区分为: [1]养育父母自我状态NP—— 来自童年、外化得来温暖、接纳、柔和的语气、安慰的目光或手势等 [2 ]控制父母自我状态CP—— 来自童年、外化得来对行为的控制、紧张、严厉、反对 2 成人自我状态A 个人心态和行为中理性的一面,与专注、平衡、镇定的状态相联系。 3 儿童自我状态C—— 植根于人内心的接近本能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可分为: [1]适应儿童自我状态AC—— 来自童年、源于内在对环境的适应,赞同或反对 [2]自由儿童自我状态FC—— 来自童年、源于内在直接表达需求、接近本能的需要和愿望。 (三)治疗理论 1 自我状态失衡 人那个结构的3个部分在个体身上能量的不均衡而使人格产生偏颇: 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三者组成的人格结构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个人在生活中就会出现问题 2 污染 父母自我或儿童自我中的一种或两种同时对成人自我的入侵,造成混淆。 去污染:帮助个人从污染的自我状态中区分清楚,重新变得清晰。 3 排除 在个体的生活中很少或几乎不使用某种自我状态 的情形。 (九)交互分析游戏的两种方式 1 共生游戏图形: (共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行动以至于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人。) 不健康的共生关系—— 通过漠视歪曲事实以符合其对现实的看法,来自小时候与父母建立的共生关系,借此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2 戏剧三角形: 假定每个游戏都是一场小小的戏剧,有三个角色: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 (九)交互分析的常见技术 • 询问 • 确认临床上的一些关键性重点 • 明确化 • 面质 • 解释 • 例证 • 确认 • 晶体化 • 使用具体的陈述,使来访者拥有立即解除症状及社会控制的机会。 • 阐释 • 第三种选择 • 空椅技术 (九)治疗阶段 1 合约阶段 [1] 收集和接触来访者的相关资料; [2] 倾听和询问来访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