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怎样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王硕华
【内容摘要】创造意识是当今社会人才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更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本文尝试从造形、色彩、构图三方面具体论述了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关键词】创造意识 造形 色彩 构图
近几年,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讨“创造教育”这个问题,我认为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教育”的基点。作为一名校外美术教师,我深知艺术的本性即创造,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是使人的创造意识更强烈。创造意识是当今社会人才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而美术活动恰恰有利于培养创造意识。那么,应该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呢?我认为,首先是教师要树立创造意识,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儿童美术教学模式。其次,是选取恰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大胆想象、主动创造。
在美术教学中,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造形、色彩和构图。怎样在这三方面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让儿童在观察和想象中造形
“形”是美术的基础要素,美术教育是围绕“形”进行的,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形”的理解和创造,离开了“形”,美术教育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运用和创造形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造形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重视写生
在儿童画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就是把成人创造的形象当作表现某一物象的“公式”来传授。如:画树时先画树干再圈上圆形树冠。画人,头是圆形,眼睛在二分之一处,再加上方形的身体和四肢等。这种教育方式使儿童不再仔细观察大自然中万物的优美形态,而是不假思索地画出这种“公式”化的形象。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我采取了引导学生写生的方法:画人物之前,我先让几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人,孩子们所画的人物都是概念化的,眼睛是两条弧线,嘴是月牙形,身体是方形或梯形,等他们完成后,我问学生:“这样的人物如果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是不是很吓人呢?”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开始怀疑自己画人的方法了。这时,我请学生们互相观察,尤其注意五官的形状和衣服的皱褶,在学生动笔之前,我说:艺术创作没有统一标准,不是这样画对,那样画就错,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各有特点,人更是如此,身材、脸形、五官都不相同,千人一面是不可取的,要仔细观察,大胆创新,让你笔下的人物生动逼真。这堂课上得很好,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画出的人物充满了情趣。
(二)想象造形
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让孩子画出他们头脑里想象出来的形象,千万别用大人的眼睛、想法、见解和表现方法强加于他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根据某幅作品的特点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比如:想象课“叶子里的故事”引导学生用线描的方法去自由想象,创作出生动的画面。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落叶,把叶子的形状勾画下来,课上写生叶脉里的形和线,再根据这些形和线任意想象,创造人、动物等具象的形象或者干脆是抽象的形与线的结合,并注意使画面具有故事性、情节性。作品完成后,连学生自己都不敢相信他们各自从普通的叶子里找到了不同的有趣内容,靠自己的力量竟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生动的形象来。
二.让儿童的天性反映在色彩中
色彩点缀着万事万物,带给人无尽的遐想,离开了色彩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对于孩子来说,色彩更是带给了他们无尽的欢乐。喜爱鲜艳的颜色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投其所好,引导学生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色彩。
(一)生活中的美妙色彩
我们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世界,儿童笔下的作品更应该充满色彩美感。但在有些儿童的头脑,也受着一些固定模式的影响。比如:给太阳涂色时,一律把太阳涂成红色。对此,教师要提出疑问,并引导孩子去观察太阳,感悟太阳在一天之中的不同色彩。这时,你会发现孩子笔下的太阳不再是概念化,而创作出了“发白光的太阳”、“橙色的太阳”、“云雾遮挡的太阳”、“霞光里的落日”等作品,色彩十分动人。
(二)色彩再创造
用两种色彩混合可以产生新的色彩,那么三种呢,四种呢,更多呢?无穷无尽的色彩被创造出来了。“色彩手拉手”一课引导孩子调配出新的色彩,并感受这些色彩所带给人的感情体验。如:暖色调让人感觉温暖又喜庆,冷色调让人感觉忧郁和凉爽,灰色调让人感觉压抑、恐惧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不同的情感体验应用于不同的画中,让色彩创造出不同的气氛来。
三.让方法成为儿童画构图的向导
构图在一幅画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画面带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取决于构图,构图就是安排画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怎样安排就是方法问题。儿童学会多种构图的方法,就会创造出具有个性特点的构图效果来。
那么,教师怎样顺应儿童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构图方面发挥创造力呢?
(一)引导构图
儿童在绘画时经常自然而然地使用“地平线式”或“散点式”构图,运用其他的构图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年龄偏小的学生,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导构图法”。
比如“蜗牛乐园”一课,讲授对象是4—6岁的幼儿,我就用幼儿的语言引导他们去创作。首先,我播放了一段比拟蜗牛缓慢爬行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我用快乐的语调叙述:有一个地方,是蜗牛的乐园,在这里生活着蜗牛妈妈和他的孩子们,蜗牛妈妈最大也最漂亮,一群小小的蜗牛围着她,有的向上爬,有的向下爬。有的爬到了妈妈的后背上,有的蜗牛胆大,站在最前面,还有的蜗牛胆小躲在后面,缩进壳里去了。另外几个小蜗牛,头碰头挤在一起,说着什么高兴的事。孩子们在音乐声和教师的启发下画出了许许多多的蜗牛,它们有大有小、有前有后、有聚有散非常可爱。这时,我问孩子:“想想看,蜗牛喜欢在什么地方生活?”孩子们抢着回答;“草地上、墙壁上、水洼里、叶子上”。瞧,画面的背景也生动起来了。
(二)“换个角度”看世界
对于大一些的学生来说,虽然能够自己安排画面,但采取的方法都比较单一,大多是“地平线”式的构图方法,既在画面中间画一条线,线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我采用的方法是:
1.鸟瞰式构图: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飞鸟,向下俯视地面,地上景物尽收眼底,这样创作出的画比较别致。
2.开放式构图:指画面中的人或物从中心向四周开发排列,将围成圈的人或物向四周展开。儿童非常喜欢此构图方法,具有农民画的特点。
3.折式构图(或称混合式构图)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表现两个空间相对活动的物象,画面出现上下相对两个空间,或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空间,这种构图方法具有抽象画的意味。学生受到以上启发后,大都能根据画面情节创造出多种构图形式的儿童画来。
归纳上述做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提出问题。即引导学生推翻头脑中的固有模式,提出“过去的画法好不好?”的疑问。第二、观察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东西是自然生动的,就看你会不会观察,能不能把它提炼成一幅画。第三、创造思想。艺术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造形、构图、色彩三方面融入独具个性的想象与创造,那么你的作品就会很吸引人了。
参考文献:
(1)王松山、胡之德主编:《创造教育概论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3版。
(2)杨景芝主编:《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10.1版。
(3)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6.1版 。
稿件末尾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
王硕华、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地址:朝阳区红庙延静西里19号楼、邮编:100011、电话:1362126209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