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众所周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教师们普遍重视活泼创新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使得课堂教学已经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然而不少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赶时髦、走形式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低。
问题一:导入上追求情景化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在导入教学环节上努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力求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有一位教师由于设计不当,使得“一份耕耘”根本不能起到应有的“一份收获”的作用。他上一节课题为《统计与平均数》的数学研讨课,这位教师开始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投硬币”比赛,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每人在一定的距离外向圆筒投3枚硬币,看哪一组投入筒中的硬币数最多?老师一宣布“开始”,四个小组的同学都激动地投入了状态,每每本组同学投进一枚就手舞足蹈地齐喊:“耶!”,如果没有投进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齐声叹息:“唉!”。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投进与没有投进上,完全忘却了观察思考“哪一组投入筒中的硬币数最多?”这一重点问题。而且仅仅是导入部分,从开始到结束足足用了十多分钟。
这位教师如此设计教学情境的出发点不言而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收集分类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特别是依据这些数据信息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学时间和空间应着重安排在这些环节上。然而这位教师用十多分钟时间开展“投硬币”比赛,不仅白白挤掉了些教学重难点所应用的时间,而且学生被此教学情境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严重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冲淡了数学课本应有的“数学味”。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不能滥设。
问题二:解法上追求多样化
也是一节研究课,内容为“15-8”。这位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解决方法。学生们积极思维,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⑴从8接着数9、10、11、12、13、14、15要7个数,所以15-8=7;⑵画15个圆圈,再划去8个圆圈,只剩下7个圆圈,所以15-8=7(还有一学生拿出15根小棒,从中移去8根,还剩7根,所以15-8=7,这两法同理);⑶因为8+7=15,所以15-8=7;发现学生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老师立即表扬了他们,接着要求学生:“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做就用哪一种方法做。”
采用数数、画画(或移棒)的方法,是学生在幼儿园就学过了的,固然第⑶种方法是学生的创新,教师应鼓励表扬,本节课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花时间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算理,掌握这一算法就行了。
问题三:形式上追求探究化
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生为本,以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目标。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课堂应因互动而生成,因生成而精彩。可是不少教师将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让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过程中,表面上学生参与活跃,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成几个探究小组,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有形式无组织、有“讨论”无实效。如此为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而设计的合作探究方式,必然“误人子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确实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但是教师所设计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要真正起到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成效。所以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首先要进行预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其次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⑴明确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分发材料、动手实验、统计记录、总结发言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每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的机会,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小组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员。⑵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⑶保证时间。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析他人的观点、认真进行反思、展开探究,让学生们用心与智慧交流,让思维的火花碰撞,从而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⑷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服务。
我们在实施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认识教育理念转变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发挥课堂主战场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材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逐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