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镇原县城关初中 马海亮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有关现象
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从数据分析出结论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教学用具:光具座,蜡烛,凸透镜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让学生再次通过凸透镜看书上的字,并不断移动凸透镜,使学生回答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正立放大,倒立缩小,倒立放大等。由此可见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倒立缩小,倒立放大,倒立等大的像,凸透镜成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 实验探究:
(一) 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前让学生搞清楚这几个概念: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f):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二)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 让学生选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所用的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2. 让学生测定所选凸透镜的焦距,运用太阳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焦点与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3.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2)在光屏找到最清晰、最亮的像,此时光屏的位置才为像距。
4. 然后学生对照实验报告单上的步骤动手做分组实验,并把成不同像时的像距和物距相关数据和现象填入实验报告单。(附在后面)
5. 填写后两项步骤时,即成正立放大的像时引导学生在光屏上能否找到?询问学生不能在光屏上成的像是什么像
6. 引出实像的定义:是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7. 引导学生通过透镜看到成正立放大像时,记录数据,填写表格。
实验序号
物 距(u)
像 距( v )
正倒
大小
虚实
1
2
3
4
5
6
师生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填实验报告单
物 距
(u)
像 距
( v )
像的性质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u=2f
f<u<2f
U=f
u<f
(三)分析与论证:
1、在实验中,你能发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
2、在实验中,你能发现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
3、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
【随堂练习】
a
b
c
d
e
f
f
2f
1.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1、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2、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3、把烛焰放在c点,屏上会出现 、 的实像。4、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2.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15cm处, 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附: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单
班级 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凸透镜成像的与物距的关系
【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f= cm)、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u<2f时,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2f时,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观察屏是否有像
5.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填表)
【注意事项】
1、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在光屏找到最清晰、最亮的像,此时光屏的位置才为像距。
数据表格:
实验序号
物 距(u)
像 距( v )
正倒
大小
虚实
1
2
3
4
5
6
【实验结论】
物 距
(u)
像 距
( v )
像的性质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u=2f
f<u<2f
U=f
u<f
【交流与合作】
1、在实验中,你能发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
2、在实验中,你能发现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
3、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