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 节名 称 1.11.4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 电路模型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欧姆定律授 课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 了解电路的作用及其组成;2、 了解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3、 正确理解电路与电路模型之间的关系;4、 正确理解并掌握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的定义及其参考方向、功率的计算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1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1、 电路的定义、作用及基本组成,并举例说明;2、 激励、响应及电路分析的定义1.2电路模型1、电路模型的定义及组成;2、电路模型的举例说明1.3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1、电流及参考方向1) 电流的大小 2)电
2、流的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 3)电流的分类2、 电压及参考极性1) 电压的大小2)电压的极性及参考极性3、关联参考方向4、功率的计算1.4 欧姆定律 1、内容 2、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路模型的定义、欧姆定律难点:电压与电流的参考方向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参考方向、功率的计算及吸收、产生判定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重点讲清:实际电路、理想电路元件、电路模型的概念2、讲清: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的关系3、介绍:理想电路元件的分类4、重点讲清: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5、讲清:电功率和能量的概念重点讲清:电功率和能量的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讲清:电功率和能量的正负号及其物理意义6、讲
3、清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具体运用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名 称 1.51.6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基尔霍夫定律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有源元件、无源元件的伏安特性、电路的基本工作状态和电气设备的额定值2、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3、深刻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表述及其物理意义4、能够熟练运用基尔霍夫定律,深刻理解“两套符号”的含义5、正确理解和运用基尔霍夫定律的推广定理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5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1、 电源有载工作的概念及几个问题的讨论(1)电压与电流(2)功率与功率平衡(例1.5.1)(3
4、电源与负载的判别(4)额定值与实际值(例1.5.2-3)2、 电源开路3、电源短路1.6基尔霍夫定律 1、几个常用的名词和术语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内容(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运用(3)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推广定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难点: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重点讲清: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2、 重点讲清: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内容表述及表达形式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推广定理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名 称 1.61.8 基尔霍夫定律 电路中电位的概
5、念及计算 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授 课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能够熟练运用基尔霍夫定律,深刻理解“两套符号”的含义2、正确理解和运用基尔霍夫定律的推广定理3、正确理解并掌握电阻的串并联联接;4、熟练掌握电阻串并联联接的分流系数与分压系数;5、熟练掌握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方法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6基尔霍夫定律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内容(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运用(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推广定理1.7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1、电路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电位的计算1.8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1、电阻串联连接的等
6、效变换2、电阻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难点:基尔霍夫定律的推广定律的应用、复杂电路中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重点讲清: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内容表述及表达形式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推广定理2、重点讲清: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3、重点讲清: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1.91.11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支路电流法 结点电压法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正确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2、熟练掌
7、握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方法3、正确理解支路和结点的概念4、熟练列写支路电流和结点电压电压方程的方法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9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电压源1、电压源 2、电流源 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1.10 支路电流法1、支路的概念(回顾)2、支路电流法的内容3、列写支路电流方程的步骤1.11 结点电压法1、结点的概念(回顾)2、结点电压法的内容3、列写结点电压方程的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源的两种模型(电压源与电流源)、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难点:列写支路电流方程和结点电压方程的步骤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讲清:电源的两种模型(电压源与电流源)2、重
8、点讲清: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3、讲清:支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的内容4、重点讲清:列写支路电流方程和结点电压方程的步骤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1.121.13 叠加定理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 理解线性电路的概念2、 理解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的内容3、熟练掌握叠加原理的应用和基本性质;4、熟练掌握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通过变换可以简化电路的求解问题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12 叠加原理1、 线性电路的概念2、 叠加原理的内容3、 叠加定理的解题方法1.13 维宁
9、定理与诺顿定理1、 等效电源的定义2、 戴维宁定理(1)戴维宁定理的内容(2)求解戴维南等效电路的方法(例2.7.1-3)1)开路电压、等效电阻的方法2)求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的方法3、诺顿定理1、诺顿定理的内容2、求解诺顿等效电路的方法1)求短路电流、等效电阻的方法2)求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的方法 4、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线性电路的概念、难点: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的内容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讲清:线性电路的概念2、讲清:叠加定理的内容3、重点讲清:运用叠加定理解题的方法4、讲清:等效电源的定义5、讲清: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内容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10、 节 名 称 2.12.2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 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 了解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定义2、 了解电阻、电容、电感的伏安关系3、 掌握电容、电感的贮能计算公式4、 知道电容器和电感器的模型5、 掌握换路定则及初始值的确定,建立暂态和稳态的基本概念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2.1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1、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定义2、电阻、电容、电感的伏安关系2.2 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1、电容、电感的贮能计算公式2、电容器和电感器的模型3、换路的定义4、换路定则及初始值的确
11、定1)暂态过程及其产生的原因2)换路定则3)应用换路定则确定 、电流初始值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阻、电容、电感的伏安关系、暂态和稳态的基本概念难点:电容、电感的贮能计算公式、换路定则及初始值的确定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讲清: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定义2、讲清:电阻、电容、电感的伏安关系3、重点讲清:电容、电感的贮能计算公式4、重点讲清:换路定则、暂态和稳态的基本概念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2.32.5 RC电路的响应 RL电路的响应 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2、 1、 正确理解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概念,以及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2、 掌握一阶线形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分析方法;3、 熟练掌握和应用三要素法,并从物理概念上理解三要素法的意义4、 会画一阶电路全响应中电压、电流的波形图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2.3 RC电路的响应1、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 定性分析2) 定量分析3) 时间常数2、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3)时间常数2.4 RL电路的响应2.5 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1、要素法的内容和计算方法2、三要素法的计算举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RC一阶线形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难点:复杂的一阶电路
13、任意电流、电压的初始值确定以及时间常数的计算重点:三要素法的应用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介绍:分解方法在一阶电路分析中的运用2、讲清:RC、RL一阶线形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概念3、重点讲清:RC、RL一阶线形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求解方法4、重点讲清:RC、RL一阶线形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过程中电压、电流的波形图5、重点讲清:三要素法的应用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习题课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学过的内容讲解习题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 复习学过的内容2、 讲解
14、习题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简略复习学过的内容2、重点讲解习题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3.13.3 正弦电压与电流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和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2、理解交流信号和正弦交流信号特征,特别是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其中包括频率(或周期)、幅值(或有效值)、初相位(或相位差)的概念3、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各种表示方法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正确掌握相量表示法掌握R、L、C单一元件参数的交流电路的电压和电流间大小和相位的关系 教 学 内 容
15、 提 要 备注 3.1 正弦电压与电流1、 频率与周期2、 幅值与有效值3、 初相位3.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1、用有向线段表示正弦量的含义及方法2、用相量(复数)表示正弦电流、正弦电压的含义及方法3.3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1、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2、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3、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正弦量的三要素、相量表示法、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难点:相量图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介绍:复数及其四则运算2、重点讲清:相量的概念及相量图的绘制3、讲清:正弦量与相量之间的相互转换4、讲清:电阻、电容、电感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
16、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3.43.5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电压和电流间大小和相位的关系2、理解各种交流电路中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特性3、掌握阻抗的串联和并联的计算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3.4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例3.7.1-5)1、电压与电流关系2、功率关系3、电路性质3.5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1、阻抗的串联2、阻抗的并联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和相量关系、用相量方法分析各种交流电路
17、各种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特性难点:无功功率的理解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 讲清: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和相量关系、2、 重点讲清:用相量方法分析各种交流电路3、 重点讲清:各种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特性,尤其是无功功率的概念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3.63.7 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正弦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2、掌握串并联谐振电路的特征,简单了解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
18、性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3.6 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1、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 2、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解题步骤 3、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3.7 正弦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略讲)1、串联谐振电路的特征2、并联谐振电路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难点: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重点讲清: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2、讲清:串并联谐振电路的特征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3.84.1功率因数的提高 三相电压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正确
19、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2、掌握用并联电容器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3、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3.8 功率因数的提高1、功率因数的定义2、功率因数的提高3、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4.1 三相电压1、 三相电压的产生 教学重点难点难点: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重点:三相电压的产生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重点讲清: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2、讲清: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三相电压的产生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4.14.2 三相电压 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
20、及要求 1、 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三相电源、三相电路、对称三相电压的大小及相序;2、 掌握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单相及三相负载的正确联结方法,理解中线的作用;3、 熟练掌握负载为星型联结的对称电路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线电流间的关系;4、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方法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4.1三相电压2、三相电压1)线电压与相电压2)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4.2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1、 联结方式2、常用术语3、对称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的计算1)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2)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4、不对称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称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的计算难点:对
21、称负载星形联结时三相电路各电压与电流间相位的确定,电压与电流相位之间的超前与滞后关系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讲清:三相电源、三相电路、对称三相电压的大小及相序;2、讲清: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单相及三相负载的正确联结方法,以及中线的作用;3、重点讲清: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的计算;4、讲清: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方法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4.34.4 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三相功率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 熟练掌握负载为星型联结的对称电路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线电流间的关系;2、 了解不对称三
22、相电路的分析方法;3、 掌握三相功率的计算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4.3 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1、 联结方式2、 对称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的计算1)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2)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4.4 三相功率1、平均功率2、无功功率3、视在功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负载三角形联结的正确联结方法、不对称负载三角形联结的分析方法难点: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的计算、三相功率的计算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讲清:负载三角形联结的正确联结方法;2、重点讲清: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的计算;3、讲清:不对称负载三角形联结的分析方法;4、重点讲清:三相功率的计算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
23、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11.1-3半导体的基础知识与PN结 半导体二极管 特殊二极管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导通、截止条件,伏安特性和主要参数2、掌握稳压管的稳压原理和主要参数以及简单稳压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11半导体的基础知识与PN结 1.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2.PN结 11.2半导体二极管 1.半导体二极管的几种常见结构 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3.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4.二极管的应用11.3特殊二极管 1.稳压二极管 2.发光二极管 3.光电二极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半导体二极管的
24、导通、截止条件,伏安特性和主要参数;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讲清二极管的导通、截止条件,伏安特性和主要参数;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11.4晶体三极管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晶体三极管的类型,掌握其电流分配、主要参数、特性曲线和放大、饱和、截止三种工作状态;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1.4晶体三极管1.晶体管的结构及类型2.电流分配和电流放大作用3.晶体管的共射特性曲线4.晶体管主要参数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晶体三极管的电流分配、主要参数、特性曲线和放大、饱和、截止三种工作状态。教学组织与设计
25、教学过程的组织讲清:晶体三极管的电流分配、主要参数、特性曲线和放大、饱和、截止三种工作状态。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12.1-2放大电路的概念和主要技术指标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放大的概念和放大器的主要指标;2.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各元件的作用。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2.1放大电路的概念和主要技术指标 1.放大电路的概念 2.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12.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 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作用 2. 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26、重点:了解放大的概念;了解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各元件的作用;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讲清:放大的概念;重点讲清: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各元件的作用;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12.3-4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掌握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概念和计算。了解非线性失真;掌握静态工作点不稳定的原因及工作点稳定的电路;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2.3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1.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2.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3.放
27、大电路的动态分析12.4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概念和计算。难点:晶体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讲清: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概念和计算。重点讲清:晶体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12.5-9射极跟随器 多级、差分、功率、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射极跟随器的特点,了解它的用途;了解多级放大器的耦合方式和电压
28、放大倍数的计算;了解共模信号、差模信号和共模抑制比;了解功率放大器的三类工作状态和OTL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特点。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2.5射极跟随器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12.6多级放大电路 1.放大电路级间耦合 2.多级放大电路电压的动态分析 12.7差分放大电路 1. 差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差模信号在差分放大电路中的分析 3. 差分放大电路的共模抑制比 4. 差分放大电路的4种接法12.8功率放大电路 1. 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和类型 2.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3,集成功率放大电路12.9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射极跟随器的特点及用途;功率放大器的
29、三类工作状态和OTL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特点。难点:多级放大器的耦合方式和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共模信号、差模信号和共模抑制比;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讲清:射极跟随器的特点及用途;功率放大器的三类工作状态和OTL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特点。重点讲清:多级放大器的耦合方式和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共模信号、差模信号和共模抑制比;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13.1-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概述 基本运算电路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模拟运算(比例、加、减、积分、微分)电路的原理和输出、输入关系;掌握集成运
30、算放大器组成的模拟运算电路的原理和输出、输入关系。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3.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概述 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结构特点 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 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 5. 联想集成运算放大器13.2基本运算电路 1.比例运算 2.加法运算 3.减法运算 4.积分运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想运放的主要条件难点:基本运放的分析方法和运用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先讲清理想运放的外特性、输入、输出关系,然后引出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模拟运算(比例、加、减、积分、微分)电路的分析以及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运用。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
31、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13.3-6电压比较器 有源滤波器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运用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电压传输特性;了解用集成运放组成的RC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3.3电压比较器 1.基本电压比较器 2.迟滞比较器13.4有源滤波器 1. 有源低通滤波器 2. 有源高通滤波器13.5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1.自激震荡 2.起振过程 3.选频网络 4.震荡电路13.6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运用 1.使用时必须做的工作 2.保护措施
3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电压传输特性;用集成运放组成的RC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难点: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讲清: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电压传输特性;用集成运放组成的RC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重点讲清: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讨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章 节 名 称 习题课授 课 类 别必修课();实验课( )教 学 时 数 2教学目的及要求 复习学过的内容讲解习题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1、复习学过的内容2、讲解习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解习题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1、简略复习学过的内容2、重点讲解习题讨
33、论作业习题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实施小结四川理工学院教案授课教师詹旭开课系自电开课学期2009-2010-1课程名称电子电工基础授课系级专业及班应数081-082、信计081-082课程类型必修课() 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考查(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45学分数2学时分配理论课 45 学时; 实践课 0 学时教材名称电工电子技术作者宋弘傅成华出版社及出版时间西南交大出版社2008.8.参考书目书 名作 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电工学(第六版)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电工学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电工学试题汇编孙文卿、朱承高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电工学习题及解答刘昭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8电工学(苏)卡萨特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电工学浙大电工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电工学导论黄两一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电工学学习指导书郭木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电子技术(电工学)杨福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