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情义。
3、抓住重点词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4、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爱护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课文。
一只飞翔的海鸥作为昆明电视台的图标,足可以看出海鸥在昆明人心目中的位置。现在老师就带大家认识这种美丽的鸟。
(出示海鸥图片,板书:海鸥)
1、你们知道海鸥一般生活在哪里吗?(海边)
2、但是有一群红嘴鸥却留恋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这是为什么呢?
过渡:这和一位老人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人与海鸥》,你很快就能从中找到答案。(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① 幻灯出示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
② 指名说说哪些字的读音、字形需要特别注意的。
2、 了解课文大意。
①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然后按你的理解在这两根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字:老人 海鸥,海鸥 老人。
② 根据所填短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小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重要信息,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把长课文读短。
三、 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情义。
① 自由朗读课文1-13自然段,边读边想想课文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老人对海鸥的爱?请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②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③ 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理解以下重点语句:
A、“他的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① 这段话几次写到褪色?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②了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出示课件,介绍老人的事迹)
③指导朗读,读出这背后的爱来。
B、“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① 老人是怎样放饼干丁的?老人放得这么小心,我们应该怎样读?那就让我们轻轻地读这段话,读出老人对海鸥的呵护。
②从老人的喂和海鸥的扫,可以看出他们之间配合得怎么样? 从哪些词语当中你们可以感受到老人的用心?
③ 从“饼干丁”一词你们可以体会到什么?那我们再来细心地读读这段话。
④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喂得快?在什么情况下喂得慢?
⑤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那你们能不能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读读这句话?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
⑥ 节奏也是诗的灵魂,老师把这一句话改成了一首小诗,谁来读一读,按你的理解读出味道来。(指名)
⑦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你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C、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①老人是怎样呼唤海鸥的?亲昵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有怎样的感情?
②谁来学老人亲昵地呼唤这群海鸥?
③这哪是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你们从这首歌里听出了些什么?
D、“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① 老人与海鸥相伴了多少年?老人每天都是怎样来到翠湖的?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些什么?
② 同桌交流,想象写话:十多年啊,十多个冬季,多少个日子啊,无论……老人每天都……
③ 朗读体会
四、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总结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
2、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平共处吧!
板书设计: 喂 唤 谈
老人 与 海鸥
送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