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前 言
预交费IC电表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方便了用户和电力公司,节约了劳动力,减去了收电费和交电费的许多麻烦,但同时,由于IC电表的设计方面的遗漏,其报警功能还是不能达到用户的满意程度。本设计系统改善了原有IC电表的报警功能,不铺设明线和暗线,不占用通讯线路,不破坏任何公用设施。用户只要在家中安装一个接收装置,就能方便监测电表欠费告警。
由于该设计需要解决的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系统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性,所以,在系统的设计中,实现系统功能,降低系统成本是设计的指导思想。
预交费IC电表在预存电量剩余为一定值时,LED发光告警。由于住宅小区整个楼层或整栋楼的用户电表集中在一个电力柜中,用户观测告警信号很不方便。为了使用户方便读取欠费告警信号,同时不改动现有公用设施的状态,系统采用单片机为控制模块,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为传输模块,利用电力线做传输介质。该系统成本在用户要求范围内(单接收系统费用+用户承担的单路发送系统费用≤100RMB),系统误码率低于用户要求。
现在市场上有简单的IC电表欠费预报警系统产品出售。这些产品通常是把电力柜中的告警信号采集后,通过导线引出到电力柜外部的报警盒,实现简单的LED发光告警,这种产品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本文叙述的系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经改进后,可批量生产投入市场。
该系统包括一个发送端系统,八个接收端系统,为方便叙述,本文只介绍地址为“1”的接收系统,其余的设计原理相同。
第1章 总体设计
根据用户要求,该系统设计以实现系统功能为目的,降低系统成本为指导思想。本设计的总体设计以集成电路设计为基础,完成一个实用的系统。明确任务,归并设计要求是第一阶段。
本次设计的题目是“IC电表欠费预报系统的设计”。该设计看起来是很容易的,可是要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和低成本,工作量就显得不少了。
该系统设计考虑了几种方案,都是出于降低系统成本考虑的。
第一种方案:以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为传输部件,发送端以单片机为发送控制部件,接收端以逻辑寄存电路为接收部件。逻辑寄存电路芯片采用74LS195,该芯片是四位右移位寄存器,可方便利用2片74LS195组成8位右移位寄存器。但是,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时,如何使接收部件能正确同步接收发送端送来的数据,并过滤出本地制的有效数据。该设计方案经可行性研究发现,设计成本高,超过预算。
第二种方案:采用遥控收发模块。现在市场上的遥控收发模块的单价在40元左右,加上外围电路所用消耗,系统成本不会高于预算100RMB。可是考虑到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愈来愈多,其产生的噪声干扰大,影响系统发射和接收,而且造成了电磁污染,所以该方案为预备方案。
第三种方案(现行方案):采用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为传输部件,发送端和接收端都以单片机为控制部件。这种设计方案做出的系统,造价在80RMB左右,完全符合预算要求,也能满足用户提出的功能要求。
现将该方案设计思想介绍如下:
系统设计以单片机为设计核心,用它来控制告警信号的采集发送和接收;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为传输部件,负责警报信号的传输,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IC电表欠费的预报警。
在计算机测控系统中,数据通讯主要采用异步串行通讯方式,本设计也不例外。根据系统要求传输速率地,传输距离短,和采用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传输的特点,设计中采用TTL电平传输数据的方式。
系统主要包括发送,接收电路的设计。发送部分单片机接收8路光电信号,实现IC电表警报信号的采集和传送。接收部分单片机对警报信号进行过滤,提取本地址有效警报信号,送到告警电路,以实现报警功能。供电电路方面,采用220V市电变压变直流+5V电压提供电源。
1,发送电路
光电信号
单片机
警报数据
通讯模块
电力线
图1.1 发送电路原理框图
发送装置(见图1.1)中单片机接收8路光电信号,串行发送,经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调制送到电力线上,实现警报信号的发送。
2,接收电路
原理框图如图1.2:
电力线
通讯模块
单片机
本地警报
报警电路
图1.2 接收电路原理框图
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接收电力线传来的信号,解调还原后,通过单片机处理,过滤出相应地址的警报信号,送报警电路实现报警功能。
以上就是对系统原理的简述,以及系统整体设计思路的介绍,在以下章节中将详细阐述。
第2章 硬件设计
2.1 控制芯片
本次设计中,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协调系统各个部分。设计中采用ATMEL公司生产的AT89系列。同时考虑到该设计的实际应用,要求降低成本,还采用了MICROCHIP公司的PIC16C5X系列单片机,以在系统成熟后在成品中应用,代替AT89C51,为方便描述,下文以AT89C51为叙述主体。
AT89系列单片机有如下特点:它是低功耗高性能的CMOS8位单片机,它除了具有与MCS-51完全兼容的若干特性外,最突出的优点是片内集成了4K字节Flash PEROM(Programmable Erasable Read Only Memory)。可用来存放应用程序,这个Flash程序存储器除允许用一般的编程器离线编程外,还可以允许在应用系统中实现在线编程,并且还提高了对程序进行三级加密保护功能,AT89系列的工作速度比MCS-51更高。
•与MCS-51单片机兼容,含80C51核。
•片内有4K在系统中可重新编程的Flash程序存储器,可擦写1000次以上。
•全静态逻辑,工作频率范围:0-24MHz。
•三级程序存储器加密。
•128字节片内RAM.
•32个可编程I/O端子。
•提供待机和掉电两种省电工作方式。
•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
•有5个中断矢量,允许6个中断源。
•一个全双工串行口。
•具有与工业标准80C51一致的指令集和引脚装置。
2.2 传输模块
传输模块使用成都科强电子技术公司生产的KQ-100E电力线载波收发模块,又称为电力线调制解调模块。
该模块以低压电力线作为信号(数据)传输的媒体。也适用于平行线或双绞线等传输媒体。
模块按电力部“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技术条件(试行)”标准进行设计和制造,适用于供电局集中抄表系统;居民水电气自动抄表系统;也适合于其它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和远距离模拟数据遥测,遥控应用领域。
信号或数据用50KHz-350KHz之间的载波频率进行调频,此高频信号通过低压电力线向远方传送,载波中心频率为212KHZ(KQ-100C);127KHZ(KQ-100E)等多种频点的产品由生产厂预设,也可按用户要求选择。
模块外形图2.1如下(底视):
AC端为信号输入端,直接接220V低压电力线上。VAA为外接直流电源,可选用+5V-+15V,电压调高,发送功率大,信号传送距离远。
·VAA AC·
·+5
·RX
·TX
·R/T
·GND AC·
图2.1 KQ-100E外形图
+5V为模块内部电路工作电源,在4.5-5.5V范围内能正常工作,模块内有防过压和防瞬变抑制电路,以防过电压和雷电对模块的损坏。
RXD是数据接收端,HCMOS信号。TXD是数据发送端,欲发向远端的信号或数据应从此端接入。
R/T为控制端,高电平时为R(接收),低电平时为发送。
模块技术指标如下:
载波中心频率:127KHZ,212KHZ
带宽: 4KHz-10KHz
接收灵敏度 <1mV
低电平最大值
高电平最小值
TX,R/T(输入)
0.8V
3.8V
RX(输出)
0.8V
3.8V
接口输入多数同HCMOS电平接口标准
绝缘电阻: >20MΩ
耐压: >2.5KV
功耗VAA:+5V:150mA(发送时) +15V:330mA(发送时)
传输速率: 4800bps,可下调
使用环境: 温度: -10℃-+60℃ 湿度: <85%
外形尺寸: 64×42×25mm(长×宽×高) 重量125克
2.3 发送电路设计
2.3.1 原理简述及框图
发送装置(见图2.2)中单片机接收8路光电信号,串行发送,经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调制送到电力线上,实现警报信号的发送。
光电信号
单片机
警报数据
通讯模块
电力线
图2.2 发送电路原理框图
2.3.2 原理图
发送部分单片机选用AT89C51,电路中包括单片机的时钟电路和上电复位电路。利用89C51的P1口作为光电信号的输入口,TXD端作为数据输出端。电路如图2.3所示。
图2.3 发送单片机外部电路图
2.4 接收电路设计
2.4.1原理简述及框图
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接收电力线传来的信号,解调还原后,通过单片机处理,过滤出相应地址的警报信号,送报警电路实现报警功能。其框图如图2.4所示。
电力线
通讯模块
单片机
本地警报
报警电路
图2.4 接收电路原理框图
2.4.2 原理图
接收部分单片机选用AT89C51,单片机RXD端接收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解调出来的警报信号。P1.0脚为警报信号的输出脚,外接报警点路。电路如图2.5所示。
图2.5 接收单片机电路图
2.5 报警装置
本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报警功能,简单的报警电路是设计不可少的。在设计中,采用两种报警方式,即发光二极管闪光报警和蜂鸣器鸣声报警。当接收单片机过滤出本地址的警报信号后,便触发警报电路,实现声光报警。为避免蜂鸣器的噪声污染,给蜂鸣器报警支路中装上拨动开关,让用户选择报警方式。电路图如图2.6所示。
图2.6 报警电路
2.6 稳压电源
由于本设计为应用产品设计,所以电源设计也在系统涉及范围内。设计中采用220V-6V交流变压器,整流桥RS507变交流为直流,三段固定式集成稳压块78L05输出+5V稳压电源。其涉及电路图如图2.7所示。
图2.7 系统电源电路图
2.7 测试电路
由于该设计系统实质是通讯系统,而通讯系统的实现最重要的是看系统能否正常的发送接收,所以设计一个电路以备测试用是必要的。最有效的参照工具室PC机,用PC机发送,接收数据能实现系统通讯部分的调试。由于PC机间是串口232通讯,而电力线通讯模块传输的是TTL电平,所以有必要在单片机数据输入输出口加置电平转换电路,以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通讯。其电路图如图2.8所示。
图2.8 MAX232电平转换电路
第3章 软 件 设 计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是研制过程中较繁重的一项工作,其难度也比较大。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用于管理单片机系统工作的的监督管理程序和执行具体任务的功能程序。现在的单片机开发系统的监控软件功能相当强大,并附有丰富的实用子程序可供用户直接调用,因此用户在设计编写程序时,可充分利用资源。功能程序的编写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功能要求,如本设计中单片机要实现数据采集,处理,传送等功能。
设计系统为单片机的串行通讯,程序设计也包括接收和发送程序的设计。
3.1 发送程序设计
3.1.1 发送程序流程图,如图3.1所示。
3.1.2 发送程序详细设计
发送和接收程序是本次程序设计的重点,是设计成败的关键。由于以往的单片机基础学习中,没有设计通讯程序的实践,所以在设计中,设计简单的通讯程序,实现具体的通讯功能是首先要做的。例程:
ORG 0000H
AJMP MIAN
ORG 0030H
开始
初始化
读入警报
发同步码FF
发同步码EB
发警报数据
发同步码90
END
图3.1 发送程序流程图
MAIN: MOV TMOD,#20H
MOV TH1,#0CCH ;600B@6M
MOV TL1,#0CCH
MOV SCON,#40H;串行方式1, MOV PCON,#80H; 不允许接收
SETB TR1
START: CLR TI
MOV SBUF,#XXH
LOOP: JNB TI,LOOP
AJMP START
END
该程序调试顺利通过,用示波器在线检测,发现在单片机串行输出口TXD脚能观察到数据XX的波形,说明程序正确并能正常工作。
由于本次设计的程序是应用到电力线通讯中的,而电力线传输干扰较大,所以在传输过程中要考虑误码的问题。解决误码的问题,与采用的编码方式和检验方法有很大关系。根据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的编程要求,再结合系统通讯距离短的特点,减少误码率的方法为在通讯过程中加入同步码,其码字为,FF,EB,90.发送端首先发送FF,EB,90三个同步码之后,才发送采集到的警报数据。软件实现如下:
MOV SBUF,#0FFH
LOP2: JNB TI,LOP2
CLR TI
MOV SBUF,#0EBH
LOP3: NB TI,LOP3
CLR TI
MOV SBUF,#90H
LOP4: JNB TI,LOP4
CLR TI
MOV A,P1;P1口,警报数据采集端
MOV SBUF,A
程序首先发送同步码FF,EB,90,当同步码发送完毕后,单片机读取P1口的警报数据,送入发送缓冲区SBUF,完成一次警报数据的发送。由于P1口的数据是不断变化中的,所以需对程序循环执行。
3.2 接收程序设计
3.2.1 接收程序流程图,如图3.2所示。
3.2.2 接收程序详细设计
接收程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个通讯系统的成功与否。如果产品中程序有纰漏,将引起电业公司和用户间不必要的矛盾。接收程序的正确,准确性对于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起着确定性作用。下面介绍一个串行通信接收例程。
ORG 0000H
AJMP MAIN
ORG 0030H
MAIN: MOV TMOD,#20H
MOV H1,#0CCH ;600BPS@6M
MOV TL1,#0CCH
MOV SCON,#70H
SETB TR1
CLR RI
LOP1: JNB RI,LOP1
CLR RI
MOV A,SBUF
CJNE A,#XXH,LOP1
开始
初始化
接收警报数据
过滤数据,发送
收到FF
收到EB
收到90
END
图3.2 接收程序流程图
CLR P1.0
AJMP LOP1
END
验证程序是否正确的方法很简单,向单片机发送一个预先知道的数XXH,接收完毕后,检测P1.0口的电平。如果为低电平,则说明正确接收,反之亦然。但由于电力线通讯的谐波干扰很大,为不使接收错误,在发送接收程序中都加入同步码FF,EB,90。接收端检测同步的程序如下:
LOP1:JNB RI,LOP1 ;检测有数据输入
CLR RI
MOV A,#0FFH
CJNE A,SBUF,LOP1
LOP2:JNB RI,LOP2
CLR RI
MOV A,#0EBH
CJNE A,SBUF,LOP1 ;检测同步码
LOP3:JNB RI,LOP3
CLR RI
MOV A,#90H
CJNE A,SBUF,LOP1 ;检测同步码
LOOP:JNB RI,LOOP
CLR RI
MOV A,SBUF
程序首先接收第一个同步码FF,当与单片机累加器A中数据比较相等时,转入接收第二个同步码EB,如果不相等,则重新接收同步数据。如果接收到第二个数据与A中EB比较相等时,转入接收第三个同步码90,如果不相等,则返回重新接收第一个同步码FF。第三个接收到的数据与A中90不相等的话,也返回接收第一个同步码FF,相等则准备接收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解码来的警报数据。
过滤程序:
MOV A,SBUF
ANL A,#01H ;01为一号机地址
JB ACC.0,L1
AJMP START ;循环接收
L1: CLR P1.0
AJMP START
程序首先令A中警报数据与本机地址码逻辑与,令警报数据剩下第一位,即过滤出地址为1的接收单片机的警报数据。程序判断数据是否为“1”。如果为“0”,则程序返回重新接收数据;为“1”,则置零P1.0,接通报警电路,实现报警功能。
第4章 系 统 调 试
4.1 软硬件调试
在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完成之后,毕业设计工作进入系统调试阶段。这个阶段是验证硬件电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以及软件可操作性的阶段,也是检测前一阶段设计成果的时候。
系统调试包括硬件测试和软件调试两项内容。硬件测试的任务是排除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故障。其内容包括设计性错误和工艺性故障;工艺性故障主要借助电子仪表进行故障检查,而设计性错误要根据理论分析来纠正。软件调试是利用开发工具进行仿真调试,并利用硬件电路进行在线调试。
硬件电路由两部分组成,即发送部分和接收部分。首先对照电路图,先检查电路中有无缺少元器件的地方。经检查没有缺少元器件。接下来检查系统各个部分的工作情况。先是断开电源部分和其它,电路的连接,检查电源部分工作情况。在78L05的输出端测输出电压,为8.2V,不正常。万用表交流档测220V-6V变压器输出正常,整流桥RS507输出8.4V正常,疑为78L05坏。更换78L05后,测输出电压为4.98,正常,故障排除。
连通电源电路,给系统供电。先检测单片机电路是否工作正常。在AT89C51中烧入一调试完毕,正确通过的程序,在线检测单片机的工作状态。单片机电路测试程序如下:
ORG 0000H
AJMP MAIN
ORG 0030H
MIAN:JB P1.0,L1
CLR P1.1
AJMP MAIN
L1:SETB P1.1
AJMP MAIN
END
在单片机(@6M晶振)P1.0脚用信号发生器(应选用小电流信号发生器,不然,极有可能烧毁芯片)输入1200HZ的方波信号,示波器测单片机P1.1脚,应有同频方波信号输出。经检测,无信号输出。检查电路图,发现单片机/VPP脚未接高电平。分析故障原因,当EA端保持高电平时,单片机访问内部程序存储器,当保持低电平时,只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而不管是否有内部存储器。由于/VPP未接电平,所以单片机不能正常工作。/VPP端接高电平后,用示波器可观察到P1.1脚有正确波形输出。
单片机电路工作正常后,检测发送测试部分电路。根据MAX232的工作参数,在其正常工作时,2脚电压为10V左右,6脚电压为-10V左右。用万用表测两脚电压,2脚为+9.77V,6脚为-7.82V,MAX232工作正常。发送单片机发送端TXD脚接MAX232 10脚,MAX232通过串口线接PC机。单片机上电后,应向串口发送数据FF,EB,90和警报数据XX。PC机接收数据后,应在屏幕上显示所接收的数据(PC机应用软件,详见串口精灵2.8介绍)。单片机上电复位初始,P1口的状态为悬空,因各线均有固定的上拉电阻,所以呈高电平,P1口状态为FF。PC机显示接收数据为FF,EB,90,FF。接下来P1口模拟警报数据输入开关信号,每隔5秒输入一次,分别输入01H,02H,04H,08H,10H,20H,40H,80H,PC机都能正确接收并显示。这项监测表明,发送部分电路工作正常。
其次检测传输部分电路工作是否正常。在电力线载波通讯发送模块TX端送1200HZ方波信号,用3Ω电阻作负载连接到发送脚AC1,AC2两端,用示波器双通道观察电阻两端波形为两个幅度相等频率不同的正弦波信号,表明该模块工作正常。用普通电力线分别连接收发模块的AC1,AC2脚,在发送模块TX端发送1200HZ方波信号,观察接收模块RX脚有1200HZ方波输出,表明传输部分电路工作正常。
接着检测接收部分电路是否工作正常。和检测发送电路一样,先检测MAX232工作是否正常。测2脚电压为5.98V,6脚电压为-4.6V,与MAX232工作参数不符合,怀疑MAX232坏。更换MAX232后,测管脚电压正常。接收单片机接收端RXD脚接MAX232 12脚,MAX232通过串口线接PC机。PC机(应用软件,串口精灵2.8)向串口发送数据FF,EB,90,XX,其中XX是模拟警报数据。当模拟警报数据最后一位(即0位)为1时,单片机P1.0口置零,触发报警电路,蜂鸣器和LED灯有声光警报发出。检测中发现,PC机发送的模拟警报数据最低位0位,不管是1还是0,蜂鸣器和LED灯都没有反应。示波器测MAX232 12脚(信号输入脚),发现波形正确;再检测警报电路也无故障,由此怀疑是单片机故障。检测单片机时钟电路,发现晶振工作不正常,时振时不振(电路选用11.059M晶振),置换同频晶振后,故障依旧。仔细思考后怀疑是由于晶振频率过高而导致单片机工作不稳定。换6M晶振后再次测试(同时修改软件参数),发现晶振工作正常,可是警报电路依然不报警。此时,怀疑是软件故障。认真分析程序后发现,单片机检测到警报数据最低位0位为1时,置零P1.0,然后程序返回到接收新数据语句
START: SETB P1
LOP1:JNB RI,LOP1
CLR RI
………………..
语句SETB P1是为了防止单片机上电复位时外界电路对P1口状态的干扰。由于P1.0置零时间短,警报电平维持的时间也短,人根本无法察觉警报的存在。修改程序,在置零P1.0语句后,加一个延时子程序,程序如下:
DELAY:MOV R0,#4H ;延时显示
DEL1:MOV R1,#64H
DEL:DJNZ R1,DEL
DJNZ R0,DEL1
RET
………………………….
………………………….
L1: CLR P1.0
ACALL DELAY
AJMP START
END
重新烧入程序在线检测,发现故障排除。
接下来进行整机调试。用电力线连接系统接收部分和发送部分并给系统上电,同时人为的在光电警报输入电路输入模拟警报信号,在电力线载波发送模块TX端和接收模块RX端检测波形,发现接收端波形失真,并伴随波形时有时无现象。经检查发现,传输介质电力线接口因使用频繁而接触不良。重新接线后检测,波形良好。接收报警电路可根据发送部分传送的告警信号实现正确报警。
4.2 稳定性测试
本系统单片机时钟电路采用6M晶振,系统波特率为1200BPS, TMOD=0,定时器T1工作于方式2,即8位自动装载方式。由波特率计算公式(4-1)
(4-1)
计算得,X=243=F3H。
将X写入TH1和TL1时,波特率发生器产生的实际传输率为
在这种相对误差情况下,系统可以进行正常的接收与发送。让系统进行1000次发送接收,观察结果,发现全部正确。
至此,系统调试完毕。
4.3 工具介绍
4.3.1 串口精灵2.8
在系统调试中,需要单片机和PC机串行通信,以检测通信电路是否正确。串口精灵是一个很好的串口监视、调试程序,适用于Win9X/NT平台,能提高开发效率,免除调试串口程序之苦。
它可以在线设置各种通讯速率、奇偶校验、通讯口而无需重新启动程序;可以设置定时发送的数据以及时间间隔;可以自动显示接收到的数据,并能在字符串、10进制和16进制之间自由切换;还能自动保存设置参数,更具有发送文本、自动清除、自定义显示格式等功能。
图4.1 串口精灵2.8界面图
其界面如图4.1所示。
4.3.2 开发工具
本次设计中,软件部分的编程使用汇编语言完成的,在调试阶段,仿真器及相应的仿真软件是必不可少的,我使用的仿真器是南京伟福公司生产的,它与国内外同类高档的仿真器相比,有如下特点:
1.主机+POD组合
仿真器采用主机+POD组合,通过更换不同的POD,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单片机进行仿真。
2.双平台
DOS版本,WINDOWS版本,支持SDM,C,PLM语言混合编程,具有项目管理功能。
3.双工作模式
1.软件模拟仿真(不要仿真器也能模拟仿真)。
2.硬件仿真。
4.双CPU结构,100%不占用资源。
全空间硬件断点,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支持地址,资料,外部信号,事件断点,支持实时断点计数,软件运行时间统计。
5.双集成环境
编辑,编译,下载,调试全部集中在一个环境下。多种仿真器,多类CPU仿真全部集成在一个环境下。
6.强大的逻辑分析仪综合调试功能
逻辑分析仪可以分别或者同时对发送方,接收方的输入或者输出波形进行记录,存储,对比,测量等各种直观地分析,可以将实际输出通讯报文的波形与源程序相比较,可立即发现问题所在,方便了调试。
7.强大的追踪器功能
追踪功能以总线周期为单位,实时记录仿真过程中CPU发生的总线事件。追踪窗口在仿真停止时可收集显示追踪的CPU指令记忆信息,可以以总线反汇编码模式,源程序模式对应显示追踪结果。总线跟踪可以跟踪程序的运行轨迹。可以统计软件运行时间。
结论
由于时间仓促,该系统有许多可改进的地方,例如系统告警信号的采集抗干扰设计等等。该系统具有扩展功能。如果采用89C51,系统未用P0 ,P2,P3口可作为系统扩展接口,可扩展的功能包括剩余电量读取等。
该系统填补了IC电表欠费预报警系统的市场空白,如经改进后,批量生产进入市场,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毕设开始几个月,由于忙于找工作等原因,耽误了不少时间。但是,在王颖老师的支持帮助和督促下,我抓紧了时间,有计划的展开了毕业设计工作,基本上按设计要求,完成了任务。同时感谢高频实验室的高老师,为我毕设提供了必要的仪器和实验场地。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在设计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指正。
最后,我再次向在毕业设计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何立明。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5
2. 张毅刚。MCS-51单片机应设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3
3. 科强电子。 KQ—100E载波收发模块使用说明。成都。成 都科强电子技术公司。2001.5
4.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