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X光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61652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X光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X光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X光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隆冬 计益凡 王哲 叶天赐 摘要 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其在医学,安检,无损检测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X光凭借其穿透性,无创性在医学成像检测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X光成像技术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从传统的模拟技术到如今的数字化成像,其在医学成像方面的功用越来越普及,本文对二维X射线摄影技术的发展展开探讨,这其中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计算机放射成像(CR)和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以及三维成像新技术,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螺旋CT),正电子发射体层/多层螺旋CT图像融合扫描装置(PET-CT)和相位衬度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可以说,X光成像已经是现代医学成像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关键字 X光成像系统,CT,二维成像,三维成像,医学图像。 中图分类号 TN209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X-ray Imaging Technique In Medical Summary X-ray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cal,security inspection and Non Destructive Examination since German scientist Roentgen discovered it.And X-ray gained a wide ranged application in medical thanks to its penetrability and noninvasiv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echnology,the technology of the x-ray also has improved in some degree.From tradition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nowadays digital imaging,the utility in medical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We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mensional X-ray imaging technology,which include DSA,CR,DR.And the 3 dimensional X-ray imaging technology,such as Spiral CT,PET-CT,Phase Contrast imaging technology and their application.In other words, the imaging technology of the X-ray has became necessary part in modern medical imaging. 1.X射线的诞生 1895年的11月8日,德国的科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体放电现象时,发现了这一种未知的射线。伦琴决定用数学上通常表示未知数的符号“X”给这未知的射线命名[1],称做“X”射线,并用“X”射线给他夫人的手拍照而这,就是人类史上第一张医学成像图像。为了纪念他,人们将“X”射线又叫做伦琴射线。1901年,伦琴因为这一伟大的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伦琴虽死,但X射线的成像技术仍然不断地发展,一百年前伦琴的一个无心发现,在如今越来越惠及着这个世界。X射线照相技术在临床医学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如今大大小医院中,几乎应用到了所有地方。 2.X射线成像原理 总的来说X射线,之所以能够在医学成像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与其所具有的特性息息相关。一方面是由于X光拥有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被探测的客体,即人体各个部分,在结构和厚度上所表现出的各种差异,也是X光成像的重要因素之一。 浅显来说,X光成像的基本原理大概是这样的,X光打到被检测的部位上,由于X光具有一定的穿透性,所以会有部分X光穿过人体打到荧幕或胶片上,因为荧光特性而形成一定的形状;而剩下部分的X光则会被人体所吸收,然而因为人体不同部分吸收X光能力的能力也有差异,从而最终在胶片上形成了被检测部位的成像图像。 3.X光的相位衬度成像技术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而相位衬度成像技术正是利用了光的波动性。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一个波来说,其都有着固定的相位,犹如行进军队的步调一样,若步调一致,则相位干涉加强,若不一致,则相位干涉减弱。而下面要介绍的相位衬度成像技术正是通过探测相位来实现成像的。 以前在人体应用造影剂注射以提高吸收衬度 只能用于血管成像,仍然无法提高软组织的衬度分辨率 因此目前医学显微影像学的发展只能寄希望于X射线相位衬度显微成像,其具有高灵敏度,高村度分辨率,能对软组织成像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 X射线相位村度成像不同于常规x线吸收衬度成像,相位衬度成像对x线光源有严格要求。物体被一束平行的单色X射线照射,其波谱宽度约为5×10-4 ,其发散角度约为0.1角秒,相干的X光在物体间穿行,在不同界面上折射,从而产生相位偏差。 我们知道,相位是不可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探测光子的流向来了解它们,其基本原理也是通过探测相位引起的光强变化来检测人体部位的。如今大概有四种相位衬度成像的方法。 1.1干涉成像法。这种方法通过干涉条纹的移动来探测X光的相位改变,其通过两块晶体对X光进行干涉,使其产生干涉条纹,并将未插入样本的一组条纹设为参考条纹,通过比对参考条纹与插入样本后形成的实际条纹,从而探测到样本对X光进行的相位移动,继而产生相位衬度的图像。 2.2衍射增强成像法。这种方法利用的是晶体对入射光角度的选择性,探测样品引起的入射光的折射角度。仪器通过旋转接受角度选择任意某一折射角度出射的折射光,获得样品的折射衬度像。 3.3光栅剪切相位衬度成像法。此法是利用光栅剪切干涉获得对折射光角度的选取,再进而探测样品引起的折射角。仪器通过空间周期与光栅像相同的一个分析光栅来阻挡光子,并在插入分析光栅后,通过样品的折射来使像发生扭曲,从而测定样品的折射衬度像。 4.4相位传播成像法。相位传播成像法又被称为同轴相位衬度成像法。通过被测物体产生的波阵面弯曲经过自由传播,转变为光的聚焦与发散。通过相位的二阶导数转变为光强的二阶导数,从而确定了物体的相位衬度像。 对于相位衬度成像技术来说,其有着自身相应的优势与瓶颈。首先就优势而言,相位衬度技术有着比吸收衬度成像高很多的衬度,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对二维成像的相位衬度技术而言,其仍是投影程技术,无法避免的要面对投影成像技术的通病——投影重叠。因此为了摆脱这个瓶颈,相位衬度成像技术若想接着有所发展,那么其三维成像化的趋势将势在必行。 事实上,早在1935年德国科学家泽尼克就已经发现了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了光学成像上面,而直到1970年代,相位衬度成像技术才由日本科学家安藤引入到X光成像中来,并为医学成像而服务。在之后,则是经由各国的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发展出了上文的四种技术,而今天,当人们将X光相位衬度成像技术与X光透镜成像技术,以及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相结合所发展出的纳米分辨相位衬度成像技术突破了传统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低与电子显微镜穿透力差的瓶颈,是相位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的原理,应用,及发展 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克服了解刨结构信息对显影效果的影响,使单纯对某一结构或组织进行细微观察成为可能。 早在60年代初,就有X线机与影像增强器、摄像机和显示器相连接的系统。60年代末在影像增强器结构上开发了碘化铯输入荧光体。由于计算机技术和X光技术的发展,在80年代初,开始了在X线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对图像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模数转换(A/D)后直接进入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和保存,此即为数字X线成像。这项技术促成了专门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的设备一DSA系统产品的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组首先研制成功,于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于世。DSA的出现使得血管造影临床诊断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亦促进了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是X线荧光成像,通过比较受检部位没有注入造影剂和注入造影剂后的血管造影,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后,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阵化,形成由小方格中的像素所组成的视频图像,经对数增幅和模/数转换为不同数值的数字,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来,然后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并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的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再经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由于得出的信号是注入造影剂前后相减的信号,即除去了不必要的解剖结构信息,获得了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经过如此处理后,使血管影像更为清晰,介入手术更为安全。 在DSA成像时,要选择合适的信号幅度和曝光条件,在造影期间进行脉冲曝光,在造影剂到达兴趣区之前采集图像,即为蒙片。造影剂到达兴趣区并出现最大浓度时,连续采集图像,其相应的图像称为造影像?如果病人在曝光过程中保持体位不移动,则蒙片和造影图像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含有造影剂的血管,它们二者的差值信号就是DSA的信号。 在造影过程中,利用DSA设备附有的视频密度计把记录的视频信号量转化为视频密度值,即信号幅度。以时间值为x轴,视频密度值为Y轴作图,即得到时间一视频密度曲线。一个兴趣区的时间一视频密度曲线反映的是透射该兴趣区的X线衰减的时间变化。在血管造影中,同一兴趣区不同时相的影像对射线衰减的变化,取决于兴趣区内的碘含量。时间一视频密度曲线则间接地反映该兴趣区血管内碘的廓清过程。DSA显示血管及病变的能力与血管内碘浓度及辐射曝光剂量的平方根的积成正比。即SNR(信噪比)。C碘浓度xX线剂量。提高X线曝光剂量可以相应改善图像质量,更好地显示小血管。 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 1.1 X线能量 X线检测器和被成像物质(碘)的吸收特性,将影响DSA所需的X线能量的选择。碘之所以作为造影剂,是碘在物理性能上具有很理想的K层结合能(33k~jV)。使用33keV能发挥碘的最大效率,图像产生最佳对比度。而我们实际选用kV时往往高于这个值,如60~70kV,这是因在成像链上X线能量的损失,如X线管壁、绝缘油层、球管窗口及其滤过板、人体等的吸收等。 2.2 曝光要求 由于存在许多变量,难以规定DSA中标准的病人曝射剂量。DSA的曝光剂量的选择应根据兴趣区血管的大小、噪声情况、病变部位及病变观察的细致程度以及使用造影剂的浓度等决定。如果碘浓度提高3倍,对于同样的血管尺寸和精确度,所需的曝光仅为1/9。所以,适度增加碘浓度,对图像质量有良好的作用。 3.3 选择摄像条件 选择适当的X线参数需要在千伏(kVp或kV)、毫安秒(mAS)、球管负载、病人曝光剂量、病变部位及病变显示要求等方面作平衡。{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中医院不孕中心 输卵管专业小组} 由于DSA检查的解剖区域变化很大,对病变观察的方法及精确程度不一以及操作者的偏爱等,实际上很难规定一个最佳技术条件。理想的条件应是以最低的曝光量、适度的X线管负荷和最小的X线脉冲宽度取得足够高的信噪比的图像。 除此之外,曝光时间和毫安互为关系,一般情况下,毫安秒相同则影像的密度相同,毫安秒是影响图像密度的主要因素。毫安秒越大,病人接受的x线剂量越多。kV的选择通常依赖于X线管负荷与碘信号大小间的权衡,高千伏产生高能的X线粒子,形成的图像对比差。碘信号随着kV增大而迅速减小,如65kV到85kV信号下降了35%。低能的X线粒子,对人体穿透不均匀,形成高的X线影像对比。 然而,就曝光量而言,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x线管到病人的距离的改变与x线强度成反比,即距离增加一倍X线强度减到1/4,X线影像密度也降至1/4,倘若是自动曝光保持影像密度则以增加球管的负载为代价;附加滤过物质,可提高图像质量,也可减少病人接受自线剂最;检测器的检测率高时,可减少病人剂最;对薄的部位及四肢去掉滤线栅,可降低40%~50%的曝光量;另外,检杏的部位、病变的性质、年龄、体态等不同,曝光量也不一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技术原理》 ) 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对心内解剖结构异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发育异常等显示清楚。对冠状动脉也是最好的显示方法。显示颈段和颅内动脉清楚,用于诊断颈段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瘤、动脉闭塞和血管发育异常,以及颅内肿瘤供血动脉的观察等。对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以及肢体大血管的检查,DSA也同样有效。 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其优秀的显影效果,DSA正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肿瘤的诊断上,对手术指导性强。但是在临床应用上存在对患者创伤大和费用高等缺点,导致其虽然作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是尚不能成为常规检查手段。(摘自《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作者:马国平,贾周雄,李强 ) 针对DSA的应用范围及其存在的问题,DSA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 就其应用范围而言,DSA主要应用于对人的心脑血管造影,但由于其存在X射线辐射,造影液的不良影响,费用高昂等因素,使其不能为广大老百姓所用。但是DSA成像的准确度和清晰度是其他技术所不具有的,只应用在人体上未免太过浪费。虽然我对DSA技术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我认为它应该能用于工业探伤。X光线就广泛应用于工业探伤,但其精确度不好保证,结合DSA的成像原理和其可以去除不必要信号的能力,如果能用于探伤,将大大提高准确度。 就其存在问题而言,DSA之所以无法成为常规检查手段,是因为对患者创伤相对较大,费用相对较高。对患者的创伤基本可分为创口创伤,显影液创伤和X光线创伤,创口创伤可忽略不计,所以其最主要的创伤来自显影液和X光本身。显影液多以碘溶液,对人体创伤虽不大但还是存在影响,而创伤的最主要来源还是X光本身,作为一种放射性很强的电磁波,只是很小剂量的X光照射就能对人体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所以,我认为DSA今后需想办法减少X光的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而尽量不影响成像质量甚至使成像质量有所提高。如果真有那一天,才真是给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5.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CT表示的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英文全称Computed Tomography,CT是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射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射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CT仪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①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②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 由于CT的高分辨力,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影,能清楚显示出病变。在临床上,神经系统与头颈部CT诊断应用早,对脑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的炎症与寄生虫病、脑先天畸形和脑实质性病变等诊断价值大。在五官科诊断中,对于框内肿瘤、鼻窦、咽喉部肿瘤,特别是内耳发育异常有诊断价值。 在呼吸系统诊断中,对肺癌的诊断、纵隔肿瘤的检查和瘤体内部结构以及肺门及纵隔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做CT检查做出的诊断都是比较可靠的。在心脏大血管和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中也是有诊断价值的。 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CT的优点有许多,一是其密度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器官。二其成像的是横断面图,可连续扫描若干层,可作冠状、矢状重建。三是计算机重建的图像,不会和相邻的观察层图像重叠。同样CT也有许多不足,其图像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而且观看横断面图的医生需要一定的人体构造学知识。 不仅如此,除去上文提到的设备昂贵的缺点外,CT技术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对粘膜与肌肉,肠胃处病变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 其他的缺点还包括,CT无法较强的分辨与正常组织密度相近的病变组织,导致诊断时的漏诊情况,以及含有X射线辐射的副作用等等。 6.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全称为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是反映病变的基因、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的显像设备。它是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葡萄糖等人体代谢物作为显像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谢信息。是当今生命科学、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新里程碑。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上文所介绍的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但有些病变的性质,比如肿瘤的良恶性、手术后肿瘤有无复发CT均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准确地反映疾病的生理代谢状态。PET-CT是将PET和CT整合在一台仪器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显像系统,被称作PET-CT系统(integrated PET-CT system), 病人在检查时经过快速的全身扫描,可以同时获得CT解剖图像和PET功能代谢图像,两种图像优势互补,使医生在了解生物代谢信息的同时获得精准的解剖定位,从而对疾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PET利用正电子发射体的核素标记一些生理需要的化合物或代谢底物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受体的配体及水等,引入体内后,应用正电子扫描机而获得的体内化学影像。它以其能显示脏器或组织的代谢活性及受体的功能与分布而受到临床广泛的重视,也称之为“活体生化显像”。可以说,PET的出现使得医学影像技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使无创伤性的、动态的、定量评价活体组织或器官在生理状态下及疾病过程中细胞代谢活动的生理、生化改变,获得分子水平的信息成为可能,这是目前其他任何方法所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发达国家,PET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肿瘤、冠心病和脑部疾病这三大威胁人类生命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的最有效手段。 PET—CT的具体应用如下:对脑癫痫病变部位准确定位,为手术切除提供保障;脑肿瘤的良恶性定性、恶性肿瘤范围确定、肿瘤治疗后坏死或复发的判别。3.早老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分期并与其他类型痴呆如血管性痴呆进行鉴别。4.帕金森病的脑受体分析,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5. PET可以敏感地捕捉到脑缺血发作引起的脑代谢变化,因此可以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和定位,并进行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 PET/CT是一种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对许多疾病(尤其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等疾病)具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价值。PET—CT检查可一次性全身成像,便于发现全身体内是否存在危险的微小病变,早期诊断可使受检者能真正得到早期治疗而争取达到治愈。同时PET—CT检查也特别适合于判断大脑或心脏是否存在早期缺血、缺氧等代谢功能方面的异常变化,有助于指导受检者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或采取恰当地预防措施。 7.DR技术与CR技术 1.1原理 DR: 在X线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模/数转换(analog to digit,A/D)后直接进入计算机中进行存储、分析和保存。X线数字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其影像可以观察对比度低于1%、直径大于2MM的物体,在病人身上测量到的表面X线剂量只有常规摄影的1/10。量子检出率(detective quantum efficicncy;DQE)可达60%以上。X线信息数字化后可用计算机进行处理。通过改善影像的细节、降低图像噪声、灰阶、对比度调整、影像放大、数字减影等,显示出未经处理的影像中所看不到的特征信息。借助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影像作定量分析和特征提取,可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 CR: 将经过X线曝光产生图像潜影(imaging plate)的IP影像板送入激光扫描器内进行扫描,在扫描器中IP板的潜影被激化后转变成可见光,可变为电子信号,传输至计算机将数字图像显示出来,也可打印出符合诊断要求的激光相片,或存入磁带、磁盘和光盘内保存。 2.2共同点 CR与DR都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但CR是数字X线摄影,DR是计算机X线摄影。CR和DR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动态范围广,所以相对于普通增感屏-胶片系统曝光宽容度上有很大的优势,因而允许照相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以掌握的部位,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CR和DR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各种图像滤波,窗宽窗位调节、放大漫游、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密度测量等丰富的功能,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3.3区别 ①.成像原理:DR是一种X线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硒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少;CR是一种X线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图像板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相对于DR较多。 ②.图像分辨率:DR系统无光学散射而引起的图像模糊,其清晰度主要由像素尺寸大小决定;CR系统由于自身的结构,在受到X线照射时,图像板中的磷粒子使X线存在着散射,引起潜像模糊;在判读潜像过程中,激光扫描仪的激发光在穿过图像板的深部时产生着散射,沿着路径形成受激荧光,使图像模糊,降低了图像分辨率,因此当前CR系统的不足之处主要为时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满足动态器官和结构的显示。 4.4比较与优势: CR优势: CR相比DR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安装;IP影像板可适用于现有的X线机上,直接实现普通放射设备的数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医院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病人受照剂量,更安全。CR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传统的X片成像;易于显示纵膈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肺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X线成像;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用于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CR(数字胃肠)优于传统X线图像 DR优势: 图像质量比较:图像的空间分辨率CR>3.5LP/mm,DR>3.6LP/mm;密度分辨率CR>212灰阶,DR>214灰阶,DR的FPD显示信息>CR的IP板,DR调制传递函数MTF高于CR。 3.操作使用:目前医院使用CR、DR已比较普及,据不完全统计,使用X线传统屏片摄影每个病人平均需要7.5分/人,采用CR摄影的需6分/人,而采用DR摄影的需要2.5 分/人,CR可与原有的适合X线平片摄影的X线机系统配合使用,特别是可用在ICU、急诊室等特殊科室的复杂体位的摄影,而DR系统则较适合透视与点片、摄影及各种造影检查。 软件功能方面:CR、DR的软件功能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软件功能大同小异,都是采用质量控制摸块和后处理技术保证图像的质量和稳定性,DR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utomaticExposureControl,AEC),主要原理是通过设定不同的探测器(电离室),在曝光时测量透过病人的X线剂量,当达到图像采集所需要的剂量后,自动关闭X线系统,保证了整幅图像的一致性,在快速得到一幅数字图像后,可以立即对图像进行数字优化处理。而不必像以往胶片冲出来之后才知道图像的好坏,病人因为图像的问题而被重拍的概率大大降低,病人也避免了接受不必要的X线照射,减少了所接受的射线剂量。通过AEC技术,配合其工作站上的多种处理摸式,使成像质量稳定,且操作简单化,不用人为的调整和处理。CR的曝光指数(ExposureIndex,EI)参考值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参数,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EI和EVP值以达到高质量图像的目的。由于拍片过程与后期的图像处理没有直接的关联,要获得较好的质量的图像,还需要一定的投照技术和经验,设备可操作性和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比DR要差一些。 5.5应用前景: 目前处理能力更大的直接数字放射成像(DR)系统由于工作效率高,有望取代计算机放射成像(CR)系统;但普及CR才是我国医院更为实际的选择,原因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医院就诊量并不大,因此很难发挥DR在提高工作效率上的益处,且DR系统过高的价格会增加病人的负担。因此 如何选择CR与DR成为了各大医院首先关注的问题。由于DR系统具有高效率的特性,因此目前人们普遍认为DR更适用于急诊室和普通放射科、骨科门诊、成像中心以及其他机构的大流量区;而CR系统可将数字成像输送到普通科室和低流量区,包括门诊病人成像中心、医院普通科室。有时,也可将DR系统结合使用CR暗盒,对不能活动或高难度检查的病人实现跨检查台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DR系统的X射线系统成像,通过CR系统来获取,并利用专业软件,将CR影像整合到病人检查文件夹中,以便能同时观看CR和DR影像。对于病人容量不断增长而空间受限的机构,可选择在一或两个检查室内安装DR系统,以加倍提高这些检查室的工作效率,同时利用一个或者多个CR系统为其他检查室或者距离较远的区域服务。这样既可使病人受益于快速影像检查,又可实现数字化影像的分发,加快检查报告向医师发送的速度,提高成像流程效率,进而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收益。 8.小结 X光成像在医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可以看到目前X光成像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成像速度更快、图像更为清晰、剂量逐渐减少、操作越发方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X光成像将会越来越普及,精度也会越来越高,终有一天,人体所有的部分都将暴露于成像技术之下,即使是最精微的结构,最细小的病变也无法逃脱我们的双眼,X光成像,将成为医学发展,乃至整个科学发展的开路者。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期刊:余准,夏晓。 第三脑室肿瘤的CT 和 MRI 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2:100-102. (2)专著:李果珍.临床CT 诊断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05 (3)论文:马国平,贾周雄,李强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4)论文:Netuka D,Benes V,Mandys V,et al.Accuracy of angling repay and Doppler tultrason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steno sis:histopathology logical study of 123 cases.Acta Neurochir(Wien),2006,148(5):511-520. (5)论文:Anne G,Osborn.李松年(译).脑血管造影诊断学,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441-442. (6)论文:DavisT J,Gao D,Gureyev T E et a1.Nature,1995,373:595 (7)专著:陈建文,高鸿奕,李儒新等.物理学进展,2005,25:175[Chen J W,Gao H Y,Li R X et a1.Progress in Physics,2005,25:175(in Chinese)] (8)期刊:Snigirev A,Snigireva I,Kohn V et a1.Rev.Sci.Instrum.,1995,66:5486 (9)期刊:Wilkins S W,Gureyev T E,Gao D et a1.Nature,1996,384:335 (10)期刊:Nugent K A,Gureyev T E,Cookson D F et a1.Phys.Rev.Lett.,1996,77:2961. (11)论文:姜晓明.物理,2001,30:641[Jiang X M.Wuli(Physics),2001,30:641(in Chinese)]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