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编制人:代志豪 审核人:董笑颖 授课人:代志豪 使用时间:2017.03.23 姓名: 班级:
《端午的鸭蛋》学历案
【课程标准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目标】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跳读文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研讨作者寄托的情感。
3.在进一步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揣摩、讨论并简单说一说本文文句的语言特点。
【评价任务】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跳读课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用几个词说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通过深入朗读,能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出感情,能用一两个词说说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请为加点字注音。
门楣 络子 苋菜
车胤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活动一:说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跳读课文第一段,作者都描写了家乡端午节的哪些风俗?
活动二:悟情感
跳读课文第2-5段,提取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1.请你用一两个词概括家乡鸭蛋的特点?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介绍它的?
2.作者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玩法?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活动三:品语言
1.朗读课文2、3段,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谈一谈感受或理由。
(提示:从关键词、情感、修辞等角度进行品析。)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思考:课文结尾,作者写了晋朝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囊萤苦读,很自然,很随意,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学以致用】
学习了本篇课文,相信你对本篇的语言特点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感悟。请写一段文字(50字左右)为同学们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或特色小吃,尽可能体现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课后作业】
阅读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进一步体会他闲适自由的语言特点。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二
【学后反思】
第 6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