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马说》教学设计
广州市荔湾区真光实验学校 陈晓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反复朗读课文,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背诵重要句子;
2、通过自学与小组合作,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积累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
2、通过小组合作、资料链接、质疑探究等方法,理解比喻手法的运用,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批判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认识珍爱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也正确面对生活中逆境。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文言文的学习,所以在字词教学环节反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行疏通文意,在交流学习成果时再强化知识要点。本文寓意深刻,对于托物寓意的写法,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突破该点则需要通过链接相关创作背景的介绍,才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翻译重点句式,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理解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现象的批判。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视频激趣
播放成语故事《伯乐识马》,要去学生观看后说出讲了什么故事。(信息技术手段: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
课件显示全文,标识需要强调读音的重点字。多形式朗读课文,要求对准字音。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段。强调字音: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全班同学跟读。
2、请一个小组朗读第二段。
强调字音: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才美不外见(xiàn)
全班同学跟读。
3、第三段读音较简单,强调邪(yé),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活动3【活动】疏通文意
过渡:在全文会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一、小组活动。
要求:
1、小组合作,强调重点词,翻译全文。
2、划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句。
二、课堂讨论
(信息技术手段:课件显示全文,使用白板笔进行重点内容的圈点划)
1、自学检测:解释重点词(信息技术手段:自定义动画逐个在原文展示答案并退出)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才美不外见
(5)策之不以其道
(6)食之不能尽其材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设计意图:以上题目难度较低,用于检测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效果,留下难一点的字词在质疑讨论环节进行。
2、重点句子翻译(信息技术手段:自定义动画逐个在原文展示答案并退出)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强调千里、食、粟等重点词)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强调倒装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特殊句式的句子。
3、质疑
各小组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解答,无法完成者由师生探讨共同解决。
质疑过程中完成以下知识点的落实:
(1)一词多义:其、策、食、而
(2)古今异义:虽(辨析“虽然”“即使”两种意义)
(3)重点词:奴隶人、是、安、才美、鸣、尽、临、邪
(4)重点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学课文的时候积极思考,有效质疑,提出问题,合作解决。
活动4【活动】内容理解
过渡:学习一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入手?(标题)
1、从课文标题我们了解到哪些内容?
(1)说:“说”是古代议论性文体,通常借讲故事、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
(2)马:说说马的事情。
设计意图:进行阅读的一般性方法指导。
2、本文说了跟千里马有关的哪些问题?(信息技术手段:使用ppt的触发器对学生提及处点出显示)
内容分析过程中结合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1)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强调:遭遇的悲惨,读出同情。(尝试背诵该句)
(2)遭遇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
强调:食马者不识马,读出批判和愤怒。(尝试背诵该句)
(3)与伯乐的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养马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强调:食马者的形象:愚蠢可笑。读出讽刺。(尝试背诵该句)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为主题的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5【讲授】探究主题
过渡:韩愈说了这么多,仅仅是在说千里马吗?
1、结合背景(齐读)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作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结果“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展示韩愈图片)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明确:韩愈怀才不遇,他就是千里马。
2、千里马仅仅指韩愈吗?还指谁?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食马者、伯乐分别比喻什么?
食马者: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识人才的人
4、作者对这三者分别有什么感情?
明确:对自己被埋没的愤懑,对识人才者的渴望,对不识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
5、小结:借千里马难遇伯乐而被埋没,批判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
6、这种借别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感情或观点的写法是什么?
托物寓意(辨析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由内容理解到对主题的深入挖掘,由浅入深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把握写作手法。
活动6【活动】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千里马”,遇到了“食马者”,你会选择下列哪一位的做法?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誓成才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境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被赏识的境遇,养成积极对待困境的人生态度。
活动7【练习】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完成下面填空。
《马说》用________的写法(千里马比喻_____,伯乐比喻____________,食马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设计意图:检测本节课重难点的学习效果,重现重难点。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马说》
2、上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