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 壕 吏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 在读中说事找人,运用联想,学习“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3. 以重点词句为突破口体会情感教学重点在读中说事找人,运用联想,学习“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以重点词句为突破口体会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图片播放,学生谈感受。2.师就战争引出课题。(二)作者简介(三)背景简介(四)整体感知知人事1.范读课文2.认准字音3.课文翻译4学生齐读课文(五)细致品读学构思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有吏夜捉人 . 2.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他们出场时各自的态度怎样?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突出吏如狼
2、似虎、凶狠粗暴的蛮横气势,老妇凄楚可怜的处境。3.妇人“苦”在何处?找出相关语句并作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老年丧子之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贫困潦倒之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被迫服役之苦4.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 如若不是,该是怎样的?点拨:学生想象补充,学习“藏问于答”(六)词句剖析悟情感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试简析“如”字 。明确:“如”字一
3、方面表现了哭的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另一方面 “如”字也表现了诗人始终在倾耳细听,放不下心,对这个苦命的家庭一直报以关注,通夜不眠2.究竟是谁在哭? 学生自由回答(是媳妇痛失婆婆,前途茫茫的抽咽;是乳孙惊魂未定,饥饿难耐的哀嚎;是邻家痛失子孙,彻夜难眠的痛哭;是诗人无可奈何,情难自抑的呜咽 )3. 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始终保持沉默,实在愧对“诗圣”的称号?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点拨:说出杜甫忧国忧民情怀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独”意味着什么明确:清代袁枚有首诗:“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我们可以想像:痛失儿子、妻子的老翁将在形单影只,恐惧不安中了度余生5.试想“独与老翁别”的杜甫又会是一副什么姿态? 明确:身单体弱,神情凄楚,满目疮痍,郭沫若语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七)结课板书设计 石壕吏内容: 吏怒呼 老妇苦啼(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构思: 藏 问 于 答情感: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