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七章
浮力的利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 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3. 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物体下沉、上浮、悬浮的原因
2. 了解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浮力的利用这一节是建立在前一节浮力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重力的关系,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头脑中有关浮沉现象的经验相当丰富,这些经验中,有些是与当前要学习的知识一致的,如铁钉在水中要下沉,木头在水中要上浮;而有些经验则与新知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是完全冲突的,如钢铁在水中总是要下沉的(由钢铁制成的轮船可以浮在水面上)。为了学生能在学习中更好地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经验一体化,建构成为自己的经验,使学生在具备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辅助,迎合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理性地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际的浮沉问题。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体会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对浮沉条件的理解
2.利用物体浮沉条件解释有关问题
实验器材:浮沉课件,氢气球 小木块,硬币,蜡块,小石头,玻璃瓶,一个水槽,金属片,水,气球
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多媒体辅助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教学过程:
自主复习(课前准备)
1.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2.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3. 改变浮力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4. 怎样理解V排 ?
引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你们都吃过饺子,但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被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浮起来,如果把凉的熟饺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了浮力的利用,就能来解答这个问题了。(板书:浮力的利用)
进行新课
(一)提出问题: (5分钟)
谁能从力的分析角度猜测一下,为什么饺子要下沉,悬浮,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它的力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展示受力分析图,学生展示归纳出物体浮沉的条件(板书)
(二)创设情境感受新知(4分钟)
实验:小木块,硬币,蜡块,小石头等放入水中,它们的状态什么样?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规律总结:
思考:小木块和大铁快同时没入水中,谁的浮力大?为什么铁快下沉?小木块上浮?
(三)合作探究
实验:怎样使沉入水底的铝片漂浮? (3分钟)(分组实验,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归纳方法)
方法:
1、轮船(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P50-P51,探讨船的发展过程,叙述:独木舟——木船——轮船.(2分钟)
相同之处:作成空心,漂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重力,即使最现代化的轮船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
学以致用,比比谁做得快:(3分钟)
例题:一艘轮船装满货物时,轮船货物总重100000N,它受到的浮力多大?排开的水多重?
思考并完成:(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并完成)
(1)轮船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你怎样理解排水量?
(2)一艘轮船从海里行使到河里,所受浮力变了吗?它将浮起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实验:
怎样使玻璃瓶在水中能够漂浮、悬浮、下沉至水底?(3分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方法:
总结:
点拨升华
潜水艇:(4分钟)(板书)
船只能在水面上航行,人们什么时候能够象鱼儿一样在水中任意上浮下潜呢?人们根据仿生物学制造成了潜水艇。
学生阅读P51-P52,然后播放潜水艇下潜上浮的录象,点拨升华,引导学生思考潜水艇是如何完成上浮下潜的。
学生思考并完成:
潜水艇浮沉的原理:改变自身的重力(板书)
四、知识迁移,学以致用(6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52, 然后播放气球升空录像,热气球和飞艇升空和下降过程录像。
学生思考:
1.怎样让气球升空?
2.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可以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气球里充的是氦气,为了使乘客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如果气球里充的是热空气,你又打算用什么方法?
总结规律
丰收乐园(3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从知识、能力、学法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着手) 课后作业;1.课本53页课后习题
2、动脑 读诗解题
立体木块水面漂,不深不浅浸半腰,不知质量和体积,却问密度是多少?
•上网查询: “南海一号”的打捞过程中如何应用浮沉条件.
•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孔明灯
•发现生活:搜集身边对浮沉知识的应用。
当堂检测(6分钟)
甲
甲
乙
1. 小红同学在一支铅笔的下端粘上一块橡皮泥,将它分别置于甲、乙两杯液体中观察到静止时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铅笔在乙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乙杯液体的密度较大 D.甲杯液体的密度较大
2..关于铁球在水中的沉浮,有以下几句说法,正确的是 ( )
A、沉入水底的铁球一定是实心的; B、凡是铁球就会沉入水底;
C、空心的铁球一定漂浮在水面; D、悬浮在水中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3..一艘轮船从海里驶入到河里,则 ( )
A、它受到的重力变小,浮力不变; B、它受到的重力变大,浮力不变;
C、它受到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小; D、它受到的重力不变,浮力不变.
4.关于浮力、浮沉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轮船从海里行驶到河里所受浮力减小
B.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C.阿基米德原理只适用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适用于气体中的物体
D.医学上将人的血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如果血液恰好悬浮,则说明两者密度相同
5.一个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 ( )N,(g=10N/kg)
6、(选做题)将一小石块和小木块抛入一杯水中,结果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而石块却沉入水中,.就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石块比木块重 B.石块沉入水中,所受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C.木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石块所受的浮力 D.木块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7、用手将一个重6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排开的水重是10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N。放手后物体将_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____ N。
拓展题:你煮过元宵吗?元宵被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元宵就浮起来,如果把凉的元宵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前后呼应,点拨升华)
F浮
G
F浮
G
F浮
G
F浮
G
板书设计: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漂浮,F浮=G
悬浮,F浮=G
下沉,F浮<G
二、浮沉条件的应用:
1、 轮船
轮船的大小的表示方法—排水量
排水量
2、 潜水艇
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3、气球和飞艇
六、 教学反思 (课后完成)
在本课的实施中,绝大多数学生在分组实验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及与人合作意识和能力。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己得到浮沉现象,表现出了较高的与人交流愿望。学生能对自己及课堂上展示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展开讨论,结合已有的力与运动的初步知识,绝大多数同学能不同程度地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应用得出的浮沉条件进行现象分析时,多数学生能应用浮沉条件对一般的浮沉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在对轮船原理进行分析时多数学生未能一次性得出正确的分析,反映出了对浮沉条件中“漂浮”情况的观察、理解不够透彻;小结环节中,多数学生都从学习内容这一线索进行,只有少数同学对“现象——本质——现象”这一主线给予了较高的关注。
本课的实施中较好地营造了探究环境,较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交流欲望等探究热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体验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过程中应重结果、更重过程”、 “透过现象看本质,再从本质到现象解释”等基本学习理念及哲学思想;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动手、观察、分析、归纳、演绎等基本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等认知意识。同时也发现:由于学生长期以来重学科知识,轻学科能力及学科思想方法,所以也感到了一些不足:如轮船原理分析中体现出还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观察现象时抓本质的能力明显不足,小结环节中体现出还有不少同学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会、运用学科思想方法的自觉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