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尝试与困惑
方伟
记得我曾经阅读的一本书,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书中讲到: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
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十二字方针“限时讲解、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提出,促使我回过头总结自己原来的教学,悟出要想从累死累活中解放自己,达到增产增效,就要摸索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原来也在做,现在更在做.
首先:一篇课文,如何界定哪些不要作为教学内容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好好钻研吃透文本,好像又回到老话题了,但跟原先的过分依赖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对文本缺少个性解读有所不同,就要经常思考:就这篇课文来说,学生的已有基础是什么,需要提升的是什么?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可能发生什么错误?——这是确定教学内容一个很重要的角度。其实,我心中明白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确定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进行推测。但更重要的是做好预习工作:学生的预习的指导;学生预习情况的统计、分析,并把统计的情况列出来,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中教学内容、目标、重点与难点。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内容与目标,思维导图设计(就是教学设计)。这样就可以在限时中完成教学任务,自然而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到最高处。当然,教师随时要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微调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限时讲解才能落到实处。(生字的教学:预习、学生自主识字)
其次,合作学习的组织。主要包括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和展示三部分。我们平时的合作学习不能像公开课那样看似热闹只要好看就行,我们的教学最终是要去拿到考场上检验的,来不得半点虚的。这样,合理有用的合作学习任务单是合作学习有没有成效,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能不能掌握文本知识,最终能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保证。那合作学习的任务怎样产生的呢?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根据教学目标,我自行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学生在预习时可能出现的疑惑和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重难点,而制定出的合作学习任务单,就很有用。
合作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我在教学有两种方式可以操作。一种是问题式的:问题的形成途径有A、预习产生的疑惑,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整理出来,B、根据课题直接提出的问题,C、课文后面的习题。然后老师分配学习任务,再进行组间讨论,形成结果后,由小小组长记录。一种是测验式的,全班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单、补充练习、课时练来进行组内学习,做好后,利用实物展示台进行展示,全班讨论,形成正确答案。这种两种形式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灵活运用。(学
棋:问题式学下什么棋?谁向谁学下棋?两位学生怎样学?结果怎样?为什么?你明白了什么?根据关键词再设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活动;识字六:任务单共同任务:
1、在小组中,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的特点、有关知识。
2、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知识的?
3、你们想用哪一个四字词语来描述这一组动物?
4、我国成语词库中,有许多有关这些动物的成语,讨论一下。
专题任务:
1、成语“百鸟朝凤”中的“凤”原来指的就是什么?
2、听了“百鸟朝凤”,使你想起了跟着组动物有关的成语?
3、孔雀、仙鹤又称什么?你知道为什么吗?它们是什么的象征 )
在这里,我还要说在合作学习中老师还要积极调控小组合作学习,主要观察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做好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给小组提供帮助。有时,还要纠正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与影响。合作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然后,合作学习后的踊跃展示,教师又怎样拿捏呢?我在实践中觉得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展示时间,不一定要小组推荐某一位学生回答。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大家归位,老师再根据任务单上的任务,逐一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尤其是听说读写的交流与练习时间的保证,对于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效,十分重要与必要。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来展示评价。同时,我想说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流程也是缺一不可的,A尝试练习B教师或学生指导C学生独立练习D展示讲评E举一反三练习。踊跃展示才能落到实处。
最后,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在教学中,我努力地进行了多次尝试,最大的困惑就是:一遍课文的讲授时间两到三课时不够。更何况一堂课下来,还有写字时间、练习时间、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时间又怎样安排?很多专家都说这些教学任务都要在四十分钟完成,好像这四十分钟是四百分钟一样。同时,向我们这样的借读生占百分之九十五的学校,学生差异又较大,家长又不像一附、二附、城中、实小的学生家长那样负责到位,因材施教又如何落实到位,又怎样完成不及格率不超过百分之三点五。农村教师的改革压力将会更大,付出的劳动将会更多,改革成果将会不太显著。所以我和大部分网络上的教育访谈上的意见一致,认为一堂课教师讲授多长时间,应该有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程度决定,而不是做出硬性规定,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不是整齐划一的产品。所以我认为,也一直这样认为五千年前的孔子说得最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才能增产增效;因材施教,春风才能化雨。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才能从忙碌中解放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