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云学校八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案 总第 课时
课 题
作文训练——议论与抒情
主备人
叶建军
教学目标
1、把握作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2、学会运用议论抒情语言,使文章充满真情、见解深刻。
重 点
培养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抒情的基本能力。
预设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
议论,就是讲道理、说看法,就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态度。在记叙文中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意思。
记叙文的中议论,大多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感想、认识,直接写出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感受及主观评价。
大凡高明的作者总喜欢在记叙进入高潮之后来一段精彩的议论或者抒情,或突出性格,叫人起敬;或点明事理,引人回味;或触景生情,让人慨叹。就如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谓妙笔生花。
二、如何在记叙之中穿插议论抒情
(一)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议论抒情?
1.针对最典型的事例。
2.在最动人之处。
3.在作者感情最激动时。
4.在点示全文的意义时。
5.在对文章的结构起重要作用时。
我们在对作文进行构思时,就应该考虑到要不要穿插议论,就要考虑到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安排记叙中的议论。
(二)怎样穿插议论抒情?
记叙文如何加入议论?其实,它和写议论文在事例后发议论是一样的——都“要有点分析”。要针对所记叙的事情,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回答好 “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类问题。——这就是分析。
1、是什么
对事情(或人物)的评价是什么? 例:……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的老师》
事情的实质是什么? 例:……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一件珍贵的衬衫》
揭示的规律是什么?(正向) 例:……一位年轻的厨师,能够创作出如此新颖而奇异的艺术品来,多么感人!看来,确实是行行出状元。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定会为祖国作出贡献。——《萝卜花》
揭示的规律是什么?(反向) 例:……当一个农民就那么容易吗?理想与现实之间并不是一步之隔,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提高自己。于是,我又背起了书包,昂着头,挺着胸,大踏步地走进了校园。——《我的农夫梦》
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正面) 例:……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回顾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向上的精神,这种进取的性格,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它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催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九十年代的今天,不正需要这种性格吗?它使人振作,它使人奋进,她鼓舞人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我的“倔脾气”》
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反面) 例:……如果忽视眼前的努力,忽视思想上、学习上、作风上的小小漏洞,那么,你未来事业的大厦,有朝一日将会坍塌,毁于一旦。——《不要拒绝做小事情》
2、为什么?
领会用意。例:……想到这些,我明白了:爸爸、妈妈认为我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去哄了。他们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我要谦逊,不要沾染上浮夸、自满的恶习。多么纯真的爱呀。 ——《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指出目的 例:……啊!亲爱的哥哥,你牺牲得多么壮烈,又多么泰然!我明白了:你冒着猛烈的枪林弹雨,是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安宁;你不怕流血牺牲,是为了让祖国千家万户的亲人团圆。 ——《怀念》
记叙文中,我们可以自发议论,也可以引用名言、警语、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用三言两语,表述出或含义深刻或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记叙文中抒情技法:
一、直抒胸臆
1、具体形象型:化情为物,就能具体形象。一试就灵。
思念是远方游子那价抵万金的一封家书,是老华侨那视若珍璧的一包乡井土;
思念是七夕时银河上的那座鹊桥,是中秋夜圆桌旁那张空椅;
思念是白发老母一次次默念儿女的名字,是驼背老爸一遍遍擦拭着装着儿女照片的相框。
2、虚实相生型:
思念是爸爸头上的白发,思念是妈妈头上的皱纹;思念是深夜打来的长途电话,思念是远方寄来的厚厚信笺;思念是女词人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思念是婉约派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优秀抒情片断举例:
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这朵花充盈着孟姜女的眼泪,雷锋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无尽的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化蝶双双;这朵诚信的花,凝聚了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李清照的“寻寻觅觅”,陆游的“几年离索”。这朵诚信的花,凄美,哀婉。
有这样一方诚信的土,它诚信于人民:这一方土里,孕育出岳飞的精忠报国,戚继光的横扫倭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方土里,培养出周恩来的鞠躬尽瘁,焦裕禄的不辞劳苦,孔繁森的一心为公。这一方诚信的土,深厚,凝重。
二、细节生情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叫人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举个例子,母亲和朋友到火车站送你去远行,高喊:“再见啦,想你啊!”的一定是你一般的朋友,此刻,你的母亲一定在用默默的流泪表达母亲对儿女的牵挂。
同样,你说爱妈妈,要体现在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的细节上;你说爱爸爸,要体现在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的动作上。
古人就深悟细节生情之三昧。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归有光怀念早逝母亲的细节描写——“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却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举例:优秀抒情片断举例:
我并不十分清楚“坚韧”具体指什么,但我知道,我绝不是那么轻易地就会被困难吓倒的人。凄风苦雨中,患病的我独自去医院挂水;夜深人静时,我独自一人在宿舍里为演讲比赛准备稿件;考试偶尔失利时,我睁大眼睛,把泪水逼回眼眶,让信念重新升腾……
——高考满分作文《感谢苦难》
三、“点染”生情
“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刘熙载《艺概》云:词有点染。柳耆卿(柳永)《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的冷落,“今宵”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柳永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渲染了浓烈的气氛,增强了抒情色彩,以此挑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和自己同感同伤。其实,这种“点染”句在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等,因其巧妙点染,情真意切,因而感染力极强。试想,如果学生能在高考作文中写出一两句“点染”句来,一定会以超强的情感穿透力,使阅卷老师精神为之一振,激起打高分的欲望。
试举几例:
一位同学的母亲去世了,他写了一篇《母亲》作为纪念。文中他写母亲下葬后的那个傍晚,他欲哭无泪,感情无以抒发,遂以景代之:“傍晚时分,一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天空。”我在班里读这篇作文,当我读完这句话时,很多同学流下了眼泪。
一位同学暑假回农村老家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俗,写了一篇《探亲》的作文。在文章结尾,小作者妙用点染:“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这样的结尾既点明主旨,又余音袅袅,语言富有意蕴,耐人寻味。
在运用“点染”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前面的铺垫一定要丰厚,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情感的真挚自然。如果铺垫不够,就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二是要合情境。一般来说,欢情要以乐景“染”之,悲情要以哀景“染”之,这样才能使“情”与“景”和谐统一。
三、练习
再读自己上次的作文,根据情况,适当增加细节描写和抒情议论。
附:如何抒情议论
1.定准支点,承载思想
“小璇,我们快到家了。”
妈妈的话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在两排路灯的陪伴下,我们又走完了这条路,我望着那明亮、温暖、柔和的灯光,突然一个念头跳进我的脑海,妈妈,您,不就是我生命中的路灯吗?是您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帮我绕过陷阱,跨过壕沟,增强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我的人生之路正是因为有了您而一片光明。
2.扣题入文,提示中心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及情感有关。(《天平和七弦琴》)
3.妙用名句,点明深化主旨
……不知为什么,我的鼻子酸酸的。这爱意好似一股清泉,“叮叮咚咚”,撩拔我心中爱的琴弦……
接过母亲手中的棉鞋,我只觉心中一片灿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该如何去拥抱这轮太阳呢? 《哦,棉鞋》
4.巧用对比,鲜明立场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 (《真情诚可贵 理智价更高》)
5.激发想象,令人过目不忘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 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学会历史的旁观》)
6.设置情境,埋下伏笔
“如果你正赶时间,可是走到路口却被人告诉前面过不去。如果这个人是你认识的人,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个人是陌生人,你又会怎么办?”(《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7.品评时事,追踪本质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 (《我爱唐装》)
8.变换句式,先声夺人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
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 (《心中的天平》)
我的反思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