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4801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 要 摘 要 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如何深化,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 I 目 录 目 录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2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2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4 四、结论 4 主要参考文献 5 6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文化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负面效应,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从国际层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打破传统的文化体制行政性资源配置,更好更快的融合资源流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符合,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  以国际层面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从国内层面来看: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但是由于政府在改革中角色不明晰,文化本身的属性使得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彰显出不协调等问题导出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具体主要存在的难题有:  (一)政府管制混乱,职能不明确  政府和市场,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程度和方式都应随着改革的推进做相应的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演变及市场的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变成了改革的一个关键点。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是政府和市场之间博弈需要一种均衡,这种均衡不断变化,不断被打破,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外部条件,市场与政府的平衡点处于不同的位置。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发现政府与文化市场、文化单位之间关系混乱,政府从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转为寻租者角色,容易出现政府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获利方式制度化;另外党政关系仍未理顺,一些地方以党代政,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较普遍;原有行政主导的文化管理体制并未彻底改变,文化管理权限分散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进而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多头管理问题正在成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制约。  (二)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相协调  每一样东西,当它进入到市场的范畴里边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商品。文化作为一项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构成别于其他的一般物质商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价值属性,是凝结了文化生产者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的精神产物,除去它的使用价值以外,还有观念上的一个输进。这便是所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另外由于文化本身特殊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它显著的外部性,即存在 “外部经济”和 “外部不经济”两种效应,同时也表现出来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并不同时保持一致性,有时候甚至会相互背离,各行其道。  (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尚待理顺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统一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产业必须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培育文化企业、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就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事业指的是公益性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事业,它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化生产也不是完全市场化的。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一)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型政府它不仅意味着要明确政府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还意味着政府要有能力履行其份内的职能。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和公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善治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问题。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要明确职责,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求。二是理顺关系,推进落实“四个分开”做到职能分开,机构分设、管办分离和财务分离,进一步明确职责、依法行政,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三是健全政策法规调控体系,使政策法规成为政府进行文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强化法规调控的强制性和政策调控的指导性。四是转变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五十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坚持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抓,两方面统一协调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文化和市场结合起来。文化一旦被纳入到经济循环之中,其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就会得到强化。但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社会效益始终是衡量文化发展的一把标尺。只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产品才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激发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以此获得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产业利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使企业重视社会效益,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不再是以政府的宣传、教育为主要途径,而是主要通过市场实现。如此一来,两者就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系统,相得益彰,互惠互利。  (三)进一步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间的关系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继续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一是要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二是鉴于社会资本实际上已经广泛进入出版、报刊等国有垄断性文化行业,建议在这一领域进行吸收社会资本,推进股份制改革的试点。  从两者关系来看,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改革和分轨发展,两者是双翼齐飞双轮驱动,要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两者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推进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  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刻,把文化与市场机制进行有机结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共党建》 2. 《邓小平文选》 3.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况》, 2013。 4.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5. 傅新禾,廖红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探索》,2010。 6. 刘国新,《论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7. 杨至今,《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8. 王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探析》。 9. 黄萍,《新中国公民文化建设评述》,2010。 10.郑长兴《论述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