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聚焦一字,由“闲”教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惠来县第一中学 林月娥
教学目标:
一、由“闲”切入,引导学生诵读,掌握“欣然、念、遂、空明、盖”等文言词汇,积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等文言佳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破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紧扣“闲”字,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领悟文章的魅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三、从“闲”说开去,引导学生感悟,探究“闲人”的内涵,体会作者悠闲、超脱的心境,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
品味“月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的精妙,领悟文章的巨大魅力。
教学难点:
探究“闲人”的内涵,体会作者悠闲、豁达的心境和洒脱、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点拨启发、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设想:
文言文历经漫长时光的千淘万漉,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但是,经典遭遇尴尬:怀疑文言、畏惧文言、排斥文言几乎是当代大部分学生对文言的态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找到阅读文言的钥匙?是这节课着重要探讨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是篇经典之作,是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意蕴深厚。夜间赏月,别有一番情趣。文章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闲”字着笔。“闲”——既有被贬谪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的理趣。“闲”字堪称文章的文眼。因此,本课教学拟以“闲”字作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引领学生聚焦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提升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课前准备:月夜图、朗读欣赏片、字幕投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月夜图,播放《春江花月夜》。
师指着月夜图说: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罩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也有闲情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走近文本
1、教师范读:教师跟随课件配乐朗读,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3、检查朗读,学生从字音、节奏方面点评。
须强调的字音:
遂suì 藻 zǎo 荇xìng 柏bǎi
须强调的句读: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齐读全文。
二、译读——破解文义
1、师生回顾破译文言文的方法。
投影显示:
破译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注释第一招,
语境推断也重要,
古今异义需辨析,
一词多义细比较。(学生齐读破译方法)
2、学生自主破译文义,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重点比较以下几组词语
已遂述数行(完成)
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日初出大如车盖(古代车上遮雨蔽日的篷子)
盖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大概)
盖竹柏影也(原来)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是)
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
他很聪明,但很懒。(可是)
4、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课件朗读,感受作者的心情。
5、学生跟随课件朗读并自己试着有感情朗读课文。
6、指名朗读自认为感情把握得最好的语句,师生共评。
朗读语气处理参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得欣喜、愉悦)
念无与为乐者(含有些许的遗憾)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高兴)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闲适)
庭下如积水空明(欣赏的口吻,平静的心情)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语气)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深沉)
7、师生合读。男生读叙事部分,女生读写景部分,教师读议论部分。要求边读边用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内容。(生发言后板书:寻伴夜游 庭下月色 月下感叹)(板书内容随堂生成,灵活处理)
8、学生试背全文。
三、品读——登上探究平台
小组合作交流,着重引导探究以下问题,进一步教给赏析文言文的方法。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要从文中提炼一个关键词,应该是哪个字?将与“闲”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引导理解“闲”的第一层含义——闲人之举)
要求:学生讨论后发言,发言时从文中找出文字依据,先读出来再稍加解释。(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字眼,培养学生言之有据地答题能力)
(1)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相机点拔。(紧扣“闲”字,板书:闲)
师点拨: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闲”字着笔。“闲”字堪称文章的文眼。入夜就“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是“闲”,因“无以为乐者”就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是“闲”, 连寻常的月照庭院、树影摇曳也看得那么仔细更是“闲”。
(2)知人论世:简单介绍苏轼难得清闲的处境。
师点拨:苏轼的清闲是有特殊背景的。苏轼又名苏东坡,20岁就高中进士,名震朝野;38岁就当上了密州太守,豪气冲天。可因“乌台诗案”含冤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贬官黄州,身居闲职,他的清闲是被迫的,是被弃置而的清闲。
2、苏轼当时的仕途生活确实清闲。是不是有着空闲的时间,过着清闲的生活的人就能发现美景、欣赏美景呢?文中是怎样写景的?请找出来并加以品味。(引导理解“闲”的第二层含义——闲情雅致)
(1)生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诵读翻译。(翻译: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概括月色的特点。(空明)
(4)引导理解写景语句的精妙。
师点拨:文中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的。它仅用18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通过比较仔细玩味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第一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生齐读上面句子。
B小组讨论交流后小组代表发言,师相机点拨。
原文比喻传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虽不见一个“月”字,却处处可见皎洁的月光。删掉“如”字,不仅没有比喻的生动性,而且改变了原意,“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变成了写实。
第二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A 生齐读上面句子。
B 生交流后发言,师相机点拨。
师点拨:作者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了极致。“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水中藻、荇交横”则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如梦初醒,“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以虚写实,愉悦之情顿现笔端。调换后无此效果。
(5)背诵写景的句子。
(6)发挥想象力,口述文中描绘的“赏月图”。
示例一: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没有风,天是干冷干冷的,深邃的夜空,有几颗星星在闪烁,一轮明月,在幽蓝的夜空散发着一种幽冷的清辉,庭院中积水空明,树影摇曳,清幽淡雅。
示例二:如水的月光照着地面,明净无物,如一张巨大洁白的宣纸,正虚其怀抱,以待实体。一幅竹柏之影,参差横斜、摇曳生辉,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5)概括出“闲”的第二层含义。(板书:闲情雅致)
3、文中描绘的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闲”还应如何理解?(引导理解“闲”的第三层含义——豁达乐观)
(1)齐读句子
(2)指导翻译。(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生交流后发言,师相机点拨,分层导读。
A联系文中的景语。一切景语皆情话。苏轼笔下的景语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积水空明”,苏轼的心如止水,非常平静;心如积水般空明,毫无杂念。)
B联系贬官时的创作。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因此一生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可贵的是他始终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如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吃着鲜嫩的荔枝,欣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苏轼面对政治风暴时的豁达的心境和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板书:豁达乐观)
(4)指导背诵全文,感受作者豁达的心境。
四、说读——穿越时空隧道
苏轼:我想对你说一句话。
示例:苏轼:尽管你壮志难酬,满怀痛苦;被贬黄州,孤独无奈。但你放情山水,豁达乐观,令人敬仰。
五、诵读——挖掘文章的现代价值。
1、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或考试失败、或朋友闹矛盾,或受到冤枉、或工作不顺心等。苏轼遭遇挫折,泰然处之,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请大家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像苏轼一样用豁达的心境去面对挫折,用乐观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美好的人生。
2、齐背全文。
六、写读——带着问题出课堂。
(1)假如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你会用什么样的心境去对待?试着把一次消除内心孤独、抚平心灵创伤的经历写下来。然后与课文对比读一读。
(2)熟背全文。
附板书设计:
寻伴夜游 闲人之举 叙事
闲 庭中赏月 闲情雅致 写景
月下感叹 豁达乐观 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