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4788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微生物的发现者)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1、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几种对人类和牲畜危害很大的疾病,如鸡瘟、牛羊炭疽病、人的狂犬病等,并发现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体,制成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免疫学奠定基础。(挽救了许多人、畜生命)。 (4)其他贡献 如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15-20min)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2、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 (四)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1928 Griffith 发现细菌转化;1929 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53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1977 Woese 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1982~1983 Prusiner发现朊病毒(prion);1995 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团组序列测定完成;1997 第一个真核生物 (啤酒酵母) 基因组测序完成。汤飞凡:沙眼病原体的分离和确证(国际领先); 2、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亡 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不会因发生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3、决定显微镜效果的三大因素:放大;分辨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反差(被观察物区别于背景的程度)。 4、不同显微镜物镜的分辨率:搜索物镜:2.3um 低倍镜:0.9um 高倍镜:0.35um 油镜:0.18um 5、不具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 6、细菌的形态可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 7、根据菌丝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8、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所代替。 9、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10、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1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12、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和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极强的耐热性 13、生长因子分为:氨基酸、维生素、嘧啶和嘌呤 14、配置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实验室的常用培养基: 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或简称普通肉汤培养基);放线菌:高氏1号合成培养基;酵母菌:麦芽汁培养基;霉菌:查氏合成培养基; 2)、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C/N3)、控制pH条件4)、控制氧化还原电位5)、原料来源的选择6)、灭菌处理 15、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1.按成份不同划分: 1)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um):2)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 2.根据物理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3.按用途划分: 1)基础培养基(minimum medium):2)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3)加富培养基和富集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4)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 (参见P88)5)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 如 醋酸铅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是: A、选择培养基;B、鉴别培养基;C、加富培养基 ;D、基本培养基 16、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因素有三个:1)营养物质本质的性质 2)微生物所处的环境 3)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 17、微生物的物质运输的方式:一、简单扩散(diffusion) 特点:1)被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2)物质运输过程中不消耗能量;3)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4)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扩散并不是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水是唯一可以通过扩散自由通过原生质膜的分子,脂肪酸、乙醇、甘油、苯、一些气体分子(O2、CO2)及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二、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特点:1)被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2)物质运输过程中不消耗能量;3)参与运输的物质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4)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5)有载体(carrier)参与。通过促进扩散进行跨膜运输的物质需要借助与载体(carrier)的作用才能进入细胞,而且每种载体只运输相应的物质,具有较高的专一性。被运输的物质有:氨基酸、单糖、维生素、无机盐等 三、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特点:1)主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2)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ATP);3)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4)有载体(carrier)参与。 18、糖酵解主要有四种途径: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 19、 大量元素:凡是生长所需浓度在10-3~10-4mol/L范围内的元素,可称为大量元素,包括P、S、K、Mg、Ca、Na和Fe等。 微量元素:凡是生长所需浓度在10-6~10-8mol/L范围内的元素,则称为微量元素,包括Cu、Zn、Mn、Mo、和Co等。 20、在生产实践中缩短迟缓期的常用手段(参见P130): (1) 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迟缓期缩短; (2) 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 (3) 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 (4) 适当扩大接种量 21、抗生素作用机制: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如青霉素等;②破坏细胞质膜:如多粘菌素、短杆菌肽等;③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④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红霉素、链霉素等;⑤抑制核酸合成等:如灰黄霉素、放线菌素D等; 22、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主要有: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和准性繁殖 23、病毒区别于其他微生物的原因是具有独特的繁殖方式。 24、植物病毒→→用敏感植物叶片→→产生坏死斑或称枯斑。 25、毒粒结构类型:裸露的螺旋毒粒;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和有包膜的螺旋毒粒 26、毒粒壳体结构类型:螺旋对称壳体;二十面体对称壳体;双对称结构 27、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一步生长曲线 :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 两个特征性的数据:潜伏期 从噬菌体吸附细菌细胞至细菌细胞释放出新的噬菌体的最短时间。又可分为隐晦期和胞内累积期。裂解量 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28、病毒的复制周期: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病毒复制过程。① 吸附;② 侵入;③ 脱壳;④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⑤ 装配与释放。 28、非增值性感染的类型:流产感染、限制性感染、潜伏感染。 29、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的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 (lysogenic conversion)。 30、亚病毒因子包括卫星病毒和朊病毒。 31、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1、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 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2、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 1)典型的真核染色体结构;2)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3)有间隔区(即非编码区)和内含子序列;4)重复序列多。 32、质粒的主要类型:1)、致育因子2)、抗性因子3)、Col质粒4)、毒性质粒5)、代谢质粒6)、隐秘质粒 33、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1)插入突变、2)产生染色体3)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34、微生物基因突变类型 1)营养缺陷型 2)抗药性突变型 3)条件致死突变型 4)形态突变型 5)其它突变类型 35、诱发突变的的诱发剂:1)碱基类似物 2)插入染料 3)直接与DNA碱基起化学反应的诱变剂 4)辐射与热 5)生物诱变因子 36、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3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