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抢滩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调整
编者按:近年来,有关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然而,学术界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问题的探讨主要还是从国家对外投资战略来论述的,从企业角度进行探索的并不多见。事实上,作为企业经营的标准行为——国际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中国,却普遍存在有政府过多干预的行为。因此,从企业角度研究我国经济国际化目前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001年9月17日,从日内瓦传来消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法律文件获得通过。至此,长达15年之久的马拉松——中国入贸谈判终于宣告胜利结束。全中国雀跃了。然而人们的心中却无法抹去这样的阴云: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中国正在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采购基地和研发基地。这说明什么?经过2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奠定了发展现代化的良好基础;但跨国公司的汹涌来势,中国不得不加以提防……
入贸在即,跨国公司紧盯中国市场
摩托罗拉高级副总裁在日前召开的“跨国公司与迈向国际化的广州首届研讨会”上说:中国在21世纪将是最大的消费市场。的确近一两年来,跨国公司一方面掀起了一股总部搬迁热潮:瑞士ABB集团、美国雪佛龙海外石油公司、德国博世公司等均下定决心,把总部搬到中国。另一方面,对华投资上也在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
加大制造业投资兴建“世界工厂”。不少跨国公司认为,经过2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奠定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因此加快向中国转移生产制造业务。日本东芝公司从今年4月起在中国的合资工厂——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生产数码彩电和宽屏彩电,并向日本出口。为增加数字电视生产线,大连东芝决定再投资约2000万元,将年生产能力从100万台扩大到150万台,显然在构建一个“世界工厂”。
青睐私营企业热衷收购兼并。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多是国有企业。近年来,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惊讶地发现,中国一批私营企业已经发展为年销售额数亿元甚至数10亿元的大企业。这些企业管理规范,技术设备先进,尤其是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与跨国公司的机制十分合拍,激起了跨国公司新的投资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速度加快,周期长带来了高风险。因此,跨国公司开始热衷探索用国外流行的收购兼并方式在华投资。
争夺基础原料的竞争日趋激烈。被认为还有投资空间的基础原材料项目,近来也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去年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巴斯夫集团共同投资26亿美元创建的世界级高科技石化基地——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德合资项目。英荷壳牌集团与我国签订总值40亿美元的合资合约,也将在广东兴建年产80万吨乙烯及230万吨产品的石化工厂。应该说,争夺基础原料的竞争已日趋激烈。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有一种本能的欲望,要超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疆界,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其实就显示了这种趋势,外商如此大规模的进军中国市场,其实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外资进入,催生中国企业强身健体
换句话说,跨国公司不是狼,中国的“羊”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变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积极防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跨国经营,目前全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大大促进了中国外贸的发展。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发展。1979年——1995年16年中,我国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9.l%,远远超过了同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997年起,我国外贸出口总额达1827亿美元,首次进入世界贸易排名第10位。1999年出口总额为1947亿美元。2000年1至6月出口1145亿美元,外贸出口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成为驱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企业吸收外资水平逐渐提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后发展”国家要得到迅速发展,必须使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参与国际竞争,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市场网络。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并力争在拓展外商投资新领域、完善法律体系、改善政策环境、理顺管理机制、加强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将吸收外商投资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实现国际化,的确使我们看到了瞩光,然而基于依靠的是对外直接投资,使出口创汇压倒“厂商利润最大化”,成为最大动因。因此实际上,在现有的跨国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企业经营活动向国际市场的自然延伸,而是政府行为的结果,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中国的跨国公司出现了畸形发展态势
企业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就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经济规律办事,然而,长期滞停的行政干预已使中国的跨国公司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态势。
海外企业投资规模小、经营分散。按1997年底的数字,我国共批准境外企业535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0.64亿美元,平均每个企业投资仅为110万美元;贸易性企业3213个,中方投资37.154亿美元,平均每个企业投资额为116万美元。此外,其它境外企业的中方投资都在100万美元以下,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仅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应变与竞争力。据统计,1997年中国已开办的海外企业盈利的只占50%,盈亏持平的占30%,亏损的占20%。海外企业国有资产损失严重,仅1997年境外国有资产损失就超过3亿美元。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海外企业在组建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方面仍带有行政干预的旧体制烙印。
缺乏国际经营战略,投资决策问题多。企业对外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投资环境考察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其结论和建议是否客观、公正的反映实际情况,是获准立项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考察研究工作必须深入、细致和扎实。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考察团组由于受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在国外的考察往往是走马观花,最终造成立项不当,决策失误。
所以,为了使国际化的战略决策能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以真正体现,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战略模式,否则,将会使问题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建立真正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面对我国企业国际化这一重大战略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a、确立合适的经营主体;b、选择目标市场;c、如何进入国际市场。
第一、确立合适的经营主体。现在中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跨国企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规模小、营业额小、活动范围有限的缺憾,所以必须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收购、兼并和跨国经营形成更多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集团。对于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可以从保持和强化竞争优势出发,与国内外企业结成动态战略联盟,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联手开拓海外市场,以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第二、选择目标市场。中国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或投资区位战略。首先资源性投资是我国近期海外投资的主要战略目标。其次我国在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而在国际市场则前景广阔。再次发展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技术等等。
第三、多种方式并举进入国际市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贸易式进入;二是契约式进入;三是投资式进入。由于国内外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生产及地理位置,外部经济关系等各不相同,所以应采取多种方式并举进入国际市场。这样,就可以避免各模式中存在诸多缺陷。
总之,作为企业经营的标准行为——国际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如果还一味遵循过去的政府干预模式来发展,企业最终将遭淘汰。到那时,外资再进入中国市场,则会如黄河绝堤,一发而不能收了!
展开阅读全文